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導師徐婧英在《高情商養育》裡說:「父母本來有無盡的愛,卻因為不會愛,不會表達,造成了親子間的矛盾,不僅影響了親子關係,更影響孩子的一生。」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的言行影響著孩子,父母都希望自己能把孩子教育好,但由於父母的不當教育方式,給孩子造成了傷害,影響了父母和孩子的關係。
但如果父母能不斷反思自己,發現自己的問題,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就能改善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更好地對孩子進行教育。
就如德國心理學家黑爾加·吉爾特勒所說:「如果你丟掉父母的權利,放棄成人的優越感,那麼你獲得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機會就更大。」
一、學會對孩子說「對不起」。
心理學家羅賓說: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既不是我們夢想的終結者,也不是我們欲望的開創者。當我們父母犯錯時,不要羞於說對不起,造成孩子的二次傷害。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對孩子抱著很大期望,看到孩子犯錯誤,或者不聽話,父母向孩子發脾氣,說一些傷害孩子的話,做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
父母的這些不當教育方式,對孩子造成的的傷害,日積月累,就會像根刺一樣,傷著孩子的心,影響著孩子的人生。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成年人的傷,都是在童年時期留下的。」
朋友小潔的孩子上大學後,跟家裡很少聯繫,小潔覺得跟孩子的關係很疏遠,她一直以為是因為孩子大了才這樣。直到孩子在家,小潔由於學習上的事跟孩子發生了爭吵,習慣性伸手去打孩子,孩子抓住小潔的手,望著小潔說:「你還打,從小到大,你還沒打夠嗎?你的打罵,對我造成多大的影響,你知道嗎?」
孩子小的時候,小潔身體情況很差,工作壓力大,情緒經常不好,孩子只要不聽話,小潔就打罵孩子。小潔並沒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打罵,會給孩子造成這麼大傷害,讓孩子不再跟自己親近,影響到自己跟孩子之間的關係。
這次的爭吵後,小潔又找了個機會,跟孩子認真地談了談,當她對孩子說「對不起」時,孩子哭得很厲害。
小潔說,感覺自從跟孩子道歉後,她和孩子的關係變得融洽很多。
作為父母,都有可能會犯錯,犯錯不可怕,重要的是修復與孩子的關係,並且處理情感和關係上的傷害。這可能需要你表達寬恕,也需要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向孩子道歉。這一步要儘快進行。你與孩子的聯結修復得越快,你就能越早重獲情感平衡,所以,如果父母感到自己對孩子形成了傷害,要及時修復關係。
父母要記住:孩子永遠都在渴求父母的愛與溫情,修復關係對孩子來說極為重要。
但是,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小,不能理解父母的意思,而且,自己是父母,哪裡有向孩子道歉的道理。其實,4歲開始,孩子就能理解「對不起」的內涵。
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
孩子會將父母的道歉,視作父母對自己愛的表達。如果父母做錯了事遲遲不道歉,孩子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
當父母對孩子犯了錯誤,傷害了孩子,要學會對孩子說:對不起。父母的這句『』對不起」,是在告訴孩子,我是愛你的,我誤解你了,傷害了你,是我的不對,我承認我的錯誤。
二、向孩子說,"這不是你的錯。」
心理學家說卡爾·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在孩子的成長中,孩子的內心會受到傷害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傷害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慢慢減少,而有的傷害會讓孩子一直陷入在自卑、自責之中,封閉自己的內心。
奧斯卡影片《心靈捕手》中的威爾是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的清潔工,他在數學方面有著過人天賦,卻是個叛逆的問題少年,由於從小被父母拋棄,所以威爾的性格叛逆而刻薄。
在心理醫生西恩在對他進行心理治療時,威爾的心開始關得緊緊的,當西恩的一句:「這不是你的錯」,讓威爾號啕大哭,心扉逐漸打開,開始學會如何愛自己以及愛他人。
當父母向孩子說「這不是你的錯」時,直接傳達的信息是:你的行為有你的原因,我理解你。如果父母在說這句話後,再加上一些鼓勵的話語,效果會更好。
三、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
雨果曾說:「最大的幸福,就是確信有人愛你,有人因為你是你而愛你,或更確切地說,儘管你是你,有人仍愛你」。
父母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愛,孩子表現好了,父母就用鼓勵、喜悅,表達出對孩子的愛,而孩子表現不好,父母往往打罵孩子,讓孩子感覺不到一點父母的愛。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最害怕的就是被遺棄與遺忘,因此,在孩子犯錯誤了,闖了禍,面臨著父母的責罵,心裡充滿擔心、害怕、恐懼,覺得家長不會再愛自己了。
父母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向孩子傳達的是無條件的愛:這種愛與孩子做了什麼事,跟他們表現得好壞,都沒有關係,父母愛你,只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愛是無條件地包容,這種無條件的愛會使人有安全感和價值感。
心理教育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曾提及:家長能夠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只能是無條件的愛,而不是所謂的教育。
父母對孩子說「對不起」,「這不是你的錯了」,「我愛你」,都是表達的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這種愛能更好地增進親子關係,治癒孩子的傷害,給孩子帶來前進的勇氣,是孩子人生堅強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