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發展永無止境,奮鬥未有窮期。「十三五」圓滿收官在即,壯闊「十四五」即將啟航。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面對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國將如何繼續乘風破浪、堅毅前行,事關14億中國人民,也同樣牽動著世界目光。央視網年終特別策劃《奮進「十四五」·深解「關鍵詞」》,以小見大,讀懂中國經濟發展大局觀。
央視網消息: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徵。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明確」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梅新育,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曾參與編制國家商務發展「十一五」規劃。
央視網記者: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國際環境惡化,如何看待疫情防控常態化大背景下的開放經濟?
梅新育:開放經濟對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可缺少的。縱觀歷史,一個國家經濟開放發展的興盛時期和全球經濟增長是高度重疊的,反之,在走向逆全球化的階段,往往會形成相互加劇的惡性循環,更有甚者會蔓延到政治和軍事領域,引爆軍事衝突。所以,汲取歷史教訓,不管是為了自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是為了整個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都需要保持開放的勢頭,避免逆全球化潮流席捲世界。
央視網記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要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如何理解「高水平」?
梅新育:以前的開放,我們主要講促進出口,現在中國已經連續十幾年成為全球出口第一大國。如今我們強調擴大開放,比較突出的體現就是擴大進口貿易自由化;以前我們強調的是與國際慣例接軌,但高水平開放下,我們更強調的是如何在國際經貿體系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央視網記者:在對外開放中,我們應該通過怎樣的途徑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
梅新育: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作為全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在國際經貿規則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正因如此,在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停滯多年、多邊貿易談判在可預見的未來難以全面啟動的情況下,我們要建設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當中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要主動推動以中國為樞紐的雙邊和區域自由貿易體系的發展。
出於這一點,我們看到,一方面我們在推動中日韓的自由貿易,另一方面,我們還在推動中國跟歐盟的自由貿易和投資協定的談判。
央視網記者:擴大改革開放的目的是什麼?
梅新育:擴大改革開放,歸根結底就是要在中國創造全世界最好的營商環境,讓中國成為全世界先進生產力發展最好的土壤。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另一方面也是給我們自己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讓中國成為一個有才幹者可以實現夢想的地方。
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使我們的經濟、產業、科技發展日漸贏得世界領先的地位,才能打破反華勢力企圖讓國際主流市場跟中國脫鉤這樣一種幻想。
改革應當是一個永無休止的進程,這也符合中華傳統文化觀念。我們要不斷與時俱進,不斷發展,不斷調整自己適應發展的需求。在變局面前,我們更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把自己的基礎打紮實。
【來源:央視網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