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法華經》中透露出,他入滅後將去他方國土教化眾生

2020-12-27 普通人看世界

釋迦牟尼佛告訴藥王菩薩及其他大菩薩:「我所宣說的佛法經典成千萬億,多得難以計數,無論已經說過的佛法,現在正在說的佛法,將來應當說的佛法,一切佛法經藏中,這部《法華經》最難接受,最難領解,藥王啊!《法華經》是一切佛法中最秘密最重要的法藏,從來不能向外傳布,從來不輕易授予他人,十方佛陀共同守護著這部無上經典,從往昔以來,都未曾向外顯說。即使我出世的現在,外道邪命對這部無上經典也心懷怨恨,嫉妒不已,何況我將來入寂滅度之後!

「藥王啊!你應當知道,如來涅槃以後,如若有人能夠書寫、受持、誦讀、供養這部無上經典,為他人解說這部無上經典,那麼如來就會把自己的襲裟披蓋在他的身上,同時其他十方世界的佛陀也會來關心他保護他。他一定會有巨大信力和巨大志願力,還有覺悟的自性根機力量。應當知道呀!這樣的人一定和佛共住一處,佛一定用手摩過他的頭,對他加倍慈愛而布施威德。

「藥王!時時處處,無論說經、讀經、誦經、寫經,或者是珍藏保管這部《法華經》,都應建造七寶裝飾的寶塔來慎重安置。塔要儘量高大寬廣莊嚴,不用再存放佛的靈骨。為什麼呢?因為這部無上經典已代表了佛的全部法身。寶塔要用一切花、香、瓔珞、帛蓋、幢幡、伎樂歌頌來恭敬供養,至誠尊重,詠頌讚嘆。如果有人看見這藏有無上經典的寶塔,立即合掌禮拜,尊奉供養,你們應當知道,他們就走上了成佛的智慧正道,離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不遠了。

「藥王啊!有許多在家或出家的修行人修習大乘菩薩道,然而如果他們不能見到聽到這部《法華經》,不能讀經、頌經,不能書寫、受持、供養這部無上經典,須知這樣的人並不能圓滿地修行菩薩道。反之,如果有人聞受了這部無上經典,他就能真正圓滿地修行菩薩道。此外,有些眾生發心求取佛道智慧,如果他能看見或聽聞這部《法華經》,聞受之後又能透徹領悟,依經修持,須知這樣的人就朝著無上正等正覺的成佛方向越走越近了。藥王!譬如說罷,有人乾渴疲乏已極,需要飲水,於是就在一塊高地挖坑打井,雖然只易於土不見水源,但仍舊施功不已,終於看見了溼土,逐漸挖到了稀泥,於是知道水源已經不遠,決心愈加堅定而不動搖。

修習菩薩之道也是一樣,如果沒有聽過這部《法華經》,或者聽後沒有領悟,不能依經修習,須知這樣的人距離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道智慧還很遙遠。反之,如果能夠聽聞,聽聞之後又能琢磨領悟,踐履修習,那麼就一定距離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道智慧越來越近。為什麼呢?因為一切菩薩大乘法,一切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道智慧,都被這部經典涵攝概括了。

這部無上經典既能開示方便權巧法門,又能透顯真如本體實相。這部開權顯實的《法華經》寶藏蘊涵的義諦既廣遠搏大,又幽隱深固,常人難以進入其中絕勝妙境,為了教化攝引眾生成就大乘菩薩之道,所以佛今天才向眾弟子開示宣說這部經典的妙理奧義。

「藥王!如有菩薩所聞這部《法華經》後,驚疑不已,怖畏失措,須知一定是剛發心修習大乘法的菩薩。如有聲聞弟子聽聞這部經典後,驚疑不已,怖畏失措,須知一定是自負傲慢的淺見人。藥王!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他們想在佛滅後為四眾弟子演說這部《法華經》,那麼應該做些什麼才能演說呢?像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他們應該住進如來的住室,穿起如來的袈裟,坐上如來的法座,然後才能為四眾弟子廣泛演說這部經典。所謂如來室,就是對一切眾生懷有大慈大悲之心;所謂如來衣,就是對一切眾生懷有柔和忍辱之心;所謂如來座,就是看一切宇宙形質存有皆空,安坐於法空之中,然後憑著勇猛精進,毫無懈怠的決心,為一切菩薩及四眾弟子廣說這部《法華經》。

藥王啊!我雖然入滅而去其他國土教化眾生,但是仍會派遣我所變化的人來此娑婆世界,勸導大眾共同聆聽法師宣說這部無上妙法。我還會派遺我所變化的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前來聆聽說法,他們聽聞《法華經》後,都會完全信奉完全接受,並能依照經文精進修行,決不背逆。如果是在幽僻閒靜之處說法,我就派遣天龍、鬼神、香神、兇神等來聽法師說法。我雖遠在他國,但說法者時時都能見到我的法身——《法華經》,如果經文中的句讀一時忘失,我還會時刻提醒,使其無漏無遺。」

相關焦點

  • 《法華經》八相成道三變國土
    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
  • 《法華經》是救世「藥方」
    可見法華經的重要性以及法華經的圓滿性是多麼的無上啊!這一門怎麼修呢?「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要想得到三摩菩提,得到佛之妙義,就要不斷地去修證《法華經》。「如幻三摩提」通過聽經聞法,即悟即修即證,無修而修,在不知不覺中就成佛了。修行人要是碰到「妙蓮花」就沾光了,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聞得妙法蓮華,如同炎夏得一「清涼劑」。
  • 法華經:佛對三位尊者的成佛授記,從中你能領悟出什麼(36)
    覺性上供養恭敬,轉妄覺為真覺;塵性上尊重讚嘆,轉妄塵為真塵;識性上常修梵行,轉分別染識為無分別淨識;做到了前面三點,在法性上自然就呈現出「具菩薩道」的法。這就是三藏一心的解讀。須菩提是釋迦牟尼佛解空第一的大弟子。《楞嚴經》中他因意根而證圓通。他說「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 法華經:波闍波提和耶輸陀羅的成佛授記(74)
    他們為了快速成佛,都紛紛在佛前發下了弘揚法華的誓願。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
  • 《法華經》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
    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 《法華經》佛於世間只為一事,為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此生你呢
    諸佛如來只是教化欲修菩薩道的眾生,讓他們真正明白,各種如法行事都最終歸結到一個方面,即是唯有用佛陀所具有的知慧見地,去向眾生顯示,並使之悟入與佛無二的境界。如來僅以此唯一的佛乘,來為眾生說法,除此一佛乘之外,再沒有什麼其他的二乘、三乘。所有十方諸佛所說的法也都是如此。
  • 法華經:富樓那的成佛授記,那時候的娑婆國土比現在美好(48)
    他容貌端正,自幼聰明,能解韋陀等諸論典。年長後厭棄世俗生活,希望尋求解脫,在悉達多太子出城的那天夜晚,他與朋友三十人同時在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他們入雪山,苦行精進,終於證得四禪五通。佛成道後,他至佛所求出家受具足戒,後證得阿羅漢果。
  • 法華經:初聽佛說自己當作佛時,舍利弗還以為是魔的惱亂(22)
    爾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舍利弗原本是著外道邪見的梵志導師,帶領一百弟子修行。一天在王舍城遇到佛陀弟子阿舍婆誓比丘,從他聽聞佛的「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教言後,頓然開悟,遂皈依佛陀。
  • 《法華經》如群星中的月亮,最耀眼;如太陽穿破一切黑暗
    如果有發願欲求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眾生,能夠點燃他的手指,甚至一隻腳指,以供養佛塔,那麼,他如此供養的功德及勝過以國土、城邑、妻、子及三千大千世界的國土、山林、河池與各種珍寶進行供養的功德。如果又有人把七種珍寶布滿三千大千世界,用於供養諸佛及大菩薩、闢支佛、阿羅漢,此人所獲得的功德,不如受持這部《法華經》的功德,甚至不及僅僅受持此經中的一首偈頌所獲得的功德,受持《法華經》的功德是最多的。
  • 佛陀涅槃前,拿出「壓箱底」之物,讓人得佛一般智慧,世人多未聞
    接經文,釋迦牟尼佛對文殊師利說:別外,大菩薩於末法時期,佛法將滅亡之時,如有奉行受持這部《法華經》者,對於在家或出家弟子,都要生起大悲之心,對於非求菩薩道的眾生也要起大悲之心。有人雖然對這部經典不問、不信、不解,但如果我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那麼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要運用神通力和智慧力,引導這些人安住於這樣的無上法門中,這就是大菩薩在如來滅度後,所要成就所依託的第四種安樂之行。
  • 讀誦《法華經》的二十四個理由
    明了佛出世的真正目的: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5. 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此語出自憨山大師。佛以種種方便度化眾生,例如「法華七喻」中的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等等。   6. 讀了此經才了解,原來我也能夠成佛,「我是未來佛!」《法華經》不放棄每一個人,主張人人都可以成佛。
  • 《法華經》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德
    又見諸佛,身相金色,放無量光,照於一切,以梵音聲,演說諸法。佛為四眾,說無上法,見身處中,合掌贊佛,聞法歡喜,而為供養,得陀羅尼,證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為授記,成最正覺。汝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亦有四眾。合掌聽法。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證諸實相,深入禪定,見十方佛。
  • 《法華經》隨喜者得佛授記
    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藥王!當知是人,自舍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藥王!
  • 受持《法華經》有多難
    若佛滅後,於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於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於梵天,亦未為難。佛滅度後,於惡世中,暫讀此經,是則為難。假使劫燒,擔負乾草,入中不燒,亦未為難。我滅度後,若持此經,為一人說,是則為難。
  • 《法華經》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趨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經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佛對彌勒菩薩說:阿逸多!如果我「入滅」後,眾生聽聞到《法華經》,有人能受持,或自己書寫、或教人書寫,就等同於修造了「僧坊」。
  • 法華經講記160:這兩尊佛的時代背景是一樣的
    這個重誦是說,文殊菩薩廣泛的舉出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回答,回答當中分兩科,先看第一科,頌一佛同,看經文:  戊二、重頌  己一、頌廣舉曾見以答(分二)  庚一、頌一佛同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數劫 有佛人中尊 號日月燈明  世尊演說法 度無量眾生 無數億菩薩 令入佛智慧
  • 法華經講記 114:我們對自己的因地有點不太在乎,但這是個非常嚴重的事情
    一切聲聞、闢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佛陀講出他成佛的時間以後,彌勒菩薩就出來讚嘆。他說,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這個世界就是前面的,佛陀把這麼多的世界下成微塵以後,再往東方在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每過這麼多國土,他再下一個微塵。
  • 《法華經》讀是經者不生貧窮
    如有勇健,能為難事,王解髻中,明珠賜之。如來亦爾,為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寶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見一切人,受諸苦惱,欲求解脫,與諸魔戰。為是眾生,說種種法,以大方便,說此諸經。既知眾生,得其力已,末後乃為,說是法華,如王解髻,明珠與之。此經為尊,眾經中上,我常守護,不妄開示,今正是時,為汝等說,我滅度後,求佛道者,欲得安隱,演說斯經,應當親近,如是四法。
  • 《法華經講記》序 · 終審版——印廣門清法師著
    至《法華經》,開權顯實,說第一義,苦口婆心,振聾發聵:「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更以法華十喻,說此經為,諸經中王。佛陀悲心,深重如此!可嘆行者,幾人真解,幾人真持!
  • 法華經講記 116:見佛是靠皈依的善根,聞法是出世的智慧善根,能否得度操之在自己
    所以佛陀的入滅,某種程度會激發眾生的出離心跟菩提心的善根,就是他的善根就欠那麼一點,佛陀知道陪伴不是重點,佛陀出世不是陪伴,他要想陪伴的話他可以陪伴到現在還在陪伴,重點是能不能給你真正的利益,你要不要吃藥嘛。所以佛陀的唱滅離開以後,反而會激發眾生去吃藥,去修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