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朱光潛字孟實,安徽人,香港大學畢業,後在英國留學。是我國美學家、文學家等,尤其擅長美學,是中西方美學的橋梁,對中國現代美學有重大影響。
前言
這本書是寫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但是值得一讀,包括大人,因為讀書時不分年紀的。
朱光潛認為讀書對他的人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幫助他攀登學術高峰的重要手段。
《給青少年的十二封信》裡關於「讀書」的部分,主要講述了讀書習慣的重要性、如何選擇書籍,如何閱讀書籍等內容,對我們的閱讀有一定的指導。
讀書趣味早培養
古人言:『學如逆水沉舟,不進則退。「
時常保持閱讀的好習慣可以讓我們增長新知,拓寬看問題的角度。
人為什麼要有愛好,或許就是百無聊賴的時候有一份寄託。
讀書也是能撫慰人心的一種愛好。
特別是在上班之後,人容易疲憊,一閒下來就會被過多的娛樂支配,無節制地刷抖音,不停去看微博熱搜,沉迷於各種碎片化信息。不知不覺養成諸多不良習慣。
如果有讀書作為趣味,可以讓我們適當分心,當我們投入書本中,我們便沒有時間去虛度光陰,沒有時間去胡思亂想。簡而言之就是幫助我們抵禦生活中的誘惑,學會自律。
每日重複的生活會容易讓人有麻木之感,書中的文字會給我們的生活注入新鮮的血液,讓我們時常保持好奇之心。
說完讀書習慣的重要性
朱光潛先生強調了讀書這個習慣要早培養。
為什麼呢?
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現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們那樣好奇、那樣興味淋漓了。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須遲鈍一分。
年輕的時候,我們的生活比較單一,生活沒有那麼多瑣碎。心思比較單純,正是讀書的好時機。
人年紀越大,精力越不如以前,身體的各方面機能也會下降,再培養習慣就沒有那麼多集中的時間,難度係數太高。
加上長大之後由於社會身份角色的轉換,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多。在日常瑣事中已經倍感疲憊,加上思想上沒有幼時那麼純粹,讀書很難專注。
所以讀書興趣的培養要趁早!
讀書習慣要堅持
朱光潛強調讀書需要一份決心,有了這份心才有想去培養自己讀書習慣的想法。
讀書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每天在學校都在接觸。我們常說現在求學壓力很大,閒暇時間很少,這就意味著讀課外書的時間很少。得出的結論就是——我沒時間看書。
但是一天24個小時,真的擠不出一點時間嗎?
不可否認現在的孩子求學壓力很大,但是孩子們一有空可能就去打遊戲、刷抖音了,唯獨看書成了一件頭疼的事情。
但是要知道,在成就事業的道路上,知識是必不可少的。
古往今來,愛讀書的偉人不在少數,他們日理萬機,卻仍然會抽出時間看書。
朱光潛提到了孫中山,孫中山強調革命要以知識為重,奉行「知難行易」,認為不讀書空談革命很危險。
他說: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讀書。我一天不讀書,就不能夠生活。」
可見不是我們沒時間,而是沒有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所以把讀書放在心上。
我們常說:「所愛隔山海,山海不可平。」如果有讀書的這份心,真的熱愛讀書。不管時間多麼緊湊,我們都會給讀書留出專屬時間的。
閱讀對象課外書
說到書籍其實我們並不陌生,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和它打交道,那就是我們的課本教材,但是我們這裡說培養讀書興趣,是指課外書。
首先學校的書籍主要是給我們提供基礎的學科知識;其次學校學習的內容範圍是有限的,我們喜歡和擅長的領域不一定和課本相符合;最後在學校條條框框很多,太過拘束的環境讀書效果反而不太好。
閱讀課外書就不一樣,他們種類豐富,選擇相對自由,我們通過閱讀各種各樣的書籍,可以在書中找到與自己相契合的領域,並且不斷深入。
選書有技巧
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沒有掌握方法也沒有太大的用處,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許多書沒有讀的價值,所以謹慎選擇很重要。
選擇一本好書和適合自己讀的書很有必要。
朱光潛說:
別的事都可以學時髦,惟有讀書做學問不能學時髦。
古往今來有很多優秀的作品,經典的書籍值得反覆誦讀。倒不是一味提倡閱讀讀點作品,只是漫長的歲月長河,大浪淘沙,會給我們選擇書籍節約很多時間。
書是可以帶來比較確切的知識;帶來實質性的解決方法;帶來靈魂上的震撼,帶來對於生活全新的體驗。
就是說在看書的過程中每個人的標準和看法是不一樣的。我喜歡吃西瓜,你喜歡吃香蕉,並不代表你是錯的或者我是錯的。
所以選擇書籍是自由的!只是有所要求的。
對於書籍抱有寬容的態度,朱光潛建議十五歲以前注重想像類的書籍,十五歲後面建議理解類書籍。
選擇書籍我們可以諮詢專業的學者,這樣會更有效率。但是我們要知道很多路都是自己走的,自己也要花些功夫去探索。
閱讀要講方法
首先我們一定要閱讀原文
我們不喜歡吃咀嚼過的食物,同樣儘量不要只看所謂的分析書籍,這是別人的思考和解讀。
比如要知道《論語》寫了什麼,直接去看原著,而不是解讀類書籍。
每個人的感想不同,閱讀原典可以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對提高自己綜合能力很有幫助。
可以看市面上的書評或者評論性書籍,只是必須在我們閱讀了原典的基礎上進行。
董卿說一般情況下書籍她不會讀兩遍,除了唐詩宋詞。
這就是說經典作品更有反覆閱讀的價值。
經典書籍我們可以至少讀個兩三遍,就像學生做閱讀理解,至少讀三遍,第一遍理解大意,第二遍把握一下重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不斷的閱讀中擁有新的體味。
讀書是寫作的工具,讀書和寫作有一定聯繫但是沒有必要聯繫。
並不是說讀的書越多,寫作能力就越強。畢竟寫作和天分、努力等因素都是分不開的。
但是那又怎麼樣,我們天天做飯,也不一定成為廚師;我們挺喜歡唱歌,也不一定成為歌唱家。
我們去欣賞詩歌,去閱讀書籍,不是為了成為詩人,是為了有審美意味,有自己的興趣所在,更有幸能給為自己的生活助力。
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