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造與德國工業4.0強強聯合,在臨港建世界級科研機構

2020-12-15 澎湃新聞

機器組裝無人機

3月26日下午,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與上海交通大學籤署正式合約,雙方將依託各自優勢在臨港地區成立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製造項目中心(以下稱「項目中心」),圍繞智能製造和工業4.0前沿技術開展深入合作研究。

此次籤約標誌著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在中國的第一個科研機構完成籌建、正式成立。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製造項目中心是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在中國正式批准的第1個、全球第10個項目中心。該項目中心由弗勞恩霍夫協會官方授權,法律定位為從屬於上海交通大學的成本中心。此前,弗勞恩霍夫協會在全球共有9個項目中心;其中亞洲3個(日本2個、韓國1個),在我國只有辦事處,沒有科研機構。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院長杜朝輝介紹,作為中國非營利性中間型研發轉化平臺的探索,該項目中心將新研發技術和設備轉移給上海及全國企業,提高企業勞動質量與生產率。目前,項目中心的新技術與設備已進入機器人、汽車、船舶等企業推動智能生產。

項目中心還將建立中德雙方人員交流互訪機制,弗勞恩霍夫IPA所長Thomas BAUERNHANSL表示,「我們的目標是推動企業快速發展,項目中心的工作人員未來不僅可以在中國項目中心工作,也可以到德國的工廠學習,並把科研成果進行數位化轉化,推動中德雙方發展,給彼此帶來先進技術。」

項目中心在上海臨港地區落地生根,上海臨港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陳杰表示,臨港管委會將一如既往地支持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製造項目中心在臨港的高水平運營和發展,從政、產、學、研、金、服、用等各個方面,為各類企業整合資源、搭建平臺,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和政策服務體系,共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城市高水平建設。

佩戴MR混合現實眼鏡操作儀器

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德國「工業4.0」與「中國智造」強強聯合

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全稱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成立於1949年,以德國科學家、發明家和企業家約瑟夫·弗勞恩霍夫(Joseph von Fraunhofer)的名字命名,總部位於慕尼黑,致力於面向工業的應用技術研究。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是全球最大、最高水平的應用科研機構,也是迄今為止全球最為成功的非盈利共性技術研發機構,世界上最高效的技術轉移機構,為德國工業提供了強大的創新驅動力,是德國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一員。據2016湯森路透發布的全球最具創新力政府研究機構25強榜單,法國原子能與可替代能源委員會、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和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在該榜單上名列三甲。

作為「德國工業4.0」和中國智能製造強強聯合的研究平臺,此次成立的上海交大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製造項目中心將推動臨港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能製造中心、打造全球協同的科技創新區,助力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進程。

2017年10月14日,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三方籤訂了合作備忘錄,開始籌建該項目中心。之後上海交通大學與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開展了歷時一年多的談判,多方協商合作共同努力解決了弗勞恩霍夫協會在中國設立科研機構的一系列法律問題,包括弗勞恩霍夫協會進入中國的非營利屬性問題、協會人員在華長期工作的稅收、勞動屬性等。項目中心創新了產學研合作機制,為國外著名非營利科學研究機構與我國進行深度合作理順了法律規範,摸索出了合作的新路線,為我國建設非營利的中間型研發轉化平臺提供了很好的體制機制借鑑。

合約籤字儀式現場圖

深化產學研轉化,初步建成中德「未來智造體驗中心」

項目中心秉承弗勞恩霍夫協會非營利性、行業共性技術研發與服務、避免技術轉化獨佔性的宗旨,針對工業4.0最前沿、核心技術開展公共研發,對汽車、航空航天、造船等各行業國家骨幹企業、中德合資企業開展廣泛的工業4.0共性技術服務。

通過一年時間的建設,項目中心已經具備了全球領先的工業4.0的研究環境和科研隊伍,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作為體制機制創新的排頭兵,項目中心壯大技術創新主體、激發創新人才活力,在籌建階段充分借鑑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體制機制,同步在上海市智能製造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組建中德合作事業部,形成了高校企業兼顧、中德聯合的研究團隊。

初步建成了中德「未來智造體驗中心」,這是一條面向未來製造模式、能夠充分體現目前德國工業4.0和中國智能製造領先水平的演示生產線,全面詮釋智造概念,展現未來車間場景,體驗人機環境互動。目前,中德聯合團隊已突破一系列工業4.0、智能製造前沿、共性技術,包括信息物理系統製造總線、實時數字孿生系統、人工智慧互動糾錯裝配、人機共融協作製造系統等。

項目中心與上海市重點企業、中德合資企業、外資企業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合作,初步形成了智能製造行業共性技術服務和總體解決方案服務能力;充分發揮了企業諮詢、政府智庫和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功能,積極借鑑和深化了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成功的產學研轉化研發模式。

在籌建階段,項目中心先後接待了全國政協、全國人大、國務院、國家發改委、工信部、上海市委市政府、市政協、經信委、市科委、其他省市自治區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相關單位領導的視察、參觀、考察、交流等上千人次。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於2018年6月22日視察了建設中的「未來智造體驗中心」,對項目中心的建設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強調要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供智能製造共性技術服務方面的創新探索。

在籌建期,項目中心還多次舉辦了中德兩國智能製造合作論壇,包括臨港中德智能製造論壇、中德兩國工程院第二屆數位化轉型論壇等,並且通過2018年10月在德國慕尼黑舉辦的第三屆中德數位化論壇擴大了影響力,引起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項目中心已經成為對外展示上海科創中心、臨港智能製造基地、上海市智能製造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等建設的重要窗口。

頒發中德雙方主任聘書

五大領域引領全球頂尖智能製造

項目中心以建設全球頂尖的智能製造研究機構為目標,正式成立之後將主要圍繞五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進一步完善「未來智能體驗中心」演示線,建成全球最先進的工業4.0和智能製造研究基地。

二是圍繞智能工廠規劃、信息物理系統、數字孿生技術、人工智慧裝配以及人機共融製造等五個研究方向,開展智能製造前沿技術研究。

三是建設上海市智能製造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的「共性技術服務信息物理雲平臺系統」,為企業提供智能製造技術服務。

四是開展工業4.0和智能製造戰略研究,探索工業4.0、智能製造和人工智慧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和路線,關注國內外智能製造企業的最新動向,為企業提供智能製造整體解決方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智能製造關鍵技術支持。

五是開展工業4.0和智能製造國際人才教育和培訓,建立中德雙方人員交流互訪機制,形成涵蓋教師、學生、工程技術人員、企業管理人員的多方位、多層次高端人才教育培訓體系,為智能製造從政策制定、到技術研發乃至工程應用的整個建設發展過程,提供全方位、源源不斷的人才、技術和體制支持。

人機共融協作

相關焦點

  • ...工業4.0和中國智能製造在上海臨港強強聯手,這個世界級科研機構...
    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是全球最大、最高水平的應用科研機構之一,也是迄今為止全球最為成功的非盈利共性技術研發機構,世界上最高效的技術轉移機構,為德國工業提供了強大的創新驅動力,是德國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一員。上觀新聞報導 今天下午,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與上海交通大學籤署正式合約,依託各自優勢,雙方將在臨港地區成立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製造項目中心,圍繞智能製造和工業4.0前沿技術開展深入合作研究,這將是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在中國成立的第1個、全球第10個項目中心。
  • 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首個中國科研機構成立
    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3月26日與上海交通大學籤署正式合約,在臨港成立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製造項目中心。 張亨偉 攝中新網上海3月26日電 (記者 繆璐)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26日與上海交通大學籤署正式合約,在臨港成立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製造項目中心(以下簡稱「項目中心」),圍繞智能製造和工業4.0前沿技術開展深入合作研究。籤約現場機器人為滑鼠裝配零件展示。
  • 德國工業4.0牽手中國智能製造,國內首個弗勞恩霍夫項目中心正式成立
    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報導 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訊(侯樹文 記者 王春)3月26日,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籤署正式合約,成立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製造項目中心(以下稱「項目中心」),標誌著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在中國的第一個科研機構正式成立,即全球第10個弗勞恩霍夫項目中心
  • 中國首個弗勞恩霍夫項目中心在上海臨港成立
    3月26日,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與上海交通大學籤署正式合約,依託各自優勢在上海臨港地區成立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製造項目中心,圍繞智能製造和工業4.0前沿技術開展深入合作研究。這是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在中國正式批准的第1個、全球第10個項目中心。
  • 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製造項目中心落戶臨港
    3月26日下午, 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製造項目中心(以下簡稱「項目中心」)籤約儀式在上海臨港舉行。此次籤約標誌著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在中國的第一個科研機構完成籌建、正式成立。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製造項目中心是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正式批准的中國第1個、全球第10個弗勞恩霍夫項目中心。
  • 德國工業4.0考察學習心得體會
    去德國工業4.0學習,是當前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推動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方面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企業在「網際網路+」背景下兩化深度融合的首選借鑑之路。這次學習使我開闊了眼界、更新了思維,對德國工業4.0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為企業今後如何實施中國製造2025戰略進一步理清了思路。
  • 同濟曼海姆EMBA 與你一起探索德國工業4.0
    未來,工業生產機械不再只是「加工」產品,取而代之的是,產品通過通信向機械傳達如何採取正確操作。德國工業4.0在中國的合理運用和上線將有效為中國這個「Made in China」這個工業原材料大國和紡織業、基礎複製加工大國、廉價勞動力大國提供一個製造翻天覆地變化的契機。
  • 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海外項目中心將在上海臨港開建
    其目標功能為:為中國企業、新興行業的中小企業、中德合資企業、在華德資企業、提供「工業4.0」和智能製造共性技術服務;為中德兩國高校提供成果轉化的平臺;成為智能製造國際合作人才培養基地;成為中德兩國政府的諮詢智庫。弗勞恩霍夫協會是目前德國乃至歐洲最大的應用科學研究機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高效的技術轉移源泉之一。上海交通大學是中國頂尖高校之一,其機械工程專業在智能製造領域走在全國高校前列。
  • 加強與德國工業4.0等領域合作
    三天時間,許勤圍繞德國工業4.0、職業教育、醫療、文化、會展等重點內容,先後訪問了德國的漢諾瓦、紐倫堡和慕尼黑三座城市,進一步加強與德國城市間的交流合作,為推進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許勤表示,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在中德關係的歷史最好時期,加強深圳與德國城市間的合作空間廣闊。希望雙方以實施「中國製造2025」、「工業4.0」等重大戰略為契機,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全面加強在工業4.0、職業教育、高新技術產業、文化藝術、會展旅遊、醫療等領域合作,為鞏固和深化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作出積極貢獻。
  • 佛山機器人學院牽手德國科研機構 雙方合作啟動
    在「中國製造2025」深度握手「德國工業4.0」的大背景下,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作為佛山機器人學院的合作夥伴,將為佛山本地製造企業提供一系列的調研和諮詢服務,以促進本地製造業的改造升級。引入頂尖科研機構昨日上午,在潭洲會展中心,佛山機器人學院與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戰略合作項目啟動儀式隆重舉行。
  • 德國萊茵TUV:檢測認證讓中國企業更快融入工業4.0時代
    德國萊茵TUV集團副總裁夏波表示,作為一家第三方檢測、檢驗和認證機構,TUV萊茵參與並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並幫助數以萬計的「中國製造」走出去,今後還將幫助中國的製造工廠完善工業體系及產品標準,更加快速地融入到工業4.0時代。
  • 德國勞動科學家《工業4.0實踐手冊》講解如何順應第四次工業革命
    【基本信息】書名:工業4.0實踐手冊書號:9787568209823作者:(德)迪特·斯帕特主編 周軍譯定價:89元開本周軍譯武漢大學德語專業畢業,曾為中國衛生部、德國柏林衛生局等國內外機構擔任德語同聲傳譯或口譯工作,並為德國前總統約翰內斯·勞和霍斯特·克勒,前總理施洛德和現任總理默克爾率領的來華代表團擔任過隨行或現場翻譯工作;現主要為各類中德機構做專業德語翻譯。
  • 全球工業4.0大獎為何頒給中國?幕後科技團隊:中國版弗勞恩霍夫研究所
    11月28日,全球工業4.0領域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德國ROI-EFESO工業4.0獎首輪獲獎企業揭曉。在卡奧斯COSMOPlat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及其旗下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簡稱海爾智研院)賦能下,由海爾智研院、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海爾中德冰箱互聯工廠、海爾中德滾筒互聯工廠、海爾中德熱水器互聯工廠組成的「燈塔基地」——海爾中德智慧園區,獲評德國ROI-EFESO工業4.0獎。這是該獎項首次花落中國。
  • 全球工業4.0大獎為何頒給中國 幕後科技團隊:中國版弗勞恩霍夫研究所
    11月28日,全球工業4.0領域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德國ROI-EFESO工業4.0獎首輪獲獎企業揭曉。在卡奧斯COSMOPlat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及其旗下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簡稱海爾智研院)賦能下,由海爾智研院、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海爾中德冰箱互聯工廠、海爾中德滾筒互聯工廠、海爾中德熱水器互聯工廠組成的「燈塔基地」——海爾中德智慧園區,獲評德國ROI-EFESO工業4.0獎。這是該獎項首次花落中國。
  • 德國先進工業科技研究院落戶淮安淮陰
    人民網南京8月4日電(記者王偉健)8月4日上午,德國先進工業科技研究院(IAIT)淮安分部正式落戶淮安市淮陰區。 德國先進工業科技研究院(IAIT)是一家專注於智能製造和工業4.0的德國非營利機構,總部位於德國工業核心區下薩克森州的漢諾瓦市,擁有3000多家德國合作夥伴和10000多家間接合作夥伴。 淮安市淮陰區委書記劉澤宇說,德國製造業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製造業之一,尤其在高端製造行業,德國率先提出工業4.0概念,引領了全球製造業前進方向。
  • 難道中國人對工業4.0理解錯了?德國人是怎麼看的?
    譬如工業4.0概念甫一問世,瞬間在國內形成熱浪,似乎不整個工業4.0,中國產業就要敗退出市場。短時間內官、產、學、研各界人士言必工業4.0,整整熱鬧了幾年。以至於在德國舉辦的工業展上,中國人成了工業4.0最狂熱的人群。到底什麼是工業4.0,在最初的描述中,它是一套只要你在網上下單,就可以在工廠裡把你的願望生產出來的超級怪獸。
  • 五十個工業4.0經典術語點評
    德國工業4.0的RAMI  32.RAMI 4.0Reference Architecture Model for Industrie 4.0 點評 這是ZVEI在2015年3月CeBIT展會上提出來的德國工業4.0的頂層體系框架。實際上,德國人並不擅長頂層體系框架,系統工程視角也是其弱項,但從工業4.0開始,德國製造業顯然已經考慮到這個問題。
  • 來自美因河畔的對話 華人工程師如何看德國工業4.0
    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胡智勇 藍志凌 張培發 劉嘉麟 發自法蘭克福  「要實現工業4.0,在技術上沒有太多問題,比技術更重要的是行政組織問題。」柏林時間17日12時,法蘭克福羅馬人廣場一家西餐館內,在德國一家大型電控公司從事工業大數據工作的小林(化名)向南方日報跨國調研組介紹德國企業對工業4.0的最新理解。
  • 【名詞解釋】工業4.0:德國欲掀起第四次工業革命
    但現在真有一個國家正在努力實現這一宏偉概念,這個國家就是德國。現在,德國政府提出了高技術戰略「工業4.0」(Industry 4.0),並開始推進這個產官學一體項目。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這個概念,那就是「互聯工廠」。就是通過網際網路等通信網絡將工廠與工廠內外的事物和服務連接起來,創造前所未有的價值、構建新的商業模式,甚至還能解決很多社會問題。
  • 博世和庫卡緣何成德國工業4.0 先鋒部隊?
    撰文/藍科技 工業4.0這個術語通常代表了德國的未來工業發展描述,往往出現在政客和企業家對德國未來商業的展望演講中。即便這個術語往往因為內涵過於宏大而缺乏明確的定義和闡述,但是不難看到德國的工業技術,作為工業4.0的核心內容,正在以高速迅猛發展。 其本質上與中國提倡的工業物聯網有諸多異曲同工之處,目的都是基於技術創新和平坦創新,通過提高智能化和數位化程度,幫助企業產業升級、提升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