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進入歷史的寶庫,你就不會明白在歲月的長河裡,曾經有過那麼多才華出眾,人格魅力爆棚的先賢們存在,為我們這些後來者留下諸多精神財富。
張栻,南宋中興名相張浚之子,著名理學家和教育家,湖湘學派集大成者,與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
張栻作為一位著名的理學家,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頤,主張「格物致知,知行互發」,在知行關係上,他認為「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行有始終,必自始以及終。」「蓋致知以達其行,而行精其知」(《論語解·序》)。
這兩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人的實踐活動,當他開始進行一切活動的時候,都是依據他內心裏面所認知的事物,隨著實踐活動的越來深入他的認知就變得越來越深入,而當他的認知越發深入徹底則相應的實踐活動就會顯得越來越闊大寬廣,由此可知,實踐活動和內心認知應該自始至終相互隨行,不可分割。」「如此以來,可以使實踐活動層面變得更加廣博許多,同時便能夠帶動內心的認知更為精深。」
張栻的「知行觀」在某些方面顯然要比朱熹提出的「知先後行」要顯得高明得多,同時也影響了許多後來者,並成為明清之際王船山「行先知後」的唯物知行觀的理論先導。
更為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教育教學上主張「學為實用」,堅決反對「循名亡實之病」,嚴厲批評「汲汲求所謂知,而於躬行則忽焉」的浮誇學風,並提出「所謂觀書,虛心平氣以徐觀義理之在。如其可取,雖庸人之言有所不廢;如其可疑,雖或傳以聖賢之言,亦須更加審擇。」這種教導學生不要盲目追隨,不可囫圇吞棗,培養學子獨立思考、敢於懷疑先賢的理念,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

立春偶成(宋)張栻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首句「律回歲晚冰霜少」,時光飛逝,很快就又是年底了,算算時間,馬上就要臨近立春,看看周圍景象,冰霜開始一天天的減少。題目是「立春偶成」,所以直接在第一句就寫「律回」,古人以定音和候十二月之氣,陽為律,代春夏;陰為呂,代秋冬;各自代表一年的六個月份。此處說「律回」,意為陽氣上升,即言明時節將要立春。「歲晚」,歲為一年,晚為末尾,即指年終。
詩人仿佛截斷了三個時令畫面:一年之尾,春氣上升,冰霜減少,逐漸深化,層層鋪墊出來立春時節的徵兆具象,於細微處著手,捕捉下筆靈感。
次句「春到人間草木知」,春回大地,萬物復甦,人間充滿了生氣,這一切的預兆都被花草樹木最先感知,它們似乎最敏感的偵察兵,能夠得到春天到來的最新消息。此處描寫完全是接著上一句而來,春意萌動,所以冰霜減少,春滿人間,所以草木先知。首句寫明立春的氣候特徵,次句寫出自然界的具體變化,用擬人手法展現草木的新綠。
初次讀到此句,發現期間手法,太像蘇東坡《惠崇春江曉景二首》中的一句「春江水暖鴨先知」,春天的江水變暖和了,鴨子整天戲嬉於水裡,當然是它們最先知道這個現象。都是間接手法敘述人面對自然時候的拙笨樣子,即使是春天的消息,也要通過其他生物才能得知。

三句「便覺眼前生意滿」,猛然之間,看到花草樹木呈現點點綠意,詩人卻恍惚感覺眼前已經是充滿盎然生機的春天盛景。即是詩人內心真情實意的自然流露,也反應了詩人的固執堅持,明明是剛立春時節,他為什麼會有如此肯定呢?原來一切理由都在下面。
尾句「東風吹水綠參差」,東風送暖,霜雪融化,暖風吹過,一池春水掀起層層波浪,無不昭示一派生機,春天來臨了。到了此處,已經讓人分不清是詩人的幻想,佔有大部分,還是真實的景觀,原本就已經存在。
如果說在第三句中,詩人像一個胸有成竹的畫家,用濃墨重彩大塊大塊塗抹描繪盎然春意,那麼到了最後,卻忽然轉換技巧,又用工筆細描池塘春水被風吹皺,讓人真切感受春天已經來到眼前。
至此,一幅立春圖被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恰似唐初馮延巳在詞作《謁金門》中所寫:「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