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學攝影的學生,如果沒有老師帶著,在實際拍攝中,常常會糾結該選擇多大的光圈?用多大的快門速度?以及感光度要設置多大?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曝光控制是攝影技術中最為重要與最多變化的核心技術,雖然說相機的操作越來越方便和簡單,但是如果你不知道曝光原理的話,實際應用中會遇到各種沮喪的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對攝影的愛好。
我們上節課學習了完成一個攝影曝光,需要兩個很重要的步驟,那麼,到底什麼是」攝影曝光「呢?
當我們拍一張照片的時候,我們通常把拍攝的畫面簡化為三種曝光結果,即曝光正確、曝光不足和曝光過度,見下圖。
這張片子是我2016年10月逛什剎海時,看到一束斜射的夕陽照射在斑駁的樹根上,當時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話「生活雖然艱辛,無論前方的道路如何崎嶇,但是我們依舊要勇往直前,終將會苦盡甘來!」於是就有了這張照片。
我用PS模擬了欠曝和過曝的效果,如果片子欠曝,影像的陰影部分就失去了層次;如果過曝,斑駁的樹根雖然處於細節最豐富的中間調,但是失去了那種滄桑感;而曝光正確的照片,影調明暗適中、色彩真實還原、影像清晰、層次豐富,當然,攝影前期我們力求影像清晰和曝光均衡,後期我們追求藝術美,影像可以模糊不清,可以欠曝和過曝。
所以說缺陷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東西,就好比斷臂的維納斯,你給人家接兩條胳膊試試還是不是那種感覺……
好了,我們回到曝光三要素:光圈、快門、感光度,搞清楚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很重要,我們可以把一次」準確曝光「的過程想像成是在水龍頭下面接滿一杯水。
光圈相當於是水龍頭開關,將光圈開得越大,流出的水越多,將光圈開得越小,流出的水越少;快門相當於是控制光圈打開的時間長短,快門時間越長,流出的水就越多,快門時間越短,流出的水就越少;而感光度則可以想像成是水壓,在光圈和快門時間不變的條件下,水壓越高,流出的水就越多,但是水壓一旦超過某個臨界值,水質就會變差。
光圈是鏡頭內若干金屬薄片構成的一個可調節大小圓孔,它就是水龍頭裡那個可以改變直徑的開關,用來控制通過鏡頭的光線數量的大小。光圈的大小用光圈係數F表示,也可以用"f/"表示,有時候偷懶就直接用「f」,F值數字越小,表示光孔越大,通過鏡頭的光線就越多;F值數字越大,表示光孔越小,通過鏡頭的光線就越少。
相機光圈大小排列,我們以世光L-858D測光表為例,排列為0.5、0.7、1.0、1.4、2.0、2.8、4.0、5.6、8.0、11、16、22、32、45、64、90、128,這些都叫做整數擋,每一級都是乘以根號2(1.414),比如說5.6*1.414=7.9,約等於8,反之就是8除以1.414約等於5.6,但是整擋的曝光量有時候不能精確表達曝光值,所以我們又把整數給細分化了,分為1/2檔和1/3檔增量,增量表請見下圖。
看到上面那個光圈1/2和1/3的增量擋表,肯定有人就開始抱怨了,這麼多數字,哪記得住啊!其實,沒那麼麻煩,你只需要記住光圈整擋的數值就可以了,一般相機默認就是1/3檔增量,假設我現在使用反射式測光表做一個亮度測量,得出光圈值為F8.0又2/10,2/10因為對曝光影響不大,所以可以捨棄掉。
按照測光表所計量出來的數值,我把相機調到M檔,快門30,感光度1600,然後把光圈直接調到F8即可。
假設測光表測出來的數是F8又6/10呢?6/10大概可以算為2/3檔,先把光圈值設置為F8,再往右撥動兩下,就依次從F8.0——F9.0——F10,或者先調到F11,反轉撥一下也行。
光圈主要有三個作用:
1、控制進光量,使攝影曝光合適;
控制時光量,是光圈的主要作用,從F8開大到F5.6,就增加了一擋光圈,也就是一倍的曝光量;而從F8縮小到F11就減少了一檔光圈,也減少了一半曝光。
2、調節景深,控制影像虛實,景深控制放到講景深的時候再講,這裡不討論;
3、掌握最佳值光圈,降低鏡頭的像差和色差。
我們要知道自己的鏡頭的最值成像光圈是哪幾擋,找個細節豐富的物體拍攝,在距離不變的情況下,從最大光圈到最小光圈都拍一張照片,後期在電腦裡放大到100%看圖像中央和四周的畫質就知道了,一般網上都有相應的硬體評測,你們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