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時間17日周日是休息時間,歐洲央行門前空無一人。
在法蘭克福,有軌電車是最為便捷的交通工具。
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胡智勇 藍志凌 張培發 劉嘉麟 發自法蘭克福
「要實現工業4.0,在技術上沒有太多問題,比技術更重要的是行政組織問題。」柏林時間17日12時,法蘭克福羅馬人廣場一家西餐館內,在德國一家大型電控公司從事工業大數據工作的小林(化名)向南方日報跨國調研組介紹德國企業對工業4.0的最新理解。
法蘭克福,德國第五大城市,這座美因河畔的小城人口僅有70萬,只有佛山常住人口的十分之一,卻是德國最大的航空樞紐。作為歐洲第三大機場,法蘭克福國際機場僅次於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和巴黎的戴高樂機場。同時,作為歐洲金融中心,科技力量亦不容小覷。
十分之一的人口從事金融業
調研組到達法蘭克福當日恰逢禮拜天休息日,位於法蘭克福的歐洲央行總部門口行人稀疏,與之相隔不遠的採爾大街是平日最繁華的地方,也顯得冷清。
但這並不意味著法蘭克福缺少人氣和生機,這座美因河畔的小城擁有近70萬人口,儘管這一數據不及佛山常住人口的十分之一,但其所迸發出來的經濟活力超乎想像。
現在法蘭克福已成為歐洲中央銀行的所在地。隨著1998年歐洲中央銀行體系正式組建並於當年投入運作,法蘭克福成為了歐元區貨幣政策的決策中心,這也大大推動了法蘭克福國際金融中心的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
事實上,法蘭克福成為歐洲金融中心的路途並不平坦。在1949年,法蘭克福以微弱票數落選聯邦德國首都,但在票選當中,它展現出的實力為外界稱道,使其迅速成為德意志聯邦銀行、聯邦統計署,以及40多家銀行所在地,形成了金融機構集聚效應,為其成為金融中心奠定了重要基礎。
如今,這座被譽為歐洲金融心臟的城市,正以迅猛的發展速度追趕紐約、倫敦,成為新的坐標。在其70萬人口中,有十分之一從事金融業。
支撐法蘭克福金融發展的還有證券業。從歐洲央行走過兩個街口,就是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它是歐洲大陸最早的證券交易所,也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四大交易所之一。有資料顯示,德國超過80%的證券交易在這裡完成。
同時,法蘭克福也是德國為數不多擁有摩天大樓的城市。其摩天大樓多集中在美因河北岸的金融區,多為辦公樓。德意志銀行大廈、美因河大廈、德國商業銀行大廈、德勒斯登銀行大廈等組成了德國唯一的摩天大樓群,這也是它被稱為「德國曼哈頓」的原因。
70萬人口小鎮打造出德國「門戶」
就在「德國曼哈頓」不遠處,作為萊茵河支流的美因河緩緩流過,將法蘭克福一分為二。美因河上,一座古老的鐵橋聯通兩岸,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變遷。與金融中心相呼應的,是法蘭克福依託強大交通體系成為德國的「門戶」。
站在美因河的鐵橋上,一架架飛機從頭上呼嘯而過,伴隨著地鐵的轟隆聲,整座大橋微微顫抖。這座面積不過248平方公裡的城市,大約是佛山市南海區的四分之一,不及順德區的三分之一,卻擁有歐洲第三大機場。漢莎航空提供的數據顯示,法蘭克福機場每年旅客吞吐量為5.2億人次,僅乘坐漢莎航空每天來往法蘭克福的旅客已達10萬人,其中約60%是中轉旅客。
由於從中國飛往德國的航班多數會在法蘭克福經停,這座有著四跑道的機場幾乎成為多數中國人對德國的第一印象。除此之外,法蘭克福機場同樣是世界與德國相通的「門戶」。
2015年1月至10月,法蘭克福機場的國際航線旅客人數為4.694億人次,全球排名第六。「門戶」的打造並非朝夕。法蘭克福在德語中還有「淺灘」一解,這也就意味著早期的法蘭克福有著獨特的地理優勢,「淺灘的地形有利於港口的發展和貨物的往來,為如今的法蘭克福打下了基礎。」嚮導說。因此,除了航空外,法蘭克福的交通網同樣發達。法蘭克福亦擁有德國最大的火車站,24個站臺上國內國際列車在此始發和到達。
工業4.0的挑戰在於數據統一性
中午12時,法蘭克福羅馬人廣場,陽光溫柔地灑在美因河畔,一掃清晨的陰霾。街上的行人多了起來,整個小城充滿著活力。就職於德國某大型公司的小林剛從附近的城市匆匆趕來法蘭克福,與調研組展開了一場工業4.0對話。
小林是來自哈爾濱地道的中國小夥,大學畢業後就到德國留學深造,之後留下工作,至今在此生活了15年。小林學計算機專業,目前所從事的工業大數據領域恰是工業4.0的重要環節。
「我理解的工業4.0,是使用一體化網絡進行數據共享,從而用最低成本進行生產,實現能源的最低消耗。」小林說。他所在公司的質監部門目前正在從事原始數據的收集和共享工作,這是實現工業4.0的基礎性工作。他所在的公司是一家跨國企業,在全球各地設有多個工廠,數據的不統一將極大影響生產效率。
小林說,為了實現這一步,企業必須在三個層面作出改變。首先是高層的戰略決定,其次是中層各部門的協統,最後是一線生產工人的配合。由於工業4.0是全面信息化過程,小到一個生產的零部件都需要有一個數據編號,「所以,這既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也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小林說。
所謂自上而下,是指公司要有明確發展戰略,自下而上,則是需要從生產一線開始導入。而一旦一線數據不準確,就會造成整個生產系統的偏差。「因此德國推行工業4.0,最關鍵的並非技術,而是行政體系的建立。」小林說。
但是,解決企業內部數據僅是一個開始,實現工業4.0還需要產業鏈上下遊協同。小林所在的公司是為多家大型車企提供零配件。他說,如果它所生產的零配件數據標準和上下遊公司的標準不一致,一旦某個零件發生問題,數據是無法進行精準的根據匹配,導致上下遊企業亦無法進行溯源。
為此,德國工程師協會每年都會通過集中研討,推動統一的工業數據標準的建立。 如今,在這裡,志在吸引海外人才的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頻頻舉行,在美因河畔,更多的中國故事即將上演。
(責任編輯:王剛 HF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