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美學的風雅異韻:人生跌宕 進退有常

2020-12-13 中國文明網

  一九二七年,朱光潛在巴黎。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2017年是一代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誕辰120周年。他與同為北大美學教授的宗白華先生,同年出生、同年故去,且都誕生在安徽。為緬懷兩位先生在融通中西學術,建構中國現代美學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振興21世紀中國美學和文藝學研究,由北京大學、安徽大學、中華美學學會聯合主辦的「朱光潛、宗白華與二十一世紀中華美學——紀念朱光潛、宗白華誕辰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於10月底在安徽合肥舉行。

  朱光潛先生的學術思想和成果,對20世紀中國美學及諸多人文學科研究都曾產生重要影響。對於朱光潛的研究,不僅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一直綿延不絕,波瀾起伏,而且在連續數年的「美學大辯論」中,還成為全國學術批評關注的焦點。與以往的朱光潛研究不同,本文並非對朱光潛某一或某些美學觀點的介紹探討,也並非對朱光潛學術著作或人生旅程的描述考索,而是從一個新的視角,對朱光潛做學問的整體氣象和特色格調進行勾勒展示。期望朱光潛先生為學的風雅異韻及其背後蘊含的精神追求,對我們認真改進學風,提升新時代中國學術發展品質,有所啟示和助益。

  學人小傳

  朱光潛,字孟實,1897年10月出生在安徽省桐城縣,1922年香港大學教育系畢業,獲學士學位,1925年起先後就讀英國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先後任北京大學教授、四川大學文學院院長、武漢大學教務長兼外語系主任、北京大學文學院代理院長,商務印書館《文學雜誌》主編。新中國成立後,朱光潛一直是北京大學教授,歷任第二、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中華美學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等職。朱光潛是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和翻譯家。他的《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談美》《美學批判論文集》《西方美學史》《美學拾穗集》等著作,以文筆優美暢達、見解獨到精闢而蜚聲於海內外,為中國美學和文藝理論發展做出開拓性的重大貢獻。他精通英語、德語、法語和俄語,翻譯了柏拉圖《文藝對話集》、萊辛《拉奧孔》、愛克曼《歌德談話錄》、黑格爾《美學》、維科《新科學》等大量西方美學名著,為中國學術發展和中西文化交流留下寶貴的思想財富。朱光潛於1986年3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縱覽中國近百年學術人物,朱光潛作為一代美學大師,其學術和人生在不少方面都是一個卓異的存在,呈現出與同時代學者頗為不同的風雅異韻,堪稱20世紀中國學術文化一道亮麗風景。

  通俗易懂與淵博精深

  朱光潛一生著述宏富。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至1993年出版的《朱光潛全集》皇皇20卷,700餘萬字。中華書局正在陸續推出的《朱光潛全集(新編增訂本)》,新增佚文近百篇,多達30卷,總字數約1000萬字。

  避開眾多高質量的翻譯作品不談,朱光潛的撰述若從表達方式和閱讀難易上分,大體可劃為研究型和通俗型兩類,即既有許多嚴謹紮實、膾炙人口的學術專著,也有大量通俗易懂、有口皆碑的普及讀物。前者如《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詩論》《克羅齊哲學述評》《美學批評論文集》《西方美學史》《美學拾穗集》等,後者如《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美》《我與文學及其他》《談文學》《談修養》《談美書簡》等。如果說,前者學術專著以開拓性、厚重感著稱,那麼,後者普及讀物則以知識性、可讀性見長;如果說前者以材料翔實、論證細密為特色,那麼後者則更多呈現娓娓道來、親切有味的風貌。

  近現代以來的著名學人,當然不乏重視和寫作通俗讀物者,如顧頡剛作《國史講話》、艾思奇作《大眾哲學》、朱自清作《經典常談》、李四光作《中國地勢變遷小史》等,均堪稱「大家寫小書」的翹楚。朱光潛與他們不同之處在於:上述學者寫通俗讀物多半偶一為之,而先生卻縱貫一生。從1929年開明書店出版《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到1980年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談美書簡》,他畢生撰寫的第一部和最後一部著作(翻譯作品除外),都是典型的通俗讀物。對此,朱光潛自己毫不諱言,他在晚年所著「自傳」裡說:「我的大部分著作都是為青年寫的。」

  朱光潛的通俗著述如《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美》等,出版已近90年,不僅是民國時期的暢銷書,也是今天的常銷書,曾扣動許多人的心弦。法國文學專家羅大岡當年就為其「廣博的知識、明淨高潔的文風」深深吸引,驚呼「我碰到真正的老師了!」他說朱先生的讀物「給我印象那樣深刻,以致決定一輩子的愛好和工作方向」。著名學者舒蕪直到晚年都「很寶重它(指《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常常翻讀」,認為「現在重看還會覺得是上乘的散文佳作」。1994年,我在英國做訪問學者,遇到幾位來自臺灣的碩士研究生,聽說我追蹤朱光潛當年留學英國的足跡並搜集相關研究資料,竟異口同聲說讀過他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美》,可見好書如夜空中的北鬥,即便在異地他鄉,也會雲燦星輝。

  朱光潛通俗讀物的魅力從何而來?切實的話題、豐厚的學識、透徹的說理、親切而優美的文風,應是其大獲成功的主要原因。他通俗讀物所談論的議題,並非僅從書本中來、從已有概念中來,而是從生活中來、從青年所關心或所困惑的問題中來。他以深厚的國學修養和廣博的西學知識為基礎,以循循善誘、娓娓動聽的解說為嚮導,帶你走入如何讀書、如何作文、如何參與社會、如何面對困難、如何欣賞美和藝術、如何成就精彩人生等淺近而又幽深的堂奧,字裡行間無不透逸著「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神採。

  朱先生不同時期寫給青年讀者的書,當然有寸長尺短之別,但總體看都相當精彩,與其說是通俗讀物,不如說是說理散文。通俗讀物與說理散文無疑有許多交叉重疊,但也有一定的楚河漢界。如果說,通俗讀物主要著眼於對某一領域知識的簡明介紹,或是對社會人生道理的一般講述;那麼,說理散文則在傳授知識或道理的同時,更注重將作者個人對生活的體驗、情感和思想,以優美暢達的文字表達出來。朱光潛曾反覆說:「我所要說的話,都是由體驗我自己的生活,先感到(feel)而後想到(think)的。換句話說,我的理都是由我的情產生出來的,我的思想是從心出發而後再經過腦加以整理的。」這就是說,他的通俗讀物並非只是知識的羅列、材料的堆積和常理的敘述,而是注入了自己諸多切身的感受和獨到的體悟,加上其文筆有行雲流水般隨物賦形的本領,因而在給人許多人生啟迪和感動的同時,還給人帶來欣賞美文悅心明智的享受。

  考察近現代學者和作家,尚沒有一位像朱光潛這樣,既在學術研究領域深耕細作,碩果纍纍,又在通俗讀物領域辛勤勞作,成就斐然。他的通俗讀物遠離簡單應時和淺薄粗陋,並非學術專著以外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具有很高獨立存在的價值——對他自己而言,是其學術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堪稱熠熠生輝的亮點;而對中國現代學術文化來說,則是產生廣泛影響的佳作,可謂不可多得的珍品。他的學術研究和通俗寫作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繫;既各自為政,又互為補充。兩者彼此影響,取長補短,不僅使高頭講章的學術專著呈現明晰好讀的散文風貌,而且使面向青年的普及讀物彰顯言簡意深的學術勝境。季羨林先生評價說:「他對中外文學都有精湛的研究,這是學術界公認的。他的文筆又流利暢達,這也是學者中少有的。」淵博精深與通俗易懂,似乎彼此對立相互矛盾,然而在朱光潛身上卻得到完美統一。

  朱光潛在20世紀40年代曾這樣總結自己寫文章的特點:「我的寫作風格一直到現在還是在清醒流暢上做功夫,想做到『深入淺出』四個字。」我以為,做學問和寫論文之妙,即在於深入淺出。只有入之深,才能做到成竹在胸、爛熟於心,入之不深,則難免生吞活剝、捉襟見肘;只有入之深並出之淺,才能做到舉重若輕、言簡意賅,而出之不淺,則難免艱深晦澀,讓人望而生畏。莊子曾描述庖丁解牛、輪扁斫輪等技術純熟、工多成藝的故事,做學問能真正做到深入淺出,其境界庶幾可近似之。

  開路先鋒與穩坐中軍

  朱光潛做學問起步早,起點高。1921年,他24歲,還是香港大學教育系二年級大學生,就在當時全國標誌性刊物《東方雜誌》上發表論文處女作《弗洛伊德隱意識與心理分析》;同年,他還在很有影響的期刊《改造》上推出《行為派Behaviourism心理學之概略及其批評》,一時頗受關注,可謂一鳴驚人。此後,他一發而不可收,直至1986年仙逝,近千萬字文質俱佳的論文、專著和譯作等,如傾瀉而下的瀑布,源源不斷地流入現代學術文化的深潭大澤,在美學、心理學、文藝學、比較文學、教育學等諸多領域激起飛濺浪花,蕩漾天光雲影,為中國現代學術文化畫卷增添新的七寶樓臺,開拓了學術文化的新境界。

  青年朱光潛跨入學界,並非僅從某一學科謹慎試步,單線作戰,而是一開始就多路進發,多點突破,顯示出強大的學術爆發力。

  在心理學領域,除上面提及的研究弗洛伊德和行為派的文章外,他還發表《完形派心理學之概略及其批評》(《東方雜誌》第23卷第14號,1923年7月)等系列論文,出版《變態心理學派別》(開明書店,1930)、《變態心理學》(商務印書館,1933)兩部專著。高覺敷先生早年曾評價說:「孟實先生雖算文學和心理學間的『跨黨』分子,然而他在心理學上對國人的貢獻,實超過於一般『象煞有介事』的專門家之上。譬如我們現在都知道弗洛伊德,但是介紹弗洛伊德學說的,算是他第一個。我們現在已習聞『行為主義』,但是介紹行為主義的,也是他第一個。我們現在已屢有人談起考夫卡和苛勒,但是評述完形派心理學的,又是他第一個。」高覺敷先生堪稱心理學泰鬥,這裡所說的三個「第一」,足以表明朱光潛在我國心理學發展史上應佔有一席之地。

  在美學、文藝學領域,朱光潛更是出手不凡。1924年面世的第一篇美學論文《無言之美》,對中國傳統審美趣味的含蓄特徵發微抉隱,鉤深致遠,曾讓朱自清、夏丏尊等嘖嘖讚嘆。1927年,他在《東方雜誌》上連載以《歐洲近代三大批評學者》為題的三篇論文,分別系統評述法國聖伯夫(Sainte Beuve)、英國阿諾德(Matthew Arnold)、義大利克羅齊(Benedetto Croce)的批評理論和美學思想,為我國學術界首次掀開歐洲美學和文藝批評代表人物的面紗。隨後,他不僅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悲劇心理學》(1935年),還在上海開明書店推出《談美》(1932年)、《文藝心理學》(1936年)兩部專著。向培良當年即評價說:在我國學者所著美學和文藝學著作中,「能以卓特見解,自成一家之言的,要不能不自朱先生的《文藝心理學》始。」張景澄更是指出:「文學批評的理論建設,若以中國作品作為針對的鵠的,在國內尚無其人,這本《文藝心理學》可說是陰天裡掀開一片藍天了。」朱光潛著述對中國現代美學的拓荒作用,由此類評價可見一斑。

  在比較文學領域,朱光潛1926年發表的《中國文學之未開闢的領土》(《東方雜誌》第23卷第11號),揭示中國詩歌與西方詩歌從源頭到流變的不同特徵,並對其差異及原因作了深入分析。他還以《中西詩在情趣上的比較》(《申報月刊》第3卷第1期,1934年1月)、《長篇詩在中國何以不發達》(《申報月刊》第3卷第2期,1934年2月)、《從「距離說」辯護中國藝術》(《大公報·文藝副刊》第32期,1935年10月)等系列論文,對中西文學的異同特點做了廣泛而深入的考察,並對比較文學的理論和方法問題提出許多精闢見解。1943年,國民圖書出版社出版的他最富「獨到見解」的專著《詩論》,既用西方詩論來解讀中國古典詩歌,又用我國詩話及創作實踐來闡釋西方詩論,在中西比較互釋中提出許多讓人耳目一新的論說,被著名學者張世祿譽為是接受外來影響「近於消化地步」的「驚世之作」。我國首部《中國比較文學年鑑》稱朱先生為「中國比較文學事業的開拓者」,絕非言過其實。

  在教育學領域,朱光潛20世紀20年代曾發表許多有思想、有鋒芒的論文,如1922年3月30—31日在《時事新報》上連載的《怎樣改造學術界?》,針對當時思想文化教育界存在的種種弊端,提出精神改造、環境改造、人才培養等諸多措施和辦法,表現出少有的改造教育和社會的睿識與激情。緊隨其後發表的《智力測驗法的標準》(載《教育雜誌》第14卷第5號,1922年5月)、《在「道爾頓制」中怎樣應用設計教學法》(《教育雜誌》第14卷第12號,1922年12月)等等,借鑑西方教育的成果及理念,為中國教育發展吹進新鮮空氣。

  以上描述,僅是對朱光潛早年闖蕩學界矯健身影的簡略勾勒。從這匆匆掠影中已可領略,青年朱光潛在學術疆場上躍馬揚鞭、縱橫馳騁的氣概,攻城略地、勇猛精進的成就。然而,他為學有銳意進取、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也有腳踏實地、嚴謹細緻的作風。通覽他的著述,尤其是他畢生專注的美學研究,不論是專著還是論文,從選題到觀點、從材料到論證,或介紹西方學說,或闡述一家之言,均可見出別具之慧眼和獨到之匠心,而其所引證材料,要麼直接譯自西方原著、要麼發掘於中國典籍,絕難窺見與別人相似或雷同之處。他的學術生涯,橫跨大半個世紀,伴隨時代波濤的翻滾和激蕩,其研究重點和學術思想也有所遷移和更新。但不論社會思潮如何變幻,他多能立足於學術前沿,悉心研究,坦率發聲,鋪路架橋,嘉惠學人;他的研究成果,多發人之所未發,常處學術先鋒,卻從未流於偏激,實事求是,表率群倫,其披荊斬棘之作用,中流砥柱之地位,同輩學人中罕有可與比肩者。

  一般說來,開路先鋒多探索摸進之功、衝鋒突破之力,而穩坐中軍的將帥則長於運籌帷幄,專於排兵布陣。朱光潛博採西方美學之花,嫁接中國傳統之木,不斷開闢新論題、提出新觀點,其開路先鋒作用顯而易見。然而,他從不以先鋒自詡,更不以北大名師和學術名家的身份招徒聚眾,搖旗吶喊,頗有龔自珍所說「一事平生無齮齕,但開風氣不為師」的風儀。不過,朱光潛不立門戶、不拉山頭,卻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沾溉學林、澤被眾生。讀中國現代美學史,朱光潛既是開疆拓土的勇士,又是深孚眾望的將軍;開路先鋒與穩坐中軍的形象,在他身上赫然並立又融為一體。

  人生跌宕與進退有常

  朱光潛先生的一生,在時代渦流的挾裹下,載沉載浮,屢經坎坷。新中國成立後,作為具有深厚學養和堅韌定力的大學者,先生面對時代巨變,調整心態,積極應對。他一面洗心革面,多次公開檢討,真誠反省自己的過去,以丟掉包袱,跟上時代前進步伐;一面積極投身新中國的建設和實踐,除在北大帶兩個班的翻譯課以外,還於1951年初參加北京院校教師西北土地改革參觀團,赴陝西省長安縣東大村直接參加土改運動。他將觀感及發現的問題,分別寫成《從參觀西北土地改革認識新中國的偉大》《從土改中我明白了階級立場》等文章。中央統戰部把朱光潛及參觀團部分教授所寫材料上報黨中央,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批示。

  朱光潛的真誠改過和積極作為,贏得毛主席的讚賞,自然得到組織的肯定和接納。1956年5月,朱光潛在北大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並作為民盟界別的代表,於1957年2月出席全國政協二屆三次會議,被增補為全國政協委員(此後歷任第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

  不過,在那極「左」思潮甚囂塵上的年代,他的美學思想則被定為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思想的代表,因而對他的批判格外嚴厲,不僅規模大,而且時間長——這就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赫赫有名的持續六年之久的美學大辯論。

  美學大辯論的揭幕文章,就是朱光潛自我批判長文《我的文藝思想的反動性》(載《文藝報》1956年6月第12期)。在該文裡,他否定了自己民國時期的豐碩學術成果。不過,他對涉及到核心學術的觀點卻堅守立場,並不輕易後退和讓步。他明確說——

  「關於美的問題,我看到從前人的在心在物的兩派答案,以及克羅齊把美和直覺、表現、藝術都等同起來,在邏輯上都各有些困難,於是又玩弄調和折中的老把戲,給了這樣的答案:『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係上面。』如果話到此為止,我至今對美還是這樣想,還是認為要解決美的問題,必須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美學大辯論中有近百位學者直接參與論戰,全國各主要報刊發表了近三百篇論辯文章,其中大部分都是劍指朱光潛。

  面對來自各方的批判,朱光潛堅持在學術上雖有補苴罅漏,卻決不低三下四,而是「有來必往,無批不辯」。他以大無畏的學術勇氣秉筆直書,推出《美學怎樣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辯證的》《論美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見物不見人」的美學》《生產勞動與人對世界的藝術掌握》等十數篇宏論,指出參加美學論辯者,雖然主觀意圖上都想運用馬克思主義,可思想方法上卻犯有嚴重的形上學和教條主義毛病。

  朱光潛曾幽默地稱自己是美學大辯論中的「眾矢之的」,是供各路人馬瞄準射擊的「靶子」。實際上,他是一個用特種防彈材料製成的「靶子」,實在不容易擊倒或打穿,而許多唇槍舌劍批判他的人,卻在對這個「靶子」反覆追蹤打擊中,提升了自己的學術水準和名聲。這一點,當年多次詰難和批判朱光潛的「論敵」、西北師範大學教授洪毅然深有體會。他說:「(二十世紀)五十~六十年代原本起自對其過去美學思想之『批判』的那場全國性美學大討論,終因其『筆戰群儒』,結果反而恰恰成為、實際正是他在客觀上起著帶動大家不斷前進之作用,從而大大促進了美學研究空前普遍地蓬勃發展。」

  翻檢20世紀中國學術史,沒有任何一位學人能夠像朱光潛這樣,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圍攻討伐,不是忍氣吞聲,而是挺身而出,據理力爭,即便孤軍奮戰,也頑強拼搏,捍衛自己的學術尊嚴與品格,即他所說的「不隱瞞或迴避我過去的美學觀點,也不輕易地接納我認為並不正確的批判」。

  朱光潛先生作為年過半百跨入新社會的舊知識分子,人生大落大起,學術毀譽交加。他的出類拔萃之處,在於身處困境而不失未來信念,仍堅信學術力量。他為學不斷尋求,注重吸收,在處理政治與學術等種種繁難問題上,有變化更新,也有執著定見;願意修正錯誤,亦敢于堅持真理。而在這執著與變化、定見與更新、修正與堅持之間,既有「識時務」的自我批判和自我保護;也有「不識時務」的固執己見和學術堅守,其進退出處,取捨拿捏,自有分寸,不失法度,彰顯了一代美學大師的睿智人生和學術風範。(錢念孫)

  錢念孫,1979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現為安徽社會科學院資深研究員,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出版著作26部,曾5次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3次獲「中國圖書獎」、2次獲「全國優秀暢銷書獎」。有關朱光潛研究的專著有《朱光潛與中西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藝術真諦的發掘和闡釋》(海天出版社,2001)、《朱光潛:出世的精神與入世的事業》(文津出版社,2005)。

相關焦點

  • 朱光潛、宗白華的《雙美集》,美學理論與現實的完美結合
    此外,兩位大師均有出國留學的經歷。宗白華於1920年赴美國留學,在法蘭克大學、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和美學。而朱光潛於1925年留學英國愛丁堡大學,致力於文學心理學與哲學的學習,並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在西方學習哲學的經歷給了兩位大師更深入研究中國美學的基礎,為他們研究中國美學開拓了新思路。
  • 此身,此時,此地——探訪朱光潛的美學歷程
    在這封信中,朱光潛將自己寫《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時的情形略做回溯,認為當時「稚氣和愚」,但因坦坦白白流露,才得到青年的喜愛。這話的潛臺詞,大約是告訴那位「朱光潸」,人得「坦坦白白」「老老實實」做人,否則就算一時得逞,時間長久也難免被人戳穿,落得個不道德名。這封信的落款也頗有意思:「幾乎和你同姓同名的朋友。」信當然無法寄出,只好在《申報》上發表,一時傳為趣聞。
  • 經典閱讀|《看花聽雨吹風》:美學大師朱光潛傾心談美
    看美學大師為你一一解答。《看花聽雨吹風》作者:朱光潛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談美》是朱光潛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學理論體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書從「談美」「免俗」,「人心淨化」的目標出發,順著美從哪裡來?抒發了這位美學大家的人格理想,審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即「人生的藝術化」。該書滲透了朱光潛先生對藝術與人生關係的深刻體悟。作者以一種對老友交談的語氣平淡道出,其瑰麗思想在清新質樸的文字中緩緩流淌,有如「風行水上,自然成紋」。而其在全書最末喊出的「慢慢走,欣賞啊!」則更具振聾發聵之用,該書被視為「科學性,普及性的經典之作。」
  • 《談美》:在顛沛流離、生死存亡之際,朱光潛為什麼要推廣美學?
    中國的美學大師有兩位被稱為「美學雙峰」,一位是宗白華,一位是朱光潛。宗白華留學德國,精通西方美學,卻對東方美學造詣深厚。朱光潛則中國功底紮實,對西方美學興趣盎然。兩人可謂中西合璧,對於美學愛好者是不可缺少的領路人。宗白華的《美學散步》更偏重對中國美學藝術的感悟,朱光潛的《談美》則更側重與讀者的交流談心。
  • 朱光潛經典「四書」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筆名孟實、盟石,中國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朱光潛先生的主要著作包括《談美》《談文學》《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修養》《詩論》《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等,並有多種版本的《朱光潛全集》行世。
  • 「朱光潛暨皖籍現代美學家研究中心」在安師大成立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今天從安徽師範大學了解到,「朱光潛暨皖籍現代美學家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學術研討會日前在蕪湖舉行。東南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東北大學、蘇州大學、上海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國內20餘所高校及省文化廳、省社科院等單位的30餘位專家學者應邀出席揭牌儀式和相關活動。
  • 閱讀《文藝心理學》給自己五分鐘,跟朱光潛一起進入「美學」大門
    美學是什麼?其實理論上大家很容易查到,它就是哲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係的一門學科。但這樣的概念是比較抽象的,其實也可以這樣進行簡單地理解,美學就是如何使自己有一顆發現美的心靈,這就是我們閱讀美學的最基本目的和意義。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美學大師朱光潛的「扎心」公開課
    給大家簡單介紹下朱光潛先生,他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文藝理論家和翻譯家,也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儘管書中這些信都寫於上世紀早期,但今天讀來,仍能從中獲益,許多觀點毫不過時。畢竟,太陽底下無新鮮事。
  • 美學示範區石門前所未見!風雅可以如此「重來」
    12月21日,這個冬日裡安靜的石門,迎來了一場火熱的盛事——雅居樂·御賓府江南園林美學示範區與風雅生活館,在全城的期待中正式開放。在開放儀式中,來自雅居樂北京區域公司相關領導、石家莊的主流媒體以及房地產行業領域的同仁悉數到場。
  • 朱光潛和京派文學群體審美同一性研究,太深奧了!
    朱光潛堅持對人生和藝術採取「無所為而為的玩索」態度,提倡以審美的眼光看待藝術和人生。在《「慢慢走,欣賞啊」》一文中,他強烈要求人們以審美的眼光看待這豐富華覆的世界,否則人生便是了無生趣的囚牢。其他京派作家也如此。如梁宗岱把詩歌分為兩類:一類是「純詩」;一類為「國防詩歌」。他認為「純詩」追求的是「精深」「純粹」,而「國防詩歌」往往容易流於「淺薄,平凡與庸俗」,因此,他傾向於「純詩」的創作。
  • 朱光潛的著述和譯筆
    而朱光潛1897年生於以古文派傳統著稱的安徽桐城,祖父和父親都是私塾教師,受家庭影響,他自幼接受了嚴格的文言文寫作訓練,熟讀古書。在他的文章中,時常可以見到「宴安鴆毒」這類源自經史詩文的文縐縐的詞。巧的是,饒述一譯本中一些非常規的譯法也是朱光潛筆下用過的詞。如「arriviste」一詞意為新貴或一心往上爬的人,常被譯成暴發戶,饒述一則譯為不容易直接聯想到的「幸進者」(50頁)。
  • 朱光潛和他的《談美書簡》:關鍵時刻有擔當者方為一代大師
    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美學大師,他知識淵博,學貫中西,著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談美》、《談美書簡》等作品,被譽中國美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梁"。
  • 朱光潛《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談讀書|我們應該如何有效讀書?
    作者簡介朱光潛字孟實,安徽人,香港大學畢業,後在英國留學。是我國美學家、文學家等,尤其擅長美學,是中西方美學的橋梁,對中國現代美學有重大影響。朱光潛認為讀書對他的人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幫助他攀登學術高峰的重要手段。《給青少年的十二封信》裡關於「讀書」的部分,主要講述了讀書習慣的重要性、如何選擇書籍,如何閱讀書籍等內容,對我們的閱讀有一定的指導。
  • 朱光潛《談美》:精於審美之人,往往有獨立的人格
    文| 潑妮娃(ponew)來源 | 趣讀旅行 (ID:Koalatravel)精於審美之人,往往有獨立的人格,他能看輕一般人所看重的,也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輕的。在看輕一件事物時,他知道擺脫,在看重一件事物時,他也知道執著。——朱光潛01 「好看」與「不好看」「媽媽,你穿這個不好看。」
  • 對《美學十五講》的方法論,你持有怎樣的態度?不妨一看!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作為例證,作者考察了各種關於詩中「真意」的理解,認為以前人們對「真意」的解釋是「歸隱」不太恰當,宗白華先生的解釋是至今所有解釋中最到位的——真意是一種欣賞自然美景時「由近及遠、由遠及近的空間意識,強調迴旋往復的視覺美感」。
  • 讀《朱光潛:談美與修養》有感
    朱光潛先生是現當代我國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他的書——《朱光潛:談美與修養》,是一本不厚的小冊子,內容卻很豐富。全書共分五輯,分別從人生、處世、生活、文學、美感等方面闡述了他的人生哲理與美學修養思想,是他學術成就和人生觀的代表。尤其是其中談到「美」的部分,文筆酣暢、說理透徹、耐人尋味,這一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三輯「生活的藝術」和第五輯「美感與靈感」。
  • 人生的啟蒙,從了解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開始
    他的書被人抄襲說到這《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就不得不說,當年朱光潛發現街上的書店,發現一本「致青年」的書,作者是「朱光潸」,另外還有一個副標題「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後來朱光潛回到家中,便給這位「朱光潸」先生寫了一封信。
  • 簡聖宇 | 論葉朗的現代意象美學建構
    正是在葉朗的努力下,現代意象美學開始以標示性、體系化的學說形態登上中國美學史舞臺。雖然朱光潛在20世紀前半葉為現代意象美學研究打下堅實基礎,葉朗學說若干核心概念也直接來源於他,但朱光潛只是在自己的美學研究中探討了意象範疇及相關理論問題,並沒有專門以意象為核心建立起相對完整的現代意象美學理論體系。
  • 龔鵬程|美學在臺灣
    朱光潛人也不在臺灣,可是他所有美學著作都在臺灣流布。而且《美學原理》、《詩論》即由中國民黨所屬正中書局以「本局編輯部」之名義印行。《談美》、《文藝心理學》、《與青少年談修養》等則由開明書店印行。後來洪範出版社又搜羅遺佚,出版了《詩論新編》。朱光潛早期著作不見容於大陸政治社會氣氛者,均在臺流通弗輟,成為學子學習美學的基本讀物。而美學研究,也遂成為沿續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美學的發展,沒有中斷。
  • 茶室清供:中式美學的迷人風雅
    有名之供,按節日劃分,如歲朝清供,瑞陽清供,中秋清供等;若按了禮俗分,則有壽誕清供、婚喜清供等。無名之供,則指隨心擺放的案頭之物,為家居增添清雅韻味,更體現主人的個人喜好。歲朝清供圖留塵開座上,清供滿齋中清供,是文人對於生活美學的熱愛和虔誠。對於塵俗的對抗和治癒。宋朝時期,清供便被視為文人風雅的標誌之一,在文人之間流行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