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大學期間,有一本書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本書我早有耳聞,但因為高中學業太繁忙,一直沒時間讀。進入大學校園後,有一天在圖書館借書,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當即借回去,一口氣看了四個小時,從下午讀到黃昏。
我清楚的記得合上書的時候,我渾身充滿力量和信心,這本書給我了很多啟發和鼓勵,直到很多年後,我再次翻開它,依舊可以從字裡行間感受到如師般的諄諄善誘和心靈啟發,這本書就是朱光潛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所以,可以說,朱光潛先生是我的老師之一。
朱光潛先生生於19世紀末尾,1897年9月19日,距離我們122年前的今天,雖然100多年時間看似很漫長,但是在歷史的年輪裡,100年其實很短暫。朱光潛先生89歲時離世,那時我還沒來到這個世界,我們雖沒在一個時空存在過,但他的著作影響了我、啟發了我,我便覺得我們距離並不遠,我們離的很近。
作為現當代著名的美學家、教育家、翻譯家和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先生在美學、治學、翻譯和學術研究等方面,都有著很高的成就。他熟練掌握多門語言,翻譯了300多萬字的作品,其中包括黑格爾的著作。除此之外,他的主要著作《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文學》、《西方美學史》、《談讀書》等,影響著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
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落伍退後,這固不消說。尤其要緊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嗜好,沒有一種在閒暇時可以寄託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達爾文在自傳裡曾經說過,他幼時頗好文學和音樂,壯時因為研究生物學,把文學和音樂都丟開了,到老來他再想拿詩歌來消遣,便尋不出趣味來了。興味要在青年時設法培養,過了正常時節,便會萎謝。——《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持實用的態度看事物,它們都只是實際生活的工具或障礙物,都只能引起慾念或嫌惡。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我們一定要從實用世界跳開,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欣賞它們本身的形象。總而言之,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 ——《談美》
一般人迫於實際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認得太真,不能站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人生世相,於是這豐富華嚴的世界,除了可效用於飲食男女的營求之外,便無其他意義。 ——《談美》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不是藝術的,正猶如同是一種頑石,這個人能把它雕成一座偉大的雕像,而另一個人卻不能使它「成器」,分別全在性分與修養。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 ——《談美》
意志薄弱經不起挫折的人往往有一套自寬自解的話,就是把所有的過錯都推諉到環境。明明是自己無能,而埋怨環境不允許我顯本領,明明是自己甘心做壞人,而埋怨環境不允許我做好人。普通人的毛病在責人太嚴責己太寬。埋怨環境還由於缺乏自省自責的習慣。——《談修養》
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談修養》
書籍是過去人類的精神遺產的寶庫......讀書是要清算過去人類成就的總帳,把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經驗在短短的幾十年內重溫一遍,把過去無數億萬人辛苦獲來的知識教訓集中到讀者一個人身上去受用。——《談修養》
讀書必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或是科目,或是問題。以科目為中心時,就要精選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的從頭到尾讀,以求對於該科得到一個概括的了解,作進一步作高深研究的準備。——《談修養》
讀小說只見到故事而沒有見到它的詩,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記架上的花。——《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
.你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時興會所生的幻覺迷惑而輕易自滿,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煉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咬文嚼字》
人類思想和語文都逐漸由簡樸而繁富,隨感錄一類文章的特色在簡樸而雋永,所以古代人在這方面特別擅長,近代人要寫一部書的,古代人只要寥寥數語就可以了事。——《天資與修養》
文學的門本是大開的。遲鈍者誤以為它關得很嚴密,不敢去問津;聰明者誤以為自己生來就在門裡,用不著摸索。他們都同樣地懶怠下來,也同樣地被關在門外。——《天資與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