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事件乃是人類心靈活動的表現。……歷史學家研究歷史事件時,則必須研究人們是在怎麼想的。——科林伍德(英)
文章類型|歷史文化
字數|962,閱讀約2分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和平發展成為二戰結束後世界的大趨勢。然而,在看似風平浪靜的大勢之下,一些國家卻從未停止過搞一些小動作,包括搞間諜活動。
特別是日本針對中國的間諜活動,實在是深思熟慮。二戰結束後,一名日本間諜仍在中國進行了長達37年的潛伏活動。這個人名叫阿偉伯正,是二戰期間日軍的一名童子軍。
1930年,明仁出生在日本富山縣。當時,日本軍國主義盛行。他的童年和青年時代基本沐浴在「軍國主義」之中。明仁中毒太深,想加入日軍。
早年,他是一名童子軍,但日本投降後,他禁止日本擁有軍隊的權利,只允許其擁有自衛隊。因此,明仁也退而求其次。1959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日本自衛隊。
進入學校訓練後,日軍看中了各方面都很優秀的阿偉伯正,將他選入「武藏社」。其實質是日本間諜機構。從此,阿偉伯正成了間諜。
1972年,42歲的阿偉伯正接到新任務,潛伏在中國臺灣。他的最終目的是尋找進入中國大陸的機會。阿偉伯正的新身份是經濟學家。他為什麼要用這個身份?
一方面,當時經濟專家很受歡迎。日本經濟復甦的速度令全世界驚嘆。由此,日本經濟專家自然大受歡迎。另一方面,經濟專家很容易分別接觸到核心機密和竊取情報。
此外,明仁還加入了一些中日團體。他逐漸在臺灣站穩腳跟,經濟學家的身份也越來越有名。他多次藉機參觀尖端機器技術,向日本提供情報,甚至收買下線。
1982年,他以經濟學家的身份首次訪問中國內地。此後,他多次來大陸訪問,名義上是學術交流。所到之處,阿偉博正都很受歡迎。沒人會懷疑他是間諜。
明仁的間諜活動十分小心。有一次去大陸,他被安排到部隊參觀交流。這對他來說是一件難得的事。參觀期間,他合影留念,並藉此機會拍下了當時中國尖端軍車的照片。
據統計,阿偉伯正總共向日方提供了150份報告,這些報告都是他在中國調查的情報。2009年,79歲的阿偉伯正寫了一本《自衛隊秘密情報局--被稱為青桐兵》。
書中披露了他在中國從事間諜活動的經歷。從1972年進入中國臺灣到2009年,他在中國潛伏了37年。在此期間,他躲過了重重審查,這也給中國人敲響了警鐘,任何時候都不能鬆懈。
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歌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