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科技訊 3月22日,2015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開幕式的主題論壇中,德國漢堡大學張建偉教授表示,工業4.0知道的人還不是特別多。工業1.0是蒸汽機時代,2.0是流水線時代,3.0是可編程的生產單元。工業4.0是把工業網際網路、人人之間的網際網路、雲計算、3D列印技術融合在一起,以各種先進算法來整合和優化產品的生產流程,可以讓整個生產過程更加自動、自主、更環保。
以下為現場對話實錄:
吳鷹:機會難得,我請教一下張教授,以你觀察來看,我們既然有這個論壇,我們要有一些乾貨對中國製造2025應該有一定幫助,以你來看,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到現在大家都走向工業4.0也好、中國製造2025也好,目前中國和德國製造的差距最大在哪裡?
張建偉: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包括整個從政府來制定政策,然後使得國家生產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從我們的每一個企業怎麼樣使自己製造能力升級,能夠獲得一定利潤,能夠在國際市場上長久有立足之地。德國的企業我覺得有幾個特點,一個是它的中小企業佔比例非常非常大。家族企業,百年老店,所謂的隱型冠軍,這是他們的特色,他們不追求什麼都做,做一個螺絲釘,佔國際市場能夠達到30、40%,做一個切刀,能夠做100年。整個技術能夠傳承下去。他把工廠用到最現代生產過程,使得全世界訂單在短時間內很快得到處理。又使得經過一系列改革,價格又是全世界可以接受。在德國製造比在中國製造還要便宜。他就是使用了一些技術,比如這個刀夜裡用機器人去磨,非常有效組織生產過程,使得德國製造長勝不衰,一直保持全世界領先地位。德國人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還有把利潤投資到技術的整個的本性使得德國製造一直保持著很高的水準。另外一個,德國製造對研發的投入非常非常高。德國跟中國這方面有一個區別,它的研發大部分來自企業。中國現在的研發還是大部分來自政府。這樣的話,使得怎麼能夠讓企業能夠用最新的ICT手段,用最新的設計手段、用最新的生產流程,然後來保持它的產品創新地位,我想中國整個研發也在慢慢過渡,使得企業從生產,個別企業說的研發是在開發產品,沒有更多的創新部分。在德國,好多學生他們在企業裡工作,說我們不談創新,因為我們每天做的東西都是在創新。他整個在一個非常聚焦的領域做著非常非常前端,用最現代的ICT設計過程,用最新的生產技術,每天前進一點都是做創新。
吳鷹:中國有些企業已經向高端製造業蔓延。兩三年前一個很好的朋友說,寧波三個企業家合夥,他們去德國買了製造的技術,光請專家,請了三個德國人,三個人工資一年1000萬歐元,就做了製造精密儀器設備。做了沒幾年,把這個行業別人都擠出去,全球市場佔有率60、70%,一年利潤大概20、30億。很厲害。我們很多人都不太知道。通過這種方式可能會縮短他跟德國製造的差距,因為人家積累了很多年經驗、知識、技術本身。最後到4.0的話,如果中國和德國沒有合作的話,這一套4.0體系可能在這個體系之外。他要走向工業4.0應該還是有一些差距的。你覺得德國願意真心跟中國合作嗎?這個問題可能有點尖銳,如果真的合作,真的是貓教了一個老虎的徒弟,只留一手,不上樹也足夠把你貓吃掉了,如果結合的好,中國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我一直不同意一個看法,歐洲人在網際網路上錯失掉了,世界上大的網際網路公司沒有一個歐洲公司。它的家鄉市場不夠大。但是工業製造是全球公認。中國製造水平、質量還是在德國後面,即使總產值也是有相當大的差距。尤其是高端製造。你覺得德國願意真心跟中國合作嗎?
張建偉: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我想在這個之前我也被問到中國怎麼在工業4.0上能夠做好。我準備了幾個跨界。在跨界方面怎麼跟德國儘可能合作好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博弈的過程。中國跟德國領導人也不斷接觸,在做標準這一級也有接觸。中國很多企業組團去德國參觀工業4.0項目。但是也有一些雙方共同做的案例,這次在漢諾瓦青松公司跟SAP共同做了一個展臺,青松物流機器人,用SAP軟體做了一個很漂亮的演示系統,就是表明工業4.0上的決心。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幾個部分的想法,從政府層面,德國希望在戰略上跟中國有很好的關係,在概念上他希望跟中國很好地合作。當然他們也經常提醒中國要保護智慧財產權,不能知識交流只是一個方向,也要有雙方獲利的過程,批評的調子遠遠小於合作的意向。政府層面基本上還是一個肯定的合作態度。
另外從大公司方面,我想他是能夠獲益的,這裡面比較積極的就是西門子、博世、SAP,西門子、博世做控制級、硬體的,SAP是整個ERP工廠計劃軟體的,如果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掌握標準,他們的利益就能得到最大化,用戶越多他們產品賣的越好。在這個過程中我一個建議,就是中國和德國在過程中儘量是參與它的標準制定和軟體開發和模塊化分解,這裡頭我想都還是非常開放的主題,都值得大家跟蹤追隨。實際上這個後果完全是有可能貓教了一隻老虎。德國人他有一定策略在座,但是有那一天到來的話,我想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國強大的一天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