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美學大師朱光潛的「扎心」公開課

2020-12-12 怪怪讀書

許多人看到書名,可能覺得這八成又是一本心靈雞湯。

實則不然,朱光潛先生在書中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實實在在的建議,讀來收穫滿滿,是一本值得反覆體味,能讓人少走彎路的好書。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收集了先生在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朋友的信件。

給大家簡單介紹下朱光潛先生,他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文藝理論家和翻譯家,也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儘管書中這些信都寫於上世紀早期,但今天讀來,仍能從中獲益,許多觀點毫不過時。

畢竟,太陽底下無新鮮事。

當代青年遭遇的種種困惑、迷茫,是前人都會遇到的問題。所以我們看《紅與黑》,看《少年維特的煩惱》,都能產生強烈的共鳴。

在這本書中,朱光潛先生談論的領域十分廣泛。

從青年學生在讀書、學業遇到的問題,談到交友、戀愛等人際關係的處理方式,再到如何平衡動與靜、理智與情感等生活方式的探討...

種種種種,可謂幾乎涵蓋了我們在青年時期所能想到的、想不到的所有困惑,而先生以淵博的學識與豐富人生經驗,細緻耐心地給大家解惑、答疑。

誠懇真摯、親切自然,言語間富有相當深厚的美學造詣,越品越有滋味。

其實,誰的青春不迷茫呢?

而讀書,恰恰是最經濟、最實在能提升自我、撥開「烏雲」、遇見澄澈內心的好方法。

今天我為大家梳理了書中,四個對我觸動最大的觀點:

1.再忙也要讀書

「我每天要工作、通勤、加班,哪有時間讀書?」

很多人都以「忙」為藉口漸漸放棄了讀書、讀好書。這時,就需要朱光潛先生立馬出現,在線喊個「停!夠了!」:

「世間有許多人比你忙得多。許多人的學問都在忙中做成的。」

你說你忙,難道會比當年奔走在革命道路上的孫中山先生還忙?

朱光潛提到孫中山生平無論忙到什麼地步,沒有一天不偷暇讀幾頁書的。

但凡看過孫中山寫的《建國方略》和《孫文學說》,便知道他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家,而且還是一個知識淵博、涉獵寬泛的學者。

不說遠了,大家所熟悉的央視主持人董卿也是數十年如一日,每天堅持一小時的閱讀。她曾直言一天不讀書,就像一個月不洗澡一樣難受。

在《中國詩詞大會》的現場,一位選手遺憾被淘汰,十分沮喪。

這時候,董卿沒有按照「套路」說什麼「越挫越勇,再接再厲」,而是輕聲送上了一句陸遊《感世六言》中的詩句:「雙鬢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看過節目的人,相信和我一樣,常常會被董卿脫口而出的詩詞或名句所驚豔。她不僅僅只是會被幾句小眾的詩,而是她深刻理解了其中之義,並能在最恰當的時刻,脫口而出。

不讀書,是達不到這樣的深度和功力的。

時光從來不會辜負一個人的隱忍和努力,哪怕堅持讀書這件小事許不了我們一個遠大前程,但一定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我們的見識、談吐與氣質。

所以,不要再以忙為藉口放棄閱讀。你要知道,比你優秀的人,都在堅持做這件事。

此外,朱光潛先生還特別貼心地提出了兩點讀書的建議:

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但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他還指出,讀書要精。許多人的讀書計劃上列了滿滿一大張,既雜又亂。讀書,不應當以數量取勝,而是以見地取勝。

爛書看多了,反受其擾。

與其讀千卷萬卷的詩集,不如讀一部《國風》或《古詩十九首》,與其讀千卷萬卷談論希臘哲學的書,不如親自讀一讀柏拉圖的《理想國》。

先生還很貼心地給出了自己最喜歡的一份書單,我簡單地整理了一下,如下:

1.中國文學:《國風》、《莊子》、《楚辭》、《史記》、《古詩源》、《文選》中的書箋、《世說新語》、《陶淵明集》、《李太白集》、《花間集》、張惠言《詞選》、《紅樓夢》。

2.外國詩人:濟慈、雪萊、柯勒律治、布朗寧

3.外國戲劇: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劇,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李爾王》和《奧瑟羅》,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戲劇集。

4.俄國文學:屠格涅夫《處女地》和《父與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

5.其他小說:福樓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小說集,日本作家小泉八雲的作品...

2.世上最快活的人,是懂得「領略」的人

為什麼同樣都是生活,有人覺得有滋有味,有人卻覺得只不過是日復一日的無聊重複呢?

那是因為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都懂得如何「領略」生活。而所謂領略生活,就是能在尋常之中發現趣味。能從平淡中領略到趣味的人,從來不會覺得寂寞和煩悶。

朱光潛先生以朱熹《觀書有感》舉例,將生活中的「趣味」比作滋潤乾燥心靈的「源泉」: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一種絕美的境界。你姑且閉目一思索,把這幅圖畫印在腦裡,然後假想這半畝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這首詩比擬人生苦樂多麼愜當!一般人的生活乾燥,只是因為他們的「半畝方塘」中沒有天光雲影,沒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便是領略得的趣味。

想要懂得「領略」,首先,必須學會讓自己靜下來。現代生活節奏快、信息量巨大,許多青年人都很浮躁。

但放心,這個問題不是我們這一代人才會有的。在每個變革的時代,青年人的心都是浮躁而慌亂的。

對此,朱光潛先生給出的建議是要學會「忙裡偷閒、鬧中取靜」。

也就是說,站在時代的浪潮裡,我們難免也會跟著別人亂嚷幾句,失去了理性的判斷。

當輿論導向發生變化,我們心裡的天平也不自覺的隨之傾斜。

這個時候,就要懂得「靜」,傾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不要做隨風搖擺的蒲柳。

回望古今中外那些偉人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們常常能在倉皇擾亂中,依舊保持一副雍容氣度,淡然處之。

憑的是什麼?

就是一顆鎮靜的心。

唯有靜下心來,你才能發現一草一木皆有情趣,瑣碎的小事也可以做得津津有味。

懂得領略,方能做一個有趣的人。而當你變得「有趣」,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受歡迎,招人喜歡。正如先生所說:

「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聰明過度的人,只是對著沒有趣味的人,要勉強同他說應酬話,真是覺得苦也。你對著有趣味的人,你並不必多談話,只是默然相對,心領神會,便可覺得朋友中間的無上至樂。」

3.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第二樁事

許多大學生在選擇專業時,會為了迎合社會的需要,扎堆地去讀那些當下「最熱門」的專業,也不管自己喜不喜歡,適不適合。

殊不知,這就是看得短淺了。

朱光潛先生的建議是一定要遵從自己的興趣,否則硬著頭皮學不喜歡的專業不僅僅會覺得壓力山大,更可怕的是,它會影響你對生活的熱情。

「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因此,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看作社會的機械。一味迎合社會需要而不顧自己興趣的人,就沒有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

唯有選擇了自己真正熱愛的專業,才會發自內心地渴望獲取更多的知識,不斷地去探索、成長,培養內在的「生機」。

因此,每當你取得一點進步,就會格外愉悅,從而良性循環,不斷地想去挖掘、提升,整個人都充滿正向、積極的能量。

一個人只有對自己的專業有濃厚的興趣,才會達到精深的造詣。

他會發現自己的心澄明通達,時時有寄託,時時在生展。

這樣的生活絕不會幹枯、虛度,而選擇這樣生活的人也決不會做出卑汙的事。

4.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交到什麼樣的朋友

朋友是測量自己最精確的尺度。

朱光潛先生通過研究美學上的欣賞與創造問題,得到了一個和常識不相通的結論,就是:

"欣賞與創造根本難分,每人所欣賞的世界就是每人所創造的世界,就是他自己的情趣和性格的返照。"

這個觀點,放到交友問題中,一樣適用。

也就是說,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得到什麼樣的朋友。

人類的心靈會相互交流、感知,一旦彼此吸引,就會產生回流,從而不斷加深交流。

你多一分真心待人,人也就會多一分真心待你。你能得到什麼樣的友誼,在於你付出了什麼,你本身是什麼樣的品格。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如果他人不愛你、敬你,其實應該先反思自己本身的欠缺之處,而不是一上來就責備他人。

如果自己對他人來說不是一個好朋友,就決不可能得到一個好朋友。

在交友中,每當我們對朋友提出期待或要求時,要先想一想,自己能否做到這樣嗎?

要牢記「責己宜嚴,責人宜寬」。

此外,朱光潛先生將友誼對彼此的影響形容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石的瑕疵稜角只有用器具來琢磨它,才能達到圓融光潤,才能「成器」。

人的性格也是如此,難免會有瑕疵稜角。私心、成見、自滿、暴躁...種種不良的性格,須得多受切磋和琢磨,才能洗刷淨盡。

一個好的朋友便是一件最佳的利器,「摩擦」地愈多,對彼此的影響也就愈大。

古人說:「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久聞之後,香可以變成尋常,臭也可以變成尋常,習而安之,就不覺其為香為臭。

所以青年人交友,需要謹慎選擇所在的圈子,才能獲得優質的朋友,不斷打磨自己。

否則一旦與「惡人」交,便久而不聞其臭,自己也很難再擁有優質的好友。

畢竟,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交到什麼樣的朋友。

—END—

書中的精彩觀點實在太多,無法一一為大家分享,有興趣的朋友一定要去看看這本書。願每個人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今日話題:對於我分享的四個話題:讀書、生活情趣、學業選擇和交友,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與我分享你的看法和經驗。

相關焦點

  • 人生的啟蒙,從了解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開始
    其中《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在當下青年心中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影響。他的書被人抄襲說到這《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就不得不說,當年朱光潛發現街上的書店,發現一本「致青年」的書,作者是「朱光潸」,另外還有一個副標題「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後來朱光潛回到家中,便給這位「朱光潸」先生寫了一封信。
  •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版本流傳
    朱光潛留學期間撰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1929年3月由上海開明書店結集出版,廣受歡迎,一再重印,被選入多種中學國文教科書,引發了用書信體對青年做指導宣傳的潮流,並成為盜版書商的獵物。《信》在各時期的不同版本,也是開明書店歷經變遷浮沉的縮影。
  • 豆瓣8.8分,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每一封都值得深思
    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朱光潛先生,他在早年撰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中就有答案。這本書以書信的方式,結合文藝、美學、哲學、道德、政治等,給青年談論修養,指點迷津。
  • 原來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藏著他的終極文學寫作法
    美學大師朱光潛,在文藝美學、悲劇心理、文學寫作等多領域創造了不朽的經典之作,建樹之高,讓人難以望其項背。在眾多經典之外,他有一本小書《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創作於民國時期,寫給那時的年輕人,但其影響力卻經久不衰。
  • 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青年人必看,他這20句話終生受用
    我清楚的記得合上書的時候,我渾身充滿力量和信心,這本書給我了很多啟發和鼓勵,直到很多年後,我再次翻開它,依舊可以從字裡行間感受到如師般的諄諄善誘和心靈啟發,這本書就是朱光潛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所以,可以說,朱光潛先生是我的老師之一。
  • 此身,此時,此地——探訪朱光潛的美學歷程
    朱光潛早年曾出版過《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當時最流行的書籍之一。過了不久,1936年初,朱光潛在寫《文藝心理學》等專著之餘,又寫出一部親切自然的《談美》小冊子。書店在出版時,將《談美》封面附註上「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字樣。書出版之後,立即受到廣泛歡迎。
  • 朱光潛經典「四書」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筆名孟實、盟石,中國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朱光潛先生的主要著作包括《談美》《談文學》《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修養》《詩論》《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等,並有多種版本的《朱光潛全集》行世。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現代青少年成長指南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的成名作。信中談到的,都是青年所關心的問題。信中涉及的內容,無論處於什麼年代的青少年,皆能從中收穫許多。心被音樂牽動著,仿佛聲音不是從耳機裡傳出來,而是從身體裡流淌出來的。感受力是很奇妙的能力。當你能從極細微的事物上感受到快樂時,你一定是個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人。之前聽陳鴻宇先生的理想三旬,唱到 「只是沒抵達的存在」,有種清明後坐海盜船的失重感,讓人頭暈目眩呼吸困難,卻是幸福又興奮的感覺。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潛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寫給20世紀初的青年人看的,但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青年看的。為嘛?翻開就知道裡面的內容是適用於現在的,十二封信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年輕人所關心的事項給出自己的意見。後面的附錄其實是十三四封信,是後來成書時所追加的內容。 摘錄了一些句子,太長的我濃縮一下再放上來。
  • 最完美是因為不完美——啟迪人生的十二封信
    這是一代美學宗師朱光潛先生在《無言之美》中寫的一段話,給人啟迪,引人奮進。而《無言之美》這篇文章,則作為附文收錄在《好的人生不著急——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書中。朱光潛是我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教育家,他的主要代表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談美》、《談美書簡》等。
  •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隨感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隨感 ——學院「新時代新作為」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徵文   歷史告訴我們,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學生們通過上街遊行,抗議巴黎和會外交失敗。近期恰好閱讀了朱光潛所著《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生發出一些感想和思考,遂成此文。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由朱光潛先生撰寫並分期登載在當時的《一般》雜誌上,十二封信並未曾指定某一收信人,信中的抬頭均為「朋友」,落款署名也是「你的朋友 孟實」(朱光潛,字孟實)。
  • 朱光潛《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談讀書|我們應該如何有效讀書?
    作者簡介朱光潛字孟實,安徽人,香港大學畢業,後在英國留學。是我國美學家、文學家等,尤其擅長美學,是中西方美學的橋梁,對中國現代美學有重大影響。前言這本書是寫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但是值得一讀,包括大人,因為讀書時不分年紀的。朱光潛認為讀書對他的人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幫助他攀登學術高峰的重要手段。
  • 朱光潛美學的風雅異韻:人生跌宕 進退有常
    一九二七年,朱光潛在巴黎。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2017年是一代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誕辰120周年。前者如《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詩論》《克羅齊哲學述評》《美學批評論文集》《西方美學史》《美學拾穗集》等,後者如《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美》《我與文學及其他》《談文學》《談修養》《談美書簡》等。如果說,前者學術專著以開拓性、厚重感著稱,那麼,後者普及讀物則以知識性、可讀性見長;如果說前者以材料翔實、論證細密為特色,那麼後者則更多呈現娓娓道來、親切有味的風貌。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青年應該追求怎樣的人生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本書,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書第一版是1929年出版,距今已經九十餘年,本來是以有中學程度的青年為對象,但現在讀來依舊可為當代青年借鑑。談到讀書,朱光潛先生一語道破讀書所帶來的益處:內心有了趣味與寄託,不易被壞習慣所引誘。在繁雜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在浮躁的充滿物慾的社會裡,讀書能使內心留一片清淨地,聊以慰藉靈魂,不至於被日常的瑣碎裹挾,內心的聲音也不易被周圍的聲音淹沒。外在可以融入團體,內在依舊保持獨立清醒,不易被周圍惡習染著。
  •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關於生命、關於責任、關於科學、關於成長、關於愛國……讓思想以書為翼,讓成長與書為伴,求實團校精選10本經典書籍,與同學們一起共閱讀共交流共成長,本周帶來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潛先生,字孟實,現當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他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以有中學文化程度的青年為對象作為收信人。
  • 《寫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學時期,如何培養讀書的好習慣?
    《寫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教育部新編語文教材指定閱讀書籍,本書是美學大家朱光潛先生的成名作。本書是他旅歐期間陸續寫給國內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集體而成的,在國內雜誌《一般》上連載。信中,朱光潛先生從讀書、感情、作文、升學與講課等多個方面對青年進行指導,讓處於迷茫時期的青年有據可尋。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早讀到這本書就好了
    很久沒有收到過信了,但始終忘不了讀信的感覺,《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出了這種感覺。朱光潛先生旅居海外時曾在《一般》雜誌上分期刊載過十二封信,這十二封信沒有特定的收信人,凡是具有中學教育程度的青年都是收信人。
  • 2019年中考語文名著複習之《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19年中考語文名著複習之《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專門寫給中學生的,以書信的形式,每次一個話題,營造出一種對坐晤談的氛圍,讀來如聽長者交心,語重心長,情辭懇切,流淌著先生對青年人的殷切希望和赤誠關懷。
  • 經典閱讀|《看花聽雨吹風》:美學大師朱光潛傾心談美
    看美學大師為你一一解答。《看花聽雨吹風》作者:朱光潛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談美》是朱光潛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學理論體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書從「談美」「免俗」,「人心淨化」的目標出發,順著美從哪裡來?《談美書簡》以「答讀者問」的書信形式來探討美學。該書是作者在八十二歲高齡的情況下寫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對自己漫長美學生涯和美學思想的一次回顧和整理,也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友們」,尤其是青年朋友們的一次回復。全書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
  •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裡的多元宇宙是什麼意思?
    朱光潛在《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書中說到,人生是由多個層面、多個方面、多角度的,多種價值組成的。我們不能用單一的價值和標準來評判某種事物,每個人因為天分、經歷、教育和環境的不同,我們眼睛裡所看到的世界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