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2020-12-12 騰訊網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疫情。在這過程中,面對疫情所展現的中國力量、在生命面前所體現的尊重與敬畏、在人人抗疫中勇承擔的社會責任、在「小家」與「大家」取捨中的大愛無疆,都是一堂生動的思政課。

我們應該從這次抗疫中讀懂什麼?關於生命、關於責任、關於科學、關於成長、關於愛國……讓思想以書為翼,讓成長與書為伴,求實團校精選10本經典書籍,與同學們一起共閱讀共交流共成長,本周帶來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潛先生,字孟實,現當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他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以有中學文化程度的青年為對象作為收信人。每封信均以青年們所正在關心,或應該關心的事項為題,如讀書、修身、作文、社會運動、愛戀、哲理······從朱光潛先生筆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長者勸導似的語重心長,如老友交談般的誠懇真摯,讀來親切自然。先生雖選擇不同話題闡述其意見,統觀全體,卻似乎也有一貫的出發點可尋,就是勸青年眼光要沉,要從根本上做工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了世俗圖近利。

以下是求實讀書社小組讀第一、二封信後的體會:

「世間有許多人比你忙得多。許多人的學問都是在忙中做成的。」朱先生《談讀書》這封信中舉了許多例子來說明興趣與習慣的重要性,培養讀書興趣、養成讀書習慣亦是如此,對這一觀點我非常認同。就像在天大開學第一課上校長講的那樣,學校給我們提供知識,而我們不可能永遠待在學校。我們需要學會自己去學習,培養學習的習慣比學習本身更重要。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因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誰能想像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終南山已經84歲了,他的精神狀態可以說是不輸80後,他為了能夠做工作仍在堅持健身。這樣的高齡還能有這樣的身體與精神狀態,不由得讓我敬佩。同時,我又感到慚愧,作為青年人我們更要有朝氣、有活力,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地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這次疫情也更讓我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為了救人把自己包裹起來的醫護人員,用專業知識和犧牲奉獻,將疫情攔截在醫院裡,將我們隔離在安全中;醫務專家們用專業的解答,權威的解惑,使我們從恐慌變得淡定;深入疫區報導的記者們,利用他們的專業讓我們看到了真實的疫情和全國上下眾志成城的感人場面;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重返各自的崗位,利用自己的專業,日夜奮戰,才有了那麼多方艙醫院的出現、物資的補充、病人痊癒的奇蹟,也有了全國更多城市遠程的辦公,遠程會診,線上的課程……這一切都源於知識。作為大學生我們要多讀書,獲取知識,武裝自己,未來在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為祖國奉獻我們的力量。

——丁秋實

讀了第一封信,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精神上的進步方法,最好的就是讀書。學習累了,又不想荒廢時間,那就讀一讀書,既能放鬆又不會有愧疚感。讀書應當是一種興趣愛好。其次,讀書要自己選擇合適的書籍,別人不能百分百告訴你哪一本書是必讀的,需要自己去體會。書籍可以充實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懂得更多知識,朱光潛先生想激發我們讀書的興趣,第一封給青年的信便談論了讀書這件事。

等我讀完了第四五封信,內心感慨萬千,第四封信是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第五封信是談十字街頭。在這兩封信中,朱光潛先生提及了很多國家方面的東西,談到了救國,這讓我心中激起千層浪,2020年春的中國,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打破了正常秩序,抗擊疫情成為當前頭等重要的大事。不僅醫療系統奮戰在第一線,各行各業也都嚴陣以待。我沒有朱光潛先生的人生經歷,也達不到他的精神境界,但是我身為一名大學生,一名共青團員,時刻不忘把祖國放在首位。國家危難,身為一名普通學生,我無法為祖國做什麼太大的貢獻,但是我會默默為祖國加油,在疫情期間遵守規矩,絕不輕易出門。在家裡好好學習,服從國家安排,不給祖國添亂。

最後希望大家在春天來臨之際,能平安度過困難,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王印崢

《談動》一章中講,「閒人大半易於發愁,就因為閒時生機靜止而不舒暢」。辛棄疾亦在《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中說,「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這都告訴我們,人若長期處於空閒無事可做的境地反而不好。

人若是閒居的久了,不但身體的機能會退化,心中也會生出許多煩躁抑鬱之氣來,讓我們變得憂鬱低沉。而朱光潛先生告訴我們,「愁生於鬱,解愁的方法在洩;鬱由於靜止,求洩的方法在動」。

生命在於運動,只有動起來,想辦法為自己找一些事做,我們才不至於讓身體的生機靜止,存鬱於心。而現在大家大多因疫情在家隔離,更是要讓自己動起來。此之「動」,不僅僅是指身體的運動。也可以是去學一門新的知識,讓大腦動起來。去讀一本新的書,讓思想動起來。去找自己情投意合的朋友談心,讓心靈動起來。你發愁時不拘做什麼,只要別讓自己憋悶在那裡,讓愁情愈濃便好。如果說非要有什麼準則目的,那也就「只有孟子的『盡性』一個主張」了。

——李佳蕾

朱光潛先生在《談讀書》中寫道:「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我感到這正是我生活的寫照。在中學時,常因為學業繁忙而擱置了讀書,那時內心常安慰自己,等上了大學就有時間讀書了。可真正踏入大學校門後我才知道,在大學更為繁忙的生活中,讀書反而成了一種奢侈。那麼,我是否又要說,等大學畢業後再慢慢讀書呢?朱先生的話點醒了我,所謂沒有時間,只是自己找的一個藉口罷了,實際上,儘管大學生活繁忙,我又怎麼可能一點時間都沒有呢?

在這次疫情期間,我被迫整日待在家中,有時間為疫情的發展而擔憂鬱悶,怎麼就沒有時間讀書呢?朱先生說:「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退伍落後。」在這個時候,與其終日無所事事的關注疫情的進展,倒不如珍惜時間多讀書,從書中汲取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未來我們才能更好的立足於社會,為社會做貢獻。前幾日得知天津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疫苗研製方面取得進展,身為天大學子的我心中無比的驕傲,而這也正激勵著我以前輩們為榜樣,努力讀書學習知識,未來能更好地回饋社會。

——隋緣

最近讀過朱光潛先生的《談靜》一文後,我深有感觸,先生說「靜的修養不僅可以讓你領略趣味,對求學處事都有極大幫助」,誠哉斯言。世人紛擾,追名逐利,內心浮躁。難以真正的靜下心來,靜靜地思考人生與世界,去學習一些對豐富精神世界的東西。曾經我以為,世俗的壓力,眾人的對比,使得一個人難以真正做到平靜,如果有一天,那人不再為世俗所奔忙,它大概可以真正靜下來了。

後來,這個機會到來了,我卻發現內心的躁動難以在短時間得到平息,對,就是現在,疫情當前,我們許多人都被迫待在家裡,大家至少在肉體層面都處於靜這樣的一種狀態,但內心真正能靜下來的人卻寥寥無幾。這是為什麼呢?有些人還處在平時碌碌的慣性之中,有些人因為疫情的原因內心出現了慌亂,更多的人可能根本不懂何為真正的靜,他們也許以為同在一室之內不言不語即為靜了,實則不然,雖身體不動,但各懷心事,內心是浮躁的。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大多數人在家呆著多是煩躁無聊吧,能有幾個人靜下心來讀一本書?我以為,與其讓時光在我們煩躁之時偷偷溜走,不如平下心神,自己去體會靜謐之美。同時我也希望,疫情趕緊結束,並且我們每一位都能在後來的時間裡仍然有這樣的心境。

——王啟源

讀書該是什麼?我上了這麼多年的學,其實對書是有輕微厭惡的,這來自於我每天都要學習那一本一本又厚又晦澀的書,一本接著一本沒有止境的題。所以我不常看書,我喜歡讓老師把裡面的知識講給我聽。後來,我發現很多知識老師是不講的,但那些知識的由來又吸引著我,我開始自己去書裡面尋找答案。尋找知識的過程是快樂的,即便那將花費掉我一兩個小時甚至是半天一天的時間。

可是讀書該是什麼呢?我讀了它能獲得什麼呢?我能獲得知識——這是我學了這麼多年一直在做的事,我也能找到迷途中前進的方向。最近新冠肺炎肆虐,政府呼籲大家不要外出,於是我宅在家中每天看著確診人數的增長卻無可奈何。我無所事事地躺著,提不起任何精神。朱先生說,讀書,總是有用的,你總是能找到指引的方向的。前兩天看到本校的教授為了能對現今的疫情做出自己的貢獻,研製疫苗並以自己做實驗的時候,我想,從今天開始打起精神的我,該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比如好好讀書。

最近因為荒廢了讀書,而朱先生的提醒可謂是及時!

——王金月

有道是「國難興邦」,希望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能夠早點過去,也希望同學們能夠抓緊這來之不易的假期時光,充實自我、提升自我!

■ 圖文來源|天津大學求實團校

■ 責任編輯 | 胡偉

■ 稿件審核 | 天津大學團委宣傳部

相關焦點

  •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隨感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隨感 ——學院「新時代新作為」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徵文   歷史告訴我們,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學生們通過上街遊行,抗議巴黎和會外交失敗。近期恰好閱讀了朱光潛所著《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生發出一些感想和思考,遂成此文。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由朱光潛先生撰寫並分期登載在當時的《一般》雜誌上,十二封信並未曾指定某一收信人,信中的抬頭均為「朋友」,落款署名也是「你的朋友 孟實」(朱光潛,字孟實)。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是朱光潛先生在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說多為青年們所關心和應該關心的事情,如讀書、修身、作文、社會運動、戀愛、哲理、凡凡種種如此。這本書雖說是標杆給中學程度的青少年所讀,但在我看來,無論你什麼時候翻開它,都是最佳時機。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早讀到這本書就好了
    很久沒有收到過信了,但始終忘不了讀信的感覺,《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出了這種感覺。朱光潛先生旅居海外時曾在《一般》雜誌上分期刊載過十二封信,這十二封信沒有特定的收信人,凡是具有中學教育程度的青年都是收信人。
  • 人生的啟蒙,從了解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開始
    其中《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在當下青年心中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影響。他的書被人抄襲說到這《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就不得不說,當年朱光潛發現街上的書店,發現一本「致青年」的書,作者是「朱光潸」,另外還有一個副標題「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後來朱光潛回到家中,便給這位「朱光潸」先生寫了一封信。
  • 《致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關注青年編輯成長
    11月16日下午,「聶震寧《致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出版座談會暨編輯素養研討會」在京舉辦。來自中宣部出版局、中國出版協會、中國編輯學會、中國音像和數字出版協會、韜奮基金會、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公司、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等領導,以及來自全國各地出版發行企業的代表、在京媒體記者等參會,就聶震寧先生《致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的岀版進行座談,並就青年編輯人才培養問題進行了研討。
  • 青春期的指路明燈,穿越時空的書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 2019年中考語文名著複習之《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19年中考語文名著複習之《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專門寫給中學生的,以書信的形式,每次一個話題,營造出一種對坐晤談的氛圍,讀來如聽長者交心,語重心長,情辭懇切,流淌著先生對青年人的殷切希望和赤誠關懷。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潛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寫給20世紀初的青年人看的,但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青年看的。為嘛?翻開就知道裡面的內容是適用於現在的,十二封信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年輕人所關心的事項給出自己的意見。後面的附錄其實是十三四封信,是後來成書時所追加的內容。 摘錄了一些句子,太長的我濃縮一下再放上來。
  • 高考成績即將揭曉,你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01《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潛今天講的是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光潛先生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說多為青年們所關心和應該關心的事項,讀書、修身、作文、社會運動、愛戀、哲理,凡此種種。這十二封信,未指定受信人姓名,廣大青年人誰都是受信人。夏丏尊先生在序中最後一句寫到:「這十二封信啊,願對於現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談讀書
    說這十二封信以有中學程度的青年為對象。「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了世俗圖近利。」「效率原是要顧的,但只顧效率,究竟是蠢事。」......翻開了第一封信,是談讀書的。「你會不會讀書?」,這是個問題。在學校裡,會讀書就是會考高分。我們這裡問的「會讀書」,顯然不是這樣。
  • 體悟人生樂趣——《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前一陣在哈爾濱玩耍的時候去了趟果戈裡書店,當時也沒有別的安排,且覺得來一趟只拍個照就走有些沒意思,於是找了本小書安安靜靜地坐在角落讀了一下午。很幸運這本書是朱光潛先生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很適合我這個年紀,這段時間困惑我的問題也從中得到了一些解決啟發,姑且記錄下感悟較深的幾點。首先關於如何處理個人情緒。很多時候會莫名其妙地不開心,煩躁,喪,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致。
  •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版本流傳
    朱光潛留學期間撰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1929年3月由上海開明書店結集出版,廣受歡迎,一再重印,被選入多種中學國文教科書,引發了用書信體對青年做指導宣傳的潮流,並成為盜版書商的獵物。《信》在各時期的不同版本,也是開明書店歷經變遷浮沉的縮影。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青年應該追求怎樣的人生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本書,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書第一版是1929年出版,距今已經九十餘年,本來是以有中學程度的青年為對象,但現在讀來依舊可為當代青年借鑑。樸實流暢的文筆,讓這本書讀起來輕鬆又不覺乏味,像一位目光清澈真誠的朋友與你分享自己人生的經驗與看法。談讀書尤其要緊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
  • 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青年人必看,他這20句話終生受用
    我讀大學期間,有一本書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本書我早有耳聞,但因為高中學業太繁忙,一直沒時間讀。進入大學校園後,有一天在圖書館借書,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當即借回去,一口氣看了四個小時,從下午讀到黃昏。
  • 《寫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學時期,如何培養讀書的好習慣?
    《寫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教育部新編語文教材指定閱讀書籍,本書是美學大家朱光潛先生的成名作。本書是他旅歐期間陸續寫給國內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集體而成的,在國內雜誌《一般》上連載。信中,朱光潛先生從讀書、感情、作文、升學與講課等多個方面對青年進行指導,讓處於迷茫時期的青年有據可尋。
  • 八下名著《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導讀
    作者:朱光潛書名:《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小書是朱光潛先生於20世紀20年代留學英國期間。第一,凡是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於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的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記著這兩點,其他瑣細的方法便用不著說。個人天資習慣不同,你用哪種方法收穫較大,我用哪種方法收穫較大,不是一概而論的。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六讀後感(請告訴孩子)
    之前,給大家說過我最近一直在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是朱光潛老先生的著作。雖然兩天沒有更新,但是每天都會讀上幾頁,其中有一封信的觀點我自己認為很受益,僅用我自己的理解分享給大家。當我讀到第六封《談多元宇宙》,其實用宇宙這個詞有點大,大家可以理解為世界,信中給我們闡述了不同標準下的不同的世界,那我們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這個世界呢,作者分別從道德,科學(真偽),美術(美醜)和戀愛向我們傳達了觀點。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迷茫的青年們理應閱讀的好書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書是朱光潛給青年的告誡,也就是面向初中高中生,我確實不是那個年紀了,即使我當初看也未必看得懂,但仍舊覺得是太晚閱讀到的好書。朱光潛在序裡對現代青年概言之:「太貪容易,太膚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字字深邃,願給當代的青年一些力量!
    懷著對大家的敬畏和對生活中一些瑣事的無奈和不解,我靜下來閱讀了先生的這本《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來頗有一些收穫,感覺像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學者跟我面對面地聊了一會兒天。不緊解開了我心頭的疑惑,還讓我變得更加從容。私以為,作為一個青年人,沒有資格去評判什麼,只能將自己的讀書筆記摘抄一部分,和大家分享。
  • 最完美是因為不完美——啟迪人生的十二封信
    而《無言之美》這篇文章,則作為附文收錄在《好的人生不著急——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書中。朱光潛是我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教育家,他的主要代表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談美》、《談美書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