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改革開放就是要讓中國成為全世界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最好土壤

2020-12-20 瀟湘晨報

編者按:發展永無止境,奮鬥未有窮期。「十三五」圓滿收官在即,壯闊「十四五」即將啟航。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面對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國將如何繼續乘風破浪、堅毅前行,事關14億中國人民,也同樣牽動著世界目光。央視網年終特別策劃《奮進「十四五」·深解「關鍵詞」》,以小見大,讀懂中國經濟發展大局觀。

央視網消息: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徵。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明確」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梅新育,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曾參與編制國家商務發展「十一五」規劃。

央視網記者: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國際環境惡化,如何看待疫情防控常態化大背景下的開放經濟?

梅新育:開放經濟對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可缺少的。縱觀歷史,一個國家經濟開放發展的興盛時期和全球經濟增長是高度重疊的,反之,在走向逆全球化的階段,往往會形成相互加劇的惡性循環,更有甚者會蔓延到政治和軍事領域,引爆軍事衝突。所以,汲取歷史教訓,不管是為了自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是為了整個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都需要保持開放的勢頭,避免逆全球化潮流席捲世界。

央視網記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要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如何理解「高水平」?

梅新育:以前的開放,我們主要講促進出口,現在中國已經連續十幾年成為全球出口第一大國。如今我們強調擴大開放,比較突出的體現就是擴大進口貿易自由化;以前我們強調的是與國際慣例接軌,但高水平開放下,我們更強調的是如何在國際經貿體系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央視網記者:在對外開放中,我們應該通過怎樣的途徑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

梅新育: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作為全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在國際經貿規則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正因如此,在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停滯多年、多邊貿易談判在可預見的未來難以全面啟動的情況下,我們要建設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當中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要主動推動以中國為樞紐的雙邊和區域自由貿易體系的發展。

出於這一點,我們看到,一方面我們在推動中日韓的自由貿易,另一方面,我們還在推動中國跟歐盟的自由貿易和投資協定的談判。

央視網記者:擴大改革開放的目的是什麼?

梅新育:擴大改革開放,歸根結底就是要在中國創造全世界最好的營商環境,讓中國成為全世界先進生產力發展最好的土壤。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另一方面也是給我們自己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讓中國成為一個有才幹者可以實現夢想的地方。

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使我們的經濟、產業、科技發展日漸贏得世界領先的地位,才能打破反華勢力企圖讓國際主流市場跟中國脫鉤這樣一種幻想。

改革應當是一個永無休止的進程,這也符合中華傳統文化觀念。我們要不斷與時俱進,不斷發展,不斷調整自己適應發展的需求。在變局面前,我們更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把自己的基礎打紮實。

【來源:央視網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梅新育:中國新定位,隴右新發展
    原來,中國是個落後農業國,毗鄰東北的俄羅斯/蘇聯、日本帝國是工業化國家,相對中國發展領先一大截,東北成為相對先進知識、技術、組織、資本流入的前沿,領風氣之先,經濟位居全國前列,理所當然。現在,中國已經躍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多年,經濟社會發展領先於東北區域的所有鄰國,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國際分工已經成為工業化中國對農礦俄羅斯的分工,東北已經不再是相對先進知識、技術、組織、資本流入的前沿,自然等條件的劣勢由此凸顯,在全國的經濟地位相對大幅下降,不可避免。天津經濟地位下降,也是出於類似原因。所以,我們首先要認清中國在全球經濟政治體系中的定位,然後才能找準甘肅的定位。
  • 中國生產力學會發布中國生產力發展優秀理論成果
    近日,在京召開的中國生產力學會成立四十周年座談會上,中國生產力學會根據各省市生產力學會、學會各專業委員會、有關單位、智庫和學會專家推介的理論成果中
  • 瞭望|中國生產力發展進入中速時代
    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社會生產力進步史。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實現了社會生產力的歷史性跨越,人均GDP從不到200美元增加到超過1萬美元。  第二,全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約束條件出現重大變化。自然資源、環境汙染、氣候變化等問題出現並加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有「羅馬俱樂部」資源問題之爭,現在已變得更加現實和緊迫;環境汙染對人類健康造成重大傷害;尤其是氣候變化問題,已對人類未來生存構成切實威脅。近20年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這些問題,日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硬約束條件。
  • 瞭望|中國生產力發展進入高質量高效益階段
    最後,在目前為止的現代社會,只要條件具備,生產要素配置有一個堅定的方向,就是流向利潤較高的地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生產力的巨大變化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實現了社會生產力的歷史性跨越,人均GDP從不到200美元增加到超過1萬美元。
  • 中國共產黨提出「改革開放」概念的由來與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基於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是基於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基於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於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40年來,改革開放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徵,成為當代中國的主旋律。那麼,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提出「改革開放」的,這一重要概念又是怎樣發展和演變的?
  • 感恩「改革開放」
    在此基礎上中國人民實事求是的選擇了改革開放的道路,人類文明再次匯聚到了偉大的東方古國。改革開放幫助中國人民戰勝了飢餓、貧窮、疾病、災荒,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類奇蹟!改革開放推動下的思想解放浪潮讓神州大地重煥勃勃生機!
  • 中國平安榮獲「中國生產力發展十大卓越企業」
    12月12日,中國生產力學會發布改革開放40年來生產力發展標誌性成就。憑藉影響帶動中國金融保險業發展的重要貢獻,以及領先行業的創新科技實力,中國平安獲評「中國生產力發展十大卓越企業」。中國平安於1988年在深圳蛇口成立以來,逐步成長為國內領先的科技型綜合金融生活服務集團。
  • 瞭望|深入推動中國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專訪第九屆、十屆全國...
    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鮮明特徵《瞭望》:為什麼說「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鮮明特徵,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中國生產力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有哪些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只有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來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改革提供強大牽引,才能更好推動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適應。擴大開放,不僅要「引進來」,還要大膽地「走出去」。改革開放這40多年,我們充分利用了國際市場,為快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 從深圳發展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
    「就是要到在中國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地方,現場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2012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後首次離京考察選擇廣東,首站即來到深圳前海。「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實踐是經濟特區。全世界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頭號成功典範莫過於『深圳奇蹟』。」英國《經濟學人》這樣評價。鐵一般的事實,昭示著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生產力得到如此大的釋放。
  • 瞭望丨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中國生產力學會名譽...
    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鮮明特徵    《瞭望》:為什麼說「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鮮明特徵,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中國生產力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有哪些重要意義
  • 深刻認識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及其實踐價值
    這意味著社會主義社會同樣要遵循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要化解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在改革開放前突出地表現為經濟領域中計劃經濟體制對生產力發展的束縛。實施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把握社會基本矛盾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做出的大膽調整和重大變革。
  • 瞭望| 新時代持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再認識——專訪中國生產力學會...
    「世界生產力大會舉辦目的是要通過提高世界生產力水平來推動世界的和平、繁榮、和諧,而很清楚的一點就是,中國生產力發展對世界具有重要影響。」 第三,提出創新是引領生產力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是對勞動對象的升級和改造,也是決定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戰略抉擇。自主創新是創新能力的決定因素,高端科技就是現代的國之利器。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我們必須要加強自主創新,充分發揮我們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創新驅動戰略,就是讓市場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性力量,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 中國生產力強起來!十大標誌性成就
    這是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點火瞬間模擬 圖國家航天局供圖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踏浪前行,實現了年均約9%的增長。對於這一發展奇蹟,以及中國經濟增長的路徑和取得眾多舉世矚目成就的根本原因,國內外專家學者曾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研究和闡釋。
  • 改革開放 40 年與語言服務創新發展論壇,訊飛翻譯機再領行業
    由中國外文局指導,中國翻譯協會主辦的改革開放40年與語言服務創新發展論壇暨2018中國翻譯協會年會於2018年11月19—20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會議期間,戰略合作夥伴科大訊飛旗下的訊飛翻譯機2.0在論壇上的驚豔亮相,再一次引發了論壇的一個小「高潮」。改革開放40年翻譯事業迎來轉型發展新時代時間是最好的見證。
  • (原創)改革開放使科學技術取得了巨大成就
      ​文|杜文杰 (5)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社會發展和進步離不開科技和文化,國家實力的比拼實質上就是科技和文化的競爭,21世紀以及人類的未來,將是科技的時代,也是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更是科技戰勝愚昧和無知的時代。
  • 改革開放破除了市場經濟等於資本主義的傳統認知
    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給世界帶來深刻啟示,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改革開放帶給世界的啟示是根本性、長遠性的,也是理論性、思想性的,這可以從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全球治理等方面加以分析。
  • 梅新育:為什麼說武漢是座英雄城?
    填溝壑」的悲憤;這塊熱土,見證了英雄戰略反攻初見成效、光復山河曙光展露時「仰天長嘯」和「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壯懷激烈;這塊熱土,深深體味了英雄戰勝之後被十二道金牌逼迫回師、痛感光復理想化為泡影的滿懷憂憤抑鬱——「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在這裡,我們的英雄將他的軍事思想與實踐推向高峰:「兵家之要,在於出奇,不可測識,始能取勝。
  • 論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
    尤其是自從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以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便成為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宏偉目標,我們黨也開創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並提出了「三步走」戰略。為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步伐,我們強調對外開放,向西方現代化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學習。對外開放的目的,就是吸收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要正確對待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現代文明成果,趕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 改革開放40年 十大金句
    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1986年,「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這句話被登在美國《時代》周刊上,「貓論」也隨之成為世界人民知曉的名言。這句風趣幽默、釋理簡明的話語把改革面臨的諸多複雜問題化繁為簡。
  • 人民大學校長劉偉:中國改革開放40年為什麼能夠如此成功?
    我們知道馬克思最重要的創造,按照恩格斯講的,是他的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一個最基本的東西就是如何解釋歷史發展的動力、生產力、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生產關系所有的變革,制度創新最根本的是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性質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