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人們譽為是「最帥院士」,高考時成績近乎滿分,卻沒能上清華或者北大。不過,他沒有因此頹廢下去,而是其他領域發光發熱。2016年4月12日,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誕生了。
1937年2月,王德民出生在唐山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北京同仁醫院的副院長,母親是中央外貿學院的教師。父親在美國留學時,認識了來自瑞士的母親,所以他是一個混血兒。從小,他就長得非常好看,長大後更英俊帥氣了。很小的時候,母親就開始用英文和他交流,導致他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卻不認識漢字。父親不想兒子作為中國人,卻不認識漢字,不會說中國話,於是把他送到了用中文教授學生的小學。
開始,王德民學習中文非常困難,他沒有放棄。認識了漢字之後,他的學習跟上來了,成績優異。1955年,他高中畢業,各科跟滿分很接近。其中,數學考了滿分。按理來說,他的分數足以上清華或者北大,但他卻沒有被這兩所學校錄取。至於原因,不得而知。不過,王德民被現在的中國石油大學鑽採系錄取。大學期間,他門門功課都是5分,還是全校僅有的3名模範學生之一。這樣優秀的學生,學校有意讓他留校任教。他婉拒了,主動選擇去基層,到剛發現的大慶油田工作。
到大慶油田後,王德民被分配到採油地質室測壓阻。偶然的一次機會,他發現國際上通用的「赫諾法」沒有考慮井與井之間的幹擾,導致隨著的油田開發誤差會越來越大。因此,他立志要研究出屬於中國自己的分析解釋方法。為此,王德民自學俄語研究數學推導方面的資料,廢寢忘食地鑽研。功夫不負有心人,100多天後,他推導出了符合大慶油田實際情況的油井壓力計算公式,取名「松遼法」。之所以會取這個名字,或許是因為他曾參加「松遼石油會戰」。
1963年,由於王德民表現突出,被破格提升為工程師,並被調到採油工藝研究所,負責攻關油井分層測試技術。他和技術人員多次深入第一線,決定改用細鋼絲代替鋼絲繩把測試儀器放進井筒中。
此後的兩年,經過反覆測試,結果表明細鋼絲是可以的。之後,他組織研究了「偏心配水工藝」、「大慶油田高產穩產注水開發技術」等技術,解決了很多問題,讓中國在油田開發的注水和三次採油等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油氣田開發作出了巨大貢獻,是我國油田分層開採和化學驅油技術的奠基人。
他為大慶油田各個階段的發展,以及穩定提供了堅實可靠的技術保證,是大慶油田公司的主要領導。如今,王德民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也是東北石油大學博士生導師,為國家培養更多石油方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