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堡大學張建偉:工業4.0是多種技術的融合

2020-12-13 網易科技

網易科技訊 3月22日,2015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開幕式的主題論壇中,德國漢堡大學張建偉教授表示,工業4.0知道的人還不是特別多。工業1.0是蒸汽機時代,2.0是流水線時代,3.0是可編程的生產單元。工業4.0是把工業網際網路、人人之間的網際網路、雲計算、3D列印技術融合在一起,以各種先進算法來整合和優化產品的生產流程,可以讓整個生產過程更加自動、自主、更環保。

以下為現場對話實錄:

吳鷹:機會難得,我請教一下張教授,以你觀察來看,我們既然有這個論壇,我們要有一些乾貨對中國製造2025應該有一定幫助,以你來看,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到現在大家都走向工業4.0也好、中國製造2025也好,目前中國和德國製造的差距最大在哪裡?

張建偉: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包括整個從政府來制定政策,然後使得國家生產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從我們的每一個企業怎麼樣使自己製造能力升級,能夠獲得一定利潤,能夠在國際市場上長久有立足之地。德國的企業我覺得有幾個特點,一個是它的中小企業佔比例非常非常大。家族企業,百年老店,所謂的隱型冠軍,這是他們的特色,他們不追求什麼都做,做一個螺絲釘,佔國際市場能夠達到30、40%,做一個切刀,能夠做100年。整個技術能夠傳承下去。他把工廠用到最現代生產過程,使得全世界訂單在短時間內很快得到處理。又使得經過一系列改革,價格又是全世界可以接受。在德國製造比在中國製造還要便宜。他就是使用了一些技術,比如這個刀夜裡用機器人去磨,非常有效組織生產過程,使得德國製造長勝不衰,一直保持全世界領先地位。德國人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還有把利潤投資到技術的整個的本性使得德國製造一直保持著很高的水準。另外一個,德國製造對研發的投入非常非常高。德國跟中國這方面有一個區別,它的研發大部分來自企業。中國現在的研發還是大部分來自政府。這樣的話,使得怎麼能夠讓企業能夠用最新的ICT手段,用最新的設計手段、用最新的生產流程,然後來保持它的產品創新地位,我想中國整個研發也在慢慢過渡,使得企業從生產,個別企業說的研發是在開發產品,沒有更多的創新部分。在德國,好多學生他們在企業裡工作,說我們不談創新,因為我們每天做的東西都是在創新。他整個在一個非常聚焦的領域做著非常非常前端,用最現代的ICT設計過程,用最新的生產技術,每天前進一點都是做創新。

吳鷹:中國有些企業已經向高端製造業蔓延。兩三年前一個很好的朋友說,寧波三個企業家合夥,他們去德國買了製造的技術,光請專家,請了三個德國人,三個人工資一年1000萬歐元,就做了製造精密儀器設備。做了沒幾年,把這個行業別人都擠出去,全球市場佔有率60、70%,一年利潤大概20、30億。很厲害。我們很多人都不太知道。通過這種方式可能會縮短他跟德國製造的差距,因為人家積累了很多年經驗、知識、技術本身。最後到4.0的話,如果中國和德國沒有合作的話,這一套4.0體系可能在這個體系之外。他要走向工業4.0應該還是有一些差距的。你覺得德國願意真心跟中國合作嗎?這個問題可能有點尖銳,如果真的合作,真的是貓教了一個老虎的徒弟,只留一手,不上樹也足夠把你貓吃掉了,如果結合的好,中國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我一直不同意一個看法,歐洲人在網際網路上錯失掉了,世界上大的網際網路公司沒有一個歐洲公司。它的家鄉市場不夠大。但是工業製造是全球公認。中國製造水平、質量還是在德國後面,即使總產值也是有相當大的差距。尤其是高端製造。你覺得德國願意真心跟中國合作嗎?

張建偉: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我想在這個之前我也被問到中國怎麼在工業4.0上能夠做好。我準備了幾個跨界。在跨界方面怎麼跟德國儘可能合作好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博弈的過程。中國跟德國領導人也不斷接觸,在做標準這一級也有接觸。中國很多企業組團去德國參觀工業4.0項目。但是也有一些雙方共同做的案例,這次在漢諾瓦青松公司跟SAP共同做了一個展臺,青松物流機器人,用SAP軟體做了一個很漂亮的演示系統,就是表明工業4.0上的決心。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幾個部分的想法,從政府層面,德國希望在戰略上跟中國有很好的關係,在概念上他希望跟中國很好地合作。當然他們也經常提醒中國要保護智慧財產權,不能知識交流只是一個方向,也要有雙方獲利的過程,批評的調子遠遠小於合作的意向。政府層面基本上還是一個肯定的合作態度。

另外從大公司方面,我想他是能夠獲益的,這裡面比較積極的就是西門子、博世、SAP,西門子、博世做控制級、硬體的,SAP是整個ERP工廠計劃軟體的,如果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掌握標準,他們的利益就能得到最大化,用戶越多他們產品賣的越好。在這個過程中我一個建議,就是中國和德國在過程中儘量是參與它的標準制定和軟體開發和模塊化分解,這裡頭我想都還是非常開放的主題,都值得大家跟蹤追隨。實際上這個後果完全是有可能貓教了一隻老虎。德國人他有一定策略在座,但是有那一天到來的話,我想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國強大的一天會到來。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張建偉:人工智慧將成為中國發展新紅利
    2019年8月9日,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漢堡大學多模態智慧機器人系統研究所所長張建偉出席由中國高科技行業門戶OFweek維科網主辦的「WAIE 2019第四屆上海國際人工智慧展覽會暨人工智慧產業大會」,並發表《人工智慧創造未來產業價值之路》主題演講。
  • 專訪丨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張建偉: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產業進入理性...
    每經記者:張虹蕾 每經編輯:魏官紅作為德國漢堡大學信息科學系教授、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張建偉亦是機器人和人工智慧領域的權威人士。在二十餘年的時間裡,他見證著機器人以及人工智慧研發和產業的起起伏伏。
  • 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張建偉:人工智慧交互的未來是多模態共享模式 |...
    雷鋒網按:2018 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CCF-GAIR)在深圳召開,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承辦,得到了寶安區政府的大力指導,是國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學術界、工業界及投資界三大領域的頂級交流盛會,旨在打造國內人工智慧領域最具實力的跨界交流合作平臺。
  • 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張建偉力挺河南發展人工智慧,給出四大建議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吳春波在11月1日舉行的2018中國(鄭州)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人工智慧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德國漢堡大學多模式系統技術研究所所長張建偉接受了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的專訪,他力挺河南發展人工智慧產業。
  • 德國漢堡大學教授張建偉:機器人倫理應以人為本 讓人類走向滅亡的...
    ▲德國漢堡大學多模態技術研究所所長 張建偉 圖片來源:太和智庫今日(9月8日),在由太和智庫發起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戰略合作的「太和文明論壇」上,德國漢堡大學多模態技術研究所所長張建偉表示,機器學習是人工智慧突破的主要方法
  • 工業4.0通過多種技術結合實現了新的協同效應
    現在我們已進入工業革命的第四階段,通常稱為工業4.0。 它在第三階段的基礎上,增加了機器人技術,物聯網(IoT)技術的大規模數據採集,以及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AI)的雲計算(圖1)。圖2顯示了工業4.0安裝中的一些系統。 許多人幾十年來一直在生產主食,但其他人最近才開始出現在工廠車間。2.工業4.0需要將多個系統集成到一個無縫的整體中。
  • 澳大利亞首個-沉浸式工業4.0大學
    是一所享譽國際的知名研究型大學,在科學、技術、商科、設計以及創新領域均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工業4.0是什麼?1. 工業1.0是蒸汽機時代2. 工業2.0是電氣化時代3. 工業3.0是信息化時代4. 工業4.0則是利用信息化技術促進產業變革的時代,也就是智能化時代。
  • 學術人生 | 閆曉峰:時間明晰網絡技術走進工業4.0
    閆曉峰師兄首先從工業4.0對網絡的需求說起。隨著工業4.0、智能製造國家戰略方向的布局,IT與OT的融合勢在必行。隨之而來的,是傳統IT網絡技術在OT領域應用的瓶頸:實時性(確定性數據)與非實時(非確定性數據)數據在同一網絡同時傳輸,保障實時數據的時效性。
  • 德國工業4.0考察學習心得體會
    去德國工業4.0學習,是當前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推動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方面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企業在「網際網路+」背景下兩化深度融合的首選借鑑之路。這次學習使我開闊了眼界、更新了思維,對德國工業4.0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為企業今後如何實施中國製造2025戰略進一步理清了思路。
  • 工業4.0概念的定義需要跳出工業範疇
    工業4.0概念提出來之後,在研究工業4.0概念的過程中,發現工業4.0概念如果束縛於工業的概念,會限制這輪技術革命的發展,而引發工業4.0的變革的技術將在更大範圍形成影響力,所以工業4.0的名字用另外的名字會更好,而這個概念也將在更大範圍內影響社會變革。我把這個概念定義為服務業革命。
  • 加強與德國工業4.0等領域合作
    在德國訪問期間,許勤分別會見了巴伐利亞州經濟部國際化及工業司司長沙赫特納、漢諾瓦市長索斯託克、紐倫堡市長馬力,拜會了中國駐漢堡總領事孫從彬、中國駐慕尼黑總領事毛靜秋等,並代表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代表深圳市委市政府,感謝他們對深圳代表團訪問德國提供的支持。
  • 康乃狄克大學教授Peter B.Luh解析:工業4.0時代的狀況與挑戰 |...
    本文為康乃狄克大學教授Peter B.Luh在ICRA 2017上進行的工業4.0主題演講。Peter B. Luh教授是國際著名生產製造調度專家、IEEE Fellow、清華大學自動化系何毓琦講席教授組首席教授。Peter教授1973年獲得國立臺灣大學電氣工程專業學士學位,1977年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航空與航天專業碩士學位,1980年獲哈佛大學應用數學專業博士學位。
  • 五十個工業4.0經典術語點評
    這對工業4.0的推動,有著一脈相承的示範效應。  即使當下存在著所謂的補課和普及,但說的都是技術問題。實際上工業管理思想的貫徹,是一個普遍性的難點——這可能比技術實施還難。因為這件事,需要領導作出改變。
  • AI賦能產業不能只靠算法 深度融合將成未來發展方向
    「現在基於大數據的深度學習,從應用層面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天花板,未來應把貝葉斯統計、可泛化的遷移學習、基於知識的自上至下的方法等真正地融合起來,融合發展將成為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在近日舉行的海南自貿區(港)「陸海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國際合作交流大會上,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漢堡大學多模態技術研究所所長張建偉教授表示。人工智慧是新一輪經濟社會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未來技術與顛覆性創新將為人工智慧在各種場景應用提供技術支持。張建偉表示,計算機、腦科學、心理學、語言學的交叉發展以及與國際先進科研組織的合作,為當下人工智慧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 NEC與東京工業大學開發「多模圖像融合技術」
    NEC與日本國立大學法人東京工業大學工學院奧富正敏教授、田中正行特定副教授的研究團隊(以下簡稱東京工業大學)共同開發了「多模(注1)圖像融合技術」,通過AI技術將一般攝像頭拍攝的可見光圖像與熱成像相機拍攝的非可見光圖像進行自動高效合成,且提高了單個圖像拍攝時的視覺識別度。
  • 解構工業4.0路線圖——專訪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機械工程系產品數據...
    在德國工業4.0之旅中,最令考察團成員盼望的環節是拜訪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以下簡稱達姆工大)機械工程系產品數據處理研究所的海納·安德爾教授。  作為德國工程院院士、工業4.0及數字工廠和計算機輔助設計領域的頂尖專家、德國工業4.0組織的重要顧問,安德爾教授接受了《中國汽車報》記者的獨家專訪,權威解析了實現工業4.0的路線圖。  零部件要成為信息的載體  《中國汽車報》:德國工業4.0的概念已經席捲中國,但很多人對此不太清楚,作為工業4.0方面的頂級專家,請概述一下到底什麼是工業4.0。
  • 工業4.0的50個專用名詞點評! - 智能製造 - CIO時代—新技術...
    、Control)技術的有機融合與深度協作,實現大型工程系統的實時感知、動態控制和信息服務。信息化被試水並且真的風生水起,但工業體系中的數位化表達與基於模型的構建能力,卻也從此被耽擱。我們也許不能肯定地說,這是一個失敗的早熟兒;但其大躍進式的發展信息化、對工業基礎的護士,和投入產出比的低效,卻從根基上延遲了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它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結果就是:當今智能製造的兩化深度融合的主題中,工業化現在不得不要向信息化融合,而信息化本來是為了解決工業化的效率而引入的。
  • 香港生產力局與德國研究所及大學合作 推進工業4.0
    中新社香港10月11日電(記者 陳逸舟)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11日宣布推出一系列新舉措,包括與德國弗勞恩霍夫生產技術研究所及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合作,開創以工業4.0為主導的香港再工業化重要裡程。林鄭月娥在前一日宣布了最新的《施政報告》,提到將成立20億元(港元,下同)「再工業化資助計劃」以及增撥20億元在工業村為先進位造業建設生產設施。她在致辭中說,憑藉強大的科技基礎,世界一流的人才,既有的法律制度和對智慧財產權的有力保障,香港有很大的潛力進行再工業化,這不僅會振興傳統工業,也會帶來新的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
  • 中歐商學院院長佩德羅·雷諾:工業4.0是什麼?
    工業4.0也好,物聯網、數位化也罷,這類概念所涵蓋的內容實際上是很廣泛的,但人們只能用這樣相對狹窄的名稱去定義它們,描述它們。換而言之,這類概念的內涵意義是非常豐富的。
  • 什麼是工業4.0?刀具行業如何邁入工業4.0時代?
    2020年我國的產業發展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加速了升級,而工業的第四輪產業轉移可能加速進入了下半場,如果你對工業4.0還不是很了解,今天諾諾就從大背景下一起來聊聊:什麼是工業4.0?刀具行業如何邁入工業4.0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