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縣行政審批服務局通過「放管服」和「一次辦好」改革,進一步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創新政府運行體制和機制,圍繞服務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有效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把抓好黨建工作作為凝聚人心、推動工作、促進發展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少、高、優、強」的發展環境。
黨建引領業務,打造審批服務「新標杆」。 縣行政審批服務局是全縣聯繫群眾最廣泛、服務群眾最直接的窗口單位。黨總支通過強化黨建工作和黨員幹部隊伍建設,主動服務、廉潔服務、精準服務,樹立政府形象。主動服務,以黨建統領業務工作。落實「五零四亮」工作法,以「服務零距離、辦事零推諉、工作零差錯、紀律零違反、群眾零投訴」的 「五零」為工作目標,以「亮身份、主動服務,亮標準、規範服務,亮職責、優質服務,亮承諾、高效服務」的「四亮」為服務手段,進一步加強審批服務系統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通過自評黨組織、黨員達標率90%以上。廉潔服務,夯實基礎打造品牌。圍繞建設一支高素質審批服務幹部隊伍的目標,全力打造「紅色驛站,星級服務」黨建品牌,以「紅色驛站、時代先鋒」、「黨旗飄揚,亮星服務」的工作標準,以便民,利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心為民」的職業精神,以審批服務黨組織「公開、公平、公正」的服務理念,把黨員幹部隊伍建設成為推動審批服務發展的精鋼龍骨,黨員帶頭,遵紀守規,廉潔從政,恪盡職守,杜絕幹部工作作風上的「庸、懶、散」和審批服務中的「吃拿卡要」、「中梗阻」等現象,結合「書香政務」誦讀活動,實現了服務水平、創新能力、機關效能和機關幹部綜合素質明顯提高的目標。精準服務,晾曬服務行為,提升工作水平和服務能力。以提升工作水平和服務能力為根本目標,想辦法、謀實策、出實招,對重大項目、特殊項目,開通綠色通道,實行特事特辦、跟蹤督辦,全面規範審批服務和資源交易權力運行。晾曬服務行為,運用信息化手段,將服務事項流程圖、辦事指南製作成304個二維碼,手機掃一掃就可獲取辦理地點、所需資料、辦理流程等內容,營造群眾滿意、企業舒心的發展服務環境。
實施流程再造,打開方便群眾之門。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為群眾和企業提供無差別服務,真正實現企業和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推行 「一鏈辦理」,一件事「一次辦好」。按照「一個窗口、一套材料、一張表單、一個流程、一個平臺」要求,將企業和群眾需要到各級政務服務機構、多個部門、多個環節辦理的事項,進行環節整合、流程優化,製成「服務菜單」,讓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真正享受到「打包服務」。截至目前,共推出58個「一件事」主題服務、26個高頻事項,精簡材料40%,壓縮時限60%,跑動次數減少70%。推行「一業一證」,為企業開辦增便利。對群眾關注的餐飲店、便利店(超市)、書店、藥店、健身房等16個行業實施「一業一證」改革,實行「一證準營」。於5月20日發出了第一張行業綜合許可證,截至目前,共發放行業綜合許可證46個。推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實現工程建設項目「拿地即開工」。實施區域性評估評價,推廣模擬審批,開展聯合驗收。7月24號,位於十字路街道中柴溝村、嶺泉鎮前柴溝村一宗面積120畝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以2040萬元的總價出讓給山東江正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用於建設醫藥製造業項目,成為全省第一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土地以「標準地」出讓。
創新服務模式,打造改革「升級版」。 建立 「一窗受理、一次辦好、全程留痕、跟蹤督辦、綜合評價」的工作機制,推進無差別「一窗受理」,實現85%的事項即來即辦、92%的事項一天辦結。推行「一窗受理」,政務服務提質增效。聚焦群眾關心關注的投資建設項目、商事註冊、不動產登記、社會民生事務等領域,打造服務樣板,在行政審批服務局和相關部門窗口全面實施「前臺統一受理,後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的服務模式,依託「實體一窗」推進服務事項進駐,目前全縣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708項、行政許可事項334項,政務服務中心分別進駐691項和319項,進駐率達到97%和95%;落實「網上一窗」,推廣「一窗受理」系統,並於7月16日正式上線,目前已覆蓋302個事項。改革監督體系,聘請「啄木鳥」主動「找茬」。拓寬監督渠道,從縣人大代表、縣政協委員、工商聯代表以及律師、媒體、重點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各行業代表中公開選聘30名「啄木鳥」專員,針對政務服務工作作風、工作流程、工作效率等方面「找茬、捉蟲」,提升政務服務質量和效率。開通「吐槽找茬」窗口,形成了企業、群眾「發現問題—提出需求」,再到政務服務部門「改造流程—落實應用」的全流程「螺旋式上升、閉環式運行」服務模式。三是推行告知承諾制,「容缺受理」承諾即批覆。實施「容缺受理」,將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報建、消防設計文件審核與設計文件數位化「多圖聯審」容缺辦理,公開第一批實施告知承諾制的事項76項,項目審批效率提高45%,提交材料減少40%。6月4日頒發了莒南縣首個告知承諾制環評審批手續,實現了企業即來即批、立等可取。
健全服務渠道,「一網通辦」下沉到底。延伸實體大廳觸角,加快網上大廳建設,提供免費領辦、幫辦、代辦服務,多措並舉、多管齊下、精心實施,讓企業和群眾「少跑腿」、「零跑腿」,打造十分鐘服務圈、辦事圈。優化窗口服務。縣級大廳成立幫辦代辦隊伍,專兼職幫辦代辦員30人,鎮街幫辦代辦人員39人,成立企業幫辦代辦隊伍4支,由班子成員分別帶隊,不定期到企業調研、服務;推進村(社區)便民服務標準化。完善場所建設、基礎設施及相關配備,統一梳理鎮56項、街道48項、村(社區)28項高頻幫辦服務事項、村(社區)14項證明事項基礎清單,標準建設全縣242個(社區)便民服務站,目前,全縣91%以上的村級便民服務站達到「六有一能」標準要求。建立政銀合作、政企合作便民服務點25個,遴選2383名基層「三大員」(基礎網格員、便民服務員、財經管理員),夯實基層便民服務基礎。三是加快 「網上辦」進程,推廣應用網上政務大廳、「愛山東」 APP,重點高頻民生事項「掌上辦,形成「掌上辦」政務服務事項清單89項,已上線29項,讓群眾少跑腿、數據多跑路。打造24小時不打烊便民自助服務區,解決了群眾「上班時間沒空辦、下班時間沒處辦」的問題,得到群眾廣泛好評。(通訊員 魯成名)
來源: 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