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主辦的第五屆北大光華紐約論壇5月11日在紐約公共圖書館舉行,主題為「Investing in a Better World」。此次論壇也是北京大學120周年海外慶典的組成部分。
美國甘迺迪家族基金董事Stephen Kennedy Smith,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經濟學家Jeffrey Sachs,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生命未來研究所聯合創始人、《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Max Tegmark,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Heinz Riehl商業講席教授Anindya Ghose,亞洲協會副會長Christine Davies,以及來自北京大學的副校長王博、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兼光華管理學院教授蔡洪濱、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沈俏蔚等中美頂尖學者出席本次論壇,並就當下熱點話題進行深度、開放、精彩的學術探討。
王博:紐約論壇是北大人、光華人在紐約的故事的延續
首先由副校長王博代表北京大學致歡迎辭。他表示今年恰逢北大建校120周年,而大紐約地區校友會是北大在海外成立的第一個校友會,「第五屆北大光華紐約論壇」是北大人、光華人在紐約的故事的延續,也是北大120周年海外慶典的重要組成部分。北大的校慶有幸得到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並指出,「國家發展同大學發展相輔相成」。北京大學被視為「世界上從未有一所大學如北京大學與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也從未缺席中國近現代史發展的任何一個重要時刻。這是對中國引進新思想推動社會進步的社會責任。不久前光華管理學院發起成立的北京大學「一帶一路」書院,致力於為新型全球化進程做出更大貢獻,再次彰顯了北大的時代責任。
當前,保護主義在全球貿易中日益普遍,同時科技發展也提出了新的問題:如何為所有人創造積極包容的未來,避免意想不到的陷阱。在此背景下,此次論壇主題設定為「Investing in a Better World」具有時代意義,相信通過紐約論壇這樣的國際化平臺,能為世界和人類的美好未來提供更多答案。
Stephen Kennedy Smith:甘迺迪家族關注人類共同的發展
美國甘迺迪家族基金董事Stephen Kennedy Smith也進行了開幕致辭。他首先回顧了甘迺迪家族歷史,如約翰·甘迺迪總統提出全面的美國移民政策使美國變得更加多元化;他也談及了家族與中國的美好淵源,早在1978年鄧小平就邀請Ted Kennedy訪華並會談等。他表示,中國近幾十年的發展令全球矚目,7億中國人口由此擺脫貧困,相當於四分之三的全球貧困人口脫貧。
與現任美國政府相比,甘迺迪家族對世界有著不同的願景。他們更加關注人類共同的發展,比如,甘迺迪家族長期通過各類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積極參與醫療保健等。
當前,美中關係出現了令人擔憂的時刻,但兩國也面臨著共同的挑戰。在美國,1%的富人控制著21%的美國財富,這是美國自大蕭條以來最大的不平等,資本如此高度集中若不合理部署極有可能帶來巨大的破壞性。反觀中國,自1985年以來貧富差距也在擴大。中美兩國必須解決收入不平等問題。
劉俏:實現包容性發展,中國路徑為世界提供發展新方案
當前,全球經濟復甦企穩,但地緣政治和經濟、貿易領域仍潛藏諸多不確定性。在「全球經濟:中國,美國與世界」這一主題討論環節中,演講嘉賓探討了中美及各國如何更好地協調、合作,重塑全球經濟增長動力。
劉俏院長以《實現包容性發展》為主題分享了他的觀點。他表示,自1500年以來,中國經濟一直落後於西方,但在過去40年裡,中國經濟增長呈指數增長,成功實現了工業化。取得這些成績主要有四大原因:以基礎設施為重點的投資拉動增長模式;成為全球貿易的積極參與者;有利於增長的金融體系;總體審慎的宏觀調控。
雖然當前中國經濟也面臨諸多新挑戰,比如中國經濟微觀基礎薄弱,系統性金融風險,發展不平衡等。但劉俏院長指出,習近平總書記正在努力將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為中國經濟的未來釋放了一個積極信號。通過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技術創新、消費驅動、智能製造、區域協調發展、資源合理利用等方式,中國經濟前景可期。他預計到2030年,中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達到157萬億元人民幣;金融資產的規模將達到600-800萬億;中國將有超過4.3億1990年後出生的人口,其中超過2億人擁有大學學位;「中國製造」將被「為中國製造」取代;中國最大的行業可能是醫療、教育,而不是金融和房地產等。中國的發展路徑能否為世界各國提供參考,關鍵在于越來越多地區和國家能否參與進來。各國應該更多交流經驗,討論政策措施,共同制定長期可持續發展和全球治理的戰略計劃。
Jeffrey Sachs:貿易逆差並不是中美間真正的問題
在「全球經濟:中國,美國與世界」這一主題討論環節中,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經濟學家Jeffrey Sachs也發表了他的看法。Jeffrey Sachs教授批評了美國總統川普目前推出的一系列政策,認為是損人不利己的,不應以傲慢之心看待中美貿易問題,中美雙方應當通過理智對話來解決糾紛。
對於全球可持續發展,他表示,銷售和利潤並不能滿足每個公民的需求,社會的公平、信任、清潔的空氣、美好的環境等是人們幸福的指標,而不僅僅是生產力,市場經濟框架也不能產生公平或環境的可持續性。中國經濟和美國經濟都是以化石燃料消耗為基礎的經濟體,這樣的能源結構需要改變。在這些方面,大學應該幫助和引領政府間的合作。
在談及當前中美摩擦時,Jeffrey Sachs直言川普喜歡指責中國等其他國家,但這並不能解決問題並且是無知的。美國需要有更好的收入分配製度,以解決不公平和不平等問題。美國已經強大了70年,這也創造了傲慢和對永恆繁榮的期望。當前,貿易逆差並不是中美間真正的問題,讓美國政府難堪的是「中國製造2025」,這就是美國政府也試圖要在2025年推動美國製造的原因。他認為,2025年計劃對中國和世界都有好處,健康的競爭對兩個經濟體都是有利的。
對於中國來說,應繼續推進產業政策,發展新的產業需要公共、個體和學術間的合作。同時中國應保持冷靜,遵守WTO等國際標準。最重要的是避免衝突,遵守規則,讓強大的國家盡其所能合理髮揮其影響力。在他看來,中國目前有三大舉措值得稱道:「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製造2025以及構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這些倡議都有利於全球可持續、穩定的合作。
隨後,圍繞可持續發展、企業治理、政府信任等話題,劉俏院長與Jeffrey Sachs教授做了對話討論。對於劉俏院長的提問,Jeffrey Sachs教授表示,目前政府之間缺乏信任,一些政策制定者目前想要的是管理世界,而不是試圖改善人民的安全、繁榮和健康。他提醒政府千萬不要沉浸在「零和世界」的概念中。
Max Tegmark:AI 研究人員應當遵循三大基本原則
中、美兩國都處於人工智慧、移動經濟等領域的最前沿,在「技術,商業和社會」這一主題討論環節中,與會嘉賓探討了人工智慧及移動技術發展對商業模式創新、經濟轉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
首先發言的是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生命未來研究所創始人、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Max Tegmark。分享了人工智慧發展的背景後,他表示,大多數人工智慧研究人員都樂觀地認為,在未來的幾十年裡,AGI(通用人工智慧)是可能實現的。然而,為了使AGI成為人類和經濟發展的積極力量,研究人員必須遵循幾個原則。具體來說,第一,避免發展傷害人們的新方式,並推動研究創造有助於社會的方式;第二,必須避免創造的財富不平等;第三,必須投資人工智慧安全研究。
「如果AI不為每個人增加財富,那麼我們應當感到羞愧。」他直言,低技術將使人類滅亡,而高科技則有可能拯救人類或導致人類滅絕。我們不應當去壓制技術的發展,關鍵是構建能夠賦予我們社會力量的技術。
蔡洪濱:中美人工智慧領域競爭應該以促進人類共同未來為目標
在該環節,光華管理學院蔡洪濱教授則重點分析了中美兩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布局。
目前美國有將近1100家人工智慧公司,而中國只有近600家,美國的AI資本投資為170億美元,而中國為26億美元。從硬體公司來看,美國33家,中國有13家公司且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晶片公司。從人力資本來看,美國有將近8萬從業人員,而中國有將近4萬從業人員。當然,從市場規模和數據來源方面看,中國擁有更多優勢,這將推動中國迅速趕上美國相關研究成果和人工智慧初創企業的數量。
他表示,中美兩國都希望人工智慧能讓自己再次變得偉大,人工智慧浪潮至關重要。但中美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應該以促進人類的共同未來為目標,需要避免人工智慧領域的軍備競賽,也需要防止某些個人、組織和國家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實現不正當的有損人類共同利益的現象。
在對話環節,兩位嘉賓圍繞人工智慧的發展速度、受益群體等問題,做了進一步分析。Max Tegmark在回答蔡洪濱教授提問時表示,人工智慧不是關於誰應該贏,而是整個人類是否會贏,這項技術可以應用到每個人身上。
Anindya Ghose:移動經濟將佔全球GDP的5%
同樣在「技術,商業和社會」這一主題下, 紐約大學Anindya Ghose教授則將分享內容重點轉移到移動經濟及其對商業和經濟增長的影響上。
他表示,目前,移動經濟佔全球GDP的4%,未來預計會再上升一個百分點。人們現在在許多不同的地方做許多不同的活動,並且使用多種設備,這給公司提出了全新挑戰,比如,確定消費者的需求。隨著技術的發展,企業需要識別客戶的已知和未知需求。將位置數據與其他數據結合起來,可以幫助企業了解消費者並滿足他們的需求。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則可以用來處理許多痛點:比如解決數字廣告欺詐、增加媒體支出的透明度、匹配適當的廣告投放頻率、解決消費者的數據隱私等。
Ghose教授分析,總體來看,公司的下一個戰場將是試圖找出客戶的未知需求,並建立信任和接受能力,通過區塊鏈技術等實現,更好地「解鎖」移動經濟。
沈俏蔚:中國的行動支付領跑全球,普及率高達77%
光華管理學院沈俏蔚教授主要闡述了中國移動經濟的發展情況。她表示,近些年,支付行業在中國的發展幾乎「日新月異」,行動支付便利、快捷的優勢正在加快覆蓋用戶生活的各個場景,深刻改變著中國消費者的行為和現有商業形態。中國的行動支付領跑全球,行動支付的普及率高達77%,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為代表的行動支付成為人們支付方式的首選。在北京,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錢包支付公共運輸、食品和其他購物等費用。移動經濟也帶動了中國其他行業的發展,比如食品配送服務。
在Ghose教授與沈俏蔚教授的對話環節中,Ghose教授指出,要讓社會看到移動經濟的全部好處,還存在一些障礙。比如數據的可用性,公司只有部分關於客戶的數據,沒有完整的檔案。大多數消費者對於數據的搜集仍有誤解,認為企業只是想得到這些數據。未來,消費者隱私的洩露問題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來解決。
最後,亞洲協會副會長Christine Davies為本次論壇致閉幕辭。她對發言者的觀點進行了總結,並分享了她對中國和美國合作的樂觀態度,即使目前存在分歧,但長期合作共贏依然是主流。
北大光華紐約論壇始創於2014年,是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傾力打造的國際高端對話平臺,致力於構建中美商業對話、產業交流,探討中國與國際社會經濟熱點學術問題。一直以來,論壇得到了美國當地光華校友和北大校友的大力支持,受到中美兩國商業商界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與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