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搞懂狹義相對論

2020-12-13 鍾銘聊科學

在科學史上,1905年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在這一年,愛因斯坦共發表了4篇學術論文,每一篇都是諾獎級別的理論,並且也是開創性的科學成果。

其中,在1905年6月30號發表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後來也被叫做:狹義相對論。

今天是狹義相對論發表的114周年。這都100多年前的理論,我們沒有理由看不懂它。今天,我就來給你好好講一講:狹義相對論到底講了些什麼?

一場跨越200年的恩怨

狹義相對論能夠誕生,其實主要源於一場跨越200年科學史的恩怨。

讓我們先把鏡頭切換到17世紀,首先出場的一號男配角是號稱近代物理學之父的伽利略。

伽利略曾經提出過了一個「伽利略變換 」:

在一個參考系中建立起來的物理定律,通過適當的坐標變換,可以適用於任何參考系。

是不是有不明覺厲的感覺?其實這都是唬人的。舉個例子你就懂, 如果你在火車上,旁邊正好也有一輛火車,這時候只要有一輛車子動了,坐在車上的人是很難分得清是自己所在的火車動了,還是旁邊的動了。

這其實可以理解成運動是相對的,如果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說就是:

A和B相互靠近,如果選擇A為參考系,我們就可以得出A是靜止的,B在運動,如果選B為參考系,那B就是靜止的,A在運動。

沒錯,這就是初高中物理課上都會講的「參考系」或者「參照物」

如果你在車上內向前走,那站在地面上的小夥伴看來,

你的速度=火車的速度+你在車上的速度,你的速度=10+5=15m/s。發現沒有,在這個理論當中,速度是可以疊加的。

後來,牛頓把伽利略變換納入到的自己的力學體系當中。我們在運用牛頓定律的時候,都得先規定好一個參考系。

不過,我們要搞清楚一點,牛頓其實做了一個假設:空間和時間是絕對的,是獨立的。

說白了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物體對於時間的感受都是一樣的。空間也一樣,空間的距離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如果非要簡單總結一下就是:

空間、時間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

空間、時間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

空間、時間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牛頓理論後來被廣泛運用,甚至還能預言海王星的存在,成為了物理學堅定的基石理論。

後來科學家開始研究「電」和「磁」。尤其是到了麥克斯韋的時代,麥克斯韋提出了麥克斯韋方程。

統一了「電」和「磁」,並提出了電磁波的概念,還預言光是一種電磁波。

物理學家赫茲通過實驗驗證了麥克斯韋的觀點。可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裡,麥克斯韋方程是不需要參考系的,說白了就是:

電磁波速度,或者說光速是不需要相對於某個參考系而言的。在任何慣性參考系下,光速都是3×10^8m/s。

這就和牛頓力學是相互矛盾的。可是,牛頓力學是那么正確,觀測和理論完美的匹配。而麥克斯韋方程也同樣堅如磐石,能夠很好地解釋電磁現象。那到底是哪裡出了錯?

科學家們的妥協

要知道伽利略,牛頓,麥克斯韋都是物理學史上前五的選手,絕對的大神。神仙打架,一般的物理學家只能做個吃瓜群眾。只是物理學總是要向前發展的,但大神又得罪不起,總得一碗水端平。

於是,科學家們就想到:水波的傳播是需要介質的,那就是水。那光傳播是不是也需要介質?

因此,當時的科學家就認為這個光傳播的速度應該是相對於它的介質的,而不是絕對的。因此,科學家認為空間中布滿了一種叫做「以太」的物質。以太對於光(電磁波),就如同水對於水波這般。看起來十分完美有沒有?但科學不能光靠想像力,得找出證據證明「以太」真的存在。

結果呢?很抱歉,科學家想盡了一切辦法,最後得出了一個結果:以太不存在!

這下子可完了,搞了半天,牛頓和麥克斯韋的矛盾還是沒解決。於是,科學家們又開始開腦洞,憋大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洛倫茲和彭加萊。如果非要給兩個人找到共同點,那一定是:距離狹義相對論最近的男人。

洛倫茲簡直是個左右逢源的高手,左手一個「伽利略變換」,右手一個「光速在慣性參考系下速度不變」,然後把它們結合起來,弄出了一個連他自己都無法理解的東西,這東西就叫做:洛倫茲變換。

彭加萊則是從哲學的層面提出了一些想法,尤其是同時性的相對性。說的就是同一個事件,不同的人(參考系)看到的很可能不是同時發生的,這取決於他們的運動狀態。不過,彭加萊也就想一想,可誰也沒能真正意義上提出一個令大家滿意的結果。

楊振寧曾經在他的文章《機遇與眼光》寫到,

洛倫茲有數學,但沒有物理學;龐加萊有哲學,但也沒有物理學。正是 26 歲的愛因斯坦敢於質疑人類關於時間的原始觀念,堅持同時性是相對的,才能從而打開了通向微觀世界的新物理之門。

專利局三級技術員

是的,在一堆學術界大神失敗後,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橫空出世。不過,在講述他的傳奇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他的情況。

1905年6月30號,愛因斯坦發表了他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他一開始應該也是和洛倫茲,彭加萊一樣,想來一個左右逢源,於是,從兩條基本假設:

1. 相對性原理(伽利略變換)

2. 光速不變原理(光速在慣性參考系下速度不變)

這兩條假設,一條是伽利略提出來的,而另外一條則是基於麥克斯韋的理論。然後進行推導得出洛倫茲變換(畢竟用的辦法都一樣),剛才也說到洛倫茲看不懂這個這東西。但愛因斯坦和洛倫茲,彭加萊不一樣的是,愛因斯坦左右逢源的功夫了得,還能順手倒弄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那這個全新的世界是什麼呢?

愛因斯坦的叛逆

應該說是愛因斯坦的叛逆,在他之前,沒有人敢於質疑空間和時間。大家都覺得空間和時間是絕對的,什麼叫做空間和時間是絕對的呢?意思就是說,

對於你來說的一秒,對於其他所有的人來說也是一秒,每個人的一秒都是一樣的。

但愛因斯坦覺得這不對,讓我們來想像一個畫面,你站在地面上,而你的朋友在一艘飛船上。這時候你朋友拿出一個光鍾,這東西現實生活中不存在,不過原理和時鐘計時是一個道理。畢竟愛因斯坦就喜歡這種「思想實驗」,這個光鐘的計時方法就是:

光上下往返一次的時間設定為一秒。

其實道理和時鐘跑一圈是一樣的。如果我們假設光速在任何參考系下都是一樣的(光速不變原理),那在飛船上的人看到的光就是一上一下的,而地面上的看到的光其實走到路徑是傾斜的。

愛因斯坦認為時間=路程/光速在任何慣性參考系下是不變的,而光速也是不變的。所以,飛船上的人看光往返一次是1秒,但是在地面上的人看來由於路徑變長了,需要的時間就更長一些,我們就假定是2秒。

如果飛船上有人跟著「光鍾」的節奏在做廣播體操,那麼在飛船上1秒鐘能做完的動作,地面上的人看就需要2秒,說白了就是看到的是廣播體操的慢動作。

反過來,如果地面上的人也拿著一個「光鍾」,其實由於運動是相對的,情況會正好倒過來。地面上的人看就是1秒,飛船上的人看就是2秒,也就是說,如果地面上的人也跟著「光鍾」的節奏在做廣播體操,那飛船上的人看到的也是廣播體操的慢動作。

這種效應就被稱為:時間膨脹。它真實存在,科學家通過μ(miù)子實驗證明這一點。如果我們把飛船換成高鐵,那麼高鐵內的鐘表其實會變慢十億分之一秒,正因為這個差異如此之小,所以我們才沒有感覺到。當速度特別快時,尤其是越接近光速,時間膨脹的效果越明顯。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時間與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

時間與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

時間與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愛因斯坦說,不僅僅時間與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空間也是這樣。我們還拿剛才的飛船來說事。同樣是一段距離,由於時間膨脹效應,我們在地面上看可能需要2秒才能走完,但是在飛船中的人,1秒就走完了。而且無論是飛船中的人還是地面上的人,飛船相對於這段距離的飛行速度都是一樣的。這就說明,飛船上的人看到的這段距離其實要比地面上的人更短一些。這就是長度收縮。

如果飛船是以0.1倍的光速飛過,地面上看到飛船的情況就是下面這樣:

如果飛船是以0.8倍的光速飛過,那飛船就會變短,

如果飛船是以0.95倍的光速飛過,飛船還會變得更短。

所以,我們會發現,速度越接近於光速,長度收縮得越嚴重。這說明:

空間與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

空間與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

空間與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愛因斯坦更進一步,提出了一個很顛覆三觀的概念:同時性的相對性。具體來說就是:

在一個坐標下看是同時發生的兩件事情,換一個坐標系就很有可能不是同時發生的了。

那具體咋回事呢?

我們也來向愛因斯坦學習,玩一玩思想實驗。首先,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有兩列大小一模一樣的火車,它們相向而行,並且相對於地面速度的大小是一樣的。

只不過兩個火車不是在同一個軌道上,而是雙層的平行軌道,一輛火車在上面,另一輛在下面。我們規定,「事件A」是上面火車車頭和下面火車車尾相遇;「事件B」是下面火車車頭和上面火車車尾相遇。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事件A「先發生,還是「事件B」先發生呢?

當然,如果你是在地面上看,兩個事件確實是同時發生的。

但是,如果你是在上面的火車上,那下面的火車相對於你是有運動的。上面我們也講到了尺縮效應。所以,你看到的是:下面的火車比你所在的火車要短一些。因此,你看到的場景就會是這樣:

也就是說,在上面的火車裡看到的是:"事件A「發生在前,「事件B」發生在後。

如果你是在下面的火車上,那上面的火車相對於你也是有運動的。還是因為尺縮效應。所以,你會發現上面的火車比你所在的火車要短一些。所以,你看到的場景應該是這樣:

也就是說,在下面的火車裡看到的是:"事件B「發生在前,「事件A」發生在後。

不過,這裡要注意一點,只有速度非常大的時候,越接近於光速,這種效應才會越明顯。低速的情況下,我們肉眼根本看不出任何差別來。

因此,「同時」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都是基於參考系而言的,不同的參考系,情況是不同的。

基於這樣的認知,愛因斯坦曾經的數學老師,閔可夫斯基提出了「光錐」的概念。

我們可以基於任意事件建立一個坐標系,橫坐標代表空間,縱坐標代表時間,畫出關於一個事件在坐標系中的時空位置。

要注意了,這個光錐是專門針對事件而言的,未來光錐指的是:

現在對未來的事件的影響。

比如,下圖中此刻的事件A,就很有可能對事件B產生影響。

而過去光錐指的是

對現在有影響的過去事件。

意思是說,只有發生在「過去光錐」之內的事件,才會影響現在。在「過去光錐」之外的過去事件,由於光速的限制,還無法對現在產生影響。

比如:我寫下這篇文章是事件A,而你看到這篇文章則是事件B。

所以,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是這麼說的:

光錐之內就是命運。

所有現狀,都是過去光錐的事件導致的,而過去的事件已經發生,我們根本無能為力去改變。如果更進一步,我們會發現,我們永遠無法活在當下,因為我們所謂的「當下」都是過去造成的。

舉個例子,你照鏡子,你看到的其實是過去的自己,而不是現在的自己,這是因為你的臉反射光到鏡子上,鏡子再反射光到你的眼睛裡,光走過這段路程需要時間,因此,你看到的其實是過去的自己。

也就是說,你看到的所有事件其實都是發生在過去的,過去的事件影響到當下是需要時間的;而當下發生的事件影響的不是當下,而是未來,這就是時間光錐給我們的啟示。可以說,愛因斯坦通過狹義相對論只統一了時間和空間,但這還沒完。

質量就是能量

1905年9月份,在發表了狹義相對論之後,愛因斯坦又發表了另外一篇論文《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愛因斯坦在這篇文章當中統一了質量和能量,並提出了那個著名的質能方程:

那我們該如何理解質能方程呢?

在愛因斯坦之前,拉瓦錫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而牛頓力學中,能量是守恆的。不過,愛因斯坦認為:

能量和質量並非獨立保持不變的,它們其實是一回事。

著名科學家大慄博司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假如你在中國和美國都有存款帳戶,兩個帳戶的存款價值不會發生改變。但是由於是分屬兩個國家,想要把錢從一個帳戶轉移到另一個帳戶,就需要通過匯率進行換算。這裡,我們可以把人民幣看成是能量,把美元看成是質量,如果總和保持不變,能量和質量能夠進行轉化。那麼E=mc^2就表示了能量和質量的匯率,其中光速c就是匯率制。

這個公式解釋了為什麼原子彈的威力如此之大,這是因為原子核爆炸前後的質量有虧損,這些質量都轉換成了能量。

關於狹義相對論其實內容還有很多,這次就說這麼多。想要深入地了解狹義相對論,其實需要動筆做做數學計算,這是因為相對論是反常識的。為什麼會反常識呢?

我們生活在宏觀低速的世界裡,在這個尺度下,相對論效應實在太小。是人無法感受到的,連儀器都很難測到。在宏觀低速的情況下,相對論是和牛頓力學等效的。而相對論效應只有在速度越接近於光速時,才越明顯。

這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才會覺得相對論很反常識。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不要被眼前的生活所欺騙,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只有跳出自己的生活,才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世界。

相關焦點

  • 通俗的解釋一下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我們先看狹義相對論(叫狹義是因為狹義相對論只在慣性系中有效,它考慮的是平直時空的問題,不涉及引力),看看它到底修正了牛頓力學的哪些東西,看看有哪些東西到了接近光速的時候就不能用牛頓力學來解釋了。不聽話的光本來牛頓的世界一切都安靜祥和美好,宇宙的規律似乎盡在掌握之中,但是這時候出現了一個不聽話的東西:光。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是什麼?
    要了解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這兩個理論大概說了什麼?狹義相對論我們先從狹義相對論說起,其實狹義相對論解決了一個物理學的重大矛盾。在愛因斯坦之前,最成功的兩個理論分別是牛頓提出的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提出麥克斯韋方程。
  • 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的區別(下)
    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的區別(下)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裡就簡單的公式,給定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
  • 極簡科普:什麼是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我們先看狹義相對論(叫狹義,是因為狹義相對論只在慣性系中有效,它考慮的是平直時空的問題,不涉及引力),看看它到底修正了牛頓力學的哪些東西,看看有哪些東西到了接近光速的時候就不能用牛頓力學來解釋了。廣義在哪裡上面說了狹義相對論,那廣義相對論又是啥?狹義廣義,從名字上來看,也應該知道廣義相對論適用的範圍更廣一些。還記得上面在說狹義相對論的時候我說了狹義相對論是基於慣性系的麼?
  • 通俗解釋一下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你好,學術星人微信公眾號:學術星球來源:長尾科技(ID:changweihulianwang),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到底有啥區別?
    之前的所有文章,我們多次談到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和長度收縮概念,其實這裡所說的相對論僅僅是狹義相對論,其中長度收縮僅僅是一種相對效應,也就是地面人看運動的物體,長度變短了,但是運動物體自己看自身,長度依然是沒變的,這就是長度的相對性,如果不理解這個,可以翻翻前面的文章看下。
  • 狹義相對論可解釋超光速運動
    澳大利亞應用數學家進行的研究發現,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可用於描述超光速運動。根據愛因斯坦提出的這一著名理論,任何物體的速度都無法超過光速,但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數學家研究出新的方程式,對狹義相對論進行擴展,能夠用於解釋打破這一速度極限的物體運動。 狹義相對論於1905年提出,用於解釋相對於觀察者參照系的運動和速度。這一理論將從不同點觀察到的同一物理事件的測量數據結合在一起。不同的觀察點的數據從某種程度上說取決於觀察者的相對速度。
  • 狹義相對論的適用條件
    +ux&39;) ……(15)把x=vt代入(13)式得:t&39;-ux/vv&39;+ut&39;z=z&39;t&39;/vv&39;=γ(x-ut)y&39;=zt&39;-ux/vv&39;=ct&39;=c)代入「任意事件的洛倫茲變換」即得狹義相對論
  • 突破權威的瓶頸-狹義相對論的誕生
    相對論英文是relativity,這個詞的詞根是relative,本意是代表相關聯的事物,所以相對論和「相對」實際上沒有多大關係,更多地是「相關」含義,暗示著不同參考系的時空實際上是相關聯的,而他們的關係又是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回顧一下狹義相對論的推導過程,這些過程裡面除了物理學上的成就,還給我們留下了哪些寶貴財富呢?
  • 「黎曼幾何」與「狹義相對論」的相遇,驚豔了整個人類的現代文明
    猶如被上帝親吻了一般,愛因斯坦從此瘋狂地愛上了數學,一發不可收,接著又對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產生了興趣,一口氣就自學完了「微積分」等高等數學內容,開始瘋狂地喜歡上物理學。愛因斯坦當時所處的年代,正是近代科學與現代科學過渡階段中最為關鍵的十字路口。這個時期的愛因斯坦如當時的物理學家們一樣,都認為以「牛頓經典力學」為基礎的科學理論已經足夠完美。
  • 狹義相對論之洛倫茲速度變換
    圖1在狹義相對論基礎洛倫茲變換中我們得出圖1的洛倫茲正變換從S慣性參考系變換到S'係為:x=Y(x'+vt』)的洛倫茲逆變換從S'慣性參考系變換到S係為:x'=Y(x-vt)y'=yz'=zt』1=Y(t1-xv/c)其中Y為洛倫茲變換因Y=1/√(1-v/c)狹義相對論速度變換
  • 通俗的解釋什麼叫「狹義相對論」
    親愛的看官,如果你從不知道狹義相對論,那麼請給你的大腦系好安全帶,因為哥要帶你的大腦飛一把了。如果你知道狹義相對論,如果有什麼觀點,歡迎討論。這就是狹義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效應。註:狹義相對論中,相對於慣性系統移動的時鐘會走得較慢。先別急著反駁,這麼奇怪的理論,擱誰都不願意相信,小編我以前也不信。但為啥現在人們會認同這種詭異的理論呢?
  • 「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都說時間會變慢,有啥區別?
    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我在前面的文章中都講了不少,其中有個效應:時間變慢,不少朋友仍然有很多疑惑,所以今天這期節目就針對「時間變慢」效應給大家再度剖析。我們來回顧狹義相對論裡面的「時間變慢」,說的是你相對於地面靜止,一列火車相對於地面運動速度是0.1c,c是光速。
  • 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的區別(上)
    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的區別(上)「屠龍之術」又來啦,相對論之所以很多人難理解不只是我們上期說的那幾個原因
  • 為什麼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中的光速不能被超越?
    在宇宙中,物體(能傳遞信息)最快的速度是光速,而且物體速度在光速的情況下,會發生很多神奇的事情,比如物體的速度達到光速,時間就會停止,按照狹義相對論的說法,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無法達到光速,只能逼近光速,更是不可能超光速。那麼速度的上限就是光速了嗎?
  • 神奇的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公式推導
    相對論的產生歷程愛因斯坦思考了十年之久才創立狹義相對論,中間的思考過程非常複雜又極其精彩。
  • 相對主義與絕對主義的鬥爭——狹義相對論,為何如此讓人困惑?
    但相對而言,這本科普書無論多麼著名,它的知名度是遠遠不能與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相提並論的。在這之前的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再往前的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正是因為這兩個相對論導致愛因斯坦的名聲享譽全球,科學界也將這兩個年份公認為是愛因斯坦的「奇蹟年」。
  • 相對論中:時間在狹義和廣義的概念下有什麼不同?
    下面是我們經常會在科普文章看到的一個公式:這是狹義相對論的結論,物體速度越快,時間過的越慢。其實難懂是因為大家只針對相對論的結論去思考。如果大家能看看狹義相對論的原理還有一些推導過程,會發現並沒有那麼難以理解,一切都結論都是那麼水到渠成。
  • 狹義相對論到底是什麼意思,給大家一個具體的解釋,幾分鐘就明白
    具體的情況是在狹義相對論中,此時兩個人的光速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光速的速度並沒有變快或者變慢,這就是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最令人感到驚奇的一點,因為愛因斯坦將光速恆定在一個速度上,所以任何時候光速是不會發生任何改變的,這點就是狹義相對論的一個宗旨。
  • 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誕生於追光實驗,最終又毀於追光實驗
    ——愛因斯坦建立狹義相對論所用的參照系1905年,愛因斯坦在《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一文中,基於如下理想情況,建立了狹義相對論時空觀:在真空中有兩個相對勻速直線運動的慣性參照系,分別用直角坐標系oxyz和OXYZ表示,兩個直角坐標系的x、X軸重合,y、Y軸平行,z、Z軸平行;在oxyz坐標系x軸正方向上,OXYZ坐標系以u速度值勻速直線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