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宋倩對女兒貌似能夠做到心平氣和地溝通,遇事也能討論商量,而事實上是她早已拿定了主意,幕後全盤操控英子的動態和未來,溝通只是為了讓女兒聽她的。而且宋倩作為一個母親,還永遠都是正確的。
病態共生
宋倩曾深情地對她說,「媽媽最最最最愛的就是你呀,自從你到了媽媽的肚子裡,媽媽就沒跟你分開過,媽媽從來沒有覺得,你已經離開媽媽的身體了,更沒離開過媽媽的心。」
這段話,不明事理的人聽了,會由衷感嘆,多麼偉大的母愛啊。懂心理學的人聽了,不能自已會憤慨,這是典型的病態共生,這是剝奪,這是佔有,這是掌控,這是……
關於病態共生,請參看《被反鎖在門外的孩子,去哪裡了?----認識躁狂抑鬱雙相情感障礙之1》
媽媽的全盤掌控,讓孩子在心理上不能和媽媽分離,不能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能成長為一個具有成熟心智的人。英子哭喊著說,「你總是按你的想法,決定我的人生!」
道德綁架
金牌教師宋倩為了女兒的高考,從重點中學辭職;為了女兒,離婚數年不再婚,也沒有男友;為了女兒,一日三餐精心調配(只追求營養,全然否決女兒對於飲食的喜好);為了女兒,全程關注女兒的學習成績,以及功課輔導;為了女兒,……
付出了這麼多,難道不需要回報的嗎?錯!宋倩眼睜睜地等著女兒對她的回報,回報就是超級優異的考試成績。她常說的是,「你是媽媽的一切;你是媽媽最重要的人;媽媽都是為了你好;……」
當考試成績下降的時候;或者為了緩衝壓力而逃課玩樂高被發現的時候;或者和爸爸女朋友走得有點近的時候;……英子都對媽媽充滿了愧疚,覺得自己有愧於媽媽的付出。讓孩子產生愧疚的情緒,這就是道德綁架!
討好取悅
宋倩愛的不是女兒這個人,不是女兒的生命,而是女兒所具有的功能,女兒的功能就是成績優異。她的愛是有條件的,當女兒逃課玩樂高被發現的時候,還有燕窩事件讓她傷心的時候,她對女兒可以視而不見、冷若冰霜。
宋倩破天荒帶英子去看電影,英子不敢說她已經和同學看過了,為了讓媽媽高興,毅然陪同媽媽去看第二遍,當被媽媽發現以後,媽媽非常生氣,中途退出影院,說,「看電影是為了讓你高興,我高不高興不重要!」英子哭著說,「讓你高興怎麼這麼難呢?!」
宋倩只愛成績優異、聽話懂事的英子,她認為不好的部分,她是不愛的。英子為了博得媽媽的歡心,以及不被責備,就只能討好和取悅媽媽。
不能做真實的自己
面對這樣強權的媽,英子能做真實的自己嗎?她喜歡吃油條,能吃嗎?她忍著噁心,也不能當面拒絕吃海參;她想吃火鍋,想吃辣的,她敢嗎?爸爸能舒緩她的壓力,為了媽媽的情緒,她也只能忍痛讓爸爸搬走;……她的真實感受和情緒,更不敢說。
不能做真實的自己,身心就是分離的,她的靈魂沒有寄居在她的身體,她的腦袋也不是自己的,她脖子上長著的是她媽的腦袋。
模式的複製
一個強勢的母親,會有一個懦弱的兒子,也會有一個同樣強勢的女兒。沒錯,英子如果沒有足夠的自知、自覺、自省的意識,她將來會成為她媽那樣的人,這根家族的鏈條就會一代一代地複製下去。
現實生活遠遠沒有《小歡喜》大結局的皆大歡喜。宋倩不可能因為英子的抑鬱而徹底改變她的認知和模式。英子的中度抑鬱,也不可能因為服藥治療、減輕壓力、父母復婚而痊癒,抑鬱症需要長程的心理治療,而且有復發的可能。
近期的一個來訪,是一個初三女生。媽媽質疑說,「我女兒以前都是很聽話的,做了諮詢以後,為什麼反而不聽話了?!」
我解釋說,「她以前聽話的那種狀態,是不真實的,是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現在不聽話了,是她心理的成長和獨立,她敢於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了。」
媽媽不能理解。她需要的只是一個成績優異、聽話懂事的孩子。孩子說,她沒有童年,她沒有做過小孩,從很小起,她就被培養成一個聽話懂事禮貌的孩子,成績必須優異,只要成績有下滑,就會被罵得很難聽。
父母不會知道,鋼琴、舞蹈、主持,樣樣出色的女兒,被同學孤立,同學關係緊張。父母一概不知。他們只希望看到那個毫無瑕疵、光鮮亮麗的孩子。孩子內心的掙扎,他們看不到,看到了也不能理解。
《都挺好》和《小歡喜》,能夠揭示原生家庭的真相,揭示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深刻影響,是一種認知的變革。但大團圓、大和解的結局有粉飾太平之嫌,現實中千瘡百孔的婚姻、緊張陌生的親子關係比比皆是。
成年人,不能只是生理年齡的累積,更需要心理的成長,心理的成長需要伴隨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
來源 :525心理網(psy525.cn)一個有營養的心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