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頂思 發布時間:
作者:頂思 發布時間:
為什麼區區8000萬人口的德國,竟然會有2300多個世界名牌?這源於德國的工匠精神會對每個生產細節非常重視,而工匠精神的傳承離不開教育,那德國的教育到底有哪些過人之處呢?今天頂思君就跟大家一起看看德國的教育體系到底有哪些特色!
如視頻中所述,德國的小學的入學年齡一般為6歲,就讀時間為4年,即1-4年級。
隨後學校老師會根據這四年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或者學生的成績向家長建議,孩子應該就讀什麼類型的學校比較合適。
也就是說德國小孩從5年級開始分流,學生進入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校學習。
這樣做的優點是,這樣做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有的放矢,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不足的則是,學生從小就被劃成不同層次,會感到被差別對待,心理上或多或少會有一定的落差;
德國的中學教育類型比較多樣化,一般包括普通初中(Haup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類似於中專)、文理高中(Gymnasium)、綜合性中學(Gesamtschulen),另外還有一種針對身體有缺陷的兒童,即「特別學校」(Sonderschule)。
德國從小學開始,到高中畢業(走文理中學的道路),在進入大學之前需要就讀13年,這比我國的中小學的K12教育多出一年。
這就意味著中國在讀本科生想去德國讀本科則需要在國內的重點大學至少修滿1學期的大學課程(普通大學為3個學期),然後才有資格申請德國大學。
當然選了不同類型的學校就意味著走向了不同的道路,那麼接下來就介紹一下,各種不同類型中學的最後走向。
如上圖所示,所謂的「綜合性中學」 指的是涵蓋了普通初中(Haup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類似於中專)、文理高中(Gymnasium)三種類型中學的綜合性學校。
有些綜合學校也開設「高中部」,類似於文理中學的高中部。
「綜合學校」實施的原則是「因材施教」,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的能力選擇較高要求的或較簡單的課程,教學大綱也包括「職業教育」方面的課程。
所有的聯邦州都承認綜合學校的畢業資格。
近年來,「綜合學校」以其教育組織的靈活性深受學生與家長的歡迎,成為德國學校教育體制中除文理中學以外的「第二大支柱」。
學習較好的學生一般會選擇「文理中學」,學習時長為8年,然後參加「德國高考」(Abitur),獲得「高中畢業文憑」,從而進入德國大學學習。
正如視頻裡所講,想要直接進入德國的「綜合性大學」 (Universität)就讀,文理中學與綜合學校的高中部畢業,獲得高中畢業文憑是最佳途徑。
同時成績稍微次一點的,可以選擇「實科中學」,一般學習時長為6年。
此類中學主要是為了適應「職業教育」而設立的,學生也大多是來自德國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由於「實科中學」具有良好的教育成果,從而成為德國教育的典範。
奠定其成功的要素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實科中學的教學內容重視德國轉形成第三級產業的社會背景;
另一個是由此畢業的學生可獲得「中級文憑」,並具有多向發展的可能:可以選擇較高等的職業發展;也可以繼續升學就讀「應用技術大學」(Fachhochschule,簡稱FH,此類學校類似於國內的理工大學)。
「綜合性大學(Uni)」與「應用技術大學(FH)」同屬於德國高等教育的兩個分支,綜合性大學(Uni)側重於「理論研究」,設置的專業比較全面,而且可以從本科一直讀到博士。
而應用技術大學(FH)則側重於「實踐應用」,可以讀到碩士,專業設置方面不如綜合性大學多,偏重於技術應用,一般不設立博士學位,但應用技術大學畢業的學生可以申請綜合性大學(Uni)的博士課程。
「德國各類高等院校共有397所,分布在16個聯邦州,註冊學生總人數約280萬。其中綜合大學(Universität, 包括理工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115所;
應用科學大學(Fachhochschule)217所;藝術、音樂院校57所,其他類型高校8所(包括6所師範大學,Pädagogische Hochschule)。各類大學共設專業19000多個」。
——源自「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
談到「職教」,大家或許第一印象會聯想到那段經典廣告,「學挖掘機哪家強」,但德國的「職業教育」是與其獨特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強大的工業化國家,以及嚴謹的態度與「工匠精神」。
而在中國備受推崇的「雙軌制」職業教育,本土化進程也不盡如意,雖然國內也模仿德國採用「雙軌制」,一半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一半時間在工廠學習,德國講究的是「師徒制」,以制度的形式確定下「師傅」與「學生」的關係。
而國內的情況雖然與之類似,但「文化傳統」過於強大,例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亦或者「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等等觀念的作祟,學生跟著師傅是否能學到真本事,這恐怕要看運氣了。
其實國內的職業教育本可以培養更多的具有專業技能的藍領階層,但由於社會環境以及不少學校的急功近利,導致許多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並沒有學到什麼真正的技術,甚至淪為了工廠裡的流水線工人。
眾所周知,一戰與二戰的發起國都是德國。
從「德意志帝國」到「納粹德國」,德國人幾乎沒有消停過,都是惹是生非的主兒,暫且拋開政治與歷史的因素,為何小小的德國敢有吞併歐洲,甚至要稱霸世界的野心?
一言以蔽之,依靠的就是德國強大的「工業實力」。
在二戰以前70%的諾貝爾獎都是德國人的,26劃時代的科技發明,德國就佔了23項,從「自動步槍」到「巡航飛彈」,都是德國人發明的,那時的德國簡直是武裝到了牙齒!
接下來,與大家一起感受一波德國黑科技:
自從德國偉大的教育家威廉·馮·洪堡等幾代人改革德國教育,於是才有了今天德國現代高等教育的模樣。
其實德國大學在全世界也有著一席之地。
或許有些人並不知道,二戰以前,美國還是起步不久的小兄弟,德國當時是美國人嚮往的「留學勝地」,不亞於今天國人對美國大學的嚮往。
簡單地說,對於當時的美國學術圈而言,沒去過德國留學,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教授!
當然如視頻中所講到的,在德國的教育系統中的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很長。
有位曾在德國留學的好友調侃,德國的大學畢業生平均比歐美其他國家的畢業生多出2-5年,所以在德國讀大學很容易成為「大齡剩男」。
雖然這在歐美許多國家並不多見,但正所謂「慢工出細活」,也是這樣造就了德國大學過硬的質量和極高的聲譽!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頂思」,作者巴山。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頂思;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