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 巴山
導語:繼上周德國部分聯邦州宣布關閉學校之後,到目前為止,全國範圍內的學校也基本關停,以觀察疫情的進一步發展。德國的學校關閉之後,學生開啟了網課模式,那麼在線教育對於他們而言,能否像在中國一樣,在較大的程度上緩解教育的壓力?筆者參照了一下德國主流媒體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來觀察一下德國在線教育的發展情況,以及德國的教育體系到底怎樣運作的?
自2020年開年以來,在線教育的話題甚囂塵上,數位化教育伴隨著中國網際網路的崛起,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國內超過2億中小學生同時在線學習,也是史無前例。
隨著疫情在全球範圍內蔓延開來,義大利、德國、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也先後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截止目前,全球已有40多個國家宣布全國範圍內進入緊急狀態。
自上周開始,德國各州的大中小學開始陸續關閉學校、延期開學,將近1100萬的學生待學家中。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德國的教育系統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學校不得不將日常教學活動轉移到線上進行,這也暴露了深藏已久的弊端以及學校在數位化方面存在的問題。
2019年2月,德國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之間就「學校數位化協議」達成一致,聯邦政府撥款50億歐元用於各州學校全面建立「現代數位化教育基礎設施」。
雖然雙方最終達成了協議,但聯邦政府的50億歐元教育數位化的專項資金並未流入學校。甚至某些聯邦州,得到的撥款不足承諾的百分之一,而德國中小學數位化建設的結果也可想而知。
據調查,德國中小學僅有1/3的學校接入了寬帶、配置了WIFI。屬於學校的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只夠約1/3的學生使用,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班級可以用得到。
於是一個問題橫在了學校面前,那就是該如何有效地利用聯邦政府的資金,實現學習的數位化,對於這個問題,德國約有一半的校長對此茫然無措,甚至不知道該如何使用。
當然校長們也不一定能做主,只有學校或者說市政府才有支配的權力。而且官方對此的態度也比較冷淡,並不著急數位化的建設。
更糟糕的是學校無法自行決定該如何使用專項基金,什麼地方該花,什麼地方不該花,對於學校而言依然是一個難題。
對於德國的部分中小學而言,雖然學校鋪設了線路、配置了IT的基礎設施,但卻沒有購置相應的設備投入到日常的教學中去。於是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校長表示,只有那些有創造力的人才願意把錢投入到教育數位化的基礎設施之中去。
突如其來的黑天鵝事件,讓德國的學校措手不及。學校關閉之後,德國各州政府和學校開始組織師生在線學習,學習平臺的註冊人數也呈指數級增長,不僅如此,教育伺服器的猛增也是德國有史以來極為罕見的。同時學校還在YouTube也推出了相應的教育資源,以及相關的教育資源連結等等。
從線下課堂轉移到線上進行授課,對於大多數德國教師而言,也是苦不堪言,屬於「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
所以教學工作轉移到線上進行之後,讓德國老師最為頭痛的就是工作量大增以及教學方式的轉變,以及對在線教育技術的熟悉和利用。於是教育數位化的普及一夜之間爆發,但也帶來了很多問題。
如果對德國的教育有所了解,就會知道,德國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社會背景,真正能夠進入高中,考入大學的學生並不是很多,即使德國的整個教育體系都是以普世價值為導向,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免費。
所以有德國人認為,在線教育將進一步加劇社會的不平等。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存在這樣的循環,父母受過簡單教育的家庭的孩子,很容易重蹈覆轍再次陷入貧困,因為這樣家庭的孩子會在德國的教育系統中很快被淘汰掉。
這要先從德國的教育體系開始說起,如果說「高考」是中國學生人生的分水嶺,那麼對於德國學生而言,這個時間早就在小學5年級就已經開始(德國的小學一般上四年,有的周上五年、六年的也有),這與新加坡的「小六會考」有些相似。
然後學校會根據學生的在校表現和成績,向家長提出意見,孩子更加適合哪個類型的學校。於是德國學生開始進入不同的層次、不同類型的學校學習。
好的一面是,可以「因材施教」,教育部門可根據學生的情況有針對的進行教學,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而不利的一面也十分明顯,孩子從小就被差別對待,心理上或多或少有些落差。
德國的中學教育類型多樣化,包括普通初中(Haup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類似於中專)、文理中學(Gymnasium)、綜合型中學(Gesamtschulen),另外還有一種特別針對殘疾兒童的學校,即「特別學校」(Sonderschule)。
先從國人心中最為關心的「高考路線」說起,小學畢業的一部分優秀學生進入「文理中學」,也就是國內的普通高中或者說重點中學,在這裡要讀上9年,幾乎包含了國內的初中、高中,然後通過德國高考(Abitur,高中畢業考試)進入德國綜合大學(Uni)。
小學成績稍次的學生則會進入實科中學(Realschule類似於中專和職高的結合),此類中學主要是為了適應「職業教育」而建立的,一般需要讀5-6年。
進入這類學校的學生大多來自德國中產階級家庭,學生的背景並不輸於第一層的學生。由於「實科中學」具有良好的教育成果,從而成為了德國教育的典範。
學生在實科中學畢業之後即可獲得「中級文憑」,既可以選擇較高的職業發展,同時可以繼續深造,進入德國的「應用技術大學」(Fachhochschule,簡稱FH,此類學校類似於國內的理工大學)。
應用技術大學(FH)主要相對德國的綜合大學(Uni)而言,該類高等院校偏重於實踐應用,以及理工科方面,且只能讀到碩士,如果想讀博士,可以到綜合大學(Uni)繼續深造讀博。
普通中學(Hauptschule)則類似於國內的中專,學制為5-6年,主要是為職業教育而生,教學模式也是2天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3天在工廠進實習,以生產實踐為主。
最後普通中學的畢業生進入德國製造業成為技工,這類中學的教育模式與實科中學基本相似,只是各自的起點以及發展路徑不一樣罷了。
實科中學可以進入更高階段的學習,同時技術崗位更高一些;普通中學畢業生工作幾年之後,獲得了一定的資格認證,並通過相應的考試,同樣可以進入應用技術大學繼續深造。國內職業教育的雙軌制,也基本是向德國的職業教育學習。
綜合型中學(Gesamtschulen)則是普通初中、實科中學、文理中學三種類型中學的集合體。個別綜合中學只是開設「高中部」,類似於文理中學的高中部。
綜合學校的原則是「因材施教」,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力,選擇較高要求的或較簡單的課程,教學大綱也包括「職業教育」方面的課程。
近年來,綜合學校以其教育組織的靈活性深受學生與家長的歡迎,成為德國學校教育體制中除文理中學以外的「第二大支柱」。
所以從德國的教育體系不難看出,德國的學生分層,其實早在小學五年級左右就開始進行了。在德國人看來,在線教育,或者確切地說數位化教育具有「排他性」。因為不少家庭並沒有筆記本電腦或者平板,讓孩子可以利用、學習。
前段時間國內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一個女孩因為沒有手機而上不了網課,在不少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但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
聯邦政府為各州提供的數十億歐元的教育數位化經費,目前還不能覆蓋所有學校,學校也無法為所有班級的學生購買學習使用的數碼產品,或者這些教育經費根本就沒有交到學校手中。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反差,那些家庭條件較好孩子,可以很好地利用在線教育資源,而沒有相應的數位化工具的孩子則只能望洋興嘆,所以富裕且接受過高等的家庭更容易獲得優勢,那麼作為德國教育部門又該如何縮小這樣的差距?
於是有人給出了這樣的三點建議:首先,一定給學校更多可以靈活運用的預算。以前學校提倡的「自帶設備」,顯然已經不合適,因為這將暴露、刺激到出身底層家庭的孩子。所以學校在展開數位化學習的時候,可以為學生統一提供相應的設備,畢竟學生的教材都是統一的。
例如德國的一些示範學校,就提供了純粹的數位化學習,學生可以在平板電腦上學習,但家庭必須為這樣的設備付費。
學校和家庭之間建立了一個密切的聯繫,不定時地開家長會進行溝通,也可以邀請學生家長來參加相應的數位化課程。同時聯邦政府也會為低收入的父母提供免費的圖書借閱,而不是他們自己付錢借閱,那為什麼學校不能免費為學生提供免費使用的手機或平板電腦呢?
其次,必須通過IT基礎架構將全國所有學校的數位化水平提升同一個新的高度。一直以來,數位化學校或者說試點學校,都是富裕家庭的特權,這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顯然有失公平。
再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大多媒體教學的投入。在疫情之前,僅有1/4的教學工作者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當然此次疫情的爆發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將加速這一進程。
德國大學的數化也開始變得普及開來,許多大學宣布,將會錄製或者直播更多的在線課程。所以未來的德國教育工作者應該對在線教育保持一個更加開放的態度。
Source:《Corona macht Bildung ungleicher》,T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