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人民網德語視界」成為用戶,關注公號更多精彩!
不管從教育時限,還是教育方向上,德國的教育體制都和中國的有很大不同。德國的雙軌制教育究竟指什麼?小學上幾年?高等教育分為哪幾種?繼一張圖帶你看完德國政治體制之後,這一次,我們將會用一張圖帶你看完德國的教育體制。
德國教育體制的創建始於中世紀,最開始受教育權只屬於貴族和神職人員,後來慢慢地才在民眾中普及。1871年之後,全民教育和義務教育在德國逐漸形成規模,變得更加規範和系統。德國教育分為五個部分,即第一級基礎教育(Primarstufe),第二級初階(Sekundarbereich I), 第二級進階(Sekundarbereich II),第三級高等教育(Tertiarbereich),衍生教育(Quartaerbereich)。這一次我們將主要介紹最為普遍的前四種教育模式。
首先,請讓我們看一張神圖!
溫馨提示:圖如果覺得太小,看不清楚沒關係,有小編給你講清楚!
第一級基礎教育(Primarstufe)
第一級基礎教育(Primarstufe)主要是指小學教育(Grundschule),國家規定,在6月30日前年滿7周歲的適齡兒童就可以進入小學學習。除了柏林和布蘭登堡兩州為6年,其它聯邦州均為4年,而在柏林和布蘭登堡多出來的兩年是為幫助學生確定日後發展方向的階段。
基礎教育屬於義務教育,受教育的權利不可剝奪。按規定,老師不能在基礎教育的前兩年給學生評定具體的分數,只能給出口頭評價,二年級之後各聯邦州按照自己的標準引入分數評價制度。
第二級初階(Sekundarbereich I)
學生通過基礎教育後,老師、家長和學生本人,會綜合學生的成績、學習興趣等多方面因素,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學校形式。
第二級初階分為Hauptschule(職業預校,也稱主體中學)、Realschule(實科中學)、Gesamtschule(綜合中學)和Sekundarbereich des Gymnasiums(文理中學第二級初階)四種形式。
第二級初階教育結束後,學生可以在九年級參加Hauptschulabschluss(職業預校畢業考試)獲得文憑,以此繼續自己的職業教育學習;也可以通過考試獲得中級文憑(mittlere Reife),中級文憑是進入文理中學第二級進階的必要條件。
在第二級初階教育階段,由於成績的波動和學習興趣的不穩定,學生們更換學校和留級的現象在德國很普遍。
Hauptschule(職業預校)
職業預校是從國民學校進階教育(Oberstufe der Volksschule)發展而來,學制5年。根據1964年《漢堡協定》,正式得名Hauptschule(職業預校)。此種學校主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如在工廠、零售業或者美容美髮行業的工作技能。
職業預校面向對於學術知識不是很感興趣的學生,主張實踐和方法相結合的教育制度。但隨著發展,目前Hauptschule(職業預校)也遭受了一些批評。批評者指出,目前就讀於職業預校的同學,大都來自社會背景較弱的家庭,或者是非德語母語者。儘管難度較大,但成績較好的優秀學生,仍然可以通過努力轉入Realschule(實科中學)進行學習。
Realschule(實科中學)
Realschule(實科中學)承襲了普魯士中學的概念,學制5-6年,主要面向成績中等,但日後希望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也算是目前德國雙軌教育體制中的亮點。學生很多來自社會的中產階級,其課程很好地結合了目前服務型行業發達的現代社會的需要。學生參加實科中學結業考試之後,會獲得中級文憑(mittlere Reife)。
實科中學結業考試是進入高等職業教育的敲門磚,成績優秀的學生也可以轉入文理中學學習並在結業時參加Abitur考試,進而申請高等學府。總的來說,Realschule(實科中學)注重普及學生的基礎學科知識,同時為他們日後的職業發展選擇打下必要的基礎。
Gesamtschule(綜合中學)
Gesamtschule(綜合中學)是時下在德國討論最多的學校形式,其出於教育機會均等的原則得以創立,避免學生因為偏科而失去學習的機會,設有三個學程,學生可選擇在五年級、七年級和十年級結束時畢業。但批評者認為,Gesamtschule(綜合中學)的學生通常不能達到他們本應該達到的成績水平。
綜合中學分為兩類:integrierte Gesamtschule(整合性綜合中學)和kooperative Gesamtschule(合作性綜合中學)。整合性綜合中學的學生不按成績分班,一起上課;合作性綜合中學則按照學生成績的好壞,對其分開授課。目前在德國境內,有超過800所integrierte Gesamtschule(整合性綜合中學)。
在一些經濟發展較為薄弱的地方,綜合中學比較受歡迎,因為綜合中學融合了其它學校形式的優點,組織起來更為靈活也更加省錢。但同時,綜合中學與實科中學和文理中學間的競爭也較激烈。
Gymnasium(文理中學第二級初階)
一般成績較為突出且擁有較強學習興趣的學生,會選擇直接從小學進入Gymnasium(文理中學)就讀。1995年的《杜塞道夫協定》正式確立了Gymnasium這一學校形式,學制為8-9年(大部分聯邦州已經是8年),初級階段為5-6年。通過文理中學的結業考試Abitur(類似國內的高考)後,可申請高等學府(Hochschule)。文理中學實行淘汰制,會有定期的考核,不合格的學生將會面臨留級的危險。
第二級進階(Sekundarbereich II)
在第二級進階(Sekundarbereich II)中,一部分學生會選擇職業教育,另一部分學生則選擇學術型學習,為之後進入大學做準備。
Die gymnasiale Oberstufe(文理中學高年級階段)
文理中學的高年級現在一般始於十年級,學制為3年。第一年為入門階段,後兩年為專業課程的學習階段,有些地方實行的兩年制則不設入門階段。文理中學的高年級階段採用課程制(Kurssystem)的授課方式,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模塊,為日後進入大學打好相關的基礎專業知識。
完成文理中學高年級課程的學生可參加Abitur考試,實科中學和綜合中學的優秀畢業生可先進入文理中學的高年級學習,修滿課程便也有資格參加Abitur考試。
職業學校(Berufsschule)
走職業教育這條路的學生,可參考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和學習能力選擇相應的職業學校形式。大部分德國學生就讀於職業專科學校(Berufsfachschule),學制1-3年,之後升入職業高級中學(Fachoberschule),獲得畢業文憑後既可以申請應用技術大學(Fachhochschule),也可以再學習一年申請綜合大學(Universität),比如工業大學(TU)。
職業學校課程的實踐性很強,而且很貼合社會對於技術性人才的需求,涉及機電、IT、會計、看護、美容美髮等方方面面。
第三級高等教育(Tertiarbereich)
在第三級高等教育(Tertiarbereich)中,德國境內大約有 400 所高等院校(Hochschule)。2007年的數據顯示,在391所高等院校中,包括124 所綜合大學(Universität),神學院(Theologische Hochschule)和教育學院(PädagogischeHochschule),69%的學生在這些學校裡接受教育。215所學校為應用技術大學(Fachhochschule, FH),約有29%的學生在應用技術大學學習,再其餘的為藝術院校(Kunsthochschule),大約有2%的學生在藝術類院校就讀。
綜合大學(Universität)主要偏向理論和研究,可授予博士學位;而在應用技術大學(Fachhochschule)學習的學生可取得高等專業學院的畢業文憑(Diplom FH),但一般該類高校不能授予博士學位。
德國境內,絕大部分的公辦大學對所有學生都是免收學費的(除了每學期200歐左右的學雜費),而一些私立的應用技術大學則會收取相應較高的學費。應用技術大學專業設置偏重實際應用,主要是工科類課程,而有些專業在FH是沒有的,比如醫學、藥學和法學。
小編的話:
德國實行「雙軌」教育體制,旨在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未來發展方向。與中國職業教育制度欠完善的現狀相比,德國的職業教育由於歷史長久更加規模化和專業化。一些研究性和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如醫學、法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則更適合學生在綜合大學進行更加深入地學習和研究。
(本文由人民網德文版綜合編譯報導,轉載請註明出處。)
德語視界由人民網德文版創建,主要面向各界德語學習者和對德語國家感興趣的人群,提供包括德語國家時政、文化、社會以及雙語學習等信息服務。
german.people.com.cn, die etwas andere China-Seite
更多精彩請猛戳閱讀原文,查看人民網德文版網站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