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美因河畔的對話 華人工程師如何看德國工業4.0

2021-01-20 和訊網
在美因河北岸是被譽為「德國曼哈頓」的法蘭克福金融區。

柏林時間17日周日是休息時間,歐洲央行門前空無一人。

在法蘭克福,有軌電車是最為便捷的交通工具。

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胡智勇 藍志凌 張培發 劉嘉麟 發自法蘭克福

  「要實現工業4.0,在技術上沒有太多問題,比技術更重要的是行政組織問題。」柏林時間17日12時,法蘭克福羅馬人廣場一家西餐館內,在德國一家大型電控公司從事工業大數據工作的小林(化名)向南方日報跨國調研組介紹德國企業對工業4.0的最新理解。

  法蘭克福,德國第五大城市,這座美因河畔的小城人口僅有70萬,只有佛山常住人口的十分之一,卻是德國最大的航空樞紐。作為歐洲第三大機場,法蘭克福國際機場僅次於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和巴黎的戴高樂機場。同時,作為歐洲金融中心,科技力量亦不容小覷。

  十分之一的人口從事金融業

  調研組到達法蘭克福當日恰逢禮拜天休息日,位於法蘭克福的歐洲央行總部門口行人稀疏,與之相隔不遠的採爾大街是平日最繁華的地方,也顯得冷清。

  但這並不意味著法蘭克福缺少人氣和生機,這座美因河畔的小城擁有近70萬人口,儘管這一數據不及佛山常住人口的十分之一,但其所迸發出來的經濟活力超乎想像。

  現在法蘭克福已成為歐洲中央銀行的所在地。隨著1998年歐洲中央銀行體系正式組建並於當年投入運作,法蘭克福成為了歐元區貨幣政策的決策中心,這也大大推動了法蘭克福國際金融中心的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

  事實上,法蘭克福成為歐洲金融中心的路途並不平坦。在1949年,法蘭克福以微弱票數落選聯邦德國首都,但在票選當中,它展現出的實力為外界稱道,使其迅速成為德意志聯邦銀行、聯邦統計署,以及40多家銀行所在地,形成了金融機構集聚效應,為其成為金融中心奠定了重要基礎。

  如今,這座被譽為歐洲金融心臟的城市,正以迅猛的發展速度追趕紐約、倫敦,成為新的坐標。在其70萬人口中,有十分之一從事金融業。

  支撐法蘭克福金融發展的還有證券業。從歐洲央行走過兩個街口,就是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它是歐洲大陸最早的證券交易所,也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四大交易所之一。有資料顯示,德國超過80%的證券交易在這裡完成。

  同時,法蘭克福也是德國為數不多擁有摩天大樓的城市。其摩天大樓多集中在美因河北岸的金融區,多為辦公樓。德意志銀行大廈、美因河大廈、德國商業銀行大廈、德勒斯登銀行大廈等組成了德國唯一的摩天大樓群,這也是它被稱為「德國曼哈頓」的原因。

  70萬人口小鎮打造出德國「門戶」

  就在「德國曼哈頓」不遠處,作為萊茵河支流的美因河緩緩流過,將法蘭克福一分為二。美因河上,一座古老的鐵橋聯通兩岸,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變遷。與金融中心相呼應的,是法蘭克福依託強大交通體系成為德國的「門戶」。

  站在美因河的鐵橋上,一架架飛機從頭上呼嘯而過,伴隨著地鐵的轟隆聲,整座大橋微微顫抖。這座面積不過248平方公裡的城市,大約是佛山市南海區的四分之一,不及順德區的三分之一,卻擁有歐洲第三大機場。漢莎航空提供的數據顯示,法蘭克福機場每年旅客吞吐量為5.2億人次,僅乘坐漢莎航空每天來往法蘭克福的旅客已達10萬人,其中約60%是中轉旅客。

  由於從中國飛往德國的航班多數會在法蘭克福經停,這座有著四跑道的機場幾乎成為多數中國人對德國的第一印象。除此之外,法蘭克福機場同樣是世界與德國相通的「門戶」。

  2015年1月至10月,法蘭克福機場的國際航線旅客人數為4.694億人次,全球排名第六。「門戶」的打造並非朝夕。法蘭克福在德語中還有「淺灘」一解,這也就意味著早期的法蘭克福有著獨特的地理優勢,「淺灘的地形有利於港口的發展和貨物的往來,為如今的法蘭克福打下了基礎。」嚮導說。因此,除了航空外,法蘭克福的交通網同樣發達。法蘭克福亦擁有德國最大的火車站,24個站臺上國內國際列車在此始發和到達。

  工業4.0的挑戰在於數據統一性

  中午12時,法蘭克福羅馬人廣場,陽光溫柔地灑在美因河畔,一掃清晨的陰霾。街上的行人多了起來,整個小城充滿著活力。就職於德國某大型公司的小林剛從附近的城市匆匆趕來法蘭克福,與調研組展開了一場工業4.0對話。

  小林是來自哈爾濱地道的中國小夥,大學畢業後就到德國留學深造,之後留下工作,至今在此生活了15年。小林學計算機專業,目前所從事的工業大數據領域恰是工業4.0的重要環節。

  「我理解的工業4.0,是使用一體化網絡進行數據共享,從而用最低成本進行生產,實現能源的最低消耗。」小林說。他所在公司的質監部門目前正在從事原始數據的收集和共享工作,這是實現工業4.0的基礎性工作。他所在的公司是一家跨國企業,在全球各地設有多個工廠,數據的不統一將極大影響生產效率。

  小林說,為了實現這一步,企業必須在三個層面作出改變。首先是高層的戰略決定,其次是中層各部門的協統,最後是一線生產工人的配合。由於工業4.0是全面信息化過程,小到一個生產的零部件都需要有一個數據編號,「所以,這既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也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小林說。

  所謂自上而下,是指公司要有明確發展戰略,自下而上,則是需要從生產一線開始導入。而一旦一線數據不準確,就會造成整個生產系統的偏差。「因此德國推行工業4.0,最關鍵的並非技術,而是行政體系的建立。」小林說。

  但是,解決企業內部數據僅是一個開始,實現工業4.0還需要產業鏈上下遊協同。小林所在的公司是為多家大型車企提供零配件。他說,如果它所生產的零配件數據標準和上下遊公司的標準不一致,一旦某個零件發生問題,數據是無法進行精準的根據匹配,導致上下遊企業亦無法進行溯源。

  為此,德國工程師協會每年都會通過集中研討,推動統一的工業數據標準的建立。 如今,在這裡,志在吸引海外人才的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頻頻舉行,在美因河畔,更多的中國故事即將上演。

(責任編輯:王剛 HF004)

相關焦點

  • 難道中國人對工業4.0理解錯了?德國人是怎麼看的?
    譬如工業4.0概念甫一問世,瞬間在國內形成熱浪,似乎不整個工業4.0,中國產業就要敗退出市場。短時間內官、產、學、研各界人士言必工業4.0,整整熱鬧了幾年。以至於在德國舉辦的工業展上,中國人成了工業4.0最狂熱的人群。到底什麼是工業4.0,在最初的描述中,它是一套只要你在網上下單,就可以在工廠裡把你的願望生產出來的超級怪獸。
  • 綜述:工業4.0應用在德國緩慢推進
    新華社德國斯圖加特11月5日電綜述:工業4.0應用在德國緩慢推進  新華社記者沈忠浩 胡小兵  工業4.0概念正式提出已5年有餘,這個反映德國工業數位化轉型的「未來工程」已從學術理論走進工廠車間。5日在斯圖加特舉行的德國工業4.0論壇上,與會專家及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儘管應用案例越來越多,但工業4.0仍是一個較緩慢的進化過程,從技術應用到商業模式都需要持續創新。  本次德國工業4.0論壇由中國同濟大學德國校友會與德國華人學者學生經濟學會聯合主辦,並得到德國夫琅禾費製造工程與自動化研究所(IPA)的支持。
  • 加強與德國工業4.0等領域合作
    三天時間,許勤圍繞德國工業4.0、職業教育、醫療、文化、會展等重點內容,先後訪問了德國的漢諾瓦、紐倫堡和慕尼黑三座城市,進一步加強與德國城市間的交流合作,為推進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許勤表示,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在中德關係的歷史最好時期,加強深圳與德國城市間的合作空間廣闊。希望雙方以實施「中國製造2025」、「工業4.0」等重大戰略為契機,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全面加強在工業4.0、職業教育、高新技術產業、文化藝術、會展旅遊、醫療等領域合作,為鞏固和深化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作出積極貢獻。
  • 同濟曼海姆EMBA 與你一起探索德國工業4.0
    同濟-曼海姆EMBA項目與德國智能工業項目研究者達成合作,集學習與實踐為一體,讓學員直接參與到德國工業4.0系統構建中去。未來,工業生產機械不再只是「加工」產品,取而代之的是,產品通過通信向機械傳達如何採取正確操作。德國工業4.0在中國的合理運用和上線將有效為中國這個「Made in China」這個工業原材料大國和紡織業、基礎複製加工大國、廉價勞動力大國提供一個製造翻天覆地變化的契機。
  • 德國勞動科學家《工業4.0實踐手冊》講解如何順應第四次工業革命
    【基本信息】書名:工業4.0實踐手冊書號:9787568209823作者:(德)迪特·斯帕特主編 周軍譯定價:89元開本:16開出版日期:2015年9月【作者簡介】迪特·斯帕特主編1952年出生於德國裡希特瑙,德國勞動科學家,曾任德國弗勞恩霍夫勞動經濟和組織研究所所長與斯圖加特大學勞動經濟和技術管理研究所所長,被認為是未來勞動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研究專家之一。
  • 德國工業4.0考察學習心得體會
    去德國工業4.0學習,是當前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推動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方面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企業在「網際網路+」背景下兩化深度融合的首選借鑑之路。這次學習使我開闊了眼界、更新了思維,對德國工業4.0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為企業今後如何實施中國製造2025戰略進一步理清了思路。
  • 博世和庫卡緣何成德國工業4.0 先鋒部隊?
    撰文/藍科技 工業4.0這個術語通常代表了德國的未來工業發展描述,往往出現在政客和企業家對德國未來商業的展望演講中。即便這個術語往往因為內涵過於宏大而缺乏明確的定義和闡述,但是不難看到德國的工業技術,作為工業4.0的核心內容,正在以高速迅猛發展。 其本質上與中國提倡的工業物聯網有諸多異曲同工之處,目的都是基於技術創新和平坦創新,通過提高智能化和數位化程度,幫助企業產業升級、提升工作效率。
  • 五十個工業4.0經典術語點評
    德國工業4.0的RAMI  32.RAMI 4.0Reference Architecture Model for Industrie 4.0 點評 這是ZVEI在2015年3月CeBIT展會上提出來的德國工業4.0的頂層體系框架。實際上,德國人並不擅長頂層體系框架,系統工程視角也是其弱項,但從工業4.0開始,德國製造業顯然已經考慮到這個問題。
  • 揭秘工業4.0生產車間(博世、西門子、寶馬)
    了解汽車工業的人都知道,現在幾乎在任何一家汽車製造車間,鋼板的搬運、裝配,甚至打磨、噴塗大都由機器人完成。從全球範圍看,汽車工業是機器人應用最廣泛的領域,汽車製造的高度自動化使得機器人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工廠裡。
  • 解構工業4.0路線圖——專訪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機械工程系產品數據...
    作為德國工程院院士、工業4.0及數字工廠和計算機輔助設計領域的頂尖專家、德國工業4.0組織的重要顧問,安德爾教授接受了《中國汽車報》記者的獨家專訪,權威解析了實現工業4.0的路線圖。  零部件要成為信息的載體  《中國汽車報》:德國工業4.0的概念已經席捲中國,但很多人對此不太清楚,作為工業4.0方面的頂級專家,請概述一下到底什麼是工業4.0。
  • 學習工廠4.0 迎接工業4.0的未來挑戰
    旨在應對數位化轉型勞動力需求所帶來的變化,學生和中小企業的員工可以在這裡了解並學習到跟工業4.0相關的自動化以及信息通訊技術。近幾年,德國巴登符德堡州興建了15所新型學習工廠。接受培訓的人員將在指導下更多地從流程性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關注組織和流程目標,而不單單是自己的目標,從而讓他們更加了解到自己做的這些事情對於整個公司和流程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一點是當前德國職業培訓和教育當中比較欠缺的。「沒有教育4.0就沒有工業4.0」,這是當前德國教育領域中出現的一種觀點。
  • 漢堡大學張建偉:工業4.0是多種技術的融合
    以下為現場對話實錄:吳鷹:機會難得,我請教一下張教授,以你觀察來看,我們既然有這個論壇,我們要有一些乾貨對中國製造2025應該有一定幫助,以你來看,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到現在大家都走向工業4.0也好、中國製造2025也好,目前中國和德國製造的差距最大在哪裡?
  • 一文讀懂工業4.0
    今天早上樂視網的好友問我,工業4.0到底是個啥,本來答應給他單獨講一遍,後來一想,不如整理下材料和思路,一塊分享給大家,所以今天就跟大家談談這個神秘的工業4.0吧。先聲明,兔哥只是個知識的搬運工,我說的不一定對,不過是看了很多材料後消化理解的結果而已。事實上,工業4.0就沒有標準答案,連德國人自己都沒有。
  • 【名詞解釋】工業4.0:德國欲掀起第四次工業革命
    但現在真有一個國家正在努力實現這一宏偉概念,這個國家就是德國。現在,德國政府提出了高技術戰略「工業4.0」(Industry 4.0),並開始推進這個產官學一體項目。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這個概念,那就是「互聯工廠」。就是通過網際網路等通信網絡將工廠與工廠內外的事物和服務連接起來,創造前所未有的價值、構建新的商業模式,甚至還能解決很多社會問題。
  • 香港生產力局與德國研究所及大學合作 推進工業4.0
    中新社香港10月11日電(記者 陳逸舟)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11日宣布推出一系列新舉措,包括與德國弗勞恩霍夫生產技術研究所及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合作,開創以工業4.0為主導的香港再工業化重要裡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和德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林文禮為當日舉行的典禮主持揭幕儀式。林鄭月娥在前一日宣布了最新的《施政報告》,提到將成立20億元(港元,下同)「再工業化資助計劃」以及增撥20億元在工業村為先進位造業建設生產設施。
  • 到底什麼是工業4.0?德國人是這麼說的
    短時間內官、產、學、研各界人士言必工業4.0,整整熱鬧了幾年。以至於在德國舉辦的工業展上,中國人成了工業4.0最狂熱的人群。標準品的生產可以實現效率最大化,而個性化產品的工業實現必然會降低效率,那麼個性化生產的效率如何來實現?  此外,高科技產品設計的專業性如何兼顧?假如一個對空氣動力學一竅不通的富豪提出超級飛機方案,工業4.0如何去實現?
  • 什麼是工業4.0?刀具行業如何邁入工業4.0時代?
    2020年我國的產業發展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加速了升級,而工業的第四輪產業轉移可能加速進入了下半場,如果你對工業4.0還不是很了解,今天諾諾就從大背景下一起來聊聊:什麼是工業4.0?刀具行業如何邁入工業4.0時代?
  • 德國工業4.0專家Thomas:海爾智慧家庭代表了行業創新趨勢
    德國柏林時間9月3日下午3:10,在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簡稱IFA)上,海爾展區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德國先進工業科技研究院(IAIT)理事會主席Thomas Nolting。5年前,德國提出了工業4.0戰略。目前,全球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主要有三個,即美國通用公司的Predix、德國西門子公司的MindSphere和中國海爾的COSMOPlat。海爾相關人員介紹,COSMOPlat不是簡單的機器換人,而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創造用戶終身價值,實現企業、用戶、資源的共創、共贏、共享,為智慧家庭的落地與迭代提供支持。
  • 中國智造與德國工業4.0強強聯合,在臨港建世界級科研機構
    機器組裝無人機3月26日下午,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與上海交通大學籤署正式合約,雙方將依託各自優勢在臨港地區成立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製造項目中心(以下稱「項目中心」),圍繞智能製造和工業4.0前沿技術開展深入合作研究。
  • 德國工業4.0大獎:海爾智家首輪獲獎發揮互聯工廠基地引領作用
    那麼在工業4.0時代,企業該如何升級用戶體驗呢?  9月18日,由德國ROI與EFESO聯合頒發的德國工業4.0大獎首輪獲獎企業揭曉。憑藉大規模定製模式及4大互聯工廠形成的基地引領作用,青島海爾中德智慧園區獲獎,成為首個獲得德國工業4.0大獎的中國企業,為構建「燈塔基地」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