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討厭吃胡蘿蔔和小蔥,吃之前,總要費勁地把它們一一撥開。有一次,我問媽媽,為什麼要加這些無用的東西,媽媽說,這樣才好看呀,「難道你不覺得美嗎?」
美倒是美,就是麻煩。我一直腹誹媽媽:「搞這些沒用的東西幹嘛,還不如多做一個菜有用呢。」
如今,回想起往日,滋味全不記得了,只記住了小菜上的胡蘿蔔和蔥花之美。人到中年,吃飽穿暖,也開始講究這些無用的東西了。這時候才意識到,美——只有在無欲望中才能產生。
中國的美學大師有兩位被稱為「美學雙峰」,一位是宗白華,一位是朱光潛。宗白華留學德國,精通西方美學,卻對東方美學造詣深厚。朱光潛則中國功底紮實,對西方美學興趣盎然。兩人可謂中西合璧,對於美學愛好者是不可缺少的領路人。
宗白華的《美學散步》更偏重對中國美學藝術的感悟,朱光潛的《談美》則更側重與讀者的交流談心。
對於初涉美學的讀者,先讀朱光潛的《談美》,無疑能更快地入門。或者你只是想了解「什麼是美」,從《談美》開始,也是不錯的選擇。
一、什麼才是美呢?
我們看到一片秀麗的山水,會感嘆:「好美!」
我們看到一副油畫《蒙娜麗莎》,會感動:「好美!」
我們看到一個青春豔麗的少女,血脈蓬勃,會激動地稱讚:「好美!」
我們看到一道精心烹製地佳餚,味蕾全開,會迫不及待地誇獎:「好美!」
這種種的美,是一樣的嗎?
英國學者羅斯金曾很坦白地說:「我從來沒有看到過一座希臘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的一半美。」而我們也常常稱讚一位姑娘,身材漂亮得就像一座雕像。那麼是活生生的姑娘美,還是希臘女神雕像美?
朱光潛說,端看你在欣賞姑娘和女神雕像時所用到的感官了。如果姑娘讓你想去戀愛,或秀色可餐,那麼希臘女神雕像更美。因為,真正的美,是脫離了現實欲望的單獨存在。
因此,山水是美,油畫是美,少女和佳餚則是你的欲望,是快感。
在《談美》中,朱光潛把抽象的「美」的定義,用簡單的例子輕鬆講解,「美」也就不再是陽春白雪,而是「飛入了尋常人家」。
所謂「真善美」都是人自己定下的價值,不是事物所本來就有的特質。「實用的態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度以美為最高目的。」
善,解決人的生存問題;真,解決人的發展問題;美,解決人的精神問題。
現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吃飽穿暖已不成問題,科技的發展也是月新日益,然而精神方面出問題的人卻越來越多。這是在美感上有了缺失。
人為了生存而做的活動,叫有所為,比如打工賺錢,寫文賣錢,製作跨年演講吸引粉絲用知識賺錢,這些活動是有目的的,在這些為了有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環境的奴隸,是不自由的,因此會對人的心靈產生壓力,造成人在精神上的睏乏。
而美,就是人類為自己找到的一片精神淨土,在這個世界裡,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可以什麼都不做,也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比如靜靜地欣賞一片落葉的凋零,或者把它拍下來做成屏保,又或者把它收集起來堆成一座落葉山,再或者拿一片落葉做成書籤。這些活動,是無所為而為,也是對生活毫無價值的行為,也只有在這樣的活動中,美才體現出它最有價值的一面。
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二、美從何而來?
有人會問:落葉為什麼是美的,我怎麼沒有發現呢?
閒置院落裡的落葉,遠方的遊客看著很美,想要把它拍入畫中;在住家看來或需要不停清掃,或可堆肥種花養草,但那就是實用主義,和美不沾邊了。
那麼,你離落葉有多遠呢?有句話叫:住慣的地方沒有風景。美,需要距離,只有脫離了自己的實際生活,沒有利益之爭,你才能發現美,感受美。
所以高曉松的「詩與遠方」皆是美的,是人們嚮往的未來。做一行,怨一行,則是因為人們常常是不滿意自己的境遇,而羨慕別人的境遇。所謂「家花不如野花香」,說的就是距離太近產生不了美。
距離產生美,我們耳熟能詳,但這個距離究竟多遠合適呢?太近、太貼近生活,固然不好;那麼太遠呢,又容易無法讓人欣賞和了解。
有很多人欣賞不了西方的文學作品,或者認為古代文學已經脫離實際不值得一讀,就是因為距離太遠,人們對不了解的東西,往往也是不欣賞的。
讓一個歡快的年輕人,去欣賞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必然是無果的。只有久經風霜的中年人才能體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蒼涼之美,再讀到「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不禁潸然淚下。
借景生情,由己思景,內心的悲涼轉移到了眼中的風光,這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眼中的事物中,再從眼中的事物中吸收其中的意蘊深淺,達到物我一體、天人合一之境。
因此,美既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
回到開頭的落葉,一片落葉不是美,當你開始欣賞它,它就有了美,落葉之美是欣賞之人賦予它的。
美的欣賞,就是把自然加以藝術化,朱光潛說這種美的欣賞,就像「柏拉圖式的戀愛」——欣賞卻不佔有。
換句話說,你欣賞的是落葉的靈魂,而不是落葉的軀殼。歸根結底,美來自人們的內心,是脫離了現實生活的無用之活動創造出來的;但它可以豐富人們的靈魂,所以有趣之人,常玩無用之事,藝術之欣賞便是給了人們在生存的壓力下,小憩片刻的自由自在。
學會了欣賞美,也就學會了創造美的藝術。
三、如何創造美?
然而世間處處有落葉,能欣賞落葉的人卻很少。想要創造落葉之美,就要運用你的想像力來創造。
李白有詩云: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落葉被擬人化,比喻朋友的相聚和別離。
唐代孔紹安則云:
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翻飛未肯下,猶言惜故林。
不願離家的人,被託物成落葉,隨命運飄零,儘管不願,卻萬般無奈的宿命。
詩人們把自己的情感也代入了詩詞,此情此景,觸人心弦。
而普通人往往創造不了美,創造不了藝術,因為「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經驗放在一種距離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儘管深刻,經驗儘管豐富,終不能創造藝術。」
加入了想像和情感,文學便不再是幾張破紙,音樂便不再是幾段長短音律,繪畫便不再是幾根濃淡不一的線條和色塊,雕塑也不再是一堆形狀不一的工業材料。
經常出門旅行的人知道,在千奇百怪的山峰前,需要我們用想像把山峰和山名一一配對,筆架山、猴子觀海、犀牛峰等等,如果沒有想像,山就是山,峰就是峰,並沒有什麼區別。有了想像,有了各自的名字,山峰便活了起來,成為了有情趣的藝術之美。
學會欣賞美,其實就是創造自己的情趣生活。從大的方面講,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可以具有藝術之美,端看我們自己怎麼去創造。
如果你覺得你的人生有趣味,你就已經學會了如何欣賞美;那麼想要創造美,你只需要把你的生活過的有趣味即可。
寫一首詩詞,聽一場評彈,唱一段小曲,看一部電影,這也是生活的情趣。
窗臺上插一隻花,牆上掛一幅畫,或者僅僅是選一個顏色好看的飯碗,這種種的趣味,如果你能感受到,這就是美的創造。
朱光潛說人生即是藝術,藝術也貫穿於人生。在人類的歷史中,也只有藝術能夠長存。
「許多轟轟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過去了,許多轟轟烈烈的成功和失敗也都過去了,只有藝術作品真正是不朽的。」
一百年前國破家亡,朱光潛們在生死存亡之際,仍堅持追求美,著書立傳,敦促後世子孫。因為他們認為只有「怡情養性」,才能洗刷人心;只有這世上的人懂得不帶功利地欣賞美,才能創造出清明平和的盛世嘉年。
「社會上多一個講政治經濟的人,便是多一個借黨忙官的人,這種人愈多,社會愈趨於腐濁。」
因此理想,魯迅放下了手術刀拿起了筆,朱光潛則寫下《談美》開始他的美學啟蒙課。
一百年後盛世繁華,「談錢」之風壓過「談美」,「美」成為可以用金錢衡量的商品。喜愛金錢的人,可以赤裸裸地宣傳他是功利小人;而喜愛藝術的人,卻不得不頂著「有錢不掙神經病」的汙名,偷偷地玩藝術。
如果我們相信美是無所為而為的產物,那麼在功利社會中,我們還擁有發現美的眼睛嗎?
借用朱光潛在《談美》中的一段話,結束本文。我相信,美一直潛伏在人心,從未離去,我們要做的就是——去發現它!
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所以還能認識出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所散布的幾點星光。朋友,讓我們珍重這幾點星光!讓我們也努力散布幾點星光去照耀那和過去一般漆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