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神話破滅:「在線教育」是救命良藥,還是飲鴆止渴?

2020-12-11 蒲公英Media

文/編 巴山

導語:繼上周德國部分聯邦州宣布關閉學校之後,到目前為止,全國範圍內的學校也基本關停,以觀察疫情的進一步發展。德國的學校關閉之後,學生開啟了網課模式,那麼在線教育對於他們而言,能否像在中國一樣,在較大的程度上緩解教育的壓力?筆者參照了一下德國主流媒體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來觀察一下德國在線教育的發展情況,以及德國的教育體系到底怎樣運作的?

自2020年開年以來,在線教育的話題甚囂塵上,數位化教育伴隨著中國網際網路的崛起,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國內超過2億中小學生同時在線學習,也是史無前例。

隨著疫情在全球範圍內蔓延開來,義大利、德國、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也先後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截止目前,全球已有40多個國家宣布全國範圍內進入緊急狀態。

自上周開始,德國各州的大中小學開始陸續關閉學校、延期開學,將近1100萬的學生待學家中。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德國的教育系統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學校不得不將日常教學活動轉移到線上進行,這也暴露了深藏已久的弊端以及學校在數位化方面存在的問題

2019年2月,德國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之間就「學校數位化協議」達成一致,聯邦政府撥款50億歐元用於各州學校全面建立「現代數位化教育基礎設施」。

雖然雙方最終達成了協議,但聯邦政府的50億歐元教育數位化的專項資金並未流入學校。甚至某些聯邦州,得到的撥款不足承諾的百分之一,而德國中小學數位化建設的結果也可想而知。

據調查,德國中小學僅有1/3的學校接入了寬帶、配置了WIFI。屬於學校的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只夠約1/3的學生使用,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班級可以用得到

於是一個問題橫在了學校面前,那就是該如何有效地利用聯邦政府的資金,實現學習的數位化,對於這個問題,德國約有一半的校長對此茫然無措,甚至不知道該如何使用。

當然校長們也不一定能做主,只有學校或者說市政府才有支配的權力。而且官方對此的態度也比較冷淡,並不著急數位化的建設。

更糟糕的是學校無法自行決定該如何使用專項基金,什麼地方該花,什麼地方不該花,對於學校而言依然是一個難題。

對於德國的部分中小學而言,雖然學校鋪設了線路、配置了IT的基礎設施,但卻沒有購置相應的設備投入到日常的教學中去。於是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校長表示,只有那些有創造力的人才願意把錢投入到教育數位化的基礎設施之中去

突如其來的黑天鵝事件,讓德國的學校措手不及。學校關閉之後,德國各州政府和學校開始組織師生在線學習,學習平臺的註冊人數也呈指數級增長,不僅如此,教育伺服器的猛增也是德國有史以來極為罕見的。同時學校還在YouTube也推出了相應的教育資源,以及相關的教育資源連結等等。

從線下課堂轉移到線上進行授課,對於大多數德國教師而言,也是苦不堪言,屬於「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

所以教學工作轉移到線上進行之後,讓德國老師最為頭痛的就是工作量大增以及教學方式的轉變,以及對在線教育技術的熟悉和利用。於是教育數位化的普及一夜之間爆發,但也帶來了很多問題。

如果對德國的教育有所了解,就會知道,德國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社會背景,真正能夠進入高中,考入大學的學生並不是很多,即使德國的整個教育體系都是以普世價值為導向,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免費。

所以有德國人認為,在線教育將進一步加劇社會的不平等。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存在這樣的循環,父母受過簡單教育的家庭的孩子,很容易重蹈覆轍再次陷入貧困,因為這樣家庭的孩子會在德國的教育系統中很快被淘汰掉。

這要先從德國的教育體系開始說起,如果說「高考」是中國學生人生的分水嶺,那麼對於德國學生而言,這個時間早就在小學5年級就已經開始(德國的小學一般上四年,有的周上五年、六年的也有),這與新加坡的「小六會考」有些相似。

然後學校會根據學生的在校表現和成績,向家長提出意見,孩子更加適合哪個類型的學校。於是德國學生開始進入不同的層次、不同類型的學校學習。

好的一面是,可以「因材施教」,教育部門可根據學生的情況有針對的進行教學,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而不利的一面也十分明顯,孩子從小就被差別對待,心理上或多或少有些落差。

德國的中學教育類型多樣化,包括普通初中(Haup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類似於中專)、文理中學(Gymnasium)、綜合型中學(Gesamtschulen),另外還有一種特別針對殘疾兒童的學校,即「特別學校」(Sonderschule)。

先從國人心中最為關心的「高考路線」說起,小學畢業的一部分優秀學生進入「文理中學」,也就是國內的普通高中或者說重點中學,在這裡要讀上9年,幾乎包含了國內的初中、高中,然後通過德國高考(Abitur,高中畢業考試)進入德國綜合大學(Uni)。

小學成績稍次的學生則會進入實科中學(Realschule類似於中專和職高的結合),此類中學主要是為了適應「職業教育」而建立的,一般需要讀5-6年。

進入這類學校的學生大多來自德國中產階級家庭,學生的背景並不輸於第一層的學生。由於「實科中學」具有良好的教育成果,從而成為了德國教育的典範。

學生在實科中學畢業之後即可獲得「中級文憑」,既可以選擇較高的職業發展,同時可以繼續深造,進入德國的「應用技術大學」(Fachhochschule,簡稱FH,此類學校類似於國內的理工大學)。

應用技術大學(FH)主要相對德國的綜合大學(Uni)而言,該類高等院校偏重於實踐應用,以及理工科方面,且只能讀到碩士,如果想讀博士,可以到綜合大學(Uni)繼續深造讀博。

普通中學(Hauptschule)則類似於國內的中專,學制為5-6年,主要是為職業教育而生,教學模式也是2天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3天在工廠進實習,以生產實踐為主

最後普通中學的畢業生進入德國製造業成為技工,這類中學的教育模式與實科中學基本相似,只是各自的起點以及發展路徑不一樣罷了。

實科中學可以進入更高階段的學習,同時技術崗位更高一些;普通中學畢業生工作幾年之後,獲得了一定的資格認證,並通過相應的考試,同樣可以進入應用技術大學繼續深造。國內職業教育的雙軌制,也基本是向德國的職業教育學習。

綜合型中學(Gesamtschulen)則是普通初中實科中學文理中學三種類型中學的集合體。個別綜合中學只是開設「高中部」,類似於文理中學的高中部。

綜合學校的原則是「因材施教」,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力,選擇較高要求的或較簡單的課程,教學大綱也包括「職業教育」方面的課程。

近年來,綜合學校以其教育組織的靈活性深受學生與家長的歡迎,成為德國學校教育體制中除文理中學以外的「第二大支柱」。

所以從德國的教育體系不難看出,德國的學生分層,其實早在小學五年級左右就開始進行了。在德國人看來,在線教育,或者確切地說數位化教育具有「排他性」。因為不少家庭並沒有筆記本電腦或者平板,讓孩子可以利用、學習。

前段時間國內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一個女孩因為沒有手機而上不了網課,在不少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但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

聯邦政府為各州提供的數十億歐元的教育數位化經費,目前還不能覆蓋所有學校,學校也無法為所有班級的學生購買學習使用的數碼產品,或者這些教育經費根本就沒有交到學校手中。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反差,那些家庭條件較好孩子,可以很好地利用在線教育資源,而沒有相應的數位化工具的孩子則只能望洋興嘆,所以富裕且接受過高等的家庭更容易獲得優勢,那麼作為德國教育部門又該如何縮小這樣的差距?

於是有人給出了這樣的三點建議:首先,一定給學校更多可以靈活運用的預算。以前學校提倡的「自帶設備」,顯然已經不合適,因為這將暴露、刺激到出身底層家庭的孩子。所以學校在展開數位化學習的時候,可以為學生統一提供相應的設備,畢竟學生的教材都是統一的。

例如德國的一些示範學校,就提供了純粹的數位化學習,學生可以在平板電腦上學習,但家庭必須為這樣的設備付費。

學校和家庭之間建立了一個密切的聯繫,不定時地開家長會進行溝通,也可以邀請學生家長來參加相應的數位化課程。同時聯邦政府也會為低收入的父母提供免費的圖書借閱,而不是他們自己付錢借閱,那為什麼學校不能免費為學生提供免費使用的手機或平板電腦呢?

其次,必須通過IT基礎架構將全國所有學校的數位化水平提升同一個新的高度。一直以來,數位化學校或者說試點學校,都是富裕家庭的特權,這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顯然有失公平。

再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大多媒體教學的投入。在疫情之前,僅有1/4的教學工作者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當然此次疫情的爆發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將加速這一進程。

德國大學的數化也開始變得普及開來,許多大學宣布,將會錄製或者直播更多的在線課程。所以未來的德國教育工作者應該對在線教育保持一個更加開放的態度。

Source:《Corona macht Bildung ungleicher》,TAZ

相關焦點

  • 疫情之下的德國在線教育
    在線教育能否緩解關閉學校帶來的教育壓力,如何保障在線教育的有效開展,本期聚焦德國在線教育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新冠疫情全球性爆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已經有超過200個國家停課。
  • 從「教育體系」看德國如何創造「工業神話」
    從「教育體系」看德國如何創造「工業神話」 作者:頂思 發布時間:
  • 「少女總裁」神話破滅 校友寫信譴責北師大造假
    第1頁:「少女總裁」神話破滅追蹤第2頁:「學術造星」何時休   相關專題:北師大女孩吳瑩瑩  「少女總裁」神話破滅追蹤  北師大學生來信譴責吳瑩瑩簡歷造假   焦點人物:吳瑩瑩可是,即便此次宣傳不算炒作,但是培養了一個不誠信人才的教育方式真是一個值得宣傳的教育方式嗎?對此,他感到十分困惑。在信中,他這樣寫道:「北師大應該為人師表,面對目前中國教育界學術腐敗、造假泛濫的局面,面對溫總理求大師若渴的教導,卻不盡獨立、反思、呼喚、挽救之職,不盡以身作則、逆勢推動之責,只知道挖空心思、製造虛假的『明星』。這樣的迴避,要到何時才能休止?」
  • 鏖戰中國在線音樂教育市場,來自德國的 flowkey 準備好了嗎?|創業
    這是一家來自德國的關於在線音樂教育的公司,flowkey 是公司研發的 APP,由德國鋼琴家和鋼琴老師共同打造。flowkey 的創辦初衷非常的簡單:給更多想要學琴卻又無法學琴的人一個學琴的機會,滿足他們的學琴夢。從創立之初到現在主要針對德國市場的用戶,2019 年開始將進軍中國市場。
  • 跟誰學主動終結盈利「神話」 打響在線教育「燒錢」最終戰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作者:王峰   跟誰學主動終結盈利「神話」 打響在線教育「燒錢」最終戰  在線教育公司跟誰學近日交出了一份令人大吃一驚的財報,在2020年第三季度,跟誰學的淨收入達到19.658億元,但「燒」掉了20.558億元的營銷費用,直接導致淨虧損9.325
  • 趣談德國「免費教育」這件事兒:教育是「權利」,還是「商品」?
    趣談德國「免費教育」這件事兒:教育是「權利」,還是「商品」?「免費教育」這件事兒:教育是「權利」,還是「商品」?德國的教育與科技水平以及文憑的含金量舉世公認,其「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教育理念更是引領時代潮流。德國的「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齊頭並進的獨特教育體系使得德國的「國民教育水平」一直處於歐洲的前列。
  • 【德國教育】德國教育體制
    德國是一個非常重視教育的民族,包括學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他們的教育是一種全面性教育,以行為作基礎的生活教育。
  • 在線教育是「攪局」還是「破局」?
    也因此,不少孩子不是在教育機構上課,就是在去教育機構的路上。  往年,很多雙職工父母會為孩子選一個暑假日託班,早送晚接。但今年,延續了疫情期間的線上課程模式,暑假裡,很多孩子在家繼續上在線教育平臺的網課,免去了奔波和接送問題。
  • 資本市場「熱錢」湧入 在線英語教育回歸內容是關鍵
    此外,梳理近兩年的融資企業名單,其中還包括朗博網、阿卡索、VIPKID、噠噠英語、新東方在線等等在線英語教育機構。「在線英語教育之所以更容易獲得資本的青睞主要得益於它可複製性很強,相比較線下英語教育需要經歷選址、開店、裝修、招生等等一系列漫長的動作,線上模式的爆發力強得多。」深圳市紫金港資本管理總經理助理李芳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 德國教育體系存在弊端 一些教育專家提出批評
    國際在線消息:目前,德國教育體系中還存在著許多弊端,國際上和德國國內的一些教育專家對此提出了批評。  據德國「焦點新聞網」日前報導,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專家安德拉斯·施萊歇爾日前對德國的教育體系提出了批評。他認為,在那些教育事業取得成效的國家裡,「學校有責任創造性地運用學生的能力和興趣」,而德國的情況卻與此相反。
  • 糞便也是救命良藥
    廣州醫生採用糞菌移植術成功救治一例複雜型艱難梭菌感染少女糞便也是救命良藥。
  • 農村一草叫「白背葉」,曾是窮苦人救命糧,殊不知還是安胎良藥
    導讀:農村一草叫「白背葉」,曾是窮苦人救命糧,殊不知還是安胎良藥。在農村裡生長著許多的野生植物,在它們之中有不少渾身都是寶,而且有些不僅觀賞價值高,還在藥用、食用甚至紡織上都具有一定的價值。相反,它對降雨量的要求還是挺高的,若是降水不均勻或者降水過少,都會使得薴麻的生長有點受阻。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薴麻是可以食用的。它是一種典型的救荒本草,早在古代的那些烽火連天的日子裡,它就成為了許多窮苦人的糧食。在古籍《綱目》也有記載:「薴,可刮洗煮食救荒,味甘美。其子茶褐色,九月收之,二月可種。宿根亦自生。」
  • 在線教育,權宜之計還是未來趨勢
    如今,大多數人都覺得在線教育可以試一試。另一方面,客觀來說,如今的中小學教育已經不僅僅是學校教育,還有各類校外教育,輔導機構,這些機構在疫定的特殊時期,無法進行線下教育,必然轉向線上教育。對於他們來說,更加勢在必行。就當所有人都覺得可以一試的時候,難免會有新的問題產生,這些問題正在加速地交織在一起。2、教師無論公辦還是民辦的學校教師們也紛紛開始準備起來。
  • 在線教育,權宜之計還是未來趨勢
    為什麼大家都想到要用在線教學的方式?一方面,網際網路等技術方式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各個領域的工作之中。如今,大多數人都覺得在線教育可以試一試。另一方面,客觀來說,如今的中小學教育已經不僅僅是學校教育,還有各類校外教育,輔導機構,這些機構在疫情的特殊時期,無法進行線下教育,必然轉向線上教育。
  • 東方大學城真相再調查 神話誕生和破滅
    2004年05月13日09:26:17 商務周刊 張婭  東方大學城真相再調查   一場神話是如何誕生和破滅的  3月中旬的一個下午,天氣陰冷。  從主導「飛天計劃」的牟其中因非法集資而鋃鐺入獄,到問題富豪楊斌落馬,再到東方大學城神話的破滅,歷史是否總是在不斷重複?自今年1月東方大學城高達22億元的債務黑洞被媒體報導出來,人們一直在問,在這場神話的誕生與破滅過程中,到底誰是導演?記者經過深入調查,得到了一個迷霧重重的故事。
  • 以色列「啟動國」的經濟神話似乎正破滅,外媒:準備爆發迎接中國2.0
    以色列銀行上述跡象表明,以色列「啟動國」的經濟神話似乎正在全球風險加劇的情況下破滅,換言之,儘管擁有令世人稱道的許多高科技產業,但以色列經濟依然難以抵禦全球風險。那麼,這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一家網絡安全公司的高管示:以色列人在中國的創新方面享有良好聲譽,以色列公司向中國市場提供了一系列先進產品,從智能工廠到在線廣告監測系統,並表示,中國將繼續成為世界市場的中心,進入利潤豐厚的中國市場是以色列企業的主要目標。同樣,中國企業也渴望得到以色列的專業知識和創新,以色列與中國的經濟合作關係將繼續以目前140億美元的貿易水平呈指數級增長。
  • 在線教育:洗牌流血戰開始
    這得益於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將原本就紅紅火火的在線教育市場推向了轟轟烈烈的高峰。據《2020年(上)中國在線教育市場數據報告》預計,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約達4230億元,同比2019年3468億元增加21.97%。
  • 為什麼很多家長對在線教育還是不買帳?
    也就是說,相比在線教育效果,在在線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合同糾紛、退費糾紛,更令家長困擾。超過36%的家長在在線教育方面投入金額超過20000元,超過半數家長都在在線教育方面投入超過10000元。在這一方面,從已有數據來看,各大在線教育平臺還是做得比較到位。
  • 芬蘭教育神話,下一站接棒的是中國?
    這樣的成績恰好印證了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教授文德在其著作《破解神話——還原真實的芬蘭教育》(以下簡稱《破解神話》)中所提到的——教學功績:芬蘭唱罷,亞洲即將登場!2000年,PISA測試開始的第一年,芬蘭位居榜首,此後表現一直不俗,乃至收穫「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讚譽。
  • 自然教育、森林教育在德國
    參會人員在天目山繪製自然筆記        德國是世界上把森林自然資源與教育結合得最好的國家之一。雖然德國人口僅8200萬人,卻拿走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這與教育有直接關係。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新時代的自然教育」自然共同體論壇上,德國巴伐利亞州加帕郡政府青少年及家庭事務局(以下簡稱「青少局」)局長史蒂芬·梅爾特,與參會人員分享了《可持續發展教育在德國》。        梅爾特生活的城市加帕,是阿爾卑斯山脈北部一個很有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