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指上海最吸引海歸創業上市企業聚群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廣州12月18日電 (蔡敏婕)2020年海歸及國際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單18日在廣州發布。其中,在今年海歸創業上市企業聚群城市榜上,上海以20家海歸創業上市企業數量佔首位,北京以14家次之,深圳以10家排第三位。

北京零點有數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際關係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總經理趙雷稱,海創企業聚群效應顯著,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其中一線城市海歸創業上市企業佔比46%;新一線城市海歸創業上市企業佔比27%;二線城市海歸創業上市企業佔比16%。

「在過去兩年,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的上榜數量逐漸超過網際網路企業,去年海創企業榜單排行前三的所在行業分別是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網際網路行業。但是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疫苗研發以及核酸試劑的研發等海創企業集群效應明顯,以醫藥衛生行業領先。」趙雷稱。

當天,中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專家指導委員會舉辦2020年度「最具成長潛力的留學人員創業企業」榜單發布,上榜企業包括哈爾濱自由智造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江蘇集萃藥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近年來,一大批留學人員攜創新理念、核心技術和自主智慧財產權回國創新創業,為進一步激發留學人員創新創業活力,加大對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的支持和服務力度,上述專家委員會持續開展宣傳推介活動,助推一批有成長潛力的留學人員創業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完)

相關焦點

  • 《2019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海歸求職薪酬優勢明顯
    2020年初,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CCG)《2019年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發布,報告顯示,企業招聘海歸平均月薪酬為10996元。本次調查報告共收回有效問卷2020份,調查內容包括:●海歸留學狀況、歸國理由、國內發展優劣勢及對國內政策的訴求。●海歸求職需求、渠道、時間、匹配程度及就業現狀與創業進程。●海歸求學與就業發展的選擇與國際局勢、城市發展等因素的關係等方面。
  • 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90後成為海歸主體
    《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報告顯示,90後成為新生代海歸的主體,佔比高達55%。今年的《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95%的海歸都能在歸國後的半年內找到工作,而國內的就業前景也更加吸引留學生們回國工作。
  • CCG&智聯招聘:2019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
    報告顯示「具有國際視野」代替語言成為海歸在國內發展的主要優勢,「家鄉」對於海歸的吸引力顯著上升。從受訪海歸的城市分布來看,上榜的17個城市中,青島也榜上有名,顯示居住在青島的海歸佔比為2%。
  • 海歸創業秀出新高度!誠意滿滿也得「軟硬兼有」
    2019年8月,曾有媒體對當時已在科創板上市的28家企業董事長做過學歷背景梳理,結果顯示,其中有8家企業的董事長有海外留學和工作經歷,包括安集科技、晶晨股份、瀾起科技等,除此之外,另有3家企業的核心高管有海外發展經歷。按照當時數據,公司高管團隊中擁有海歸背景的在28家科創板公司中佔比超40%。
  • 智聯招聘發布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以往熱門的留學國家陷入公共衛生危機,在新未來下,海歸群體如何制定未來決策呢?在此背景下,智聯招聘發布《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結合平臺求職大數據及問卷調研,呈現2020年海歸尤其是留學生群體的回國趨勢,以及海歸就業、創業情況。
  • UniCareer:2019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
    在線職業教育公司UniCareer發布《2019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報告共收集13228份有效問卷,從海歸基本情況、職業發展、職業期待等方面,分析了海歸人才求職的現狀與趨勢。
  • 傳承學院 | 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報告,7成應屆留學生回國求職
    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回國求職,最近智聯招聘發布了《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報告》,結合平臺求職大數據及問卷調研,展示了2020年海歸的就業、創業情況。報告篇幅較長,接下來給大家劃下重點。更多名企實習、新生代峰會、頂級志願者、線上課程等學習實踐機會,盡在傳承學院「星耀未來」成長計劃!報告顯示,2020年在國內求職的海歸人數相比2019年增長33.9%。
  • 《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發布:國內求職的海歸人數同比...
    據《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以下稱《調查報告》)顯示,由於國內的安全環境與經濟韌性等因素,
  • 2020海聚英才創新創業峰會來啦!一大波上海服務人才新舉措揭曉
    從匯聚科創人才,到吸引國際金融智士,再到強化上海服務內容,對於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來說,不論是產業升級還是科技創新活力提升,對優秀人才的需求始終處於最前端。、先進材料等多個重點產業領域,國企、外企及民企等多種企業類型全覆蓋,吸引了寶武、航發商發、寶馬、國藥、上海電氣、光明乳業、復星、優刻得、聯影醫療、和輝光電等眾多知名和新興企業發布技術攻關項目需求。
  • 2019海歸就業畫像:最愛阿里騰訊 平均期望薪酬9265元
    摘要 【2019海歸就業畫像:最愛阿里騰訊 平均期望薪酬9265元】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就業、創業環境不斷優化,掀起一輪新的歸國浪潮。2019年,海歸期望薪酬是多少?哪些公司最受歡迎?
  • 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發布 武漢等城市吸引力熱度高
    長江網1月9日訊(記者章鴿 通訊員白雪)9日,智聯招聘發布《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20年在國內求職的海歸人數同比增長33.9%,45%海歸期望月薪在8000-15000元,高於整體求職者。武漢等城市依靠較強的發展潛力與引才政策,促使海歸人才積極奔赴。
  • 解構上海城市區域創業生態,「2019上海最具投資潛力50佳創業企業...
    2019年上海城市區域創業生態指數是該系列報告的第四次發布,也是目前唯一連續性的城市創業指數觀察報告,形成了上海城市創業生態的總體評價,創業者群體典型畫像,找出了初創企業的成長規律。指數顯示,上海創業生態總體保持了持續的高位運行,比前兩年略有提升,這在創業者期待日益提高的大背景下顯得尤其難得,這得益於上海對營商環境的持續、綜合性改進,更直接受到自貿區新片區、人工智慧大會等多項新政策、新載體的推出。
  • 2019海歸就業大形勢,最高補貼100萬?
    2019年,海歸面臨的就業形勢與就業待遇是怎樣的?一起與天津立思辰留學老師來看一下CCG(全球化智庫)和智聯招聘聯合發布的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企業招聘海歸平均月薪酬為10996元。 為何選擇回國發展?
  • 「海歸」主力是碩士「海鷗」成為新潮流
    隨著近年來上海對海歸人才的吸引力不斷增強,「海鷗」這一代表跨越大洋兩邊跑的留學人員的新鮮詞彙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中。在日前舉行的第15屆中國國際教育巡迴展信息發布會上,專家透露,30歲以下的碩士成為「海龜」主力,而「海鷗」形態的存在已成為吸引海外人才歸來的一種重要方式。
  • 海職國際旗下海歸求職網發布《留學生海歸求職就業報告》
    內外部多重因素造成海歸求職困境海職國際在《報告》中指出,目前的留學生海歸求職市場存在著人才供給量增加和企業崗位需求量減少的雙重壓力。其中商科專業最受青睞,也是近年就業難度指數最高的學科,選擇相關專業的留學生約佔總數的50%。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計算機和數學專業熱度近年呈現上漲趨勢。專業同質化導致了留學生海歸的就業方向集中,造成更大的求職競爭壓力。報告顯示,金融業依然是海歸就業最主要的行業領域。在海歸就業的行業領域中,金融業佔比最高,此外例如諮詢服務、網際網路、消費品/貿易、房地產等也是相對熱門的行業。
  • 召喚海歸英才!中發智造受邀參加中國海歸創業大賽對接會
    2019(第五屆)中國海歸創業大賽項目對接洽談會於2019年9月20日在北京太陽花酒店圓滿舉行。通過會前選擇、現場洽談、會後跟蹤等形式,幫助海創人才對接行業上下遊的優質資源,加快海外人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構建海創企業的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
  • 如何吸引留學人才歸國?66.7%海歸首選健全法制
    目前,中央層面的「千人計劃」已引進3319人,各地也紛紛制定地方吸引人才計劃,已吸引兩萬多名海外人才回流。­  雖然我國留學人員回流率總體呈上升趨勢,但是,獲得博士學位又有相應研究或其他工作經歷的高層次留學人才的回流率仍然處於較低水平。根據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的報告,中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學和工程領域滯留率平均達87%。
  • 創業大賽 海歸比拼硬實力!
    作為本屆海創大賽的舉辦地,11月下旬的廈門吸引了眾多海歸創業者。他們在同臺比拼中展現巧思、碰撞創意,除此之外,海創大賽也為創業團隊搭建了包含項目落地、融資、拓展市場等在內的合作平臺。「項目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 報告:海歸加速回流 去年國內求職的海歸人數增33.9%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7日電 (左宇坤)7日,智聯招聘發布的《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0年,在國內求職的海歸人數同比增長33.9%,留學生回國求職同比增長67.3%,二季度同比增幅更是高達195%。
  • 黃樂群博士耶魯美中論壇談「海歸是怎樣煉成的」
    2005年初,留美學習工作22年後黃樂群辭別拜耳公司的高管職位,作為全職高管海歸回國,在母校南京大學醫學院擔任副院長兼藥物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2008年9月他創辦的Sinobiopharma在紐約成功上市,實現了跨國公司高管到創辦跨國公司的飛躍。今年,他的公司與上海醫藥達成了戰略合作關係,上海醫藥按人民幣7.78億的估值分步實施部分股權收購和增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