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又稱「萬裡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始修於燕王,歷史長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裡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東起鴨綠江,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
「萬裡長城萬裡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這是《長城謠》的歌詞,人們一直以來習慣性地稱長城為「萬裡長城」,然而在中國大地上橫亙了數千年的長城到底有多長?
春秋戰國時期,燕趙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臺,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它因長達幾萬裡,故又稱作「萬裡長城」。
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裡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艱巨工程與防患意義。它融匯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故此,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蹟,它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而永存於世的偉大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世界的驕傲。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裡。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裡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裡。中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臺的遺蹟。
國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等15個省區,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其中跨度最大的明長城總長度8851.8千米.
從春秋戰國開始,我國北方政權多次修築長城,前後持續近2000年,長城代表著守望家園、守護和平,代表著防禦與和平相處,而非擴張和侵略。王剛等專家認為,「從根本上來說,修築長城是為了防守。從中國傳統文化上來講,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求同存異、文化包容、共同發展等理念,自古以來就熔鑄在中華民族血液之中。」它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經濟、文化交流融合的窗口。長城內外雙方互相依存,誰也離不開誰,它是中華民族融合的標誌,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