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談什麼是「美」

2021-01-09 澎湃新聞

本文作者:朱光潛 | 繪畫:丁融

1. 美是什麼

有的人相信美是事物所固有的。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事物的美醜是與生俱來的,與觀者的看法無關。

所以曾經有很多科學家,會去研究最美的顏色是紅色還是藍色;最美的形體是曲線還是直線;最美的音調是 G 調還是 F 調。

輞川穗境之一(局部)宣紙設色 丁融

但是關於「美」的各種判斷,各種定義,都會存在爭議,因為「美」沒有像「高」、「矮」或「長」、「短」那樣,有一個公認的評判標準,所以這樣的說法欠妥。

一些哲學家認為,美是心的產物。康德認為人心的構造是相似的,所以美的判斷,是主觀而又普遍的;黑格爾認為美是在個別事物上,見出「概念」或理想;託爾斯泰以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訓……

映山紅遍|之二 (局部)宣紙設色 丁融

哲學家們在同一種觀點的指引下,也是會出現不同的答案,這其中的問題在於,他們都太過於理性。藝術的欣賞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我們憑的是直覺,而不是理性地下判斷。

依我看,美是物與心的融合。美感起於形象的直覺。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見出美。當外物原來是散漫混亂的時候,經過知覺的綜合作用,才能現出形象來。

彩穗方華|之一(局部) 宣紙設色 丁融

2. 美與自然

人們常常說的「自然美」有兩種意義。

一是常態美。自然萬物本無真偽。真與偽是科學家們定義出來的概念,以便於思考的;自然也本無善惡,善與惡是倫理學家所分別出來,以規範人類生活的。同理,自然也本無美醜,美醜是觀賞者憑自己的情趣判斷出來的。

彩穗方華|之三(局部) 宣紙設色 丁融

自然界唯一固有的分別,是常態與變態的分別。通常「自然美」就是指事物的常態,「自然醜」就是指事物的變態。自然美的難,難在件件都合適。高低合適的,大小不合適;大小合適的,肥瘦或不合適。

自然美是許多最普遍的性質之總和,就每個獨立的性質說,它是最普遍的,但是就總和說,它卻不可多得,所以成為人們的追求與理想,為人稱之為美。

彩穗方華|之一(局部) 宣紙設色 丁融

二是藝術美。藝術的美醜和自然的美醜是兩件事,自然美可以轉化為藝術意義上的醜。

比如,靈魂畫手可以把很美山水風景,臨摹成靈魂畫作;當然自然醜也可以變成藝術美,一個自然界生長的畸形的葫蘆,經過藝術家的點金之手,也許能變成傑出的畫作,所以藝術的美不是僅僅從摹仿自然美得來的。

映山·紅紫(局部)宣紙設色 丁融

藝術的美,是事物現形象於直覺的一個特點,它的外形和實質融化成一氣,它的姿態與人的情趣交感共鳴。這種「美」都是人類創造出來的,而不是俯拾即是的,它是「抒情的表現」。

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說:「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書。」 每個人手中都有一部字典,但最後用裡面的字編寫成書或詩詞歌賦,靠的是個人的才華和情趣。

輞川穗境|之一(局部)宣紙設色 丁融

3. 美的欣賞

除了上文所說的兩種意義,從美學的觀點看,「自然美」其實是個矛盾的名詞,能稱之為「美」的就不「自然」,稱之為「自然」的就還沒有成為「美」。如果你覺得「自然」美,「自然」就經過藝術化了,成為你的作品。

美的欣賞也是如此,它也是把自然加以藝術化。所謂藝術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

映山紅遍|之二(局部)宣紙設色 丁融

康德認為,審美判斷的第一契機,是審美主體放棄對於對象的功利性要求。一朵花,無論是開在別人家的院子裡,還是插在你家的花瓶裡,只要能欣賞,它都是一樣美。

我們這裡討論的欣賞,是柏拉圖式的「愛情」,對於所愛者也只是無所為而為的欣賞,不帶佔有欲。

彩穗方華|之三(局部)宣紙設色 丁融

4. 美的創造

一方面,現實世界是有限制的,不容任意地自由行動。人不安於此,於是有種種苦悶厭倦。要消遣這種苦悶厭倦,人於是自架起空中樓閣。

苦悶起於人生對於「有限」的不滿,幻想就是人生對於「無限」的尋求,藝術就是幻想的結果。

輞川穗境|之一(局部)宣紙設色 丁融

藝術的功用,都在幫助人擺脫現實的羈絆與束縛,跳出到可能的世界中,去避風息涼。人愈到閒散時,愈覺單調生活不可耐,愈想在呆板平凡的世界中,尋出一點出乎常軌的偶然的波浪,來排憂解悶。所以藝術的需要在閒散時,愈顯緊迫。

而另一方面,倘若沒有自然無意與人類有意的創造,欣賞也不知道從何談起。

彩穗方華|之一(局部)宣紙設色 丁融

5. 關於藝術創造的方法

一是想像。藝術創造需要想像,與哲學不同,它最忌諱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藝術家的腦裡,都要先翻譯成具體的意象,然後才表現於作品。具體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

二是情感。藝術的任務是在創造意象,但是這種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飽和的。情感或出於己,或出於人,藝術家對於出於己者,須跳出來視察,對於出於人者,須鑽進去體驗。

輕風·曼舞(局部)宣紙設色 丁融

三是格律。在藝術方面,受情感飽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種格律裡面,是一種規範。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道德家的極境,也是藝術家的極境。藝術的創造活動中,「從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從心所欲」。凡是藝術家都要能打破這個矛盾。

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時候,才做到這種境界,可見循格律而能脫化格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輞川穗境|之一(局部)宣紙設色 丁融

四是摹仿。藝術上的摹仿,最重要的是傳達和媒介這兩個技巧。傳達需要手能從心,使筋肉所變的動作,恰能把意象畫在紙上或是刻在石上。這種筋肉活動不是天生自在的,需要刻意練習。例如寫字、作畫、彈琴等等,要有手腕筋肉的技巧。

媒介是藝術傳達所用的工具。比如金石是雕刻的媒介,文字語言是文學的媒介。學一門藝術,就要學該門藝術所特有的學問和技巧。這種學習就是利用過去經驗,吸收已有文化,作為自己創造的基礎。

映山·紅紫(局部)宣紙設色 丁融

6. 關於靈感

一個藝術家能否偉大,是受遺傳和環境影響的,但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機會。常人努力的方向,在於靈感的發掘,那是最容易顯出才華的地方。

但靈感似乎讓人捉摸不透,希望它來時它偏不來,不希望它來時它卻驀然出現,有時苦心搜索而不能得的,偶然在無意之中湧上心頭。

彩穗方華|之二 (局部)宣紙設色 丁融

靈感是潛意識中的工作,在意識中的收穫。它雖是突如其來,卻不是毫無準備。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你為創造所做的努力不會白費,在你沒有意識到的時候,靈感就自己跑上門了。

映山·紅紫(局部)宣紙設色 丁融

7. 美與人生

美是藝術的,藝術雖與實際人生有距離,卻與整個人生無隔閡,因為藝術是情趣的表現,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

反之,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造和欣賞,都是藝術的活動。

畫家丁融,中國籍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

原標題:《朱光潛:談什麼是「美」》

相關焦點

  • 經典閱讀|《看花聽雨吹風》:美學大師朱光潛傾心談美
    美從哪裡來?美是什麼?看美學大師為你一一解答。《看花聽雨吹風》作者:朱光潛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談美》是朱光潛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學理論體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書從「談美」「免俗」,「人心淨化」的目標出發,順著美從哪裡來?美是什麼?及美的特點這一脈絡層層展開,娓娓道來。
  • 《談美》:在顛沛流離、生死存亡之際,朱光潛為什麼要推廣美學?
    宗白華的《美學散步》更偏重對中國美學藝術的感悟,朱光潛的《談美》則更側重與讀者的交流談心。對於初涉美學的讀者,先讀朱光潛的《談美》,無疑能更快地入門。或者你只是想了解「什麼是美」,從《談美》開始,也是不錯的選擇。一、什麼才是美呢?
  • 讀《朱光潛:談美與修養》有感
    朱光潛先生是現當代我國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他的書——《朱光潛:談美與修養》,是一本不厚的小冊子,內容卻很豐富。全書共分五輯,分別從人生、處世、生活、文學、美感等方面闡述了他的人生哲理與美學修養思想,是他學術成就和人生觀的代表。尤其是其中談到「美」的部分,文筆酣暢、說理透徹、耐人尋味,這一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三輯「生活的藝術」和第五輯「美感與靈感」。
  • 朱光潛《談美》
    好高興呀,這周收到了朱光潛朱老《談美》的信。在信的開場中他寫到 「 從寫十二封信給你之後,我已經歇三年沒有和你通消息了。在那十二封裡這位闊愛的老友寫信和我們「談讀書、談修生、談作文、談社會運動、談愛戀、談哲理、談多元宇宙」這次從1932年開始郵寄的《談美》,朱老則用「無所為而為」的美學精神和我們聊了 「 美從哪裡來、美是什麼、如何擁有美,以及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人生的藝術化。」
  • 愛讀書 愛分享——知名媒體人冷啟迪、吳娟共賞朱光潛《談美》
    為配合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2020年「綠書籤行動」系列宣傳行動,推動「護苗2020」專項行動在南朗鎮的開展,日前,南朗鎮宣傳辦、鎮宣傳文體服務中心以及鎮文聯主辦的讀書分享會——「朱光潛《談美》」,在左步歷史人文展館舉辦。
  • 朱光潛和他的《談美書簡》:關鍵時刻有擔當者方為一代大師
    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美學大師,他知識淵博,學貫中西,著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談美》、《談美書簡》等作品,被譽中國美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梁"。
  • 朱光潛:談美
    他知道要一個國家的政治合於理想,先要使它的教育合於理想,所以他費了大半篇幅談理想國的統治階級應該受什麼樣一種訓練。他所定的課程異常簡單:一個人在二十歲以前只消有兩種教育工具,一是體操,一是音樂。至於我們現在的學校裡許多功課,像史地、理化、數學、社會科學、哲學、外國文學之類,他或是完全不講,或是擺在二十歲以後的課程裡。他的教育主張,在現代人看來,像很奇怪。
  • 朱光潛經典「四書」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筆名孟實、盟石,中國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朱光潛先生的主要著作包括《談美》《談文學》《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修養》《詩論》《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等,並有多種版本的《朱光潛全集》行世。
  • 朱光潛《談美》:精於審美之人,往往有獨立的人格
    ——朱光潛01 「好看」與「不好看」「媽媽,你穿這個不好看。」鯨指著我腿上黑色的褲襪說。我感到驚訝,他不到四歲,開始知道審美,知道什麼叫好看什麼叫不好看了麼?「那媽媽穿哪個好看?」我故意逗他。他歪著腦袋,若有所思。他的語言又還不足以幫他做更多聯想。
  • 有關朱光潛《談美書簡》
    在第三封信《談人》裡我們已約略談了一點心理學常識,現在再就節奏感、移情作用和內摹仿這三項來談一點生理學常識。2.節奏不僅見於藝術作品,也見於人的生理活動。人體中呼吸、循環、運動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規律的起伏流轉就是節奏。用他的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去應付審美對象時,如果對象所表現的節奏符合生理的自然節奏,人就感到和諧和愉快,否則就感到「拗」或「失調」,就不愉快。
  • 《談美》:尋找生命的另一種形式
    但是今天再想起這句話的時候,才發現那個時候的我,其實根本不知道美是什麼,只是憑著直覺,覺得這個景色給我帶來了愉悅感,讓我身心舒暢。這大概有一點朱光潛在《談美》這本書裡所說的,對於美的理解了。人所以異於其他動物的就是於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 朱光潛的著述和譯筆
    》;11月:《心理上個別的差異與詩的欣賞》《論大學授課方式的機械化》《中國文壇缺乏什麼?》此外,至少1937年1月刊出的作品也大都應完成於1936年,該月朱光潛還發表了《捨不得分手》《詩與畫:評萊森的「拉阿孔」》《給〈申報周刊〉的青年讀者(六)——談敬》《談選本》《眼淚文學》(從內容上看此文撰於1937年1月)《中國詩中四聲的分析》以及譯文《哥德與白蒂娜》等數篇文章。
  • 朱光潛《談修養》,堪稱經典
    朱光潛的書,早已被列入大學必看書單裡,到現在,隔了四五年才終於拾起這本《談修養》。相見雖遲,卻並不恨晚。我知道,裡面的很多內容當時的我一定是看不懂的,也不會像現在這麼感同身受。頭一次,看書有了作者在與自己對話之感,特別是看到很多相關議題的談論,1942年寫下的話放在當下亦是成立的。不管是抗戰時期還是太平盛世,年輕人遇到的問題,似乎大同小異,遵循著上一輩人的路線。
  • 談美、悟美——高二年級學生讀書成果匯報
    所以朱光潛的美學著作《談美》被列入了高二年級的必讀書單裡面,學生不僅僅閱讀書籍,還會定期開讀書分享會,撰寫閱讀心得,舉行手抄報比賽。在閱讀這本書前,美在我的心中只是一個模糊概念,是我的意識形態中無法觸摸的部分。我想對於美我也是略知一二的,但也僅僅停留在品鑑的表層部分,沒有滲透入我的心中。
  • 朱光潛美學的風雅異韻:人生跌宕 進退有常
    新中國成立後,朱光潛一直是北京大學教授,歷任第二、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中華美學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等職。朱光潛是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和翻譯家。他的《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談美》《美學批判論文集》《西方美學史》《美學拾穗集》等著作,以文筆優美暢達、見解獨到精闢而蜚聲於海內外,為中國美學和文藝理論發展做出開拓性的重大貢獻。
  • 此身,此時,此地——探訪朱光潛的美學歷程
    朱光潛早年曾出版過《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當時最流行的書籍之一。過了不久,1936年初,朱光潛在寫《文藝心理學》等專著之餘,又寫出一部親切自然的《談美》小冊子。書店在出版時,將《談美》封面附註上「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字樣。書出版之後,立即受到廣泛歡迎。
  •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版本流傳
    同年,仍在歐洲留學的朱光潛撰成《談美》,部分章節在《中學生》連載後,12月由開明結集出版,收入「開明青年叢書」,題為《談美——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成為《信》的姊妹篇。這套叢書的書衣統一由莫志恆設計,使用灰色書面紙加雙色套印,封面圖案為間隔不等的豎線加以五角星點綴,用美術字題寫書名,左下角署有「志恆」。
  • 朱光潛、宗白華的《雙美集》,美學理論與現實的完美結合
    文/歐陽欣《雙美集》以獲得國家圖書獎的《宗白華全集》和《朱光潛全集》為底本,精選《美學散步》《談美》《談修養》《給青年的12封信》《欣慨室隨筆集》等36篇文章,為中國讀者獻上這場美學盛宴。這本書分為兩個部分,朱光潛卷和宗白華卷,卷首均以西方名畫為引導,帶我們走進美學的博大世界。
  • 朱光潛: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都沒有一讀的價值
    你應該讀的只是這十卷百卷的書"這是《朱光潛談讀書》中的選段,作者在開篇便提出自己對於讀書的見解——讀書在精不在多。朱光潛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和翻譯家,代表作品有《談美》、《美學批判論文集》等,朱光潛文筆優美流暢,見解獨到,讀他的文字猶如春風拂面,他也因為自己對於美學的一套獨特見解而享譽國際,為中國美學和文藝學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人生的啟蒙,從了解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開始
    1897年,朱光潛出生安徽,和常人一樣讀了小學,後來到了中學畢業,又任教北鄉關小學。他的座右銘是:恆、恬、誠、勇。有點像魯迅的在自己桌子上刻字「早」,不斷激勵自己自律成長。到了五四運動,看到胡適寫的文章用白話文,他選擇了白話文,從此白話文走遍天下,不僅在我國的任職上成績斐然,而且獨創的《談美》也是獨領風騷。其中《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在當下青年心中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