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影背影,百片汪洋
◎文並攝/劉紅慶
2016年是北京電影製片廠的奠基人汪洋的百年誕辰。走在北京北三環中路那片曾經令人嚮往的電影生產廠區,如果碰巧見到了老者,大家都念念不忘自己的「老廠長」——「沒有汪洋,哪會有北影?」「沒有汪洋,哪會有我們?」
1916年,汪洋生於江蘇鎮江,19歲進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任美工。22歲到了延安,進抗日大學學習。30歲擔任華北軍區電影隊隊長,創辦了「一輛大車上的電影製片廠」,在炮火中拍攝了《自衛戰爭新聞第一號》……
「北影廠廠長」的職務,汪洋擔任了35年,領導北影生產了近200部優秀影片。這些影片無論在主題思想、藝術審美層面,抑或承擔教化功能、培養人才,都成為一個時代的標高。
時過境遷,北影留給今天的,是一個偉岸的背影。這背影,是由上百部影片構成的一片——汪洋!
設計新廠標,汪洋定了四條要求 浮雕上用的金箔,得經「人民銀行」核准
在原老北影廠招待所餐廳改建的小飯館裡,汪洋的老部下、北影美工祖紹先見到筆者,首先指著牆上的四種「北影廠標」說:「咱就從這廠標說起吧!」
北影的第一個廠標叫「中央電影局北京電影製片廠」。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投降了,北平和平解放。毛澤東和黨中央從西柏坡搬過來,在香山一個廣場上檢閱部隊。汪洋當時是華北電影隊的負責人,跟蹤拍攝了《毛主席朱總司令蒞平閱兵》。
他們一邊接收舊中國留下的電影廠,一直製作這部紀錄片。1949年4月20日,北平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立,《毛主席朱總司令蒞平閱兵》就成了北影的第一部影片。1949年10月1日之後,正式確定了「北京電影製片廠」這個名稱。
「新中國成立,第一代紅色電影人拍攝了《開國大典》,結果到蘇聯莫名其妙丟了。」祖紹先說,「後來汪洋帶著代表團去蘇聯學習,把廠標的雕塑改成第二個,也是仿蘇的。當時蘇聯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廠標就是一個男工人和一個女農莊莊員雕塑。」
這第二個廠標用到「文革」前。「文革」期間,汪洋靠邊站了,北影拍攝樣板戲用的全是第三個廠標,由江青審定過的。祖紹先說:「這個廠標我經歷了,紅的,放光芒。浮雕用的最好的木頭,是一個楠木大象雕刻,被作為『四舊』扔了,我們就把木頭開成片用了。」
「這個原件你們應該還保存著吧?」
「現在廠子都沒了,需要保存的東西太多了,誰保存?」
「文革」結束後,放光芒的廠標顯得有點太左了。汪洋恢復工作後給祖紹先下命令:「做一個新的廠標!」祖紹先召集廠內美術人員開座談會,發動大家設計出了四五十個圖案,有天壇,也有天安門、華表,最後都貼在汪洋的辦公室審定。
最後的定稿是汪洋口述、祖紹先具體落實完成的。「他說,老的工農兵的算了吧,不考慮這個類型了。他定了四點,第一,用天安門,只有北京電影製片廠有資格用天安門。他要求天安門要正面,搞成一個金色浮雕。第二,底紋用大理石背景,比較莊重。第三,『北京電影製片廠』這幾個字肯定得要。第四,國家有規定,要有漢語拼音。」四大元素確定後,汪洋對祖紹先說:「大理石,你去給我找個五六塊來。」
汪洋認為:「每部影片的第一個鏡頭都不一樣。為了和影片銜接得貼切,片頭應該有幾個版本。比如灰的、墨綠的、紫紅的、海藍的,都得有。主圖案是金色,所以底紋淺顏色就不要了。然後再搞一個純紅的,就是紅底。」
為此,祖紹先跑了一趟大理石廠,得到的信息是:杭州邊上有一座山出大理石。於是,他就跑到了杭州,買了七八塊大理石回來。
祖紹先拿石膏雕了天安門,塗上金粉。結果金粉不過關,放一段時間就汙掉了,老得塗。他就跟汪洋請示說,我要給天安門貼金,得買金箔。在汪洋支持下,祖紹先請北京雕塑廠在原來那塊楠木上雕了天安門浮雕。經中國人民銀行核准買到黃金金箔,交給雕塑廠貼上。這樣,幾個組件就齊了。
祖紹先在一塊玻璃上寫出「北京電影製片廠」和底下的拼音,將金色浮雕固定上去。大理石板不能放在後面,因為焦點對在玻璃上,後面的大理石板花紋就會虛,所以只能進行兩次曝光。祖紹先說:「片頭一拍就是一本,各個色調都有,擱著,用什麼,導演自己定。」
汪洋定的這個片頭,用了很多年,成了新時期北影的名片。
謝芳生了孩子,汪洋送來兩隻雞
「他藝術上全懂,生活中又很平易近人」
北影的電影《青春之歌》讓謝芳一舉成名。實際上,1935年出生的謝芳對《青春之歌》的社會背景並不熟悉。謝芳1951年進武漢人民藝術劇院做歌劇演員,1957年在武漢結婚。如果不是導演崔嵬還記得她,她就是武漢的一個歌劇演員。
1953年之前,崔嵬兼任過武漢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和謝芳有兩年時間的交往。後來崔嵬離開武漢到北京拍電影,分別六年之後,他請謝芳出演《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這是慶祝國慶10周年獻禮片,時長三個小時。謝芳對筆者回憶說:「這說明導演對我還是有所了解的。」
那時,汪洋是北影廠廠長。謝芳說:「那時候不像現在,那時的領導從來不掛名。汪洋拍了好幾百部電影,幾乎沒怎麼署名。」
經過接觸,謝芳感受到汪洋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人。在謝芳眼裡,人分幾種:有能耐但比較傲氣、和善但比較窩囊、有能力又平易近人。謝芳說:「最後這種人很可貴,汪洋就是這樣的人。他藝術上全懂,是內行;生活當中很平易近人,大大咧咧的,嗓門也大。」
拍完《青春之歌》後,1960年,謝芳在北京生孩子,汪洋和製片主任、副導演一起到謝芳家探望她。謝芳至今記憶猶新:「他給我買了兩隻雞。那時是困難時期,鬧饑荒。」
1961年,謝芳作為婦女代表團成員之一去日本訪問,雖然不是北影的事,也不是電影的事,汪洋仍特意讓北影著名攝影師給謝芳拍了照片,並衝印了很多,送給謝芳。因為汪洋知道,一般女演員出國都得發照片。
汪洋安排拍攝的謝芳肖像,成了一個經典,到處使用。到周恩來提出選自己的電影演員進行宣傳的時候,22位明星照,謝芳用的就是汪洋安排拍攝的這張。
1963年,經周恩來欽點,謝芳和愛人從武漢調到北京。謝芳成了北影的演員,自此做了汪洋的部下,她感覺很幸福。甚至到拍攝電影《洪湖赤衛隊》時,汪洋都還希望謝芳能夠出演。
「在中國配得上『電影事業家』的,只有汪洋」
田方、汪洋曾互為正副手,關係一直非常好
王希鍾雖然因為創作電影《西安事變》和《周恩來》兩次獲得「金雞獎」的最佳造型獎,但普通觀眾更熟悉的還是1986年央視拍攝的電視連續劇《西遊記》。
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電影造型師,88歲的王希鍾在北影寓所接受筆者採訪時一再強調:「在中國,配得上『電影事業家』的,只有汪洋。」誰給的「電影事業家」的稱呼?是周恩來。王希鍾說:「我親耳聽到周恩來在講話裡面說的!」
1959年國慶10周年電影獻禮片搞了展映月。到了11月,在北京飯店舉辦慶功會,王希鍾參加。他記得,周恩來在談到培養方方面面的人才時說,既要培養藝術家、工程技術人員,還要培養更多的像汪洋同志這樣的電影事業家。
因為這個稱謂過去沒有,王希鍾和出席活動的北影人聽了都很驕傲,他們覺得總理這樣評價汪洋,也是北影所有人的光榮。王希鍾和筆者說:「我印象特別深,永遠記得。」
但會後不久跨入60年代,國家亂了,就沒有人再想「培養電影事業家」這個事了。而汪洋這個電影事業家為什麼會名至實歸呢?
王希鍾說:「他懂電影,不管藝術、技術,電影的方方面面至整個生產流程全懂。他對電影事業真是當作自己的生命一樣的對待。兢兢業業就是為了拍好電影。」
汪洋對電影的從業人員非常重視,無論導演、演員等主要創作人員,還是各個部門、各個工種。所以,在汪洋主持工作的年代,各個工作間都有幾個拔尖的人撐得住。他支持名導演,培養年輕的劉曉慶、張金玲、李秀明、黃健中的故事,都被說了很多遍。王希鍾說,哪怕一個漆工、雕工,汪洋都非常關心。
王希鍾說:「一次,攝影棚外走廊裡,一個木匠出身的雕工在做一件石雕,汪洋就在那兒集中精力盯著師傅弄。工人一邊做,他一邊咂吧著嘴道:『好,很好!』如果不是真愛,一個大廠長,還欣賞工人幹活?」
王希鍾記得,汪洋審片的時候,從來不放過一個細節。一次,不記得什麼電影了,汪洋說:「那門關的時候怎麼那麼輕?是用三合板還是五合板做的?要重拍一下。」另一次,演員在樓梯上走,樓梯還有絲微的顫動,這都逃不過汪洋的眼。
化妝就怕看著穿幫了,解放軍的臉塗厚一點,汪洋看出來,就得重拍。筆者問:「有沒有哪一部戲是你造型問題被汪洋看出來不對,重拍的?」王希鍾說:「當然有,還很多。」筆者追問:「有10部嗎?」王希鍾果斷地說:「有。」
王希鍾在北影拍的第一部戲是《呂梁英雄》,限於條件,毛病很多。那時給演員粘鬍子用的是纖維長一點的羊毛線,梳開後再燙直。浦克在《呂梁英雄》裡演農民,今天粘得多了,明天粘得少了,所以樣片出來鬍子一會兒一個樣,穿幫很多。
王希鍾剛進北影,田方是廠長,汪洋是副廠長。後來,汪洋是廠長,田方是副廠長。但是在北影人眼裡,兩個人都不計較誰是一把手。工作有分工,關係非常好,一直到田方去世。黃健中說:「汪洋跟田方兩個人相得益彰。當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坐在毛主席旁邊的,男的就是田方,女的就是陳波兒。」
筆者:「他倆性格上或者工作作風上有什麼不同嗎?」
王希鍾說:「表面上看,田方比較穩,工作也好,思考問題也好。而汪洋熱情、豪爽、大嗓門。他上臺做報告,有感召力,有號召力!」
田方去世後,他的妻子、著名表演藝術家於藍很無助,汪洋給了於藍最有力的幫助。甚至於藍因乳腺癌做手術,當她從病床上清醒過來,看到的第一人就是汪洋。汪洋說:「好好保重,我是替老田盡責!」
汪洋把房子借給李凖來寫劇本
「北二代」陳凱歌、田壯壯、李少紅、管虎、張揚等也都很傑出
北京西四壽壁胡同2號院整個大北房都分配給汪洋和家人居住,最多時房子有十一間。據說,這個四合院在解放前為北京市一位副市長所擁有。解放後成了公產,住了很多戶。文化系統的領導陳荒煤也曾和汪洋住在這裡。
汪洋的長女汪林立就隨父母在這裡住了很多年。從最快樂的日子,到全家最黑暗的日子,一直到「文革」結束,汪林立也生了孩子。汪林立記得,家裡有七個孩子,一張床要睡四個人。汪林立的女兒告訴筆者:「我能記得自己三四歲了,姥爺抱著我在小院裡的情景。」
「文革」中汪洋成了黑幫,北影就把紅衛兵一個個安排到四合院來,汪洋家就壓縮成四五間了。雖然小了,但是院子好幾進,比較深,所以特別安靜。
為了能出好劇本,汪洋把房子借給劇作家李凖來寫作用,自己則住北影辦公室。在汪洋的家裡,李凖創作完成了電影文學劇本《大河奔流》和根據小說《李自成》改編的《雙雄會》的劇本。汪林立記得,劇本《女賊》也是在這裡完成的。
支持名家,也不忘記無名小輩。汪林立說,北影廠的水暖工業餘時間喜歡寫作,完成了電影文學劇本《瞧這一家子》。把劇本給到汪洋手裡,汪洋覺得挺有生活質感的。那時王好為、李晨聲喜歡拍北京市民生活,就讓他倆看劇本,他們覺得不錯就加工投拍了。汪林立說:「我爸完全不會因為出自工人之手,就不用人家的劇本。」
汪洋33歲當了北影廠長,在他經營下,北影很快成了一塊肥沃的可以滋養藝術成長的土壤。黃健中告訴筆者:「我1960年進北影時,汪洋才44歲。那時,凌子風、張水華、成蔭都40多歲。他們經歷過了上海的電影,也經歷了戰爭,都年富力強,最有創造力。」
黃健中說,北影不只老一代好,在北影成長起來的第二代人,大牌導演、演員也是最多的。從陳凱歌、田壯壯、李少紅到管虎、張揚等,從葛優、陳佩斯到更年輕的,最少有十來個北影第二代都很傑出的。其中,陳凱歌、田壯壯是這代人的代表。所以,北影人永遠愛北影。
而今,作為電影製片廠,北影廠合併到中影集團,黃健中覺得,由汪洋締造的「北影」金字招牌雖在,但作為一個單位已名存實亡了。
1998年12月28日,汪洋走完了自己輝煌的電影人生。去世前,汪洋給老伴準備了照片,因為妻子得了肝癌。可汪洋摔了一跤躺進醫院治療,時間不長就心衰、肺衰,剛82歲。半年後,妻子也走了。汪林立的女兒說:「我姥姥特別有毅力,不覺得自己有病,對生活非常樂觀。但姥爺一走,她精神沒有了支撐,很快就走了……」
說起汪洋,所有老北影人都遺憾地說:「這樣的人很難再有。」
黃健中說:「凡是跟汪洋工作過,無論同代人還是晚輩,對他都極其敬仰。汪洋的人格魅力,在北影是數一數二的,說他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奠基人,當之無愧!」
老照片提供/
汪林立
標題題字/
祖紹先
(責編:陳苑、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