誰說修長城沒用?漢武帝修萬裡長城,直接是奠定今天華夏的基礎

2020-12-20 一個人談歷史啊

漢建都之初,北方匈奴趁中原動亂之際,悍然橫跨秦、趙、燕長城,在北方進行殘酷的燒殺搶掠。這段時間長城年久失修,漢廷又無餘力在此駐防,匈奴竟逐漸習以為常,反覆南下掠奪,對漢朝早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四位漢初皇帝:高祖劉邦、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為了王朝的穩定,不得不對匈奴實行懷柔政策,用和親、進貢來換取邊境的穩定。在元狩二年,匈奴人再一次入侵河西,掠奪了無數的牲畜和財物。不過,這一時期的西漢已經和建國初期不可同日而語,漢武帝立即對匈奴進行了多次軍事打擊,終於把它擊潰。

在把匈奴趕出河西後,漢武帝開始向河西地區移民,大力支持農業發展,在邊境駐紮守衛部隊,修建長城,防止匈奴再次進攻。公元127年,漢武帝向匈奴宣戰,漢軍兵分兩路北上徵討匈奴:

漢軍主力由李息率領,從代郡出發,瞄準匈奴主力。衛青所率領的奇襲軍從雲中出發,偷襲匈奴右方。衛青一路順風,沿黃河橫掃隴西,戰無不勝,最後,光復河套地區。其後,漢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在河套地區建立朔方郡,又遷往其他地方搞農業。漢武帝在朔方城秦萬裡長城原址的基礎上,又命蘇建對該段長城進行整修擴建。

公元121年,河西之戰正式爆發,霍去病兩度奇襲匈奴,共殲滅敵軍4萬餘人,又編入亂軍4萬餘人,徹底粉碎了匈奴右部。此後,河西走廊又併入大漢版圖。和開發朔方郡一樣,漢武帝也重新設郡,並修建防禦工事。建立了武威、酒泉兩郡,以令居為起點,經河西走廊,向北延伸到酒泉北部的「令居塞」長城。

漢武帝在公元前119年再次發起北伐。史稱漠北之戰,衛青、霍去病的舅舅率十萬兵馬,完成了「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的戰略奇觀。從此,西漢王朝的版圖擴大到烏桓邊塞地區,秦朝時期的萬裡長城也得到了修復和利用。公元111年,漢代名將趙破奴再一次擊潰匈奴的進攻,在河西走廊另設兩個郡:敦煌和張掖。就在三年之後,趙破奴再次擊敗樓蘭王。

從此,漢長城從酒泉延伸到玉門,再一次擴大了防禦範圍。公元前101年,李廣徵討大宛後,漢長城再次從玉門延伸到蒲昌海,即今天的羅布泊。大宛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鹽水,常有亭子。」經過二十六年的對外戰爭,漢長城體系終於形成。

拔地而起的長城,使河西四郡成為穩定的農業地區。可以想像的是,河西四郡的穩定,直接影響了漢代對西域的開發以及絲綢之路的崛起。

前不久筆者在網上看到了關於「長城無用論」的論調,持此觀點的史學家們認為,長城是一種用來抵禦外敵的防禦工事,作用甚微。在作者看來,這是一個謬論,長城雖然不能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大規模入侵,但它還可以起到其它的輔助作用。

第一個是軍事行動。

在秦始皇統一後,漢武帝是將封建專制國家進一步鞏固下來的重要人物。古代人用烽火臺傳訊預警,早在兩周前就有了。長城烽火臺能把戰報迅速傳到京師,讓朝廷對此做出及時回應。

另外,長城雖然不能抵禦大規模入侵,但對小範圍的劫掠作用是明顯的,駐紮在長城附近的軍隊可以藉助長城快速機動,抵禦小範圍的劫掠,保境安民。所以漢武帝不但修好了秦城,還修建了新的長城。這座長城的規模之大,比秦皇長城還要大。

第二個是經濟因素。

河西長城、亭臺樓閣、列城、烽火,有力地制止了匈奴的進犯,在西域各國發展了農業生產,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尤其在同西方國家通商,同歐亞各國開展經貿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0年前,通過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經康居、安息、敘利亞等地中海沿岸國家出口的絲織品在國際市場上享有極高的聲譽。這個「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距今兩萬多裡,在漢王朝的管轄區域就超過一萬裡。在絲綢之路建立以前,邊境走私可以說是司空見慣。長城可以有效地防止走私者穿越或進入邊境,保證邊境經濟的順利發展。

所以長城所具有的意義遠遠超過了象徵意義。古時修建長城的統治者大多為後世所詬病,主要原因在於長城所起的作用是「防患於未然」的,其作用並不明顯。另外,這座耗資巨大的長城,是一項利在千秋的工程,很難讓人理解它將給當代帶來怎樣的好處。

所以,古人(特別是窮人)對長城的建設大多持反對態度,於是,也就產生了「孟姜女」等關於長城的悲劇故事。總的說來,長城並非沒有價值的工程。今天所介紹的漢代長城,不僅對漢代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更是為今天的華夏奠定了基礎。

相關焦點

  • 誰說修長城沒用?漢武帝修了一萬裡長城,更是奠定今天華夏的基礎
    此後,漢武帝採納了主父偃的提議,於河套地區設立朔方郡,又移民了十萬百姓從事農業活動。在朔方城秦萬裡長城原址的基礎上,漢武帝又命蘇建對該段長城進行翻修和擴建。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戰正式爆發,霍去病兩度奇襲匈奴,總共殲滅了超過四萬名敵軍,又整編了四萬名亂軍,徹底粉碎了匈奴右部。自此,河西走廊重新納入大漢版圖。像開發朔方郡一樣,漢武帝再次設郡移民,修築防禦工事。
  • 你真的了解萬裡長城嗎
    (看圖片)長城不同於其他世界七大奇蹟,《冤經》經籍則認為:直至今天,乃至將來,長城最初的作用及意義至今仍然具備。那就是:秦築長城為證,以絕後世族人因地盤之爭。這就是秦所想所為。按百姓的話來說,長城就是一道「自家圍牆」,在華夏民族大地上刻上「龍」的領地標誌。
  • 秦始皇為何要修萬裡長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全因一句荒唐預言
    2007年,葡萄牙首都裡斯本揭曉了世界「新七大奇蹟」,中國的萬裡長城位居第一。它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的象徵,更是世界建築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曾有人做過一項統計,修長城所用的磚石,若用來修牆則能繞地球一周,若用來鋪路,則可以繞地球三周以上。
  • 秦始皇修萬裡長城花了多少錢,如果現在修需要花多少錢?
    秦始皇修萬裡長城花了多少錢,如果現在修需要花多少錢?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長城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貫穿河北、北京、內蒙古、甘肅、陝西、山西、寧夏、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裡,約為13000裡,所以被稱為萬裡長城。這個建築即便是放在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也是一個相當宏偉的過程。更何況在兩千多年前生產力落後的中國,真是一個奇蹟般的存在,如果放在今天,這樣的工程一共需要花多少錢呢?
  • 秦始皇派人修萬裡長城的目的是什麼?
    匈奴一向以草原遊牧為生,流動性特別的強,而且善於騎馬,根本就很難徹底的消滅掉,於是秦始皇就想出修建萬裡長城來抵擋匈奴的騷擾,而且長城其實在西周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六國都有各自的長城只是沒有連接起來,於是秦始皇就讓蒙恬的30萬大軍修理萬裡長城,既能看守邊界也能修建一座防禦性的軍事工地。
  • 秦始皇修萬裡長城,放到現今需要花費多少錢可以修建出來?
    秦始皇修萬裡長城,放到現今需要花費多少錢可以修建出來?大家好,今天咱們要說的是咱們都知道的,而且是咱們國家引以為傲的一個古蹟,就是長城,咱們國家的長城位居世界七大奇蹟之首。後來,秦國統一六國,為了防止北方匈奴南下,所以就繼續修長城,並且把原先各國斷續的長城連續到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連綿不斷的長城。今天咱們就說說秦始皇修萬裡長城,放到現今需要花費多少錢可以修建出來?因為現在人們一提到長城基本上單指的就是現在的明長城。
  • 秦始皇也搞大基建工程,修皇陵修長城,為何提高GDP無法拉動內需
    修長城和修始皇陵,看似都是拉動內需的一種好的方式,畢竟國內大基建,讓很多相關產業的人員都有飯吃了。可是在秦朝這種事情成立嗎?真的有拉動內需嗎? 對不起,這個真沒有,拉動內需是在有外匯的情況下才產生的一種說辭。而秦朝始終是一個封閉的,朝向針對自我的一個朝代。
  • 萬裡長城,世界八大奇蹟之一,那它究竟有多長?
    長城又稱「萬裡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始修於燕王,歷史長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裡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東起鴨綠江,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
  • 引以為傲的萬裡長城,作用究竟有多大,答案讓人大失所望
    文:簡書笑鴻笙我們的課本總是教育我們,長城是多麼的偉大,多麼值得我們驕傲,甚至入選了世界「新七大奇蹟」————以前也叫「八大奇蹟————,英文更是直接翻譯:The Great Wall。用一個the特指,一個great,你說偉大不偉大?
  • 1/3長城丟了,「萬裡長城第一人」也走了
    一名長城愛好者舉牌「萬裡長城永不倒」緬懷羅老。 (法制晚報/CFP/圖)2012年5月14日,羅哲文逝世。他一手擎起的長城保護大旗,如今後續乏力。他從老師梁思成秉承而來的「整舊如舊」保護理念,正面臨一座座「假古董」的威脅。「羅哲文是個矛盾的人。他對有些事非常在乎,對有些事非常不在乎。」羅哲文的弟子兼助手齊欣說。
  • 從萬裡長城看中國人的愛國主義,現在未免有些狹隘!
    萬裡長城,就像黃河、長江、故宮、天安門等早已成為中國人的代名詞,就像提到勝利女神,人們總會想起美國,毋庸置疑,萬裡長城是中國的象徵,但這種象徵,只能是一種文化符號了,古代的長城和如今的長城已經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了!
  • 石碩:「亡秦者胡也」與秦築萬裡長城
    在大多數「中國史」或「中國民族史」的敘述中,秦朝是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一個開端,從某種程度說,這大體沒錯。但是,仔細想一想,大規模修築長城的不恰恰也是秦朝嗎?所以,把秦朝作為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開端,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事實上秦朝也正是力圖用修築長城把統一後的華夏同北方遊牧民族分割開來的一個王朝。儘管這個分割並不成功,也沒起到什麼作用。
  • 秦始皇修萬裡長城,如果折算成現金,應該花多少錢?答案讓你驚訝
    ,修建靈渠,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奠定華夏萬世基業,不愧為千古一帝。 隨著時間的流逝,秦朝的很多工程都煙消雲散,但萬裡長城卻保留了下來,秦始皇修建萬裡長城的初衷是為了防守北方的匈奴,畢竟匈奴作為遊牧民族,善於騎射,戰鬥力非常強悍,秦朝屬於農耕文化
  • 漢武帝、唐太宗和康熙帝,在中國史上誰的綜合影響力更多更大
    漢武帝,唐太宗,康熙帝,具是一代英主,一生文治武功。赫赫威名,不僅對他們自己的所在朝代有所影響,對後世朝代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1年登基,時年15歲。在位54年。公元前87年駕崩。終年69歲。
  • 萬裡長城,萬裡長,萬裡長城,萬裡情!
    萬裡長城在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陽春三月,每年三月份我都會去一次萬裡長城,不管去多少次,每當我的腳踏在長城上都有一股很強的自豪感!記得在筆者還小的時候,在課本上了解到萬裡長城的時候,就被震撼到了,自春秋戰國時代到滿清時代,經過兩千多年時間的建造,我們的祖先用自己的汗水,血水鑄就的萬裡長城。
  • 長城在歷史上作用巨大,為何康熙帝和唐太宗會放棄修長城?
    長城可以說算的上中國比較有名的古建築之一了,它蜿蜒萬餘裡從秦始皇的時候開始建成,在中國軍事上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就光說在抵禦匈奴這一方面就發揮著極大的作用。當時長城在軍事方面確實有很大的作用,甚至後代的後代君主也把長城奉為抵禦外來侵略的神器。
  • 歷朝歷代都修長城嗎?其實,有一個朝代沒有修過
    提到長城,人們首先就會聯想到秦始皇,萬裡長城的修建,秦始皇功不可沒。但是,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據說,秦始皇修建長城是緣於一句荒唐之言。為絕後患,秦始皇開始大肆徵集民工,修築萬裡長城來抵禦匈奴再犯,歷時多年的浩大工程勞民傷財,讓無數百姓流盡了鮮血和汗水。那麼,盧生所杜撰的「亡秦者胡也」的胡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他們究竟有多大能耐,讓秦始皇能大動幹戈,傾盡國力?
  • 華夏文明真的沒有對外入侵過嗎?沒錯,我們一般叫:開疆擴土
    我們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但如果說在華夏文明的5000載當中,我們從來沒有對外侵略,即便咱們講的再信誓旦旦,估計其他國家也不相信。這個時候的國不是一個國家,也不是說一個帝國,僅僅就是一個諸侯國而已。在早些年間,曾有幸見過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在鼎盛時期基本上一個小地圖裡面就有數不清的國家。直到公元前771年發生了意外,什麼意外呢?周幽王直接被敵人給搞死了。在這種情況下,秦襄王見縫插針攻打敵人,並且有很大的戰功。
  • 萬裡長城為什麼不能阻止滿清入關?
    有人說,長城沒用,在它需要發揮作用的時候卻阻擋不了滿清的入關,滿清入關以後讓人留辮子以及很多陋習,近代又籤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使中國整體落後於世界,被西方列強一次次地深入。那麼,把長城歸咎於後來中國沒落的說法真的對嗎?長城在我國歷史上到底產生了多少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