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5-16日,第十二屆校際青年會計學者學術論壇在北京大學在光華管理學院成功舉辦。校際青年會計學者學術論壇是由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以及暨南大學等六所院校會計系共同舉辦的學術交流活動,旨在促進青年學者的學術交流和會計學科的學術發展。此次活動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會計系承辦。
吳聯生教授
李怡宗教授
4月15日上午,在光華管理學院1號樓201教室舉行了開幕式。開幕式由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吳聯生教授以及會計系系主任李怡宗教授主持並致辭。吳聯生教授回顧了往屆論壇對會計學術交流和中國會計學術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並預祝論壇圓滿成功。李怡宗教授代表光華管理學院會計系歡迎遠道而來的師生朋友。
南開大學劉志遠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張敏教授、暨南大學黎文靖教授、復旦大學洪劍峭教授、北京大學李怡宗教授、廈門大學杜興強教授分別主持了專場報告。首先由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博士生王欣報告論文,其論文主題為上市公司從銀行購買理財產品與獲取貸款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上市公司通過向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來建立良好的銀企關係從而獲取更多的銀行貸款。來自北京大學的張曉君老師對論文進行了點評。張老師認為論文從信息渠道來解釋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和獲取更多貸款之間關係似乎是不合理的,而更有可能是理財產品作為上市公司向銀行獲取貸款的隱形抵押品,並建議作者進一步分析購買理財產品和貸款的比例以及購買理財產品和貸款的期限等。
隨後,分別由北京大學的肖瀟老師和來自廈門大學的博士生楊理強報告了論文。肖瀟老師的論文主題為公允價值會計和債務期限結構,探討了公允價值會計對銀行貸款滿足資本充足率的影響以及對債務期限結構及社會福利的影響等。來自暨南大學的徐豔萍老師對論文進行了點評,徐豔萍老師認為論文需要進一步考慮公司內部存在的代理問題對公司債務融資決策以及債務期限結構的影響。
4月15日下午,分別由來自復旦大學的博士生賈琬嬌、來自廈門大學的陳亞盛老師和來自南開大學的博士生趙梅進行了論文報告。賈琬嬌同學報告了她與洪劍峭老師合作的論文《異質性投資者如何看待分析師評級?》,論文主要研究了中國股票市場上,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對分析師評級的反應是否有差異;文章區分大投資者和小投資者後發現,雖然兩類投資者都會對分析師評級做出反應,但是大投資者更能理解分析師評級的信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然老師對論文進行了精彩點評。張然老師認為文章的研究問題非常新穎有趣,並建議作者詳細區分評級類型,豐富大小投資者的劃分依據,並在評級的動態調整、窗口期選擇、小投資者反向操作的原因等方面做進一步檢驗。
隨後,來自廈門大學的陳亞盛老師報告了論文,論文題目為「Theimpactsofbonusandpenaltyoncreativity:insightsfromaneye-trackingstudy」,論文研究了獎金或懲罰能否影響員工的創造性。文章創新性地將創造活動區分為創意產生活動和創意評估活動並發現,投入創意產生活動和創意評估活動都能增加創新,但是當花在創意評估活動的時間過高,創新反而下降。進一步研究發現,計件工資與獎金相結合的方案能夠最有效地促進員工努力。北京大學羅煒老師從文章定位、假設檢驗、指標衡量等角度進行了精彩的點評,並給出修改建議。首先,在文章的定位方面,如何衡量和評價創造性,以及創新類型、定位到薪酬結構文獻。其次,在文章的假設,建議文章考慮不同努力的重要程度。第三,指標衡量。羅老師對衡量努力強度提出疑問。老師建議薪酬結構拓展,數量和質量的權衡。
最後,來自南開大學的博士生趙梅報告了論文《風險信息披露越多分析師預測越準確?》,其主要研究招股說明書的風險因素如何影響分析師預測的準確性。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張敏老師對論文進行了精彩的點評。
4月16日上午,分別由來自暨南大學的碩士生湯泰劼、來自南開大學的郭南廷老師以及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博士生孫葦杭報告論文。
第一場由來自暨南大學的碩士生湯泰劼報告他與胡珺博士和宋獻中老師合作的論文《政治周期下企業環境治理的驅動機制研究——基於環保官員變更的視角》,論文研究了環保廳長變更對企業環境治理的影響,並發現企業環境治理具有隨環保廳長變更年份而變化的政治周期性。來自廈門大學的蔡寧老師對論文進行了精彩點評。蔡寧老師分別從環保官員的職責權限、文章的因果關係等角度對文章進行了點評。在討論環節,來自光華管理學院會計系的陳磊老師就這篇文章的切入角度進行了分析,並對在座博士生及年輕老師提出關於會計研究的建議,希望可以發揮會計的獨特優勢,找到與經濟學、社會學等不同的切入點。
隨後,由來自南開大學的郭南廷老師報告論文「ImputationTaxSystemandInvestorValuationofCorporateTaxAvoidance」,其研究了兩稅合一制下公司避稅對投資者估值的影響,並發現相比於傳統稅制,兩稅合一制度下,投資者對公司避稅的估值較低;兩稅合一制度下,避稅會顯著地負向影響股利支付率。來自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麻志明老師對文章進行了深入點評並提出了中肯的建議。首先,麻老師認為這是一篇有趣的文章,找到了研究稅收的很好的背景。由於歐洲1999年出臺了ECJ政策,麻老師認為如果只研究歐洲國家會降低噪音影響,不需要加入馬來西亞等國家。並指出做文章需要對外部有效性和內部有效性進行權衡。麻老師對這篇文章提出的主要問題是兩稅合一之後有效稅率是否一致,即這篇文章忽視了是稅率重要還是稅制重要。同時,麻老師認為這篇文章在進行檢驗時交乘項太多,不易解釋。最後,麻老師指出,這篇文章的研究背景選的很好,但shock可能太大了,稅制的變化會導致多個變量變化,交叉項不易解釋,也不易識別是通過哪條路徑引起的變化。稅收是一個很重要也很有趣的研究問題,引起了在座老師和同學們的熱烈討論,通過郭老師和麻老師對兩稅合一制的解讀使大家對稅收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
最後一場是來自人民大學的博士生孫葦杭的報告,論文題目是「Theeffectoffinancialstatementverificationonpromotingexports:Evidencefromprivatefirmsinemergingmarkets」,其主要研究了在新興市場中財務報表審計對非上市公司出口的影響,發現在控制了公司特徵以及國家、行業、年度固定效應後,被審計的公司出口更多。這篇文章運用與行業內對標企業配對以及傾向得分匹配法進行穩健型檢驗,運用RDD識別因果關係。更進一步地,這篇文章發現審計對出口的影響對於年輕的公司以及沒有網站的公司更加顯著。復旦大學的周易老師對論文進行了精彩的點評。周易老師認為這篇文章的研究問題很重要,研究背景的選擇很有趣,文章的研究設計很完善。接著,周老師主要從審計的鑑證作用和審計的保險作用兩方面文獻對這篇文章進行拓展性討論;由於並不是所有企業以出口為目標,出口並非在企業的目標方程中,因此可以首先區分企業是否能夠從出口得到更多的利潤。同時,周老師認為這篇文章沒有明確審計對於出口促進作用的背後機制。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來自六所高校的所有師生都熱情地參與了論文的討論環節。經過與會嘉賓老師們的討論,嘉賓老師一致同意由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孫葦杭博士獲得本次會議的最佳論文獎。
合影
中國人民大學的孫葦杭博士獲得本次會議的最佳論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