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風霜知冷暖,清茶薄酒憶沉浮

2020-12-18 蒹葭成霜

記得,一夜狂風起,從午後一路綿延到深夜,像一個被塵俗牽絆了太久的人,途經了八千裡風月,終於在某一時刻打開心扉,於是,萬千心事悉數落幕在沒有光亮的夜裡,讓那些沉浮了許久的言語,只對著光陰無比動情的傾訴。在光陰反覆的重疊之後,不管是多繁華的一場交集最終都將會成為過去。

記得,一場秋雨後,四季梅在露臺上忘了收起。花兒,孤單的散落了一地。關上心門,讓往來的時光都遠離,我只想,與自己的影子悄然銘記。憶起,那一年拾到的愛情,而後,沉默不語。有一種情感,沒有過多的糾纏,也無太大的波瀾,像一汪平靜的水面,微小的漣漪也只在朝夕間淺淺的浮現,卻讓人不由自主的喜悅,去全心全意的依賴。

好想,沿著心路,將光陰裡的情意,輕輕捻起,溫進一盞茶的味道裡,精緻成一片花的韻,縱然淺淺的品,那淡淡的清香,依舊是悲喜的凝聚。應該還有一些話語,就藏在碎碎的念裡,不管時光怎樣流逝,那都是一起牽手走過的印記,我拈一朵嫣紅為墨,悄悄寫在手心,用愛的溫度傳遞給你。

好想,趁著年輕,把歲月中的詩意,慢慢拾憶,走進一壺酒的微醺裡,撇開塵世許多無關緊要的環節,活出人生的風骨。當繁華與清寂,都在人生的況味裡被逐一分解入茶,入詩,入心裡的念想,而你,註定是我一低眉的慌亂與憂傷。太多時候,我們需要做一個內心純粹的人,在生活的喧囂裡,還可以因為簡單,而心生快樂。懷舊,不是因為那個時代多麼好,而是那個時候,你年輕。

倘若,老舊的時光與我,或許還存留著命運不經意製造的一次小感傷。那麼,我也定然會在清霜白露的日子中任憑著心事凍僵,而後將各種紛雜逐一的刪減,又在煙霞層疊中逐一的堅強。就如佛說,我們都是塵俗無華的因子,可以有慌亂,可以有憂傷,可以有猜忌,可以有背離,但是臨了,一定要讓自己的心去學會原諒。

倘若,悠長的歲月就此老去,或許我依然可以依著流年的某些訊息追尋到你。就在一段泛黃的故事裡,不再有慌亂的情緒,也不會有半點嘆息,剩餘下來的悉數都是美麗。你一定可以讀懂,那一種唯美,早已將天涯的距離逾越為咫尺。山一程,水一程的守望,我會倚窗聽風,盈滿一杯淡泊的月色,娓娓傾訴,夢的繾綣中,歡顏,始終如昔。

只是,愛情的瞬間,我百轉千回的尋找過,卻發現沒有任何能代替你,來驅走你在我心底的烙印,可這份愛情,已根深蒂固的烙在我生命的航班上,再也無法驅逐、逃離。太多的心疼,也許,有一天,你的影子會走,也許將永生烙印在我的記憶裡。我們,唯一可做,就是儘量屏住呼吸。讓流年從眼角的褶皺裡開成桃色的雲朵,讓一段風月靜美的小詩句只欣然融匯進水墨塵香的記憶。如此,我就不會在山山水水的行走之中忘了曾邂逅過的景致,是那般的唯美過心智。

只是,情感的世界,最初的愛,往往最為單純,若細枝末節太多,就成了算計。直到歲月走過,我的恬淡和靜寂在某一個安逸的角落裡,在塵風不擾的況味裡,宛若是一份孤清的詩句,只默默等待,時光來悉數收取,如此,也不算是一種辜負。有些人不會忘,由於不捨得;有些人必需要忘,因為不值得。

必然,花開一季,草木一秋,冷暖與悲涼,是眾生眼裡的塵河,此岸是葉落蕭山,彼岸是繁花似錦,無需怨,無需羨,一切,皆為因果。與其,在日夜交替中默數著某些錯與過,莫不如,且讓榮枯隨緣,將所有灼熱燃燒至淡泊。只於花田柳下,依小橋流水,備三杯兩盞素念,淺酌清茶入心,靜聽薄風繞肩,安心守候,我在你眼中,你在我心中,如此,便是這一世該有的溫和。

必然,迎來送往,現實使然,有錯過,才會有新的遇見。緣分就是,不早不晚,恰恰剛好。有些愛,在不經意中,刻骨;有些人,在不經意時,相遇;有些事,在不經意間,開始;有些話,在不經意裡,承諾;有些愛,在不經意中,產生;有些人,在不經意時,分開;有些事,在不經意間,消失;有些話,在不經意裡,脫口而出。

時光老舊無所求,歲月悠長有喜憂。

草木風霜知冷暖,清茶薄酒憶沉浮。

相關焦點

  • 半盞清茶,觀沉浮人生
    茶趣丨半盞清茶,觀沉浮人生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於塵世偷來閒暇時間,不乏人生之樂趣。茶品可清心,那么喝茶時,把身份放一邊,把虛榮放一邊,把貪慾放一邊。以平常之心,喝盞中清茶,嘗愜意時光。
  • 雲中吟系列·草木心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有客問:草木有心無心耶?答之曰:一切無情,草木、藥草、百穀、皆有其心。幼時,逢年過節,長者常訓之曰:天地養人,百穀有心,食之當感天地之德,先禮敬「天地君親師之神位」,方可食之。故而知之,一切百穀皆有其心。谷有谷心、禾有禾心、稻有稻心,黍有黍心,乃至粟,豆、麻、麥,一切百穀,皆有其心,有其心則必有其神。舊俗有「六月六,祭穀神」,謂「六六之福」。
  • 《楞嚴經素解》卷十:草木有情,人死以後轉為十方草木而有知
    若於所知,知遍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遍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解釋】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 詩詞:冬隙圍爐煮雪花,邀君慢品韻清茶
    忽憶當年嬉鬧樂,欣然哼起雪絨花。17、踏雪文/無恙梅樹綻新蕊,欣欣抱傘尋。寒香雪中臥,塵俗不縈心。19、踏雪尋梅文/天涯跡冬隙圍爐煮雪花,邀君慢品韻清茶。袖襟香馥似曾識,嶺上看梅始到家。【逍遙白 19號】邀來品茗的這位,剛剛賞梅回來,襟袖間還帶著梅花的香氣。明寫人,暗寫梅,妙極!
  • 茶中有禪、人借茶悟,一杯清茶悟人生
    茶這個字,拆開的筆畫就是:人在草木間。茶絕非僅僅是為了滿足生理需要的飲品,它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精靈,人們在長期的品飲中賦予其深刻的人文性。陸羽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其意思是說,只有具備了良好品性的人,才能真正品出茶的味道。
  • 憶高考知分,自娛
    高考知分憶往昔,蹉跎歲月邊城墜[心碎]圈中跪求馬良筆,聖手一修共清北[偷笑]
  • 筆下落花隨水去 一生追夢有人知
    登高途步賞秋光,雨雪風霜透骨涼。 萬頃豐田糧入庫,千輝情景釀耕香。 風天雪地露寒霜,草木枯悽柳葉黃。 嶺上紅楓妖拽舞,秋搖花醉吐芳香。
  • 千家詩|春到人間草木知,東風吹水綠參差
    張栻作為一位著名的理學家,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頤,主張「格物致知,知行互發」,在知行關係上,他認為「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行有始終,必自始以及終。」「蓋致知以達其行,而行精其知」(《論語解·序》)。
  • 切莫鬧出笑話,薄酒中薄字是謙詞,恰如賤內的賤字
    兄侯遠行,薄酒奉餞,「薄酒」怎麼可能是實質意義上的「一般的酒」?即使是指度數低的酒,而非一般的酒。道理很簡單,你給別人踐行,告訴人家這酒很一般,你就湊合喝兩口吧!不是缺心眼就是不會做人……喝酒我們通常所說的「薄酒」往往是謙詞,就像是說「舉手之勞」一樣。
  • 人間草木(佳人需好衣,佳茗需好水)
    人間草木茶起源於中國,是當今世界的三大飲品之一。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佳茗比佳人,可謂千古絕比,佳人須好衣,佳茗須好水。現代世人所倡導的強強聯手,合作雙贏等理念,其實在一杯清茶中,早已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蘇東坡還在《試院煎茶》詩中,對烹茶用水的溫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以沸水的氣泡形態和聲音,來判斷水的沸騰程度。東坡謫居宜興蜀山講學時,非常講究飲茶,有所謂「飲茶三絕」之說,即茶美、水美、壺美,惟宜興兼備三者。
  • 戴森暖風器知「冷暖」更貼心
    其最新推出的冷暖無葉電風扇AM09不僅完美繼承了戴森產品一貫高顏值的基因,而且將制暖、送涼風合二為一,實力闡釋戴森的創新之路。  極簡優雅的設計    知冷暖更貼心      除此外,戴森冷暖無葉電風扇AM09在精準控溫、節能加熱方面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
  • 嘆賞浮沉青骨展,堪憐冷暖寸心知——閒石七律《詠茶》
    嘆賞浮沉青骨展,堪憐冷暖寸心知。杯中意氣縈芳齒,半解風霜半解飢。賞析:茶,普通,普通,太普通!但又很重要,因為很多人都喝茶,也愛喝茶。喝茶可以是一件極為平常隨意之事,又是一件亦雅亦俗之事。
  • 薄酒可與忘憂,醜婦可與白頭,古人教我們尋找生活的真諦
    平靜安詳薄酒可與忘憂,醜婦可與白頭。徐行不必駟馬,稱身不必狐裘。無禍不必受福,甘餐不必食肉。富貴於我如浮雲,小者譴訶大戮辱。一身畏首復畏尾,門多賓客飽僮僕。薄酒終勝飲茶,醜婦不是無家。醇醪養牛等刀鋸,深山大澤生龍蛇。秦時東陵千戶食,何如青門五色瓜。傳呼鼓吹擁部曲,何如春雨池蛙。性剛太傅促和藥,何如羊裘釣煙沙。
  • 季節變化,讓你的孩子知"冷暖"
    有時候我們的做法往往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情況,更重要的是我們忽視了一個問題,這裡面體會冷暖的主角是孩子,而大人們只是參謀,一味的教導有可能潛移默化的加速孩子的&34;,所以我們不僅要關心孩子的&34;冷暖&34;冷暖&34;溫室"中成長,慢慢的他們便習慣的得到現成的,而父母的那些怕,那些不讓也在慢慢的變成對孩子的不相信,一次次的摧殘著孩子自己來的想法,等到有些事必須面對時,孩子早已是那個毫無信心
  • 心懷大志的人,在風霜劍雨中穿梭,無論成敗,始終自強不息
    那些漂泊流浪的人,行走在風霜劍雨中,嘗受人情冷暖,卻依舊吞下所有委屈。他們心中有信念,所以選擇隱忍和堅強,只為等待一個改變命運的契機。那些意志力不夠堅定的人,早已走下了下坡路,一步步跌落深淵,重複著千篇一律的人生。
  • 茶經:一杯清茶多少事付笑談中,一聲鐘聲萬念俱歸空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只要有客來,必先奉上一杯清茶,簡簡單單的一杯茶確是衡量一家人是否懂禮的先決條件,可見茶對於中國人的生活意義多麼大。《茶經》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陸羽和皎然一起遊歷名山古剎,在寺內,一杯清茶多少事付笑談中,一聲鐘聲萬念俱歸空。也只有在這樣的典雅,清幽環境下,陸羽才能寫出《茶經》這本茶文化開山著作。當然也多虧閒暇的時候,皎然將他所悟的茶道、茶理悉數說與陸羽聽,多虧皎然提攜和幫助,才使得陸羽的《茶經》在盛世的茶文化中,達到至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