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俗在中元節,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這一天;不過由於今天是正日,比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會等組織善信備辦三牲品到義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舉行盂蘭勝會,搭孤棚(祭壇),陳列大量三牲品、酒飯、紙錢、紙紮衣物,請和尚、道士到來念經、主祭。
祭品除上述食物外,還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還有活豬、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後,散發實物,或編號散發竹籤牌子,讓觀眾去搶,這就是所謂搶孤。
在汕頭不少地方就還保留著這個傳統習俗,相信澄海還有很多人沒有見過……
2014年汕頭西堤「搶孤」現場
以下視頻及圖片來源@紅蓮
▼現場視頻▼
今日澄海溪南南砂鄉「搶孤」現場
搶孤是一種廟會活動。通常在每年的夏季舉行。臺灣部分民間在中元普渡後,會將祭祀的供品提供民眾搶奪,稱為「搶孤」。一種說法是為了與孤魂野鬼搶奪祭品,另一種說法是為了嚇退流連忘返的鬼魂。
澄海溪南南砂鄉西社三房公祠前,每年七月十五下午普度時搶孤。村民的祭品和鄉眾的公共祭品都可以在鑼響之後,成為「搶孤」的對象,場面更加熱烈震撼。
公共祭品和私人祭品都可以搶。但必須聽哨子,哨聲響後才開始。
以下文章來自@許旭綿
潮俗七月半中元節,也稱「盂蘭盆節」。源於《佛說盂蘭盆經》記載的一件事:佛祖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目鍵連,素稱「神通第一」,入定時見到自己去世的母親墜餓鬼道,受極大苦。頭大如鬥,喉細如針,無法吞食任何東西,一切食物至嘴邊即化為燒紅的火炭。目鍵連看到母親在世不信因果不修善根,致墜惡道,非常悲痛。問釋迦牟尼佛,有何辦法能救母親於倒懸。佛祖教他設盂蘭盆會,供養一切鬼道眾生。目連遵教施行。是日其母得脫鬼道生天。
潮汕人自古信奉鬼神。非常重視七月的施孤。民國時期,這一活動遍及潮汕鄉村,並被潮人帶到香港,成為香港現代國際大都會一項極具特色的民俗活動。
(潮陽道教形式的盂蘭盆會)
奇怪的是,《盂蘭盆經》目連救母,屬於佛教故事,應屬佛教活動。但香港潮屬社團主辦的「盂蘭盆會」,卻是道教形式,由道士實施齋醮。潮陽民間每年的盂蘭盆會比澄海更隆重,也是佛、道都有。但在澄海,傳統宗教以佛教為主,除了程洋岡丹砂古寺早年有道士之外,澄海幾乎沒有道士居住的廟觀。但民間信奉的神,無一不是道教神明。就連佛家著名的觀音菩薩,也以道家「慈悲娘娘」的形象出現在神廟,成為民間信仰的神。
所以,澄海舊社會的「盂蘭盆會」,都以佛教形式施孤普度。在佛寺庵堂的門口偏僻角落,都供奉有「孤爺爐」,上書牌位:寒林所孤魂臼子之位。「寒林所」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意思是亂葬崗。「臼子」意為佛子,意思是雖墜鬼道,也是眾生之一,也為佛視同己子。所以每年七月初一開始,四眾弟子日誦《地藏經》數遍,到月底地藏王菩薩聖誕時,舉行「焰口法會」,全部誦經功德迴向給累世冤親和一切孤魂餓鬼,令其早脫三惡道報。
(澄海農村普度)
民間的盂蘭盆會,則以普度和「搶孤」的形式進行。從六月最後一天「開地獄門」到七月最後一天「關地獄門」,中間任何一天都有鄉裡普度,有的鄉村是專門擇日,有的鄉村是正月哪天遊神,七月就哪天普度。舊時大部分鄉村都有搶孤習俗,即把普度祭拜孤魂的祭品,讓窮苦人家去搶。普度結束,鳴鑼一響,就可以搶了。這些祭品主要是大米,粿品,麵條,米粉這些糧食類食物。而這些正是窮人最需要的東西。舊社會還有鄉眾出錢,買來成年丫頭,在搶孤時,讓年青而娶不起媳婦的窮漢去搶來做老婆的。真正到「冥陽兩施」。
(「焰口法會」及放河燈)
舊社會的東隴村,每年七月廿八都在所廳大埕舉辦「盂蘭盆會」,請法師升座「放焰口」施孤。高搭一孤棚,上供紙紮的巨大鬼王「大士爺」(觀音菩薩的化身),下供靈位三塊,一塊寫「歷代戰爭陣亡將士」,一塊寫「澄饒公路車碾亡魂」,一塊寫「澄海界內孤魂佛子」。供品是三個盛著米、鹽、水的大陶缽。法師在放焰口過徎中,會從法座上拋下麵粉做的「面桃」和「佛手」,讓人去搶,這也是搶孤的內容,澄海民間有「放掉面桃去搶餅」和「做鬼也爬不上孤棚」的俗語。
文章、圖片、視頻來自@紅蓮、許旭綿及網絡
澄海100整理,轉載請註明
【小編微信】nxs0754 【合作探店】1316909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