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第15個記者節的感悟與思考

2020-12-16 人民網傳媒

摘要】責任意識強、敢擔當,這是優秀新聞工作者首先必須具備的條件。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記者「鐵肩擔道義」。這是因為:第一,社會生活中違背公平正義原則的事情屢有發生。第二,媒體和記者面臨著巨大的利益誘惑。第三,當下輿論和輿情相當複雜,準確地進行研判難度極大。而很強的業務能力,是好記者必須具備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條件。具體是指:新聞採訪不舍難求易;力求對生活有所發現;對新聞事實能出色地展示和評論。

【關鍵詞】記者;責任意識;業務能力

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好記者,這是每年記者節都要討論的話題。在陳永洲出事、21世紀網出事、沈灝出事以後,這個話題顯得極為嚴峻而沉重。筆者認為,一名好記者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很強的業務能力。有道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前一句說的是有擔當、負責任,後一句說的是能寫出一手好文章。兩個方面不可或缺。

上篇

先說「鐵肩擔道義」。

在任何歷史條件下,責任意識強、敢擔當,這是好記者首先必須具備的條件。有強烈的責任意識並將責任付諸行動,方才可能成為好記者;反過來說,缺乏責任意識、不能將責任意識落實到行動上的記者肯定成不了好記者。當今時代,社會處於轉型期,改革進入深水區,與市場經濟相聯繫的社會觀念使意識形態中增加了以前所沒有的內容,傳播科技的發展與發達和其他因素一起共同改變了原有的社會輿論格局。在這一方面,與以前相比,時代發生了很大的變遷。然而儘管如此,記者仍然需要勇於擔當、敢於負責的「鐵肩擔道義」精神,甚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鐵肩擔道義」。

第六屆範長江新聞獎獲得者、中國青年報記者劉暢,在一次接受記者採訪時曾經說:「新聞工作者要有一種推動國家和社會進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用新聞來影響更多的人,號召大家共同推動社會進步。尤其在當今社會轉型時期,如何發揮輿論的引導作用,將大家擰成一股繩,推動國家的強大,是我們新聞工作者要思索的問題,也是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1]新聞工作者勇於擔當、敢於負責,從本質上說就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動社會進步。

「鐵肩擔道義」,是記者強烈的責任意識的體現。馬克思在闡述報刊的品質時,多次從辦報的目的和責任方面強調報刊與人民利益的關係,認為人民報刊應當「生活在人民當中,它真誠地和人民共患難、同甘苦、齊愛憎。它把它在希望與憂患中從生活那裡傾聽來的東西,公開地報導出來」,「報刊從理性上,同樣也從感情上來看人民的生活狀況」[2]。「真誠地和人民共患難、同甘苦、齊愛憎」,是記者的責任所在。這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關於記者責任的一種經典表述。記者應成為人民的忠實代言人,這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關於記者責任的另一種經典表述。這些都是從應當作為方面說的。當今時代,改革進入到了深化和攻堅階段。社會成員的利益分配格局和與此相聯繫的輿論格局相當複雜。記者在表達人民的利益訴求和真實心聲方面,所擔負的責任比以往更為重大。受到責任意識的驅使,記者事事處處對社會、對公眾、對事實負責,始終明白:對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不利的事情不可為,對公眾構成誤導和對公共利益帶來損害的報導不可發,與事實不相吻合的信息不可傳。這些,是從不可為方面說的。

之所以說在今天的條件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記者「鐵肩擔道義」,是因為:

第一,社會生活中違背公平正義原則的事情屢有發生。這是一個倡導社會公平正義的時代,但又是一個違背公平正義原則之事時有發生的時代。用自己手中的筆和掌握的媒體版面、節目時段,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而發聲、而呼喚,是記者的神聖職責。

第二,媒體和記者面臨著利益的巨大誘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聞傳媒已經成為市場上的經營主體,通過正當經營獲得經濟效益,不僅是允許的,而且是受到法律保護的。身處市場之中,經營主體面臨著同行之間的激烈競爭。而傳統媒體受到來自包括自媒體在內的新媒體的巨大壓力,必須為自己的生存而拼盡全力、使出渾身解數。當然,新媒體也會同樣感受到生存的巨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記者既要面對來自市場的利益誘惑,又要面對來自競爭對手的競爭壓力。因此可以說,記者的責任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記者是公民。與其他公民相比,他(們)從事的是新聞採訪這樣的職業活動,擁有利用新聞傳媒的技術手段和特有資源披露新聞事實和發表自身見解的權利。雖說今天人人手中都有麥克風,但記者因為在體制內,有著與新聞機構相聯繫的公職身份,因而其話語權及話語的影響力相對比較大。這是一般的網民無法與之相比的。正因為如此,有的記者就在自己的身份上做足了文章。他(們)既可以在報導特定對象的過程中獲得進項,也可以在不報導特定對象的過程中撈取好處。他(們)所付出的代價是:在自己聲名狼藉的同時,也使整個記者隊伍的形象蒙受玷汙。

第三,當下輿論和輿情相當複雜,準確地進行研判難度極大。在很多年前,新華社原社長郭超人就曾經說過一段名言:「記者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毀譽忠奸,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人命關天。」他說這一段話時,人類社會還沒有進入網際網路時代,更沒有進入自媒體時代,但與記者是用在調查採訪的基礎上披露信息和發表意見的方式進行工作這一點上是相通的。他(們)手中握有「如椽大筆」,他(們)肩負的責任重於泰山,他(們)體現的是社會良知。在自媒體時代,人人手握處於移動狀態的麥克風,眾聲喧譁成為社會輿論的常態。輿論和輿情的複雜性毋庸置疑。在出現了變局的輿論格局中,記者對在社會輿論中的引領作用不可輕言放棄;輿論和輿情越是複雜和難以研判,記者肩上的責任就越是重大。

「鐵肩擔道義」,動力從哪裡來?新聞工作者的楷模穆青,以「勿忘人民」自勉和勉人,因而不僅在平時的工作中能「鐵肩擔道義」,而且在重要的歷史關頭也能「鐵肩擔道義」。他在《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中,不以階級鬥爭為主要矛盾,而以餓死人還是靠雙手改造環境為主要矛盾,這在當時是需要膽識和需要有承擔責任的心理準備的。在通訊《為了周總理的囑託——記農民科學家吳吉昌》中,穆青和他的同仁先於黨中央對「文化大革命」作出否定性評價,這同樣需要膽識和責任意識的支撐。記者「勿忘人民」,方才可能長有「鐵肩」,方才可能擔得了道義。

下篇

再說「妙手著文章」。

業務能力是新聞工作者的採訪、寫作、編輯等能力。對於好記者而言,尤其重要的是具備超強的採訪和寫作能力。採訪、寫作能力和水準的發揮,與特定主體的新聞理想、敬業精神有關。具備崇高的新聞理想和突出的敬業精神的記者,往往能通過不斷鑽研而提升自己的採訪和寫作能力,並將此發揮到極致。就此而言,業務能力和水準的發揮,不僅僅是業務能力問題,還與記者的工作態度及精神狀態密切相關。但是,記者如果光有新聞理想和敬業精神而沒有很強的新聞業務能力,那麼他們在報導新聞事實和評論社會現象時就會捉襟見肘,在激烈的同行競爭中就會明顯處於下風。

「妙手著文章」涉及多方面的內容,現著重論述如下三點:

其一,新聞採訪不舍難求易。

業界人士有言:「七分採,三分寫。」這在記者所寫報導嚴格地受制於調查採訪所獲得的素材的層面,無疑具有真理性。相近的意思也可表述成「腳板底下出新聞」「好新聞是跑出來的」等。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近些年來,信息傳播技術有了前人難以想像的進步,記者進行採訪、獲取信息較之以前有更多的渠道,也更為便捷。然而不可改變的是:記者仍然需要對報導對象進行深入採訪,需要就與報導對象有關的採訪對象進行深入採訪,需要赴事發現場進行深入採訪。在今天這樣一個自媒體時代,這依然是好記者寫成好稿的「不二法門」。新聞採訪不可舍難求易。

一名記者如果疏於調查採訪,甘於根據「二手貨」進行「再生新聞」寫作,其實只是做粘貼、拼湊之事,那麼就終究只能是與好新聞、好記者無緣。做原創的新聞、做有深度的新聞、做包含著自己的發現和思考的新聞,是好記者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高人一籌和最終勝出的關鍵所在。

好記者總是與新聞精品力作相聯繫。能不止一次地生產出精品力作,是好記者之所以為好記者的重要標誌。那麼,新聞精品力作是怎樣煉成的呢?新聞精品力作是艱苦深入的調查採訪順理成章的結果。製作精品力作所需要的採訪,不可能只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的採訪,也不可能只是力圖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採訪,更不可能只是在辦公室裡閉門不出地收集資料和進行複製、粘貼,而必然是深入實際和實地的採訪。新華社記者撰寫的長篇通訊《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寫成後被400多家媒體刊播,產生了廣泛影響,受到中央領導同志、媒體受眾和社會各界的高度稱讚。[3]讓我們來看看它的生產過程吧。「新華社社長李從軍帶領3名記者深入太行深處的鄉村、企業和重修紅旗渠工地調研,採訪30多位典型人物,召開近10場座談會。同時,在全國範圍採訪了涉及紅旗渠的人物,查閱30多萬字的文字資料。在深入採訪基礎上,精雕細刻,數易其稿,反覆打磨,形成了這篇精品力作。」[4]以上就是記者團隊寫這篇通訊前的投入。毫無疑問,深入、紮實的採訪,為精品力作的問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二,力求對生活有所發現。

記者對社會生活中發生的新聞事實要有自己的發現。「新聞發現力」的概念經常被業界和學界人士提及。

有位論者提出了如下觀點:「有一個新的現象值得澄清,即在一個『用戶生產內容』的信息傳播方式日漸普遍化的時代,對新聞發現力的探討並沒有失去它的理論與實踐的意義,這是因為即使人人面前都有一個麥克風,人人都有了傳播信息的權利,人人或多或少在發布新聞(他們也具有一定的新聞感知力),但是用戶生產的內容,一是它替代不了專業新聞記者的那種持續的、深入的、全方位的新聞信息的採集工作。那種零散的、隨機的、淺層次的內容生產,只是豐富了新聞信息來源。」[5]筆者同意上述意見,在自媒體時代,專業記者不是「全民皆記者」意義上的「網民記者」所能取代的。專業記者的新聞發現力仍然是一種至關重要的能力。

新華社原總編輯南振中發現了新聞界存在的「新聞發現力之『滯後』與『忽視』」的問題。他認為,新聞記者應該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發現:「善於發現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還沒有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廣泛傳播的、鮮為人知的新鮮事實;善於發現或者澄清社會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實真相;善於發現和捕捉能給人以啟迪的新思想,深刻地揭示改革開放大潮中人們觀念上的新變化;善於發現和表現最能體現時代精神、對人們有較大激勵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善於發現能夠體現事物發展規律的新的苗頭、新的動向,準確地預測和描繪事物發展趨勢。」[6]這實際上為記者提升新聞發現力指出了具體的努力目標。

新聞發現與新聞採訪並不是相互割裂的兩個階段,而完全可以融為一體:在採訪前有所發現——發現值得報導和深入發掘的線索;在採訪中有所發現——發現新聞事實所蘊含的新聞價值、思想意義、深長意味。由於有了新的發現,記者的採訪被引向更有利於發掘事物本質的方向。

新華社記者何平等人在通訊《從甕安之亂到甕安之變警示錄: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中,就有他們自己的發現。如在涉及歷史生活和現實生活中的民主時,他們寫道:「無論歷史還是現實都在昭示:民主是理想,也是實踐。需要制度,也需要細節。」這段文字就體現了某種發現。記者在採訪和在此基礎上所作的深思中,還有另外的發現:「從大亂到大治,從民心失落到民心重聚,甕安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站在烏江峽谷,翻卷的激流挾著歷史的風雲撲面而來。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往往會有驚人的相似——70多年前,被敵軍圍追堵截的紅軍曾在這裡絕處逢生,轉危為安。70多年後,甕安的基層政權也經歷了一次生死攸關的嚴峻考驗。……在新長徵的路途上,也還會遇到各種『烏江天險』。但只要我們始終把人民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就一定能闖關奪隘,到達勝利的彼岸!」在70多年時間長河的兩端,「烏江天險」的內涵和形式有著諸多不同,但其中又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和深刻的真理內涵。把歷史的相似之處呈現於人們的眼前,發揮其警示作用,這就是該篇通訊的貢獻。

其三,對新聞事實能出色地展示和評論。

這屬於表達的範疇。如果既有深入的採訪,也有自己的發現,然而功力不逮,也還是無濟於事。好記者在表達方面總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和驚人之筆。改革開放之初,範敬宜在某公社睡了一夜,深有感觸,於是從「夜無電話聲 早無堵門人」的角度報導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其報導角度之妙令人讚嘆。他在經濟日報任總編輯時,策劃和主導的「香香臭臭話廣東」等一組11篇系列報導,突破了對於事物的評價非黑即白的思維定式,讓人讀後嘆為觀止。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是老話;但如果在自媒體時代給予它新意,似乎也不是不可以。(作者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參考文獻:

[1]楊雲.如何做一名好記者——訪範長江新聞獎獲得者、中國青年報綜合採訪部主任劉暢[N].內江日報,2009-09-26.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231.

[3]劉思揚.在「走轉改」中鍛造時代精品[N].湖北日報,2011-11-25.

[4]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2-06/25/c_131674095_2.htm.

[5]馬濤.新聞發現力再認識[J].當代傳播,2013(1).

[6]南振中.新聞發現力之「滯後」與「忽視」[J].新聞戰線,2004(7).

相關焦點

  •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八一八民國那些牛記者
    ——寫在17個中國記者節到來之際1872年4月30日,英國商人安納斯脫美查在上海創辦了一份名叫《申報》的報紙。美查是想用辦報紙賺點錢,來彌補做生意的損失,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辦成了中國第一份現代意義的報紙。在這以後,特別是1912年民國成立以後,各種報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中國大地上。報紙的發達,催生了一種叫「記者」的職業出現。
  • 記者節裡一個記者的感慨與嘆息
    如果不是看新聞,我不知道今天是記者節。在幹了22年記者後,我忘了自己還有個節日。22年前,我還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理想。如今,你要問我有沒有理想我就問你理想是什麼?2019年11月8日,第19個記者節,是以為記。
  • 人民慕課吳晨光工作室:妙手著文章的「妙手」從哪裡來?
    樹狀理論圖 圖源:吳晨光老師親筆鑑於文章的主題以及採訪技巧已經在前兩次課講過,「傳播吳線論」第三期直接從寫作講起。我們先看邏輯。我之前在很多媒體工作過,編輯過大約500萬字的文章。沒邏輯的人絕不在少數。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想清楚先說什麼、後說什麼。其實所謂的邏輯,就是個表達順序問題。那麼,有哪些表達順序可以使用呢?
  • 記者節快樂 記者送給自己的一句話勵志語句 致敬記者祝福語
    今天是11月8日,第20個記者節。記者們依舊沒有放假,他們在新聞現場,或在去現場的路上。在大時代的這個節日,我們不想有任何職業神聖化的塗抹,我們只是重申一下記者的本原,致敬這個群體,致敬時代的記錄者。  致敬記者祝福語:  記者是什麼?
  •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報人黃遠生的傳奇人生
    此時,他的同事李勝多、吳瑜將被訪問西歐憲政回國的朝鮮五大部長之一殺害,他對黃元生說:「在西方熟悉近代史和國際情況的人大多是新聞作家,如果你做這行,未來就要成為著名記者。」「黃元生深感清廷腐敗,仕途不好,官場義氣消失,接受建議,投身媒體,使中國新聞界有了『進士寶鑑』,他成為中國職業記者的第一人。
  • 鐵肩擔道義 誠信著華章──記天津市新宇彩板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
    鐵肩擔道義,誠信著華章。這樣的全力以赴,彰顯了公司全體員工勇擔使命的鐵血奉獻,也得益於耳濡目染誠實守信的「領頭雁」杜寶新。自2002年創立天津市新宇彩板有限公司以來,杜寶新始終堅持誠實守信的經營理念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高品質、重信譽、周到售後服務贏得了眾多廠家的認可。
  • 妙手著文章浙江考生遇鐵肩扛道義組長險獲滿分,網友聒噪止增笑耳
    我看到大家評價的分歧大致是:有人說這是篇不說人話壞作文,有人說這是篇有思想深度的好作文;有人說這位考生賣弄學問,有人說這位考生學識淵博;有人說文章雖好但是距離滿分還遠著呢,有人說考場作文能邏輯嚴密且極具學術化
  • 旅遊記者的記者節 | 越過山丘 遇見旅途中的自己
    「而今已過不惑年,但求新生變詠聲」當從一個人民教師轉型到編輯再到新聞記者的歷程中,我越來感到身為一名記者的擔當和責任,深刻領悟到了其中的心路歷程帶給我的巨大人生財富。今天是第十九個記者節,也是農曆的十月一,是老百姓俗稱的寒衣節,記者作為這個世界上不可或缺的職業,無數的被敬仰者,已經先我們而去。但是他們留給這個世界的精神財富,正義之聲,永留人間。
  • 21年,中國記者節見證你我一個時代
    21年前的今天,是可以載入中國新聞史冊的日子,新中國第一個記者節就此誕生。> 1937年中國青年新聞工作者協會的誕生,奠定了中國記者節的輝煌歷程黃遠生、邵飄萍、範長江、郭超人、羅開富、穆青、範敬宜、邵雲環、許杏虎、朱穎……一個個閃亮的名字,不僅成為歷史事件的見證者,更是時代進步與變革的記錄者、參與者乃至於推動者。
  • 鐵肩擔道義 求學報國強——唐山一中校長劉長鎖
    鐵肩擔道義 求學報國強唐山一中劉長鎖校長在開學典禮上的致辭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九月淺秋,雲淡風輕,時光闌珊而過,歲月匆匆不居,又是一年開學季,此情此景似曾相識,卻又包含著不同的心意。請時刻牢記習總書記的諄諄囑託: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相信:因為有你在,一中更精彩,祖國更燦爛!「有夢不覺天涯遠,揚帆起航正當時」。錯過了冬雪,錯過了春花,匆匆告別夏荷,終於在秋陽中聚首。高二的同學們,是否對過去幾個月的得失成敗有所反思?新的學期你們又將以什麼樣的姿態踏上新的旅程?不要因為貪戀路邊的風光忘了出發的目標,更不要因為暫時的停歇喪失信心、放棄努力。
  • 快來吐槽,畢節電視臺記者是醬紫工作滴~~~
    作為我國僅有的四個行業性節日之一記者節正式成立於2000年到2018年已經是第十九個記者節了
  • 中央電視臺法治調查記者熱線電話
    中央電視臺法治調查記者熱線電話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大到央視的節目,小到一個個小型的法制頻道,法制節目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法制節目的社會地位上升時,若只為博取收視率的負面播放,將會使得社會群眾對我國的法律失去信心。
  •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歡迎報考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中文系目前有全國最完整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制,共有5個本科專業方向,8個博士學位授予點,並設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自2011年英國QS發布「現代語言」和「語言學」學科排名以來,始終居於第5-25名之間。2017年3月公布的「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現代語言」列第7位,「語言學」列第10位,在目前國內闖入世界前10名一流學科方陣的5個學科中佔據2席。
  • 因為,我是記者!
    因為,我是記者!今天,是第二十一個中國記者節。每一年,每一個日子,都有記者們忙碌的身影,當然,也包括今天!記者節像護士節、教師節一樣是我國僅有的五個行業性節日之一。
  • 鐵肩擔道義,雖千萬人吾往矣!
    鐵肩擔道義;雖千萬人,吾往矣!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疾病專家——鍾南山!2003年非典肆虐,他挺身而出說道:「把重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那年他67歲,一個按規定已經退休兩年的年紀。舉個我自己身邊的例子:自從來到常德以後,我們常德債事小組成員的每一分鐘、每一秒都在投身於工作中,用心接待債權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經常就某個問題開會至深夜,在小組成員出差前往長沙時,不少債權人更是流出不舍的淚水。
  • 經歷記者節在「國家名片」上運行的軌跡
    不知不覺,一晃我們新聞人就已經度過了自己的20個節日。   在新一個記者節來臨之際,作為一名酷愛集郵的記者,翻開郵冊,看到中國郵政3年前發行的《記者節》紀念郵票,細細品味的同時,也讓我想起20年前首個記者節時自己呼籲發行紀念郵票的往事。   首個記者節提議發行紀念郵票以誌慶賀
  • 鐵肩擔道義——臺灣軍人應肩負起歷史使命!!
    ,請您先點擊標題下面的藍色字體「鼎新瞭望」,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每天收到全新的文章。臺灣軍人  使命在身 臺灣軍人首先是中國人,有過「鴉片戰爭」之恥,有過「八年抗戰」之恨……守護中華民族祖產祖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道義。《反分裂國家法》第四條指出,「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更是臺灣軍人的神聖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