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德國的教育在世界範圍內絕對是首屈一指的,有12所大學都位於世界前二百,這樣優越的成績吸引了不少海外留學者,當然除了排名之外,德國沒有野雞大學這一點也是其傲視群雄的資本之一,或許許多學校沒有名列世界前茅,但是一向嚴謹的德國人還是十分注重教學質量的,可以說德國的每一所大學都有著不凡的實力。那麼這樣的精英教育是怎麼由來的呢?今天橙子姐就來給大家簡單的科普一些關於德國教育制度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與中國相比, 德國中小學系統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學校系統,德國的教育制度雖然都是統一的K2制度,但因各個州省也有差異, 其中有時會有多達五種不同類型的中學 (通常從5年級開始) 和多種途徑通往更高一級的學校教育。
強制性的義務教育入學率
在德國, 一個擁有8000萬人口的國家, 只有大約2500所私立和教區學校, 包括寄宿學校 (Internate)。私立或教會學校匱乏的部分原因是德國堅信, 公共教育是促進公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德國有嚴格的義務學校出勤法律。法律要求學校6至15歲的孩子必需進入學校學習,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家上學在德國是非法的。
德國教育體系嚴謹且多樣化,德國的教育機構會儘可能的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且德國完善的社會保障,嚴格的稅收政策保證了不論是一名工廠員工,還是大型企業高管,其子女所享受的教育權利是平等的。
接下來我們具體來聊聊德國的教育制度
(一)、幼兒教育
德國幼兒園分為Kita(0-3歲),Kindergarten(3-5歲)兩個概念。幼兒園入學沒有特定的時間,每個兒童都可以單獨約定哪天開始去幼兒園,家長也可以陪同。
幼兒教育以地方或幼兒園為單位,不存在統一的教學目標與方案,教學活動主要包括講故事,唱歌,勞作,會話,接觸自然等(橙子姐會專門針對德國幼兒園寫一篇詳細的文字稍在公眾號內分享給大家)。
(二)、德國基礎教育第一階段(小學)
基礎教育第一階段即為小學,凡滿7歲的兒童必須進入小學就讀,這是義務教育法律規定不可拒絕(6-18的德國孩子要接受義務教育)。德國大多數地區都是到四年級結束小學課程,但是柏林與布蘭登堡會一直上到小學六年級。很多人都知道在德國小學生只上半天課,從早上8點開始到下午1點結束,但是學校會經常安排下午的一些活動,學生們都可以自由參加,另外過早的放學其實也有不便利之處,那就是這麼早父母都在上班,所以大多數德國父母會在這個時間段將孩子們送去託管中心或者為孩子報興趣班,這樣孩子的時間就不會被浪費,可以學習更多的東西。
德國學校的評分標準也是十分獨特的,為了不讓孩子們過分追求成績,德國小學一至二年級是沒有成績單的,只有老師的評語,三年級才開始有成績,且成績採用5分制,「1分」為優秀,「2分」為良好。「3分」為及格,「4分」為滿意,「5分」為不及格。
(三)、德國基礎教育第二階段(中級)
小學畢業後,孩子們面臨四種選擇:職業預校(Haup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文理中學初階(Sekundarbereich 1 des Gymnasium)和綜合中學(Gesamtschule)。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雖然大多數德國人聲稱反對精英主義和偏愛任何社會階級, 但早期他們的整個教育系統基本上是一個三等級的系統, 將學生分為三個不同的軌道: 通俗的說就是(1) Gymnasium文理中學為聰明的學生前往大學, (2)Realschule 實驗中學為中等的學生培養成更好的白領職位, (3) Hauptschule 職業預校為一般或者比較差的學生 為各行各業培養藍領工作。在德國基本上10歲的孩子(完成第一階段教育後)都要在這三條軌道上做出選擇,隨著國家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們可以比較容易的在這三個軌道上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切換。
早期的德國三等級教育(上圖)
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代末開始,Gesamtschule (綜合學校) 被引入為替代傳統的三等級教育體系。將原來的職業預校(Hauptschule)、實驗中學(Realschule)、文理中學初階(Sekundarbereich 1 des Gymnasium)三所不同的學校所代表的三種不同的學習軌道併入到一個學校。期間著名的Gesamtschule 綜合中學改革在德國的一些州省進行, 通常由 SPD (社會民主黨) 管理, 企圖通過Gesamtschule 綜合中學改革創造像美國高中這樣的綜合中學,這項改革始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代末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代初, 第一所 Gesamtschulen 出現在西柏林和其他幾個州, 但很快保守派 CDU (基督教民主黨), 教師工會和家長團體,認為,綜合性學校不如傳統的教育系統嚴謹。將改革的重心放到,如何讓已經進入這三種學校軌道的學生們更容易並且更合理的在三種學校軌道進行切換(這在現今的德國非常常見。)雖然原來的想法是用Gesamtschule 或 Einheitsschule綜合中學的概念來取代舊的三種級別學校系統 (Gymnasium, Realschule, Hauptschule) ,但在實踐中, 這項改革並沒有被執行,Gesamtschule綜合中學僅僅被添加到傳統的系統中, 而不是取代原來的三種學校系統。
現在 Gesamtschule 綜合中學僅存在10個州省中(德國有16個州省)。在巴伐利亞、漢堡、薩克森、圖林根和其他幾個州省, Hauptschule 職業預科和 Realschule實驗中學聯合起來創建了 Mittelschule (也稱為 Regelschule 或 Regionalschule), 以創建一個雙層系統。
不得不說傳統的德國三級別的教育系統雖然歷經各種改革,但是由於其自身的優點,即使在前東德(社會主義時期) Gesamtschule綜合中學的概念也沒有被統一採用。在德國大部分地區優秀的Gymnasium文理中學經受住了改革和時間的考驗一直延續至今。在奧地利和瑞士(他們的教育體系和德國相似), Gesamtschule綜合高中的概念也基本是從未得到任何真正的支持。由此也可見德國教育體系的複雜。
那麼經過多年和一系列改革成果,目前德國第二階段的教育系統呈現這樣的分布:
(1)職業預校(Hauptschule):以職業教育為主,並強調實務性和方法操作的方面。原本強調的是在職業上的實用價值,但是卻由於現實原因產生了許多問題,在職業預校就讀的大都是弱勢群體,母語並非德語的孩子,他們大多來自鄉村。不過為了應對這種現象,德國教育部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強化職業預校學生的能力。
(2)實科中學(Realschule):主要以高等的職業教育為主,一直是德國教育體系的典範。從實科中學畢業的學生可以獲得中級文憑,以此可以繼續就讀高等職業學校或職業導向的文理中學,為德國工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
(3)文理中學初階(Sekundarbereich 1 des Gymnasium):文理中學具有人文主義背景,過去主要教授內容為古老語言或非職業性教育,1990年後,越來越多學生選擇文理中學,因為這個選擇最容易通過Abitur(類似高考)直接進入高等教育學校。
(4)綜合中學(Gesamtschule):綜合中學主要分為兩類:整合性綜合中學,這裡學生沒有成績分組;另一個是協和性中學,必須按照成績分組上課。
(四)德國基礎教育第二階段(進階)
這一階段也稱高級階段,包含職業教育體系的雙元制度(雙元制是指一種德國的職業培訓模式,一元為職業學校,在此學習專業知識,一元為企業或公共事業單位,在此學習專業技能培訓)和文理中學以及實科中學的高年級。
(1)職業學校:依照不同專業的需求設置了不同的職業學校:職業學校(Berufsschule)、職業專門學校(Berufsfachschule),專科學校(Fachschule)等。
(2)文理高中和綜合高中:從11年級開始進入文理中學高年級階段(綜合中學也會在地11年後進入中和高中),各個州省規定不同所以就讀時間也不同,不過大致為2-3年,學生們可以根據喜好選擇課程,在畢業考試之後,學生可以進入高等教育院校即大學學習。
(五)高等教育(德國大學授課語言主要為德語,通過Abitur考試才可以上高等學校)
(1)綜合性大學(Universitaet):以教學科研為主,設有學士學位,碩士學位以及博士學位。
(2)高等專業學院(Fachhochschule):設有FH的學士學位,有些學校開設碩士學位。
當然除了德國廣泛的公立學校制度外, 還有一些私立和教區學校, 但遠遠少於美國和大多數其他國家。在私立學校中, 蒙臺梭利、霍道夫、耶拿和其他另類教育模式很受歡迎。如前面提到的,由於德國人堅信和非常重視公共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德國, 一個擁有8000萬人口的國家, 只有大約2500所私立和教區學校, 包括寄宿學校 (Internate)。當然德國各地也有許多國際學校, 這對講英語的外籍人士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很多人都知道德國教育制度和體系很獨特和全世界都不一樣,到底為什麼不一樣,現在明白了吧,沒想到會這麼複雜吧😂
我們的新浪微博也開通了,歡迎大家關注!
新浪WEIBO: 橙品生活
更多生活分享盡在橙品生活幫
公眾微信二維碼
官方微博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