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面連結查看往期精彩
♦ 2020年述職——撞好鍾,努力做合格校長
♦ 特殊時期——南翟營小學致家長的第一封信
♦ 特殊時期——南翟營小學致家長的第二封信
♦ 盡職盡責——南翟營小學致家長的第三封信
♦ 感恩有你——南翟營小學致家長的第四封信
♦ 家校互助——南翟營小學致家長的第五封信
♦ 心理疏導——南翟營小學致家長的第六封信
♦ 心靈守護——南翟營小學致家長的第七封信
♦ 老師媽媽——南翟營小學致家長的第八封信
♦ 點左上角藍字「行唐縣南翟營小學」看更多文章
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愛的藝術、愛的表達不僅僅是給予和滿足,更不是遷就。想起前段時間母親一巴掌,孩子跳五樓的新聞,這不能稱之為「事件」的「一巴掌」,竟成了一朵鮮活生命凋謝的緣由。所以,今天南小發出第九封信,從三方面跟家長談談愛孩子的「特殊方式」。我曾經歷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有個小學生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都是班長,成績名列前茅。六年級合校後,成績不在是前茅,內心接受不了,翻牆離校,甚至絕食,後來休學,接受心理治療。我們拼命催促著孩子跑,教孩子怎麼成功,卻從不教他們如何面對失敗。於是,他們因為一點小事不如意,到處發脾氣;遇到一點小挫折,就萎靡不振;聽到一兩句負面評價,便感覺失去了自我價值感。適當地讓孩子受一些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作為家長你捨不得讓孩子「受屈」,走上社會沒人「心疼」他。
人生中的生與死,相遇與離別,快樂與痛苦,從來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克制、忍耐。現在的孩子不好管,哪個家長老師敢硬管?其實,問題不是出在不敢管,是管得晚了。讓孩子體驗挫折感,這種養育起始在孩子3歲上下,在他能夠說出自己的要求時,就要開始對他說「不行」,結果可能是讓他痛哭一番的經歷,嚴重些就是哭的氣噎、哭得地上打滾,但他沒有其他反抗能力,於是學會了什麼叫「無能為力」、接受、服從、遵守。他會慢慢知道,這個世界不是為所欲為的,爸爸媽媽以及親人們愛他,但絕對不是處處都以他為中心,有些不合理要求會被拒絕的。
否則,如果等他青春期,你才開始對他說「不」時,他除了哭鬧、氣噎、打滾,還有威脅父母的選項:離家出走、服毒、跳樓。積木倒了,就大哭;遊戲輸了,就發脾氣:「我再也不玩了!」下棋時,大人不能贏,贏了就生氣;……我們需要和孩子說清楚,比賽有很多種可能性,有人贏,也會有人輸,但這些都只是暫時的,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挑戰。第一次出門、第一次做飯、第一次洗衣服,這些都是孩子成長的機會,重要的是父母捨得放手讓孩子去嘗試,放手讓孩子自己做選擇。當孩子遇到挫折,父母首先必須在情感上給予支持,而不是打擊否定,比如:「不就是批評了幾句?又不會怎樣。」父母應該關注孩子正在經歷的事情,認同孩子出現的情緒,比如難過、無奈,感同身受地表達對孩子的理解。父母充足的愛意和理解,是孩子面對挫折的內心力量。晚上,飯菜已經上桌,我呼喚女兒:「吃飯啦。」「等一下」,她答。我先吃了。幾分鐘後,女兒走過來,看了一眼桌子,問:「我的飯呢?」一副忿忿不滿的神情。我心裡一驚。她的表情、她的詰問,明明在告訴我:你應該為我盛好飯的,為什麼不給我盛飯呢?以前我一直替她盛飯,以至於她認為盛飯這件事是媽媽應該為她做的。所以,她不但不感激我一直以來替她盛飯,反而因為今天沒給她盛飯而不滿起來。是啊,既然是媽媽應該做的,她怎麼會感激呢?從那以後,我更加警惕是否替她做了太多,經常提醒自己不要替她做她份內的事情,並將一些家務分配給她,讓她承擔起家庭一員的責任;在我們勞動的時候,邀請(並要求)她幫忙,讓她體會我們勞動的辛苦;教導她表達感謝。幾年前機場弒母的留學生汪佳晶。他留日五年,從未打過工,學費和生活費都靠母親每月7000元人民幣的收入來出。母親四處舉債,實在拿不出錢,他竟在機場捅了前來接機的母親9刀。24歲的青年本應自立,靠自己打工解決(或部分解決)留學費用。但他心安理得享受著母親含辛茹苦提供的溫室生活,當母親拿不出錢,他不念親恩,那滿腔怨恨化作9刀。這個案件讓父母們警醒,教導孩子學會負責、懂得感恩有多麼重要!我們在強調給孩子挫折教育的同時,也一定要注意採用正確的方法批評孩子,避免語言暴力傷害了孩子!網上搜索了16個小技巧,送給老師和家長!當孩子犯錯後,給他一個說話的機會,也讓自己的批評更有針對性。當孩子強辯是別人的過錯,跟自己沒關係時,問問孩子「如果是別人,該說些什麼?」在批評孩子之前,先來一番自我批評,拉近孩子的心理距離,培養孩子勇於承擔責任的品質。家長批評最好單獨進行,不應在公開場合,如當著親友和朋友的面。本來一個很小的錯誤,非要延伸到其他事情上。這樣的批評只會讓孩子與你對抗。批評孩子只評價事實,不分析動機,剝奪孩子最後一塊遮羞布,給他強加罪名,無異於火上澆油。不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反思錯誤,而是一味打罵,這種急於求成的批評,往往適得其反。儘量用最簡練的語言、最短的時間來完成。受批評的感覺是不舒服的,誰都希望這種感覺儘快結束。低於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傾聽你的話。父母保持沉默,孩子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家長能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孩子自然能很快明白家長的用意。父母用他人類似的行為,暗示孩子不要犯同一個錯誤,這麼做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犯錯誤受批評後往往心裡失落,父母應及時給孩子一些安慰,讓孩子感覺你們依然愛他。教育孩子時,如果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孩子想的就不是如何改正錯誤,而是如何尋求庇護。受壞情緒影響時,家長對孩子的評價要客觀公正,像「你一天到晚……」「你從來都是」等別發洩給孩子。摟著孩子的肩膀說話,或拉著他的手講道理給他,用眼睛正視孩子,能達到恩威並用的效果。批評後加一點鼓勵,不僅能使孩子儘快改正錯誤,還能引導孩子向自己擅長的方向發展。花從春走過,留下縷縷芳香;葉從夏走過,留下片片蔭涼。行唐縣翟營鄉南翟營小學
圖片素材:網絡丨編排審核:劉永進
南小鄭重推薦:每天閱讀一篇經典 ↓↓↓
上一篇 第3篇——《母愛如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