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滿牛油的孤柱,參賽者正奮力向上爬。 |
「農曆七月三十鬼門關」。相傳這一天,被放出的孤魂野鬼在人間吃飽喝足後將再次被關入冥府。
恰恰在這一天,臺灣宜蘭頭城鎮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活動。已是子時,鑼鼓喧天;摩肩接踵,萬人空巷。一聲開始令下,無數加油聲起,12支隊伍箭步向前,爭分奪秒地爬著各自身前約13層樓高的柱子。
「他們在『搶孤』,這是一種民間習俗。」年輕的母親回答年幼的孩子。
「搶孤」由孤柱、孤棚、孤棧組成。孤柱有16根,每根都是筆直矗立的大杉木,中間12根塗滿了牛油供競賽隊伍攀爬,外圍未塗牛油的4根供「好兄弟」爬(註:「好兄弟」是臺灣地區對孤魂野鬼的委婉說法)。可別小看了這12根孤柱,爬起來可真要命,牛油使得柱子表面摩擦近無、光滑無比,傳統的攀爬方式肯定行不通。不過選手們也有土辦法,先是在柱子表面灑滿冥紙增大摩擦,接著用疊羅漢的方式堆起高人塔,地面上的隊友們使出吃奶的勁兒把隊友往上推。到達一定高度後,就是單兵作戰了,負責攻頂的選手先用布條一層層刮去牛油,再把布條綁在柱子上,以此為支力點,一步一個腳印地往上「蠕動」。
比賽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有的隊伍很快就疊成高人塔,卻欲速不達、重心頓失,在一片驚呼聲中轟然倒下;也有選手身手矯健、體格驚人,眼看即將一步登天,卻不敵牛油、大意失手。一個技藝高超的「倒翻棚」,選手手腳並用地爬上孤棚,這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大半,孤棚之上還有數支掛滿祭物的竹編孤棧。「主要掛有魷魚等乾貨,還有真空包裝的臘肉、鴨賞等,方便讓爬上孤棧的參賽者拔下丟給臺下觀眾。」當地一位耆老說道。孤棧最頂端掛著順風旗,第一個爬上孤棧的砍旗者為冠軍。宜蘭民眾相信,搶得順風旗者,可獲得神鬼庇護,將順風旗插在船桅上,出海時就會一帆風順、滿載而歸。
水有源,樹有根,有了人類,就有了民俗。民俗,是民族文化的根。「搶孤」這一古老習俗也不例外,它根植於農曆七月的「普度」民俗,又和源於中原地區的中元節以及盂蘭盆會密切相關。「閩俗重搶孤」,明弘治黃仲昭的《八閩通志》卷之三「歲時」如是記載。由此可見,「搶孤」民俗在福建源遠流長。相傳,「搶孤」很早便傳入臺灣地區,在清道光年間的一首《蘭城中元》詩中已有描述。據宜蘭縣蘭陽博物館研究員林正芳介紹,早期大批閩南先民渡海到臺灣,也帶來了家鄉的風俗民情,其中「搶孤」就是由最早開墾宜蘭的吳沙公所傳入,意在普度孤魂、消災解厄。「頭城搶孤」跟福建漳州龍海大社村的搶孤民俗一脈相承,不僅儀式內容基本相同,就連搭建孤棚時的諸多禁忌都一樣,比如上下主壇的人員必須吃素齋戒,戴孝者和坐月子的婦女不得接近等。
有的活動熱鬧過後,人去場散,如同船過水無痕。但有的活動即使結束了,也會讓親歷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和群體的記憶。神奇的「搶孤」習俗流傳至今意義重大。其一,為追念先祖開拓家鄉艱辛奮鬥、百折不撓的精神,祭拜超度那些因戰爭、瘟疫、天災人禍而喪生的亡靈;其二,它是一種古老的民間競技健身活動,考驗參賽者的技能、智慧、膽量、意志和耐力;其三,它是活躍鄉村民眾文化娛樂生活、傳承優秀民俗節慶的觀光活動。
閩南搶孤習俗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朱銀枝就來自龍海大社村,多次往返閩臺參加「搶孤」交流活動的他說,「搶孤」是兩岸共有的民俗。近年來兩岸頻繁以「搶孤」為平臺促進交流,既能增進兩岸宗親之間的友好往來和血脈情誼,實現「兩岸一家親」,又能傳承先民們不畏艱苦、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這是對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最好佐證。
(責編:劉潔妍、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