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學教材中的古詩文比重越來越大,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共5冊,古詩文和現代文的比例大多是1:1。現行高考語文的第11題是古代文化常識,而中學教材中卻並沒有專門系統介紹這些文化常識的篇章。到哪去學習積累這些知識,很多人對此一籌莫展。而要學好古詩文,了解並掌握這些古代文化常識,有一個途徑還是可行的,那就是,從誦讀國學啟蒙讀本開始。
很多家長想要從小給孩子良好的國學薰陶,但他們並不熟知教育框架,也不清楚地規劃應該從哪裡開始國學啟蒙,用什麼教材。市面上國學啟蒙讀本很多,《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笠翁對韻》、《幼學瓊林》《增廣賢文》《孝經》《蒙求》《龍文鞭影》……到底哪本好呢?怎樣配合最科學?
許多經典流傳至今還是有些糟粕,如《弟子規》,雖然行為規範很好,但過於束縛天性,並不適合當今社會,這需有良師有甄別地學習指點。同時,國學內容博大精深、經史子集浩如煙海,不過有一個簡易的辦法,可以循序漸進,那就是從古代蒙學開始。
學國學不走冤枉路,最好從古代蒙學三百千千開始。三百千千不是一個詞,三,是指《三字經》;百,《百家姓》;千,《千字文》和《千家詩》但在臺灣地區已然成為一個單獨的成語存在。
三百千千這套讀本出自名家,自成體系,各有千秋,內容精煉雋永涵括天文地理、價值標準、社會人倫、處事準則、人物器景等等,在完成基本識字任務之後不知不覺掌握大量知識與常識,奠定思想基礎。
一、 古代蒙學發展概述
古代所說蒙學,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啟蒙、開蒙。蒙,出自《易經.蒙卦》"蒙以養正",註解說"童蒙之來求我,欲解所惑也",兒童初級教育稱為蒙養。
廣義的蒙學,包含啟蒙教育的制度、方法和教材,狹義的蒙學,就是古代兒童的啟蒙課本,又稱為蒙養教材。當時的蒙養教材主要用於識字,同時向兒童傳授自然和社會常識,進行生活常規和基本道德的教育。
專門用於啟蒙的識字課本,在中國很早就出現了。據史書所載,是最早出現在西周的《史籀篇》,但已失傳。焚書坑儒的秦始皇曾命丞相李斯作《倉頡篇》,那個指鹿為馬的趙高也作過《爰歷篇》,這些都是以教導識字寫字為主的教材,據考證都參照了《史籀篇》,四字一句,兩句一韻。
到了兩漢年間,大才子司馬相如寫過《凡將篇》,賈魴有《滂喜篇》,蔡邕也寫過《勸學篇》,還有史遊寫的《急就章》。
三國時代雖亂,也編撰過《埤蒼》、《廣蒼》和《始學篇》,以上這些作品中《急就章》對後世影響最大,其它的經過千年之後,流傳有限。
三國時期,大將鍾會之父,著名書法家鍾繇曾經寫過一篇千字文,但毀在西晉動亂中。後來鍾繇的學生大名鼎鼎的王羲之又重新編綴過一篇,但文理不暢,也就沒有流傳開來。
到南北朝時,因前朝所有的蒙學讀本在流傳中出現很多問題,當代讀本《庭誥》、《詁幼》品質又不佳,梁國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不滿意。這個梁武帝非常重視教育,為了給自家八個子侄更好的啟蒙,命李倬去王羲之的書碣碑石拓下一千個互不重複的字,作為教習題材。但是,這一千個字毫無內在邏輯,很難記,梁武帝又叫來周興嗣把它們編成有意義的句子,以方便記憶。
這個周興嗣是大才,一夜熬白了頭,編出一篇《千字文》,總共250個隔句押韻的四字短句。
二、三百千千簡介
《三字經》是宋朝大儒王應麟所創,後來每個朝代都有所增補,直到民國。三字一組,兩組一句,讀來朗朗上口,淺顯易懂。但取材廣泛,短短一千二百字卻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歷史常識,為人處事和治學次序,是一部簡化的中國文化概論導讀。從談學習的意義開始,次第介紹倫理道德、名物知識、歷史興替以及勤學典範,可以說是一篇良好的勸學文章。其中內容如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是國學的靈魂,歷史是文化的載體,知識架構是國學的基石。
《百家姓》是一本關於漢姓的讀本,北宋年間一位士大夫根據當時吳越錢塘地區的政治地位為順序來編撰的,"趙錢孫李"是當時錢塘地區最有勢力的姓氏,"周吳鄭王"是吳越開國國王錢鏐的老婆們的姓氏。全本共收錄單姓444個,複姓60個,按韻編排,每句四字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學習和記憶,因此流傳極廣。但是文學價值不高。
《千字文》中國早期的蒙學課本,短短一千字互不重複,學會以後相當於掌握了一千個漢字。全篇文章主題清晰,文字優美,脈絡清楚,層層推進,字字珠璣,句句經典,以儒家思想為主軸,內容涵蓋了天文、地理、自然、社會、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是啟蒙和教育兒童的最佳讀物,也是一部生動優秀的小百科。
《千家詩》是南宋以來兒童入門詩學必讀的書籍。所選的詩以唐、宋兩代的近體詩為主,包括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共二百二十六首近體詩。被選入的詩篇大多是唐宋名家: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孟浩然,宋朝蘇軾、程顥等。《千家詩》選編時非常用心,內容大多歡樂喜悅,帶給兒童身心愉快,並且依照節令的時序排列,例如:春曉、寒食、清明、夏日、新秋、中秋、冬景、小至等,可以讓兒童感受四時推移中,大自然與人的親切關係。
千百年來,三百千千代代相傳、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三字經》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世界兒童道德教育叢書》,加上《千字文》,對應著名的四書五經,俗稱啟蒙小四書。
據說《三字經》1248字(不同版本,略有不同),《百家姓》592字,《千字文》1000字,《千家詩》約9000字,去其重複,當有2000-3000字。如認識了這兩三千字,自然已是掃盲的水平。
《三字經》三字一句,隔句有韻,《百家姓》、《千字文》四字成句,都有韻腳,朗朗上口,容易背誦;《千家詩》更有韻腳平仄,誦讀之聲朗朗,抑揚有致。這些雖非儒家正規經典,卻大致包含了儒家文化的基本內容。
如果從小能把三百千千讀透背熟,淺入深出涉獵經典,收穫智慧與知識,厚積而後薄發,不但能領略國學學習框架、有正確的為人態度和心性、且治學有方常能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將終生受益。而且,從現實的角度看,到了初中高中階段,課業繁重,如小學時能利用一些空餘時間,多背誦國學經典夯實基礎,到中學時學起文言文就會夠輕鬆許多,因為中學古詩文涉及到的很多古代文化常識,這些讀本裡都有介紹。
三、三百千千原文
1、《三字經》全文,南宋王應麟 (1223年~1296年)所創,後代有增補。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十幹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曰岱華,嵩恆衡。此五嶽,山之名。
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酸苦甘,及辛鹹。此五味,口所含。
羶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協。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當師敘,勿違背。
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
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惟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始終。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夏有禹,商有湯。周武王,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周轍東,王綱墜。逞幹戈,尚遊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遼與金,帝號紛。迨滅遼,宋猶存。
至元興,金緒歇。有宋世,一同滅。
並中國,兼戎翟。(元滅金,絕宋世)。
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權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
清太祖,興遼東。金之後,受明封。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誇。
道鹹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同光後,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
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
凡正史,廿四部。益以清,成廿五。
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後漢三,國志四。兼證經,參通鑑。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蔡文姬,能辯琴。謝道韞,能詠吟。
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晏雖幼,身已仕。有為者,亦若是。
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2《百家姓》全文,北宋儒生所編著
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馮 陳 楮 衛, 蔣 沈 韓 楊
朱 秦 尤 許, 何 呂 施 張
孔 曹 嚴 華, 金 魏 陶 姜
戚 謝 鄒 喻, 柏 水 竇 章
雲 蘇 潘 葛, 奚 範 彭 郎
魯 韋 昌 馬, 苗 鳳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鮑 史 唐
費 廉 岑 薛, 雷 賀 倪 湯
滕 殷 羅 畢 ,郝 鄔 安 常
樂 於 時 傅 ,皮 卞 齊 康
伍 餘 元 卜 ,顧 孟 平 黃
和 穆 蕭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貝 明 臧
計 伏 成 戴, 談 宋 茅 龐
熊 紀 舒 屈, 項 祝 董 梁
杜 阮 藍 閩 ,席 季 麻 強
賈 路 婁 危 ,江 童 顏 郭(換韻)
梅 盛 林 刁, 鍾 徐 丘 駱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萬 支 柯, 昝 管 盧 莫
經 房 裘 繆 ,幹 解 應 宗(換韻)
丁 宣 賁 鄧 ,鬱 單 杭 洪
包 諸 左 石, 崔 吉 鈕 龔
程 嵇 邢 滑, 裴 陸 榮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麴 家 封
芮 羿 儲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烏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車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宮
寧 仇 欒 暴,甘 斜 厲 戎
祖 武 符 劉, 景 詹 束 龍
葉 幸 司 韶 ,郜 黎 薊 薄
印 宿 白 懷, 蒲 邰 從 鄂
索 鹹 籍 賴, 卓 藺 屠 蒙
池 喬 陰 鬱 ,胥 能 蒼 雙
聞 莘 黨 翟 ,譚 貢 勞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酈 雍
郤 璩 桑 桂 ,濮 牛 壽 通
邊 扈 燕 冀 ,郟 浦 尚 農
溫 別 莊 晏, 柴 瞿 閻 充
慕 連 茹 習, 宦 艾 魚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終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滿 弘
匡 國 文 寇 ,廣 祿 闕 東
歐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師 鞏 厙 聶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闞 ,那 簡 饒 空
曾 毋 沙 乜 ,養 鞠 須 豐
巢 關 蒯 相, 查 後 荊 紅
遊 竺 權 逑, 蓋 益 桓 公
万俟 司馬 ,上官 歐陽(換韻)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于 單于 ,太叔 申屠(換韻)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鍾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鮮于 閭丘, 司徒 司空
丌官 司寇 ,仉 督 子車
顓孫 端木 ,巫馬 公西
漆雕 樂正 ,壤駟 公良
拓拔 夾谷 ,宰父 穀梁
晉 楚 閻 法,汝 鄢 塗 欽
段幹 百裡 ,東郭 南門
呼延 歸 海, 羊舌 微生
嶽 帥 緱 亢, 況 後 有 琴
梁丘 左丘, 東門 西門
商 牟 佘 佴 ,伯 賞 南宮
墨 哈 譙 笪, 年 愛 陽 佟
第五 言 福 ,《百家姓》終
作品解讀《百家姓》雖稱為"百家姓",但並非只有一百個姓。《百家姓》文中的姓氏次序也不是按姓氏人口實際排列。根據淵源出處的不同或其特徵,《百家姓》中所列姓氏可以分為14種。
第一種,以祖先的圖騰崇拜物為姓氏。
有些是由圖騰演變而來的,如:熊、馬、牛、羊、龍、鳳、山、水、花、葉等。由於年代久遠,史前部分消失後難以考知,到底哪些姓氏源於圖騰崇拜,已不得而知。黃帝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曾率領"熊、黑、貅、貔、虎"等。這些" 熊、羆、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圖騰氏族的名號。但這些氏族的名號究竟有哪些傳遞下來,成為其後裔的姓氏,也已難尋蛛絲。
第二種,以祖先名字中的字為姓氏。
如年,是在春秋時,周靈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的後人便以其名中的"年"字為姓氏。類似的還包括牧、終、常、孔、廉、樂、皮、高等姓氏。
第三種,以封地名和國名為姓氏。
如宋,是出自子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公元前十世紀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亂之後,微子啟受封於宋國,其子孫以原國名"宋"為氏。類似姓氏還有趙、吳、鄭、陳、衛、蔣、沈、韓、秦、許、呂、戚、謝、鄒、柏、章、蘇、潘、葛、範、彭、魯、韋、苗、任、柳等。
第四種,以職業或官職為姓氏。
如司徒,是上古時代官名,傳說堯、舜時設立,一直延續到秦漢,任此官職的後代便以官職名稱為姓。另外還包括司空、司馬等也屬於這種情況。
第五種,以山名、河名為姓氏。
如喬姓,出於有熊氏。黃帝死後,葬於橋山。黃帝的子孫中守陵的人就以陵山之名"橋"為姓氏,後人去木為"喬"。還有姜姓,出於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居住在姜水,其後代有人以河名為姓。
第六種,以住地的方位為姓氏。
如東郭,郭是指古代時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東郭,就是外城的東牆附近。齊桓公的後裔中有住在臨淄城東外一帶的,被稱為東郭大夫,其後人便以東郭為姓;類似還有東門,魯莊公有後代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東門旁,人稱東門襄仲,其後人便以東門為姓;另外還有西門,春秋時,齊國和鄭國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門附近,人稱西門氏,其後人便以西門為姓氏。
第七種,以部落的名稱為姓氏。
如複姓呼延、慕容、宇文、尉遲、万俟等姓氏都屬於這種情況。
第八種.以出生時的異象為姓氏。
如武姓,周乎王之子出生時掌紋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賜其姓為武。
第九種,以諡號為姓氏。
所謂"諡"為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如穆姓、文姓等,齊威王之孫田文,號孟嘗君。孟嘗君避亂到魏國,死後進號文於,其後人以其諡號"文"為姓氏。另外還有康姓也屬於這種情況。
第十種,因避禍、避仇、避諱、避嫌所改的姓氏。
如桂姓、田姓等,黃子澄的後人因避禍而改姓田。
第十一種,帝王賜姓氏。
如金姓、劉姓、鄭姓等。明代太監馬三寶有功,被永樂帝賜姓為鄭,馬三寶因此改姓換名為"鄭和"。
第十二種,以數量詞、排行次序及天幹地支為姓氏。
如萬姓、丙姓等。
第十三種,少數民族漢化改姓為氏。
如元姓。少數民族用漢姓的人物中,還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領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聞助唐擊敗黃巢長安,任河東節度使,又進封為晉王。唐末,李存勖"李"姓起兵,建後唐王朝。
第十四種,容易讀錯的的姓氏。
漢字有多音字及古音有變等,作為姓容易讀錯。
万俟,音為Moqi(莫其),常有人誤讀為"萬壽"。
區,音為ōu(歐)常有人讀為"區"(qū)
黑,音為hè(賀),常有人誤讀為"黑"(hēi)。
蓋,音為gě(葛),常有人讀為"蓋"(gài)。著名戲曲家蓋叫天
查,本是檢查、考查的意思,念chá,但作為姓氏要念zhā,武俠小說家金庸的本名便是查良鏞。
教,指傳授、教授之意時念jiāo,但作為姓氏時要念jiào。
任,本義是信任、擔任、任何之意,念rèn。作為姓氏時念rén,代表人物有老一輩革命家任弼時。
曾,指曾經、未曾之意時念céng,但作為姓氏時要念zēng。古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清代名臣曾國藩。
繆,本是修繕的意思,如用在"未雨綢繆"時念móu,但作為姓氏時念miào,代表人物有清末著名宮廷女畫家繆素筠。
晟,本是光明之意,念shèng,但作為姓氏時念chéng。
3、《千字文》全文 南北朝梁周興嗣編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閏餘成歲 律呂調陽
雲騰致雨 露結為霜 金生麗水 玉出崑岡
劍號巨闕 珠稱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鹹河淡 鱗潛羽翔 龍師火帝 鳥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讓國 有虞陶唐
弔民伐罪 周發殷湯 坐朝問道 垂拱平章
愛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邇壹體 率賓歸王
鳴鳳在竹 白駒食場 化被草木 賴及萬方
蓋此身發 四大五常 恭惟鞠養 豈敢毀傷
女慕貞潔 男效才良 知過必改 得能莫忘
罔談彼短 靡恃己長 信使可覆 器欲難量
墨悲絲染 詩讚羔羊 景行維賢 克念作聖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空谷傳聲 虛堂習聽
禍因惡積 福緣善慶 尺璧非寶 寸陰是競
資父事君 曰嚴與敬 孝當竭力 忠則盡命
臨深履薄 夙興溫凊 似蘭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淵澄取映 容止若思 言辭安定
篤初誠美 慎終宜令 榮業所基 籍甚無竟
學優登仕 攝職從政 存以甘棠 去而益詠
樂殊貴賤 禮別尊卑 上和下睦 夫唱婦隨
外受傅訓 入奉母儀 諸姑伯叔 猶子比兒
孔懷兄弟 同氣連枝 交友投分 切磨箴規
仁慈隱惻 造次弗離 節義廉退 顛沛匪虧
性靜情逸 心動神疲 守真志滿 逐物意移
堅持雅操 好爵自縻 都邑華夏 東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據涇 宮殿盤鬱 樓觀飛驚
圖寫禽獸 畫彩仙靈 丙舍傍啟 甲帳對楹
肆筵設席 鼓瑟吹笙 升階納陛 弁轉疑星
右通廣內 左達承明 既集墳典 亦聚群英
杜稿鍾隸 漆書壁經 府羅將相 路俠槐卿
戶封八縣 家給千兵 高冠陪輦 驅轂振纓
世祿侈富 車駕肥輕 策功茂實 勒碑刻銘
番溪伊尹 佐時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營
桓公匡合 濟弱扶傾 綺回漢惠 說感武丁
俊義密勿 多士實寧 晉楚更霸 趙魏困橫
假途滅虢 踐土會盟 何遵約法 韓弊煩刑
起翦頗牧 用軍最精 宣威沙漠 馳譽丹青
九州禹跡 百郡秦並 嶽宗泰岱 禪主雲亭
雁門紫塞 雞田赤城 昆池碣石 巨野洞庭
曠遠綿邈 巖岫杳冥 治本於農 務茲稼穡
叔載南畝 我藝黍稷 稅熟貢新 勸賞黜陟
孟軻敦素 史魚秉直 庶幾中庸 勞謙謹敕
聆音察理 鑑貌辨色 貽厥嘉猷 勉其祗植
省躬譏誡 寵增抗極 殆辱近恥 林皋幸即
兩疏見機 解組誰逼 索居閒處 沉默寂寥
求古尋論 散慮逍遙 欣奏累遣 戚謝歡招
渠荷的歷 園莽抽條 枇杷晚翠 梧桐蚤凋
陳根委翳 落葉飄搖 遊昆獨運 凌摩絳霄
耽讀玩市 寓目囊箱 易酋攸畏 屬耳垣牆
具膳餐飯 適口充腸 飽飫烹宰 飢厭糟糠
親戚故舊 老少異糧 妾御績紡 侍巾帷房
紈扇圓潔 銀燭煒煌 晝眠夕寐 藍筍象床
弦歌酒宴 接杯舉觴 矯手頓足 悅豫且康
嫡後嗣續 祭祀蒸嘗 稽顙再拜 悚懼恐惶
箋牒簡要 顧答審詳 骸垢想浴 執熱願涼
驢騾犢特 駭躍超驤 誅斬賊盜 捕獲叛亡
布射僚丸 嵇琴阮嘯 恬筆倫紙 鈞巧任釣
釋紛利俗 並皆佳妙 毛施淑姿 工顰妍笑
年矢每催 曦暉朗曜 璇璣懸斡 晦魄環照
指薪修祜 永綏吉劭 矩步引領 俯仰廊廟
束帶矜莊 徘徊瞻眺 孤陋寡聞 愚蒙等誚
謂語助者 焉哉乎也
4、《千家詩》全文 宋代便有編者未詳
千家詩卷一 五絕
春眠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訪袁拾遺不遇 孟浩然
洛陽訪才子 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
送郭司倉 王昌齡
映門淮水綠 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 春潮夜夜深
洛陽道 儲光羲
大道直如發 春來佳氣多 五陵貴公子 雙雙嗚玉珂
獨坐敬亭山 李 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登鸛鶴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
觀永樂公主入番 孫 逖
邊地鶯花少 年來未覺新 美人天上落 龍塞始應春
伊州歌 蓋嘉運
打起黃鶯兒 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
左掖梨花 丘 為
冷豔全欺雪 餘香乍入衣 春風且莫定 吹向玉階飛
思君恩 令狐楚
小苑鶯歌歇 長門蝶舞多 眼看春又去 翠輦不曾過
題袁氏別業 賀知章
主人不相識 偶坐為林泉 莫謾愁沽酒 囊中自有錢
夜送趙縱 楊 炯
趙氏連城璧 由來天下傳 送君還舊府 明月滿前川
竹裡館 王 維
獨坐幽篁裡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送朱大入秦 王 維
避人五陵去 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 平生一片心
*《孟浩然集》與《全唐詩》作孟浩然
長幹行 崔 顥
君家在何處 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 或恐是同鄉
詠史 高 適
尚有綈袍贈 應憐範叔寒 不知天下士 猶作布衣看
罷相作 李适之
避賢初罷相 樂聖且銜杯 為問門前客 今朝幾個來
逢俠者 錢 起
燕趙悲歌士 相逢劇孟家 寸心言不盡 前路日將斜
江行望匡廬 前 人
咫尺愁風雨 匡廬不可登 只疑雲霧窟 猶有六朝僧
答李瀚 韋應物
林中觀易罷 溪上對鷗閒 楚俗饒詞客 何人最往還
秋風引 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
秋夜寄丘員外 韋應物
懷君屬秋夜 散步詠涼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應未眠
秋日 耿 湋
返照入閭巷 憂來誰共語 古道少人行 秋風動禾黍
秋日湖上 薛 瑩
落日五湖遊 煙波處處愁 浮沉千古事 誰與問東流
宮中題 文宗皇帝
輦路生秋草 上林花滿枝 憑高何限意 無復侍臣知
汾上驚秋 蘇 頲
北風吹白雲 萬裡渡河汾 心緒逢搖落 秋聲不可聞
尋隱者不遇 賈 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蜀道後期 張 說
客心爭日月 來往預期程 秋風不相待 先至洛陽城
靜夜思 李 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秋浦歌 李 白
白髮三千丈 離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 何處得秋霜
贈喬侍郎 陳子昂
漢廷榮巧宦 雲閣薄邊功 可憐驄馬使 白首為誰雄
答五陵太守 王昌齡
仗劍行千裡 微軀敢一言 曾為大梁客 不負信陵恩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岑 參
強欲登高去 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 應傍戰場開
婕妤怨 皇甫冉
花枝出建章 鳳管發昭陽 借問承恩者 雙蛾幾許長
題竹林寺 朱 放
歲月人間促 煙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 更得幾回過
三閭廟 戴叔倫
沅湘流不盡 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 蕭蕭楓樹林
易水送別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別盧秦卿 司空曙
知有前期在 難分此夜中 無將故人酒 不及石尤風
答人 太上隱者
偶來松樹下 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曆日 寒盡不知年
----
千家詩卷二 五律
幸蜀回至劍門 玄宗皇帝
劍閣橫雲峻 鑾輿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 丹嶂五丁開
灌木縈旗轉 仙雲拂馬來 乘時方在德 嗟爾勒銘才
和晉陵陸承相 杜審言
獨有宦遊人 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 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 歸思欲沾巾
蓬萊三殿侍宴奉敕詠終南山 杜審言
北鬥掛城邊 南山倚殿前 雲標金闕回 樹杪玉堂懸
半嶺通佳氣 中峰繞瑞煙 小臣持獻壽 長此戴堯天
春夜別友人 陳子昂
銀燭吐清煙 金尊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 別路繞山川
明月懸高樹 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去 此會在何年
*一本作隱高樹
長甯公主東莊侍宴 李 嶠
別業臨青甸 鳴鑾降紫霄 長筵鵷鷺集 仙管鳳凰調
樹接南山近 煙含北渚遙 承恩鹹已醉 戀賞未還鑣
恩賜麗正殿書院賜宴應制得林字 張 說
東壁圖書府 西園翰墨林 誦詩聞國政 講易見天心
位竊和羹重 恩叨醉酒深 載歌春興曲 情竭為知音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 孤篷萬裡徵
浮雲遊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斑馬鳴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見說蠶叢路 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 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 春流繞蜀城 升沈應已定 不必問君平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蘇氏別業 祖 詠
別業居幽處 到來生隱心 南山當戶牖 澧水映園林
竹覆經冬雪 庭昏未夕陰 寥寥人境外 閒坐聽春禽
春宿左省 杜 甫
花隱掖垣暮 啾啾棲鳥過 星臨萬戶動 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 因風想玉坷 明朝有封事 數問夜如何
題玄武禪師屋壁 杜 甫
何年顧虎頭 滿壁畫滄州 赤日石林氣 青天江海流
錫飛常近鶴 杯渡不驚鷗 似得廬山路 真隨惠遠遊
終南山 王 維
太乙近天都 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 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 陰晴眾壑殊 欲投何處宿 隔水問樵夫
登總持閣 岑 參
高閣逼諸天 登臨近日邊 晴開萬井樹 愁看五陵煙
檻外低秦嶺 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淨理 常願奉金仙
寄左省杜拾遺 岑 參
聯步趨丹陛 分曹限紫薇 曉隨天仗入 暮惹御香歸
白髮悲花落 青雲羨鳥飛 聖朝無闕事 自覺諫書稀
登兗州城樓 杜 甫
東郡趨庭日 南樓縱目初 浮雲連海岱 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 荒城魯殿餘 從來多古意 臨眺獨躊躇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送崔融 杜審言
君王行出將 書記遠從徵 祖帳連河闕 軍麾動洛城
旌旗朝朔氣 笳吹夜邊聲 坐覺煙塵少 秋風古北平
扈從登封途中作 宋之問
帳殿鬱崔嵬 仙遊實壯哉 曉雲連幕卷 夜火雜星回
谷暗千旗出 山鳴萬乘來 扈從良可賦 終乏掞天才
題義公禪房 孟浩然
義公習禪寂 結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 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 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淨 方知不染心
醉後贈張旭 高 適
世上漫相識 此翁殊不然 興來書自聖 醉後語尤顛
白髮老閒事 青雲在目前 床頭一壺酒 能更幾回眠
玉臺觀 高 適
浩劫因王造 平臺訪古遊 彩雲蕭史駐 文字魯恭留
宮闕通群帝 乾坤到十洲 人傳有笙鶴 時過北山頭
觀李固言 杜 甫
方丈渾連水 天台總映雲 人間長見畫 老去限空聞
範蠡舟偏小 王喬鶴不群 此生隨萬物 何處出塵氛
旅夜書懷 杜 甫
細草微風岸 危檣獨夜舟 星隨平野闊 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 官因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
登嶽陽樓 杜 甫
昔聞洞庭水 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月浮
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
江南旅情 祖 詠
楚山不可極 歸路但蕭條 海色晴看雨 江聲夜聽潮
劍留南鬥近 書寄北風遙 為報空潭橘 無媒寄洛橋
宿龍興寺 綦毋潛
香剎夜忘歸 松清古殿扉 燈明方丈室 珠系比丘衣
白日傳心淨 青蓮喻法微 天花落不盡 處處鳥銜飛
破山寺後禪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 惟聞鐘磬音
題松汀驛 張 佑
山色遠含空 蒼茫澤國東 海明先見日 江白迥聞風
鳥道高原去 人煙小徑通 那知舊遺逸 不在五湖中
聖果寺 釋處默
路自中峰上 盤迴出薜蘿 到江吳地盡 隔岸越山多
古木叢青藹 遙天浸白波 下方城郭近 鐘磬雜笙歌
野望 王 績
東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 山山惟落暉
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採薇
送別崔著作東徵 陳子昂
金天方肅殺 白露始專徵 王師非樂戰 之子送佳兵
海氣侵南部 邊風掃北平 莫賣盧龍塞 歸邀麟閣名
攜妓納涼晚際遇雨 杜 甫
落日放船好 輕風生浪遲 竹深留客處 荷淨納涼時
公子調冰水 佳人雪藕絲 片雲頭上黑 應是雨催詩
其二 杜 甫
雨來沾席上 風急打船頭 越女紅裙溼 燕姬翠黛愁
纜侵堤柳系 幔卷浪花浮 歸路翻蕭颯 陂塘五月秋
宿雲門寺閣 孫 逖
香閣東山下 煙花象外幽 懸燈千嶂夕 卷幔五湖秋
畫壁餘鴻雁 紗窗宿鬥牛 更疑天路近 夢與白雲遊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李 白
江城如畫裡 山曉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 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 臨風懷謝公
臨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 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過香積寺 王 維
不知香積寺 數裡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 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禪製毒龍
送鄭侍御謫閩中 高 適
謫去君無恨 閩中我舊過 大都秋雁少 只是夜猿多
東路雲山合 南天瘴癘和 自當逢雨露 行矣順風波
秦州雜詩 杜 甫
鳳林戈未息 魚海路常難 候火雲峰峻 懸軍幕井乾
風連西極動 月過北庭寒 故老思飛將 何時議築壇
禹廟 杜 甫
禹廟空山裡 秋風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 古屋畫龍蛇
雲氣生虛壁 江深走白沙 早知乘四載 疏鑿控三巴
望秦川 李 頎
秦川朝望迥 日出正東峰 遠近山河淨 逶迤城闕重
秋聲萬戶竹 寒色五陵松 有客歸歟嘆 悽其霜露濃
同王徵君洞庭有懷 張 謂
八月洞庭秋 瀟湘水北流 還家萬裡夢 為客五更愁
不用開書帙 偏宜上酒樓 故人京洛滿 何日復同遊
渡揚子江 丁仙芝
桂楫中流望 空波兩岸明 林開揚子驛 山出潤州城
海盡邊陰靜 江寒朔吹生 更聞楓葉下 淅瀝度秋聲
幽州夜歌 張 說
涼風吹夜雨 蕭瑟動寒林 正有高堂宴 能忘遲暮心
軍中宜劍舞 塞上重笳音 不作邊城將 誰知恩遇深
---
千家詩卷三 七絕
春日偶成 程 顥
雲淡風輕近午天 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餘心樂
將謂偷閒學少年
春日 朱 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春宵 蘇 軾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細
鞦韆院落夜沈沈
城東早春 楊巨源
詩家清景在新春 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
出門俱是看花人
春夜 王安石
金爐香盡漏聲殘 剪剪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
月移花影上欄杆
初春小雨 韓 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上元侍宴 蘇 軾
淡月疏星繞建章 仙風吹下御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殿
一朵紅雲捧玉皇
立春偶成 張 栻
律回歲晚冰霜少 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
東風吹水綠參差
打球圖 晁無咎
閶闔千門萬戶開 三郎沈醉打球回 九齡已老韓休死
無復明朝諫疏來
*《宋詩紀事》為晁說之作
宮詞 林 洪
金殿當頭紫閣重 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元日
五色雲車駕六龍
其二 林 洪
殿上袞衣明日月 硯中旗影動龍蛇 縱橫禮樂三千字
獨對丹墀日未斜
詠華清宮 王 建
行盡江南數十程 曉風殘月入華清 朝元閣上西風急
都入長楊作雨聲
清平調詞 李 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題邸間壁 鄭 谷
酴醾香夢怯春寒 翠掩重門燕子閒 敲斷玉釵紅燭冷
計程應說到常山
絕句 杜 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裡船
海棠 蘇 軾
東風嫋嫋泛崇光 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燒高燭照紅妝
清明 王禹偁
四、說明
如果說三百千千的前三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蒙學第一階段的識字讀本話,那麼《千家詩》就是蒙學的第三階段的讀寫基本訓練了。屬於這一階段的蒙學讀本還有《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唐詩三百首》等。
而第二階段的蒙學讀物則是各種韻語知識讀本,其特點如清代大學士阮元所說,「是必寡其詞,協其音,以文其言,以使人易於記誦。這些讀本如《五字鑑》(又名《歷朝鑑略》)《龍文鞭影》《幼學瓊林》。清代郭堯臣所編《捧腹集詩鈔》錄有清代學者梁紹壬在其《兩般秋雨盦隨筆》有村學詩一首,云:
一陣烏鴉噪晚風,諸生齊逞好喉嚨。
趙錢孫李周吳鄭,天地玄黃宇宙洪。
《千字文》完翻《鑑略》,《百家姓》畢理《神童》。
就中有個超群者,一日三行讀《大》《中》。
這首打油詩將古代私塾的蒙學讀書情景。非常形象傳神、生動具體地描繪出來了。想來那時在私塾中啟蒙念書的兒童稚子,就是以《百家姓》《歷朝鑑略》、《千字文》、《神童詩》為最早的讀本的,只有其中優秀的學童,才去進一步通讀《大學》和《中庸》,進入較高層次的文化深造與個人學識發展。
後面本公眾號將陸續轉錄《五字鑑》《龍文鞭影》《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唐詩三百首》等蒙學讀物,希望關注本公眾號者,能對古代蒙學有一個較為系統的了解,以便更好學好中學的古詩文。
關注夫子,敬請關注夫子303公眾號
相關文章連結:
1、夾竹桃頂真千家詩山歌
2、幼學瓊林
3、增廣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