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孩子,請一定要把自己逼進好學校」,爸爸的這封信火了

2020-09-09 武老師的科創教育


親愛的寶貝:

時間過得真快啊,轉眼2020年中高考已經結束。


參加完中高考的你,此時,心情一定很複雜吧。


無論是焦慮還是緊張,爸爸都非常理解,爸爸有很多心裡話想對你說。



有人說,高考不是人生的終點,卻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必經之路。


孩子,我知道你每天披星戴月很辛苦,有做不完的數理化,背不完的政史地,但這終究是你必須跨過的一道坎。


和你說說我自己的經歷吧。


曾經,爸爸也是一個毛頭小夥,有過一段犯渾的日子,上課不想聽,作業懶得做,考試作弊,整天沉迷武俠小說,成績一落千丈。


高二那年,我暗戀班上一個成績優異的女孩,鼓起勇氣向她表白。


本以為是件捅破一層窗戶紙的事兒,沒想到她竟斷然拒絕,還鄙夷地撂下一句:


「哼,就你這樣,以後肯定沒出息!」


雖說當時是個混不吝的小子,但自尊心也是挺強的。


這番奇恥大辱之後,我便開始發奮學習。


天還沒亮就起來背書、刷題,從早到晚,不給自己一分鐘休息。


現在想來,還真得感謝那段拼命一搏的日子,最終從學渣變成學霸,考進了一所985大學。




進了大學,裡面的一草一木,一樓一館,一師一生看似普普通通,但這裡的一切都和以前截然不同。


原以為上了大學就可以心安理得混日子了,因為高中的時候,老師說上大學就輕鬆了,誰知,這裡的學習氛圍格外濃厚。


上課的時候,很少有人翹課睡懶覺,教室裡老師激情洋溢,同學們也全神貫注、提問積極。


下課了,很少看到有人窩在宿舍打遊戲,圖書館經常到深夜還燈火通明。


當時有位學霸室友,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他不僅精通自己的理科專業,對文史哲也頗感興趣。


他給自己制定了詳細的作息表,早上六點起床讀《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上午埋頭實驗室做科研,下午聽學術講座,晚上讀古文詩書,全面提升自己。


你猜後來怎麼樣,畢業時,人家被美國麻省理工全額獎學金錄取,飛到大洋彼岸讀研去了。


很佩服吧,其實啊這位學霸你也認識,他就是你的王叔叔。


在他的感染下,當年的我自慚形穢,混日子的心態逐漸消失,開始自勉起來。



曾經,我看不起學霸,認為學霸都是只會學習的書呆子。


後來逐漸發現,名校裡的學霸不僅擅長學習,玩都能玩出不一般的水平。


以前在家鄉的高中,我是辯論隊的一員,那時候打辯論純屬瞎打,全憑著傻玩的勁過嘴癮,有時辯著辯著就吵起來了,為輸贏爭得面紅耳赤,最後不歡而散。


可是在這裡,辯論之前大家會一起研究戰術,如何搜集材料,如何預測對方的論證,如何攻克對方的弱點,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發揮得好,大家會一起慶祝,開會復盤,總結成功經驗。


發揮得不好,也會相互鼓勵,吸取教訓,尋找更好的技巧。


當然,辯論到了激烈處,難免有情緒激動的時刻,但這時他們依舊思路清晰,有理有據。


即使輸了,也會給對方辯友深深鞠上一躬,表示尊重與嘆服,全然不失風度。


每一次辯論,都不是抱著玩的心態,而是發自內心地做到最好,打出一流水平。




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成長,我不自覺地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很多時候,我都泡在圖書館,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


那時候,經常有一位女孩坐在對面。


她有時手捧歷史文化書籍,有時翻閱英文學術原著,她低頭看書的樣子很是令人著迷。


她談吐優雅,知性大方,真正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慢慢的接觸中,我們走到了一起。


高中的時候,我總以為談戀愛就是找個人一起吃飯,一起打遊戲,和名校的女生談戀愛才明白什麼是好的愛情。


她的上進心深深激勵著我,每天我們都會一起看書,談天論地,道古論今。


有句話說的好,真正的感情,不是你儂我儂,花前月下,而是攜手進步,共同成長。


後來她成了你的媽媽,而我自己,也足以匹配才貌雙全的她。


從此我深信,和優秀的人在一起,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有人說,人生的成功,不在起點,不在終點,而在轉折點。


對我來說,人生的轉折點就在於高考前那段崢嶸歲月,把自己逼進了一所好學校。


四年裡,我培養了完善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原來並不是只有高中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了大學我依然算得了三角函數,解得出高次方程,背得出歷史年表,說得了一口流利英語……


而這一切,得益於我身邊有一群積極進取的同學。


他們現在大多是遍布社會各個行業的精英,你的王叔叔是建築界的大咖,成就斐然,張阿姨也是金融界炙手可熱的風雲人物……


說句大俗話,他們就是一圈強大的人脈。


等你步入社會就會明白,只有將自己逼進一所好學校,才有機會和優秀的人同行。


當你置身於周圍的人都非常優秀的環境裡,自然會被一股力量推著成長。


這股力量,是一種強大的內驅力,是凡事追求極致,精益求精,它會鞭策你不斷前行。




孩子,你的偶像韓寒說過:「一個人能走多遠,要看他有誰同行;一個人有多優秀,要看他有誰指點;一個人有多成功,要看他與誰相伴。」


在我看來,一所好學校的評判標準,不在於宏偉華麗的建築,也不在於簇新齊全的設施,而在於它的氛圍對人精神的塑造。


孔子說: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入幽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當你與勤勉刻苦的人在一起,你自然也不會鬆懈墮落;


當你與積極進取的人在一起,你就會越來越樂觀向上;


當你與頂尖優秀的人在一起,你也會變得出類拔萃。


優秀的群體帶給人的影響是受益終身的,看著同齡人厲害到無敵,你會自我反思、自我覺醒,你的內心會升騰起一股強烈的欲望,你也想成為他們,從而變得更強、更棒。


只有考上一所好學校,你才會發現原來自己所熱衷的吃喝玩樂是多麼無聊,原來學術研究也可以這麼有趣。


原來世界這麼大,原來要學的有這麼多。


當你跳出了狹小封閉的圈子,進入到更大的池子,你會發掘另一片天地。



孩子,請一定要給自己信心。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能夠挺下來的,都是勇士。


請狠下心逼自己一把,一定要拼盡全力。


因為最終你會發現,你做對的每一題,都會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多得的每一分,都是為了遇見更好的人生。


當你終於把自己逼進了好學校,你就會明白:


人生最幸運,莫過於與優秀的人共事,然後藉由他們,逼出更優秀的自己。

相關焦點

  • 「好高中只是起點,一定要把自己逼進好大學」,爸爸的這封信火了
    好高中只是起點,一定要把自己逼進好大學,爸爸的這封信火了01好高中只是起點,一定要把自己逼進好大學」,爸爸的這封信火了好高中只是起點,一定要把自己逼進好大學」,爸爸的這封信火了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成長,爸爸不自覺地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 「孩子,請一定要把自己逼進好學校」,爸爸的這封信火了
    對我來說,人生的轉折點就在於高考前那段崢嶸歲月,把自己逼進了一所好學校。等你步入社會就會明白,只有將自己逼進一所好學校,才有機會和優秀的人同行。當你置身於周圍的人都非常優秀的環境裡,自然會被一股力量推著成長。這股力量,是一種強大的內驅力,是凡事追求極致,精益求精,它會鞭策你不斷前行。
  • 「孩子,請一定要把自己逼進好學校」
    此時的你,心情一定很複雜吧。無論是焦慮還是緊張,爸爸都非常理解。高考在即,在這人生的關鍵時刻,有很多心裡話想對你說。有人說,高考不是人生的終點,卻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必經之路。孩子,我知道你每天披星戴月很辛苦,有做不完的數理化,背不完的政史地,但這終究是你必須跨過的一道坎。
  • 智慧父親給兒子的一封信:孩子,請一定要把自己逼進好學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人生最幸福的事,不過是在不斷挖掘更大潛力的自己。在高考來臨之際,一位父親寫給孩子的信火遍整個網絡。這封信中,通過父親的真實經歷與對孩子滿滿的關心,以最樸實無華的語言,給孩子訴說著為什麼要考進好學校。
  • 《爸爸的16封信》,是寫給孩子的,還是寫給家長的?
    03 林良先生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呢? 本書的扉頁上,林先生是這樣說的:「中小學生所想到的問題和所遭遇的困惑,如果有人聽他談談,陪他談談,分析他的想法,解除他的困惑,那該有多好。寫《爸爸的16封信》和《林良爺爺的30封信》這兩本書,我承擔的就是這樣的角色——做中小學生的好朋友。」
  • 孩子上小學前,為了他的安全,請把這封信讀給他聽
    孩子三歲前有父母保護,三歲到六歲,如果不上幼兒園父母保護,上了幼兒園老師保護。但六歲到十二歲,必須要上小學,這樣就沒父母保護,而且小學的老師也不會跟幼兒園的老師一樣,會時刻保護孩子,那孩子就只能靠自己。怎麼辦?孩子上小學前,為了他的安全,請把這封信讀給他聽。
  • 爸爸姓「封」,要給孩子取名「封狂」,還是爺爺攔著給取個好名
    導讀:爸爸姓「封」,要給孩子取名「封狂」,還是爺爺攔著給取個好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爸爸姓「封」,要給孩子取名「封狂」,還是爺爺攔著給取個好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這5種爸爸,讓別人家的孩子羨慕嫉妒恨!請轉給爸爸們
    前不久,著名導演蔡嶽勳在一場分享會上生動地詮釋了「育兒即育己」。感謝孩子幫我完成了打開生命的方式。面對孩子,面對教育,我有機會看見童年的我,同時把我的孩子教得這麼開心。我把我困在童年的自己帶回來了,我們現在一家人開朗地繼續往前走。有人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好爸爸勝過好校長。
  • 千萬別輕易和孩子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果說中國式育兒文化中有什麼「毒雞湯」,想必只教孩子要獨立、不教孩子怎麼獨立,一定能進入毒雞湯前三。今天我們就請來鄒麗娜老師跟大家聊一聊,教孩子學會求助有多重要!這樣孩子當然不會學到正確的方式,因此「提醒注意」就要提上日程了。給孩子正確的示範。跟家人也要有禮有節,比如跟孩子爸爸說「你能幫我拖一下地板嗎」,得到幫助之後要鄭重地說「謝謝你」。跟孩子用求助的方式說話。
  • 育兒也要斷舍離!放下這些堅持,讓育兒不再只有負面情緒
    為人父母這條路,說輕鬆不輕鬆、說甜蜜也很甜蜜,用「酸甜苦辣」形容育兒生活不為過。不論是初為父母,還是育有多子的生活,都讓爸媽有不少心得。當你在育兒這條路上,遇到困擾、挫折、不安時,不妨利用「斷舍離」精神,簡化心境上的煩惱,讓你的育兒之路更順暢。
  • 這封署名「武漢人」的信,火了!
    信中講述了這名遊客以及家人連日來滯留雲南的親身經歷和內心感受。爸爸媽媽,疫情嚴峻,不僅是身在武漢一線的我,你們也不能像往年一樣和朋友相聚,聊趣事,吃湯圓了吧……我知道,無論多大,在父母的眼中,我永遠是個孩子!在武漢,我不是一個人,沒事,我會照顧好自己的!
  • 一位失智症醫生得知自己失智後給大家寫下了這封信!
    配圖來自網絡親愛的朋友:我寫這封信只是想告訴大家我失智了。不過,不必震驚,目前還是輕度,否則我也無法寫這封信。當然,有些字眼想不起來,許多事情無法串在一起,思緒也常會中斷,因此這封信是在妹妹幫忙之下完成的。今年70歲的我,比各位年長許多,常和大家一齊聚餐、打高爾夫球、出國旅遊,相識相知,受大家的照顧已20年。妹妹常怪我不用心,丟三落四,一問再問,還把約定的日期搞錯。
  • 父親給兒子寫了一封信 母校校長開學典禮就這封信談感恩
    陳曉冬說,寫家書,是北大布置給家長的作業,他也沒想到,這封信會在網上這麼火。這封家書部分微信圖文閱讀量達200多萬,人民日報微信標題稱,「或許這就是他一路優秀的秘訣」。  關於培養孩子,陳曉冬其實並不認可「成績至上」的觀念。他覺得,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品格、健康的身體,擁有自己良好的興趣愛好,遠比成績重要得多。
  • 媽媽的修行:有的活成了「三十而已」裡的顧佳,有的不停嫌棄孩子
    媽媽的修行一:活成了「三十而已」裡的顧佳最近很火的熱播劇「三十而已」讓媽媽們找到了共鳴,裡面的顧佳就是很多媽媽的真實寫照:「自從有了他,顧佳就已經死了,現在我是許子言的媽媽」!有的時候,是現實情況逼著媽媽活成了「三十而已」裡的顧佳,不管如何為了孩子,請保持點自我。
  • 孩子,請逼自己優秀
    一切也就清楚了,我的學生是高中生,念的原本是國際雙語學校,家裡計劃高中畢業就送去日本,在日本參加考試,考日本的大學,這位20歲的年輕人考得這麼好,一定有很多經驗可以向孩子傳授,所以就成了這家眼高於頂的家庭的座上賓。那一天,這個家裡的每個人為了請他多為孩子傳授一些經驗,都竭盡所能。
  • 爸爸寫給女兒的信:今天不逼你學會72變,日後誰代你承受81難
    一個認真提供優質、深度、有趣的育兒內容的自媒體。歡迎個人轉發,原創不易,走之前點個關注吧。之前,我寫了一篇給兒子的信《 》。今天,這封信,送給女兒。親愛的女兒:你好。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親愛的女兒,還記得你第一次上幼兒園,爸爸看著你進入學校的那一刻是非常開心的,然而,當爸爸透過監控看你,而你卻找不到爸爸媽媽的時候,那種撕心裂肺的痛哭,爸爸也流淚了。在那一刻,忽然想起你剛出生的時候,爸爸還信誓旦旦的說,以後一定要把你養成公主,不讓你哭,不讓你難過。直到看到你進入幼兒園、進入小學,爸爸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太過廣闊,那裡才是你任意翱翔的天地。
  • 經常說這幾句話的婆婆,不適合帶孩子,寶媽再難也要自己帶
    當然,若工作忙不開,婆婆有空且願意幫忙帶孩子,那是最好不過的。但若婆婆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說下面幾句話,那寶媽再辛苦也要自己帶孩子! 愛說這幾句話的婆婆 不適合帶孩子
  • 劉墉:孩子,請逼自己做個「人上人」!
    這封信原名《論出頭》,或許可以讓孩子明白,努力學習,究竟意義何在。「你看看四周的同學,尤其猶太人和中國人,他們不是都想盡辦法,給孩子補習、叫孩子到醫院當義工、上網為孩子找各種題材、參加科學競賽,甚至為孩子找老師教網球、擊劍、遊泳和溜冰,建立得獎紀錄,好爭取進入長春藤盟校嗎?」拼命作個人上人「不是只有我會拖,老師也會拖。」
  • 請逼自己養成這5大思維,讓你的人生開始走上坡路
    請逼自己養成這5大思維,讓你的人生開始走上坡路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探討下: 一個人想要走在上坡的路上,想要越混越好,有哪些必須要具備的思維方式和習慣。 總結起來看,依然有五點值得我們去借鑑。
  • 15歲少女給父母留信:要和45歲的男人私奔,爸爸:女兒,為父錯了
    所以他們只有在孩子,給他們呈現一個錯誤的結果的時候,才會讓他們認清自己的錯誤。最近在網上有一個女孩給父親寫的一封信,引起了大家的熱議。信的內容是:「親愛的爸爸媽媽,今天我和那個他私奔了。他今年45歲,不老,對吧?我們打算住進一片深林裡,在那裡我們要生下許多的孩子,共同度過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