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念小學一年級的兒子為了準備武漢市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在很努力地學習《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和《朱子治家格言》。
為了表達對兒子的支持,我自告奮勇幫忙他準備《千字文》。在這之前,我對《千字文》的所有認識僅停留在——會讀《千字文》,說明認識了1000個字了。因為兒子認字的過程非常順利,輕輕鬆鬆實現了自主閱讀的目標,所以《千字文》並沒有進入我們家的書單。
我在Kindle上找到了「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編寫的《國學啟蒙教程》系列開始閱讀,發現《千字文》遠不像我想像的那樣淺薄。《千字文》第一部分從天地開闢講起,描寫了四時寒暑、江河湖海、飛鳥遊魚以及人間變遷;第二部分講述了人的修養標準和原則;第三部分講述了大國政要、大好河山;第四部分描述了恬淡的田園生活,讚美了名人義士的高風亮節。整篇文章雖然只有短短的1000字,但牽涉到非常多的典故,語言洗鍊、脈絡清晰、韻律優美,不愧為「絕妙文章」,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我讀書有先讀「前言」的習慣。這套書的前言介紹了中國傳統「蒙學」教育的思路——小朋友初習文先誦讀「三百千千」,認得較多字後開始學習「四書」。「四書」作為儒家基本典籍,相信大家都了解,即《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但「三百千千」的提法真的是第一次聽說,畢竟現在提到小朋友學國學,頂多也就是背背唐詩宋詞而已。
「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詩》。這些書都是用韻文寫的,實際上是押韻的詩歌,小孩兒念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
《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百家姓》雖然內容沒有文理,但對於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字的認識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千家詩》所選的詩歌大多是唐宋時期的名家名篇,易學好懂,題材多樣,在民間流傳非常廣泛,影響也非常深遠。這些國學經典都和《千字文》一樣具有獨特的意義,具有傳承價值。
但目前除了內容簡單的《三字經》還在被一些幼兒園用來誦讀以外,其他的三本經典則被大部分父母擯棄了。我想這裡面,也有一些實際的原因。
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不僅經濟的發展日新月異,精神文化尤其是價值觀也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如果堅持讓孩子讀這些經典,首當其衝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封建社會的禮儀價值觀——尤其是父母子女之間關係方面——和我們目前的價值觀系統的差異。
諸如《弟子規》中提倡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但其實我們大部分家長所奉行的現代教育學更傾向於保護孩子的專注力,呼籲父母在孩子認真玩耍的時候不要去呼喊打擾他們;現代教育學也更傾向於讓孩子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全盤接受父母給他們的價值觀。不得不承認,這部分文化差異也是我最初比較排斥《弟子規》的原因。
但其實凡事也得有其兩面性。一方面經典裡面含有的封建禮教的內容令我們擔憂孩子受到荼毒,另一方面如果運用的好其實完全可以拓寬孩子的知識面進而形成思辨能力,讓孩子更有能力去面對一個多元化的社會。
諸如《三字經》中的「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我對兒子解釋說「弟」相當於「悌」,是尊敬兄長的意思。他會質疑為什麼要尊敬兄長,難道兄弟姐妹之間不應該是平等的麼?我就趁機給他普及了一些封建社會「長兄如父、長嫂如母」的知識。
讀到《朱子治家格言》中「見富貴而生讒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兒子肯定地說:「我覺得反了。應該是見富貴而生讒容者,賤莫甚。遇貧窮而作驕態者,最可恥。」我仔細品讀了一下這兩句話,覺得兒子的說法更能表達情緒和態度。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思辨能力就慢慢形成了。
所以,我建議家長在帶孩子學習國學的時候不要繞開「三百千千」,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終為我所用,讓孩子看到經典的全部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