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的孩子不想去上學,請把這封信讀給他聽
孩子在到了該去上學的年紀時,卻不想去上學,這是很正常的。就像很多大人,在到了該去上班的年紀時,卻不想去上班一樣。那孩子不想去上學,也不能就不讓他去上了,那該怎麼辦?如果你的孩子不想去上學,請把這封信讀給他聽。
-
《爸爸的16封信》,是寫給孩子的,還是寫給家長的?
03 林良先生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呢? 本書的扉頁上,林先生是這樣說的:「中小學生所想到的問題和所遭遇的困惑,如果有人聽他談談,陪他談談,分析他的想法,解除他的困惑,那該有多好。寫《爸爸的16封信》和《林良爺爺的30封信》這兩本書,我承擔的就是這樣的角色——做中小學生的好朋友。」
-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他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以有中學文化程度的青年為對象作為收信人。每封信均以青年們所正在關心,或應該關心的事項為題,如讀書、修身、作文、社會運動、愛戀、哲理······從朱光潛先生筆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長者勸導似的語重心長,如老友交談般的誠懇真摯,讀來親切自然。先生雖選擇不同話題闡述其意見,統觀全體,卻似乎也有一貫的出發點可尋,就是勸青年眼光要沉,要從根本上做工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了世俗圖近利。
-
這封信遲到了20多年,請你收下
這封信遲到了20多年,請你收下!為什麼我會這麼慚愧,是因為報應來了,報到了我自己的兒子...「我不想上學了。」當孩子對你說出這樣的話,別急著責備,他可能正在遭受痛苦。現如今他想對某位被他進行過語言暴力—起侮辱性外號的「小學女同學」道歉。校園暴力一直是網絡熱議的詞,但在之前並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正值開學季,菠蘿想和大家一起分享這篇文章。讓所有人對校園暴力說「不!」▲▲▲文 | 舟山丁薩噶今天,我想做一個深深的懺悔。
-
長壽橋小學校長金穎手寫了53封「拜託信」
為了53個畢業生的特長能夠堅持下去 記者 韋嘉蓉 通訊員 餘文衝 最近,長壽橋小學校長金穎在做一件「大事」,給文瀾、建蘭、育才、啟正、觀成、英特、春蕾等杭州知名初中的校長手寫推薦信,而且一寫就是53封—— 郜校長: 餘××同學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小學畢業生,也是一位興趣愛好廣泛、特長突出的孩子。
-
毛澤東給朋友的五封信——為了銘記的尋找
小旅館奇遇毛澤東 事情緣起於一條線索:許志行的女兒許定之、女婿陳華宗希望記者幫他們找到五封信。這五封信是毛澤東在上世紀50年代初寫給許志行的。許志行與毛澤東有著深厚的私人友誼,這五封信就是有力的見證。而且,許定之、陳華宗希望將這五封信作為許家的傳家寶,傳給今年考大學的外孫。
-
老師兩封信學生珍藏64年:「沒這信就沒我今天」
退學回家後,收到班主任兩封信9月10日,教師節。一大早,78歲的於福民拿出一本毛澤東詩詞選集,他小心翼翼地翻出夾在裡面的兩頁泛黃的紙。這是兩封用藍黑墨水鋼筆手寫的信。寫信的人正是他的恩師宮培英。這兩封信寫於1956年,距今已過去整整64年。
-
如果真有那麼一天,請把這封信轉給我愛人……
這個七一,值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紀念日,央視新聞新媒體特別推出微視頻節目《久久信仰》,實力派朗讀者馮遠徵、吳京安、徐濤、董倩、阿雲嘎傾情亮相,只為將歷久彌堅的信仰,讀與你聽!這封信 於最危難時刻寫下是家書 也是一封藏起來的「遺書」更是用情至深者留給祖國的「情書」如今戰士平安歸來 承歡膝下此信聊作抗疫紀念可謂再好不過的結局
-
老師兩封信學生珍藏64年:「沒這信就沒我今天」
這是兩封用藍黑墨水鋼筆手寫的信。寫信的人正是他的恩師宮培英。這兩封信寫於1956年10月3日,距今已過去整整64年。64年來,於福民一直將其珍藏,如今每每讀來仍受用良多。教師節到了,他又想起了宮老師,紙短情長,見字如面。於福民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他是原煙臺乳山縣諸往鄉孫家夼村人。
-
孩子上小學前,這5件事父母幫他準備好,對孩子的學習很有幫助
現在關於孩子上小學之前,要不要讓他學習一些知識,家長們是各執己見。有些家長認為,應該進行「快樂教育」,讓孩子在該玩的年紀多玩,別被早晚都能學的知識絆住了玩耍的腳步。也有一些家長會比較擔心,不早點讓孩子學習一些知識,孩子到了小學,會不會跟不上別的小孩子的步伐?會不會聽不懂課?
-
人生的啟蒙,從了解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開始
1897年,朱光潛出生安徽,和常人一樣讀了小學,後來到了中學畢業,又任教北鄉關小學。他的座右銘是:恆、恬、誠、勇。有點像魯迅的在自己桌子上刻字「早」,不斷激勵自己自律成長。到了五四運動,看到胡適寫的文章用白話文,他選擇了白話文,從此白話文走遍天下,不僅在我國的任職上成績斐然,而且獨創的《談美》也是獨領風騷。其中《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在當下青年心中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影響。
-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隨感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隨感 ——學院「新時代新作為」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徵文 歷史告訴我們,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學生們通過上街遊行,抗議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現在的中國與當時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是百年前五四運動的參與者所心心念念、孜孜以求的。今天我們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是由追遠而反思現在的自己:一百年前,年輕人勇於擔當,爭取中華民族獨立,奉獻青春;一百年後,作為年輕人的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又應該做些什麼?這樣的疑問不僅在紀念五四運動時會出現,也縈繞在每位現代年輕人的學習工作生活之中。
-
孩子上小學前,這5件事父母幫他準備好,對孩子的學習很有幫助
現在關於孩子上小學之前,要不要讓他學習一些知識,家長們是各執己見。有些家長認為,應該進行「快樂教育」,讓孩子在該玩的年紀多玩,別被早晚都能學的知識絆住了玩耍的腳步。也有一些家長會比較擔心,不早點讓孩子學習一些知識,孩子到了小學,會不會跟不上別的小孩子的步伐?會不會聽不懂課?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早讀到這本書就好了
很久沒有收到過信了,但始終忘不了讀信的感覺,《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出了這種感覺。朱光潛先生旅居海外時曾在《一般》雜誌上分期刊載過十二封信,這十二封信沒有特定的收信人,凡是具有中學教育程度的青年都是收信人。
-
逆商培養——南翟營小學致家長的第九封信
♦ 特殊時期——南翟營小學致家長的第二封信♦ 盡職盡責——南翟營小學致家長的第三封信♦ 感恩有你——南翟營小學致家長的第四封信♦ 家校互助——南翟營小學致家長的第五封信♦ 心理疏導——南翟營小學致家長的第六封信♦ 心靈守護——南翟營小學致家長的第七封信♦ 老師媽媽——南翟營小學致家長的第八封信
-
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青年人必看,他這20句話終生受用
我讀大學期間,有一本書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本書我早有耳聞,但因為高中學業太繁忙,一直沒時間讀。進入大學校園後,有一天在圖書館借書,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當即借回去,一口氣看了四個小時,從下午讀到黃昏。
-
一封十年前寫給孩子的信
這是10年前,孩子念初二的時候,時置告別童年,迎接少年的時刻,學校老師要求家長們寫一封致孩子的信,記得那時我和他媽媽正有很多話想跟孩子講,雖然平時也講的不少,但總感覺我們是在單方向向他輸出,他的反饋很少,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書信的方式能夠讓他對我們的話給予足夠的重視,於是就花了些心思給孩子寫了下面的信:
-
「小白」老師的69封信,很棒~
老師會在群裡通報孩子們在校情況、發布重要通知;家長們有疑問會在微信群上與老師溝通。但是交流的便利讓很多老師和家長都「跑偏了」。不少老師和家長都快「怕」了家長群,這還怎麼愉快的實現家校溝通呢?齊耳短髮,白淨的臉蛋上戴著一副圓圓的黑框眼鏡……大家都叫她「小白老師」。2017年戴宇潔從師範大學畢業就分配到這所學校,做了103班的班主任。這位年輕的班主任有個很古老的情感交流方式——每周給孩子寫一封信。
-
談馬加爵事件:他在獄中寫下這封懺悔信,讓人落淚,但為時已晚
在那時轟動全國,受到全國人民的關注,人們都在想他的殺人動機是什麼?雖然這事件已成為過去,成為歷史,以史為鑑,展望未來。這事件給我們帶來怎樣的警示作用?讓我們一起回顧這案件:在2004年2月20日,是雲南大學放寒假完返校的日子,有一位同學進入宿舍,有股惡臭的味道撲鼻而來並流出暗紅色液體,這位同學順著液體流出的方向,發現是從宿舍的柜子流出。
-
一個郵筒 兩周時間 只有信1封 垃圾若干
撤退前,張英翠的父母邀請「小江」到家吃飯,「雖然嘴上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全力支持女兒抗日,但張英翠畢竟才16歲,做父母的肯定不放心。」江爺爺說,飯後,張英翠父母交代他們打仗時要彼此照應。出發前,「小江」給張英翠父母寫了封信,這也是他人生第一封信。「那封信很簡單,大概是勸她父母不要擔心,我們能照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