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大齡未婚的剩男剩女比比皆是,讓大爺大媽們是日日發愁,夜夜發嘆。與之伴生的相親平臺,官方的非官方的那是多如牛毛,相親市場的火爆,超乎你的想像。
甚至由於近年來出生率持續走低,年輕人不願結婚,難以結婚等問題,已經慢慢的變成了社會的大問題。一、日益增長的單身人口與逐年下降的出生人口
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前期靠著人口紅利,打下了現在的龐大家業,總體上是一個結構龐大的經濟強國。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生活壓力也在隨之增大。
據民政部數據顯示,中國單身的人口已經達到了2.4億,佔總人口的17%,有超過7700萬成年人選擇獨居,預計到2021年增加到9200萬人。
龐大的單身人口,對應的自然就是結婚率的降低以及出生人口的急劇萎縮。2018年,我國依法辦理結婚登記的夫妻有1013.9萬對,結婚率只有7.2%,創下11年來新低。
九十年代以來,由於計劃生育的實施,出生率一直在穩步下降,單獨二孩政策實施後,有所提升,但2017年之後,中國的出生率,遭到斷崖式下跌。
2018年出生1523萬,2019年歷史性跌破1500萬。這意味著,全面二孩政策效力已經發揮完畢。依靠現有的政策難以逆轉下跌的人口形勢。
正是由於出生率急速降低,人口年齡結構迅速老化,極大可能會造成未富先老的局面。年輕力量的不足,龐大的經濟結構便難以支撐,這對我們後期發展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壓力。
所以解決現在年輕人結婚難,生育難,是一個現實且迫切的問題,否則資本的力量有較大的可能學習西歐,引進外來勞動力,造成一個難以收拾的隱患。
那麼智慧的古人在這方面有沒有什麼做法可以借鑑呢?別說,還真有。二、先秦至西漢的婚育政策
人言,結婚生育乃人生之大事,放眼古今皆是如此。古時候誰要是年近三十還沒結婚,不光你父母心急,當地政府更加上心。
先秦時期,不光對男女的最早結婚年齡有法律規定,而且最晚結婚年齡也有法律限制。
《禮記》:"男三十、女二十而無夫家者,皆過時不嫁娶者,媒氏會而合之。"
意思是說,凡男子到了三十歲、女子二十歲還沒結婚的,政府會派一個官方的媒人強制給你介紹對象,而且你必須去見。聽起來是不是比較粗暴?沒辦法,先秦時期,諸侯戰亂,人口既國力,各國都想著法子搶地盤搶人口,自身的繁衍生育更是重中之重。
越王勾踐十年臥薪嘗膽,回到越國後首先制定的就是鼓勵生育的人口政策。法令規定青年男女,到了年齡就必須結婚,違反者父母必受罰。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勾踐滅吳》
不單單強制結婚,古代由於生產力低下,醫療條件落後,加上地主階級的剝削,古人生育的壓力一點都不比今人小,嬰兒的夭折率非常高。所以越國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輔助生育措施。
越國百姓家庭生育孩子後,公家根據男孩女孩進行不同程度的獎勵,以此減輕越國貧弱的百姓的養育負擔。
"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子,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勾踐滅吳》
生男孩,獎兩壺酒,一條狗,女孩則是兩壺酒,一隻豬;生三個孩子國家給配奶媽,生兩個孩子,國家給糧食。古代營養不良,孩子多了,一個母親難以哺育,給糧食、配奶媽就是提高幼兒的成活率。
此外還有:
"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勾踐滅吳》
意思就是,禁止老夫少妻或老妻少夫,以此提高生育率。這條政策顯然是針對地主階級,打擊靠著財力、權利壟斷年輕女子的行為,從而避免年輕人打光棍。
而且,公家會派正規的醫生下鄉去給平民接生,現代由於醫療發達,生孩子安全很多,但在古代不亞於過鬼門關,弄不好母子具難的不在少數。
這是兩千多年前,越國制定的人口繁育政策,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進行了資源再分配,短時間內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國家發展的最根本問題上去。
以勾踐為首的王公貴族們,暫時放下了個人的高物質享受的利益。將群眾創造的大部分資源,通過公家的整合,又回饋給了群眾,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減輕百姓的生活負擔。短時間內提高了出生率和嬰兒存活率,從而使國力迅速恢復。
雖然說短時間的讓利,只是為了未來更大的利益。但越國這種做法還是非常人道的,起碼在一段時間內老百姓切切實實得到了好處。與之相比,漢朝初年的做法,就不太地道。
從秦始皇滅六國,到劉邦建立漢朝,不過三十年的光景,這期間大規模的統一戰爭,令海內人口消耗巨大。為了加快人口的繁育,漢朝也制定了婚姻政策,與先秦時期強制結婚不同的是,漢朝統治者採用了比較委婉但老辣的方法,來鼓勵結婚——調節稅收。
漢朝首先大大提高了最晚結婚年齡,女子最晚結婚年齡提前到十五歲,比越國還要早,由此也可見漢初形勢之惡劣。那麼違反了結婚年限怎麼辦呢?答:增加稅收。
漢惠帝六年令:"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算"是稅收單位,一算120錢,也就是說預期不嫁者,加倍收稅。一直徵到你三十歲,如果到時還嫁不出去,就放棄了,反正那時候女子三十歲已經垂垂老矣,難以生育了。
其實雖說不結婚罰款,聽起來不太好,但也不能說漢朝不地道,西漢初期奉行黃老之術,與民生息,本身稅收就不多,家底基本沒有,想要扶持百姓,也是力不從心。三、結婚難、生育難的原因
一直有各種傳言,說中國會產生光棍三千萬人,談到原因,都認為是由於重男輕女造成的男多女少。事實上,中國男女比例相差並不大,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中可以看出來,20歲到24歲男性6400萬,女性6340萬。
這中間有一個變化,在出生時的統計中,男孩要比女孩確實要多,但男孩夭折率更高,加上女孩瞞報漏報情況的存在,所以就造成在二十歲之前,男孩比例大於女孩,二十歲之後反而逐漸持平了。據統計,20歲~40歲的適婚年齡段,男比女多出271萬,男女比例屬於正常範圍。也就是說現在的年輕人,並非因男多女少而影響婚戀的。
至於網上流行的"三千萬光棍的數據"這應該是一個歷史問題,歷史上我國在六七十年代確實有光棍潮,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那些人老了,如今已經過了適婚年齡,而媒體只是簡單的根據人口男女總數進行相加減,再根據男孩女孩出生時的比例,從而得出了今天乃至未來產生3000萬光棍的數量,實際上這個數據並不可靠。
所以,今天結婚難,生育率低並不是男女比例的問題,更多的還是年輕人思想觀念的變化以及日益增長的生存壓力。
君不見,剩男多,剩女更多。我國女性受教育水平不斷的提高,在社會各行各業都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大量的女孩湧入城市,見識、眼界有所開拓,學識與收入不亞於男性,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思想觀念自然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新時代女性白領
所以就造成了,城市女孩剩餘,農村女孩缺人的狀況。現在找不到對象的男性,大多也都在農村,而城市有大量的單身女孩。這在局部造成了女孩稀有的狀況,隨之帶來的就是高彩禮、高房價,很多農村女孩結婚的首要條件就是縣城買房,間接拉動了縣城的房地產產業。
這就形成了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城市的女孩不會為了結婚而讓自己下嫁到農村,農村的女孩也都急著往上走,所以農村的光棍越來越多,城市條件好的男性不夠女孩們競爭,所以單身女性越來越多。結婚於是就變的老大難。
四、壓力山大的年輕人
同女孩不同的是,男性是要有根的,所謂根就是居有定所,這是農村男孩難以在城市定居的原因,因為房價太貴。居無定所的男孩,在城市只能是外鄉的打工人,想在那找對象結婚,可以說非常困難,即便他的收入可能是一個女孩的兩倍,但沒有房子,女孩也難以動心。
即便為了愛情,兩個年輕人在城市走到一起,互相照顧,一起掙錢自然沒問題,但要生孩子,恐怕就力不從心了。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在現在一個三線城市房價直逼一萬的情況下,光是置辦自己的家業,就要費盡半生,哪還有餘力生兒育女。
與之相比,一個人四五千的工資也足夠自己無憂無慮的生活,在很多人看來,逍遙自在的很,你可以說他們沒有責任感,你也可以說他們沒有上進心,但現實的殘酷絕不是喊著我努力工作就可以改變的。
月薪一萬的年輕人,除去房租水電各種花銷,一個月能剩下三千嗎?按五千算,一年也就攢六萬,十年在無病無災的情況下,在二三線城市攢個首付。要知道大多數年輕人是靠不了父母的,甚至父母能在自己創業階段不生病,不拖累就不錯了。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在城市結婚,簡直就是一種莫大的奢求。
五、值得借鑑的方法
今時不同往日,古代那種強制性的結婚法令,已經不適宜現在。但可借鑑的方案,並不是沒有,一個就是向越國那樣,制定一些輔助生育措施,減輕年輕人養家餬口的壓力,生育率自然會有所提升。另一個就是像西漢,不結婚、不生育者通過增稅來解決。只是現在不同於西漢初期的百業凋敝,恐怕難以受到支持。當然,可能還有其他更巧妙合理的辦法,作為單身狗,唯願不要有單身稅。
作者:夏風
圖片來自網絡
公眾號文生世象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