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剛剛做媽媽,疼孩子疼到六親不認,除了自己親力親為的那一份,誰看孩子她都不放心不滿意,到最後連自己也不放過,明明上班追奶已經很辛苦了,還會自責沒有讓孩子吃飽母乳,每天壓力超級大。
我勸她說「沒有奶就讓孩子吃點別的吧,娃都七八個月了,你也該慢慢考慮你自己了。」
她非常詫異的對我說「你說的這是什麼話?身為母親肯定要萬事以孩子為第一位啊,我犧牲再多,奉獻再多都無所謂,可我的孩子不能受一點委屈。」
我也是一個母親,懷胎十月,一朝分娩,母乳十九個月,我有過犧牲有過奉獻,可我覺得這不是母愛全部的樣子。
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伴侶找到好工作要不要放下一切跟他去,黃執中的論述非常精彩。
他說在親密關係裡不要追求奉獻和犧牲,因為犧牲的背後總會有委屈。
有一個媽媽很喜歡吃魚肉,可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吃到更多的魚肉,她一輩子只吃魚頭,等到這個媽媽臨死前才告訴自己的孩子,其實老娘一輩子最愛吃魚肉啊,一口沒吃都給你了啊。
孩子會特別感動嗎?也許有點,但是他更會愧疚,愧疚自己在不自覺的時候讓母親受了那麼大的委屈,他其實根本不想吃掉全部的魚肉,他也想讓自己的母親開心。
黃執中又舉了一個相反的例子。
他媽做的飯很不好吃,他爸晚上回家之後就給自己炒了一盤蝦,香味四溢,黃執中流著哈喇子圍了過來。
他爸說:我這個比你媽的好吃吧?
他說,是,好吃。
他爸說:記得以後自己做。
然後就自己開心的吃了起來!!!
黃執中的爸爸沒有一口蝦不吃,都留給兒子,他只是自己吃的很開心。他教會了兒子一個道理,如果媳婦做飯難吃,就要自己給自己做好吃的。
黃爸爸給黃執中的不是單純的一口蝦,而是樂觀,自力,幸福感滿滿的榜樣。少吃那一口蝦,黃執中沒有被餓死,相反,他學會了一定要自己做飯,一定要吃得開心。
後來黃執中長大了,他也自己做飯,聽起來還對自己的廚藝非常滿意。
我家孩子十個月上早教,一歲多的時候正是活潑好動的時候,老師講課,她就撒著歡亂跑。
課堂上到處都是雞飛狗跳的場面,孩子跑,家長就追,老師做一個動作,家長就拉著自己家孩子的小手跟著做,焦急的催促著「寶寶快學,寶寶快坐」。而孩子根本體會不到爹媽想要幹什麼,他們一邊打著挺,一邊鬼哭狼嚎。
而我,從來不會追我家孩子,也不會逼著她跟老師的動作,我甚至完全不管她,就是單純的像個學生一樣跟著老師學,她自己跑一會就覺得沒意思了,轉身一看,發現我和老師跳舞跳的很開心,她就趕緊圍過來學我們。
很快,她就知道了什麼叫認真聽講,什麼是好好上課。
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其實就是身體力行,你說一千句寶寶快學,也不如自己認認真真的跟著老師學,因為孩子根本不懂什麼叫學,也不懂什麼叫認真。
同樣,孩子懂什麼叫愛嗎?他也不懂。
如果你用親身的經歷告訴他,表達愛的唯一方式就是犧牲,就是奉獻,就是受委屈,那麼他也只會這麼去對待他愛的人,難道這就是我們想教會孩子的嗎?
王菲離婚之後,有記者圍著她問道:「你以後要給童童找一個什麼樣子的爸爸?」
她平淡的回覆到:「童童有自己的爸爸,我為什麼要給她找爸爸?我要找的是我自己的愛人。」
這話聽起來和傳統離異媽媽的觀念大相逕庭,她們最愛說的話就是我再婚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對我的孩子好,我怎麼樣都無所謂。
這話表面上是無私的,可深層又是多麼的無奈。她對自己的幸福已經毫無要求,對自己的未來已經毫無期待,她只有一個要求,可這個要求只關乎孩子的幸福,卻完全沒有自己的。
可王菲的話卻是在強調她自己,她要自我,要尊重,要被愛,要大大方方的追求自己的幸福。
多少年後別人問童童怎麼看待老媽的戀愛,她也是很酷的回應到:「老媽開心最重要,她喜歡就好,我無條件支持。」
竇靖童年紀還小的時候,就想做一個紋身,她去問媽媽的意見。
王菲說:「如果你真的想好了,就去做吧,自己負責就好。」
18歲的時候,童童給自己紋了一條黑線,因為妹妹李嫣有先天性唇顎裂(俗稱兔唇),但她想通過這個舉動去鼓勵那些因臉上有先天性缺陷而感到自卑的小朋友去勇敢面對。
童童一直被尊重著,所以她也懂得如何去尊重別人,她變成了一個非常自我但是完全不自私的人。
這才是母愛應該的樣子,是支持,是成全,而不是禁錮和消耗。
其實,在王菲看似「自私自利」的母愛之下,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只有當一個母親首先學會了尊重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她才有可能去理解孩子那份本能的欲望和情感,進而去尊重去成全孩子的自我,最好的母親從來不是我犧牲掉我的一切只為了你,而是我要為了你,變成更好的人。
母愛是一場修行,孩子一歲的時候,我們作為媽媽也就一歲了,孩子五歲的時候,我們作為媽媽也就五歲了,當孩子十歲的時候,我還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十歲媽媽?
一個不自由的人怎麼教會別人去爭取自由?
一個自己都不支持自己的人又怎麼會去支持別人?
一個沒有被世界溫柔以待的人又怎麼會溫柔對待世界?
親子關係並非是此消彼長的零和遊戲,不是我犧牲了多少,孩子才會得到多少,而是一起成長,一起自我實現,一起學習向這個吝嗇的世界討要更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