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正月廿一、廿二,為鹽鴻鎮鹽灶村特定的拖神吉日。拖神是鹽灶鄉的奇特民俗,當地人稱搶「老爺」,這種習俗就算在熱衷於「營老爺」的潮汕地區,世俗罕見的。
鹽灶鄉
鹽灶鄉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鹽鴻鎮,距離澄海城區東北18公裡處,東北部與潮州饒平接壤,由四個自然村組成依次為港頭、中社、上厝、上社,人口約2萬餘人。
鹽灶鄉一名源於宋末(約1270年),宋朝初年已有劉、詹、黃、吳、呂等姓聚居於這一帶山邊,形成點點村落,有北山、布袋寮、呂厝寮等。北宋末年,劉布袋首先攜眷定居於沙隴,時稱劉厝圍,傳說今劉厝池系他親手挖鑿,依次有黃、沈、杜、林、李、陳等姓定居於此,開始形成村落。因地臨海濱,為商船、漁船往來,停泊之所,取名新港埠。雍正丁末年(1727年)村人李嵩德喜中進士,受雍正皇上召見,因家鄉地處海邊,言鄉民多壘灶煮鹽為業。雍正皇帝聽了甚為歡喜,曰:「鹽乃民生之本,朝廷稅利之源,近海鄉民多煮鹽為業,此乃好事,卿之家鄉就賜名鹽灶吧。」從此,鹽灶村流傳至今。其鄉由多個池塘點綴,從空中俯視猶如一把關刀,故有「鹽灶關刀地,親正幹呷己」的說法,因背山面海,村民自古業漁,以農為輔。
現今的「鹽灶」由於圍海造田,人們的早已不以漁為主業,但由於古時村人常出海捕魚,時常早出晚歸,便有商販擺攤設市,漸之形成了夜市。「鹽灶」的夜市也因古時的生活習性而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延續至今。
正月廿一這一天中午開始,各村(港頭、上厝、中社、上社)鄉民遵照古時約定的路線巡遊全村,即進行文遊。與鴻溝鄉不同的是,鴻溝鄉在巡遊是環繞整村的,而鹽灶卻是各村獨自巡遊的,而且各村都有各自供奉的神明。且巡遊也有文武之分,港頭、上厝、中社為文遊,上社為文武兼併,各有各的特色,其中數上社「揖老爺」最為出名。鹽灶各村「勞熱」具體時間:港頭、上厝為正月廿一,中社、上社為正月廿一、廿二 。
不同於春節的豔陽高照,這一天的天氣轉冷並下起了微微細雨,陰冷的雨天卻絲毫沒有消減鄉親們遊神的熱情。午後,鹽灶各村「遊神」隊伍從各自老爺宮出發,開始圍繞著各自的村莊進行巡遊活動(即老爺巡社),接受鄉民的香火朝拜,沿途村民都會在自家門口擺放了迎神的貢品,「老爺」所到之處,鞭炮遍地紅。
▲老爺巡社
▲老爺巡社
各村「老爺」出巡的隊伍中由大鑼鼓、標這些不可或缺的部分外,期間,鄰村更是出動了麒麟,馬隊。「老爺」在巡社其間,會到其村大埕或祠堂前進行繞圈,每次環繞三圈(據當地朋友介紹,繞三圈,是保佑村平安如意的意思)繞完就往下個村道去。
遊神隊伍精神抖擻,即便沒有晴空萬裡的好天氣,村子裡也仍然熱熱鬧鬧,朋友圈更是刷爆,巡社完成後,巡遊隊伍會重新回到各自的祠堂中去,而正月廿一這一天也就結束了。
鹽灶緝老爺
正月廿一晚,上社村各甲青壯年扛著老爺陸續來到大宮前集中,老爺一停下,鄉親們便跪拜上香,當五尊老爺已經到齊時,眾人跪拜後,就起行出發,到村裡每個祠堂進行巡視。
晚上老爺早早被各個裡甲抬上專門做的結實的「武轎」捆緊,一個大漢站在上面,轎子上插滿了燃燒正旺的香火。開始巡社!首站為大宮頭,二站為李氏宗祠,三站為林厝老祠,四站為林厝新祠,五站為陳氏宗祠,每到一處站點,都有特別儀式迎接,其中數林厝老祠儀式最為隆重(今年因在修繕祠堂,故搶老爺須的活動取消),一場充徹著最土著原始暴力美學將在這裡一一呈現了。
在往年途至第三站林厝老祠後,老爺依次入祠內,各人進行跪拜、上香,在停留的片刻中,祠外一群人手持竹篾條開始點燃,到了二王爺出來的時候,眾人持火蔑往老爺身上鞭打!場面十分壯觀!據說,誰要是扯到了搶到了二王爺的須,就得馬上跑回家,即使是來上社做客的外鄉人,親友也會這樣勸說,因為這是最吉利的,這一年肯定會發財,要把福氣一分不少的趕緊帶回家裡去。
在各個站點儀式後,此時諸位老爺便開始往老爺場去,老爺場此時已經人山人海,配上勁爆音樂,現場人們早已按耐不住了
十一點許,由前後幾十人穿統一的服裝的甲頭護衛著轎子衝向人群擠得水洩不通的老爺場。大漢站在轎上神像的後面,手中拿滿燃香,左右示威,不斷用香飛擊逼近的人群。
鹽灶鄉這個「緝老爺」的特殊習俗,遠近皆知。其它地方都是營老爺走老爺,間或也有耍老爺的,但是唯有鹽灶是緝老爺。所謂的「緝」,現在還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本字,這裡姑且當做一個同音字來表示。潮語把折騰一種東西叫做「緝」,例如緝面,緝粿,都是把麵粉米粉攪拌成固體形狀,然後上下左右揉搓。鹽灶遊神的時候,就是這樣對待神偶的。而且不只是本村人可以上去「緝」,也歡迎外鄉人來緝。
緝老爺也有講究,第一位老爺為洗路神,神聖不可侵犯,後者均可以緝,緝老爺首先要衝破甲頭防線,然後登上老爺轎,在上面你推我打,互不相讓,如不慎落下轎子,兩者不可有肢體衝突,大家人都圖個樂趣,公平競技。在眾位神明中,媽祖數大多數人主要揖的對象,為古時鹽灶村民從海中拖的神明,也可稱為「水撈神」是最初緝的神明。
期間,甲頭會在一定時間內進入老爺場,跟奪神者你爭我奪,竭力拖往界線外,只有把「老爺」拖往界線外才算成功。
「緝老爺」要揖越久越好!據說在過去,抬老爺的壯漢全部是「託手尾」,轎子是高高擎起來的,要緝老爺的人不但要靠近,還需要施展各種手段爬到轎子上面去緝。這儼然就是一個武術電影的鏡頭。以前護轎的人還要赤身塗油,上去的人拉他的手也拉不住。難度之高,也擋不住藝高人膽大的外鄉過江龍。
鹽灶鄉上社拖神純粹是一種體力比賽,抬「老爺」出巡的甲子,要極力的保護神像不能為拖神的人搶到,而準備拖神的壯丁則要竭力的去搶到神像,然後把神像扳在地面,當成自己的坐騎,要單一個人便搶到神像,那是十分困難的,於是要拖老爺者前一般都在事先拉幫結派,準備充分,組隊而行。
六甲起源:上社有林、陳、李三大姓,三姓自古結社而居,而今還延續著古代的裡甲制,故稱分有六甲,實則僅五個組!三姓各有祠堂,各以祠為內部的維繫樞紐,其中李氏宗祠為一甲、老林氏宗祠為二甲、新林氏宗祠為三甲、陳氏宗祠為四甲、大宮頭為甲頭。各甲,實際上就是本村上社各姓各房派的標誌。
正月廿二
正月廿二這一天,中社與上社早上會進行同廿一一樣的巡社活動,繞村遊行後回宮前暫駐,現場鞭炮聲陣陣,吸引了諸多外地遊客歇足觀看。(中社村為文遊廿二後結束,上社為文武兼併)
「老爺」在宮前接受鄉民薦香後,甲子將抬起老爺沿古線巡社,沿途鄉民會將拜神的香插到老爺轎上,然後進行互換,後帶著沾著靈氣的香回到家中插上灶臺,寓意沾福氣,保佑家人平安順。
在老爺場,此時已被圍得水洩不通,四鄉八裡的人都向上社的老爺場集中過來,焦急地等待「老爺」出現。
▼老爺場全景圖▼
正月廿二的緝老爺在三點左右開始,甲子眾人抬「老爺」出現在老爺場,整個現場氣氛瞬間被點燃!
早早等待緝老爺的人們毫不示弱,一波波地擁上前去,要把老爺轎拉下來。這個時候是整個遊神最為高潮的部分,護神者與拖神者各顯實力,手推足蹬,不知道的以為是一場幾萬人的大群毆,整個老爺埕群情激昂,熱血沸騰,除了裡三層是人神在角力之外,站在外面的人就像處在洶湧的海潮之間似的,前後左右只能隨波逐流,那種衝擊力無法言表。
在每年的正月廿二緝完老爺後,上社雄鎮古廟的老人組們就會組織抽籤安排明年的抬老爺歸屬(鬮),然後這一年遊神也就圓滿結束了。之後鄉理事就會請人重新為神像油漆上妝,然後到二月初一的時候,全村的人就會為老爺重新開光上殿舉行一個儀式,用紅色的湯丸慶祝全村主神集體歸位,稱之為「拜紅丸」。
「鹽灶緝老爺」早已名揚潮汕,每一年都會吸引許多外地人慕名而來,它是我們鹽鴻獨有的,更需要我們更好地傳承下去。
本文中圖片源於鹽鴻生活、鹽鴻在線、潮汕林氏食品城、及其他照片原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