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個日出,我送你三百六十五個祝福。
太陽每天照常升起,一年十二個月輪迴不止。然而歷史上並不一直是十二個月,也並不是一直有365/366天,甚至曾經消失過10天。
今天我們先來開扒目前全世界通用的公曆年,還能記起一年12個月的英文都怎麼拼寫嗎?January,February,March……額,毫無規律可言,老外到底是怎麼 想的啊啊啊!
請看下圖:
(額,有點看不清,小編花了一下午時間做的表,文章發出後發現自己也有點看不清,所以又爬上來文字說明了,我承認標題是偽標題了,但是不知道該怎麼標了,就先不改了)
一、古羅馬曆
現在的公曆最早來源時古羅馬曆,古羅馬曆一度比較混亂,目前最主流的認識是:古羅馬曆法定一年有304日, 分10個月(Martius, Aprilis, Maius, Junius, Quintilis, Sextilis,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及 December),其中6個月30日及4個月31日,但這樣與一太陽年約365日相比差了61日。
羅馬神話:戰神馬爾斯
羅馬神話:天后朱諾
這61天沒有名字,沒有人在意他們,在December和Martius之間的寒冷冬季瑟瑟發抖。
一直到公元前713年,有人為他們取了名字,加入了January和February,「雙面神之月」和「贖罪神之月」。這一年有了12個月,355天,但和太陽的周期還差10天,所以又加入了22/23天的特別月Mercedinus來調整。
羅馬神話:雙面神
好景不長,到公元前46年,古羅馬曆一團糟,和太陽周期錯了90天,古時曆法主要為農耕服務,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時候種莊稼收莊稼了。於是凱撒大帝根據天文家的建議改革施行了「儒略曆」, 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
二、儒略曆
「儒略曆」規定單數月31天,雙數月30天,二月平年29天,閏年30天,每隔3年一閏。這樣平年365天,閏年366天。 四年1461天,平均每年365.25天,較準確回歸年365.2422多0.0078天,每128年才會有1天的偏差。
為了紀念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後人將他的生日月Quintilis改命名為JULY---凱撒之月。
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
誰想到,他們把每隔3年一閏,執行成了每3年1閏,還好不久後的奧古斯都大帝Augustus發現了問題,改了過來。奧古斯都也想名流千古啊,就將他獲得奧古斯都稱號的Sextilis命名為August。還從February又摳出來一天加在本只有30天的August,並將9-12月改為單數月30天,雙數月31天。
至此,各月的叫法和天數就和現在完全一致了。
三、格里高利曆
即使儒略曆每128年又會偏差1天,到1582年的時候又錯了10天出來。
於是在儒略曆的基礎上,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頒布了格里高利曆,將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定為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星期的周期保持不變。格里曆的紀年沿用儒略曆,自傳統的耶穌誕生年開始,稱為「公元」,「西元」。
格裡高利十三世
格里曆的月份和天數都和儒略曆一樣,而且也是每隔3年設一個閏年,也就是每年仍然多出約0.0078天,這樣每400年就會多出約3.12天,所以格里曆規定了每400年中,3個整百年的世紀年不設閏日,第4個整百年正常設閏日,剛好抵消多出來的3.12天中的3天。
這樣每400年又會多出來約0.12天,8個400年後多出來約0.96天,稍準確點說是0.963872天,所以每3200年時又要少設一個閏日,為平年。
糟心這的是,每3200年其實又會少約0.036128天,28個3200年後就會少1.011584天,所以89600年後要再多閏1天……
心好累,已經不知道算的對不對了,再精確下去還有誤差,好久以後的事,地球可能都要出去流浪了,還是先歇歇吧……
我國是從辛亥革命後的次年(1912年)起採用公曆月、日,但同時採用中華民國紀年。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後,也是採用公元作為新中國的紀年。不過我國的曆法悠久,陰曆和幹支歷也是充滿智慧,至今同步沿用,下次再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