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段)
【刀杖不加,毒不能害,若人惡罵,口則閉塞。遊行無畏,如獅子王,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若於夢中,但見妙事。見諸如來,坐獅子座,諸比丘眾,圍繞說法。又見龍神,阿修羅等,數如恆沙,恭敬合掌,自見其身,而為說法。又見諸佛,身相金色,放無量光,照於一切,以梵音聲,演說諸法。佛為四眾,說無上法,見身處中,合掌贊佛,聞法歡喜,而為供養,得陀羅尼,證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為授記,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亦有四眾。合掌聽法。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證諸實相,深入禪定,見十方佛。諸佛身金色,百福相莊嚴,聞法為人說,常有是好夢。又夢作國王,舍宮殿眷屬,及上妙五欲,行詣於道場。在菩提樹下,而處獅子座,求道過七日,得諸佛之智。成無上道已,起而轉法輪,為四眾說法,經千萬億劫,說無漏妙法,度無量眾生。後當入涅槃,如煙盡燈滅。若後惡世中,說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德。】
佛說:常常讀誦《法華經》的人,不僅得人見人愛等諸多好處,連刀槍也不會傷其身、毒藥類也不能害其命,如果有人想惡口大罵,也開不了口,四處旅遊行走,不會有畏懼、不會有橫禍。猶如「獅子王」的智慧光明,像太陽一樣朗照十方世界。這裡說的「獅子王」比喻在獅子座上講經說法的如來、如來是一切老師中的老師、猶如獅子為百獸之王,故名「獅子王」。
佛說:常常讀誦《法華經》的人,如果在夢中,見到的都是吉祥如意的妙事,比如見到諸多的如來,坐在獅子座上,無數多的比丘眾四周圍繞,聽如來說法。還能見到天人、龍和神類及阿修羅等眾生,這些眾生的數量如恆河沙那麼多,都對如來恭敬合掌。還能見到自身,也在為眾生講經說法。又見到諸佛如來,身相如紫金色,放無量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以動聽悅耳的清淨「梵音聲」,演說種種法義。
這裡說的「梵音聲」是什麼意思呢?梵音又稱作梵聲、合稱「梵音聲」。「梵音聲」是佛所得之音聲,即佛所得清淨微妙的音聲,具四辯八音之妙音,佛三十二相中既有梵音相。據《大智度論》卷四說:佛之梵音如大梵天王所出之聲,有五種清淨之音、即:一、甚深如雷;二、清澈遠播,聞而悅樂;三、入心敬愛;四、諦了易解;五,聽者無厭。另《長阿含經》說五種梵音是:
1、正直音:指諸梵天,禪定持身,無諸欲行,而其音聲,端正質直而不邪曲,是名正直音。
2、和雅音:指諸梵天,心離欲染,愛樂律儀,而其音聲,柔和典雅,離諸粗獷,是名和雅音。
3、清澈音:不濁名「清」、透明為「澈」。指諸梵天,戒行清淨,心地圓明,而其音聲,清淨明澈,是名清澈音。
4、深滿音:指諸梵天,淨行圓滿,心光湛寂,而其音聲,幽深充滿,而不淺陋,是名深滿音。
5、周遍遠聞音:足備名「周」、普通名「遍」。指諸梵天,心光瑩淨,普映十方,而其音聲,周遍遠聞,而不迫窄,是名周遍遠聞音。
就因果而言:但凡今生聲音清澈洪亮者,都是前世愛讀如來正法經典的果報,特別是愛讀《法華經》的人,不論男女,其音質猶如天籟之音,非常之美,令人百聽不厭而心生歡喜。
佛說:常讀誦《法華經》的人在夢中又見到佛為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這四眾弟子,宣說無上《妙法蓮華經》,自身在法會中,恭敬合掌,讚嘆佛所說之妙法,並因聞法而生大歡喜,對佛做諸多的供養,得到了「陀羅尼」,證得了不退轉於二乘以下的不退轉智。
這裡說的「陀羅尼」意譯為總持、能持、能遮。指能令善法不散失、令惡法不起作用。後世則多指長咒而言。又據《佛地經論》卷五所述:可知陀羅尼是一種記憶法,即於一法之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之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之中、持一切義;依記憶此一法、一文、一義,總持無量佛法,名陀羅尼。
佛說:此時佛已知道這個得陀羅尼之人的心,已深入到無上佛道中去了,即為其授記,授記此人將成無上正覺。佛對這個善男子說:你當於來世,得無量智,成就佛之大道,其國土非常嚴淨,廣大無比,有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都恭敬合掌,前來聽法。
此人得佛授記後,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一切善法,證入諸法實相,深入禪定,見到了十方諸佛。諸佛如來身如紫金色,現一百種福德莊嚴相,自己在諸佛所聽聞佛法後,又為其他的人解說,令人聞法生喜。
以上是讀誦《法華經》的人常有的這些好夢。此人又夢見自己當了國王,為了求無上道,毅然舍離宮殿、王權富貴和宮中眷屬,及「上妙五欲」。什麼是「上妙五欲」呢?上妙五欲又名五妙色、即:「財、色、名、食、睡」染著「色、聲、香、味、觸」等五境所引起的五種情慾,即:
一、獲得江山社稷,金錢財物的欲樂。二、獲得男歡女愛等美色的欲樂。三、獲得名利地位的欲樂。四、獲得美食的欲樂。五、獲得睡眠的欲樂。此五欲俱得滿足,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故稱「上妙五欲」。
佛說:此人在夢中捨去豪華的宮殿、皇家富貴、王權眷屬等上妙五欲,行法於道場,在菩提樹下,坐獅子座,以至誠心求道七日,得諸佛的一切種智,成就無上菩提道,然後起座,轉動法輪,為四眾弟子講經說法,經千萬億劫長的時間,宣說「無漏妙法」。
什麼是無漏妙法呢?「無漏」與「有漏」相對,有漏為世間法、是生滅法;「無漏」為出世間法,是無生滅法,故名妙法。已成無上菩提的人,用無漏妙法,度了無量多的眾生,然後才入涅槃,好比「煙盡燈滅」。「煙盡燈滅」意為完成了度生任務,該入涅槃了。
佛說:如果在後來的五濁惡世裡,有解說這第一妙法者,此人必得大利益,這些大利益正如以上所說的種種功德,這些功德充滿法身,必然能成佛。
《法華經》第十四品<安樂行品>到這裡就介紹完了。本品講了兩個重點,一是講《法華經》得到三世諸佛神力護持的重要性,如何做到安樂行,具體講了四法,通過對四法的修行,即:「身、口、意、願」四大清淨行,才能進入安樂行,進入安樂行後才能更好地為眾生解說《法華經》。二是講了讀《法華經》的人,會得到很多的真實利益,如不生貧窮,常有好夢,並能在夢中得到佛的授記等等,都是大不可思議之妙境。佛不妄語,聞法者當依教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