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疫情。在這過程中,面對疫情所展現的中國力量、在生命面前所體現的尊重與敬畏、在人人抗疫中勇承擔的社會責任、在「小家」與「大家」取捨中的大愛無疆,都是一堂生動的思政課。
我們應該從這次抗疫中讀懂什麼?關於生命、關於責任、關於科學、關於成長、關於愛國……讓思想以書為翼,讓成長與書為伴,求實團校精選10本經典書籍,與同學們一起共閱讀共交流共成長,本周帶來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潛先生,字孟實,現當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他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以有中學文化程度的青年為對象作為收信人。每封信均以青年們所正在關心,或應該關心的事項為題,如讀書、修身、作文、社會運動、愛戀、哲理······從朱光潛先生筆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長者勸導似的語重心長,如老友交談般的誠懇真摯,讀來親切自然。先生雖選擇不同話題闡述其意見,統觀全體,卻似乎也有一貫的出發點可尋,就是勸青年眼光要沉,要從根本上做工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了世俗圖近利。
以下是求實讀書社小組讀第一、二封信後的體會:
「世間有許多人比你忙得多。許多人的學問都是在忙中做成的。」朱先生《談讀書》這封信中舉了許多例子來說明興趣與習慣的重要性,培養讀書興趣、養成讀書習慣亦是如此,對這一觀點我非常認同。就像在天大開學第一課上校長講的那樣,學校給我們提供知識,而我們不可能永遠待在學校。我們需要學會自己去學習,培養學習的習慣比學習本身更重要。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因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誰能想像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終南山已經84歲了,他的精神狀態可以說是不輸80後,他為了能夠做工作仍在堅持健身。這樣的高齡還能有這樣的身體與精神狀態,不由得讓我敬佩。同時,我又感到慚愧,作為青年人我們更要有朝氣、有活力,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地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這次疫情也更讓我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為了救人把自己包裹起來的醫護人員,用專業知識和犧牲奉獻,將疫情攔截在醫院裡,將我們隔離在安全中;醫務專家們用專業的解答,權威的解惑,使我們從恐慌變得淡定;深入疫區報導的記者們,利用他們的專業讓我們看到了真實的疫情和全國上下眾志成城的感人場面;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重返各自的崗位,利用自己的專業,日夜奮戰,才有了那麼多方艙醫院的出現、物資的補充、病人痊癒的奇蹟,也有了全國更多城市遠程的辦公,遠程會診,線上的課程……這一切都源於知識。作為大學生我們要多讀書,獲取知識,武裝自己,未來在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為祖國奉獻我們的力量。
——丁秋實
讀了第一封信,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精神上的進步方法,最好的就是讀書。學習累了,又不想荒廢時間,那就讀一讀書,既能放鬆又不會有愧疚感。讀書應當是一種興趣愛好。其次,讀書要自己選擇合適的書籍,別人不能百分百告訴你哪一本書是必讀的,需要自己去體會。書籍可以充實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懂得更多知識,朱光潛先生想激發我們讀書的興趣,第一封給青年的信便談論了讀書這件事。
等我讀完了第四五封信,內心感慨萬千,第四封信是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第五封信是談十字街頭。在這兩封信中,朱光潛先生提及了很多國家方面的東西,談到了救國,這讓我心中激起千層浪,2020年春的中國,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打破了正常秩序,抗擊疫情成為當前頭等重要的大事。不僅醫療系統奮戰在第一線,各行各業也都嚴陣以待。我沒有朱光潛先生的人生經歷,也達不到他的精神境界,但是我身為一名大學生,一名共青團員,時刻不忘把祖國放在首位。國家危難,身為一名普通學生,我無法為祖國做什麼太大的貢獻,但是我會默默為祖國加油,在疫情期間遵守規矩,絕不輕易出門。在家裡好好學習,服從國家安排,不給祖國添亂。
最後希望大家在春天來臨之際,能平安度過困難,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王印崢
《談動》一章中講,「閒人大半易於發愁,就因為閒時生機靜止而不舒暢」。辛棄疾亦在《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中說,「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這都告訴我們,人若長期處於空閒無事可做的境地反而不好。
人若是閒居的久了,不但身體的機能會退化,心中也會生出許多煩躁抑鬱之氣來,讓我們變得憂鬱低沉。而朱光潛先生告訴我們,「愁生於鬱,解愁的方法在洩;鬱由於靜止,求洩的方法在動」。
生命在於運動,只有動起來,想辦法為自己找一些事做,我們才不至於讓身體的生機靜止,存鬱於心。而現在大家大多因疫情在家隔離,更是要讓自己動起來。此之「動」,不僅僅是指身體的運動。也可以是去學一門新的知識,讓大腦動起來。去讀一本新的書,讓思想動起來。去找自己情投意合的朋友談心,讓心靈動起來。你發愁時不拘做什麼,只要別讓自己憋悶在那裡,讓愁情愈濃便好。如果說非要有什麼準則目的,那也就「只有孟子的『盡性』一個主張」了。
——李佳蕾
朱光潛先生在《談讀書》中寫道:「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我感到這正是我生活的寫照。在中學時,常因為學業繁忙而擱置了讀書,那時內心常安慰自己,等上了大學就有時間讀書了。可真正踏入大學校門後我才知道,在大學更為繁忙的生活中,讀書反而成了一種奢侈。那麼,我是否又要說,等大學畢業後再慢慢讀書呢?朱先生的話點醒了我,所謂沒有時間,只是自己找的一個藉口罷了,實際上,儘管大學生活繁忙,我又怎麼可能一點時間都沒有呢?
在這次疫情期間,我被迫整日待在家中,有時間為疫情的發展而擔憂鬱悶,怎麼就沒有時間讀書呢?朱先生說:「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退伍落後。」在這個時候,與其終日無所事事的關注疫情的進展,倒不如珍惜時間多讀書,從書中汲取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未來我們才能更好的立足於社會,為社會做貢獻。前幾日得知天津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疫苗研製方面取得進展,身為天大學子的我心中無比的驕傲,而這也正激勵著我以前輩們為榜樣,努力讀書學習知識,未來能更好地回饋社會。
——隋緣
最近讀過朱光潛先生的《談靜》一文後,我深有感觸,先生說「靜的修養不僅可以讓你領略趣味,對求學處事都有極大幫助」,誠哉斯言。世人紛擾,追名逐利,內心浮躁。難以真正的靜下心來,靜靜地思考人生與世界,去學習一些對豐富精神世界的東西。曾經我以為,世俗的壓力,眾人的對比,使得一個人難以真正做到平靜,如果有一天,那人不再為世俗所奔忙,它大概可以真正靜下來了。
後來,這個機會到來了,我卻發現內心的躁動難以在短時間得到平息,對,就是現在,疫情當前,我們許多人都被迫待在家裡,大家至少在肉體層面都處於靜這樣的一種狀態,但內心真正能靜下來的人卻寥寥無幾。這是為什麼呢?有些人還處在平時碌碌的慣性之中,有些人因為疫情的原因內心出現了慌亂,更多的人可能根本不懂何為真正的靜,他們也許以為同在一室之內不言不語即為靜了,實則不然,雖身體不動,但各懷心事,內心是浮躁的。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大多數人在家呆著多是煩躁無聊吧,能有幾個人靜下心來讀一本書?我以為,與其讓時光在我們煩躁之時偷偷溜走,不如平下心神,自己去體會靜謐之美。同時我也希望,疫情趕緊結束,並且我們每一位都能在後來的時間裡仍然有這樣的心境。
——王啟源
讀書該是什麼?我上了這麼多年的學,其實對書是有輕微厭惡的,這來自於我每天都要學習那一本一本又厚又晦澀的書,一本接著一本沒有止境的題。所以我不常看書,我喜歡讓老師把裡面的知識講給我聽。後來,我發現很多知識老師是不講的,但那些知識的由來又吸引著我,我開始自己去書裡面尋找答案。尋找知識的過程是快樂的,即便那將花費掉我一兩個小時甚至是半天一天的時間。
可是讀書該是什麼呢?我讀了它能獲得什麼呢?我能獲得知識——這是我學了這麼多年一直在做的事,我也能找到迷途中前進的方向。最近新冠肺炎肆虐,政府呼籲大家不要外出,於是我宅在家中每天看著確診人數的增長卻無可奈何。我無所事事地躺著,提不起任何精神。朱先生說,讀書,總是有用的,你總是能找到指引的方向的。前兩天看到本校的教授為了能對現今的疫情做出自己的貢獻,研製疫苗並以自己做實驗的時候,我想,從今天開始打起精神的我,該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比如好好讀書。
最近因為荒廢了讀書,而朱先生的提醒可謂是及時!
——王金月
有道是「國難興邦」,希望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能夠早點過去,也希望同學們能夠抓緊這來之不易的假期時光,充實自我、提升自我!
■ 圖文來源|天津大學求實團校
■ 責任編輯 | 胡偉
■ 稿件審核 | 天津大學團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