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教學的第15個年頭,連續擔任了15年的班主任,不可謂不長。馬上要不惑的年齡,心中依然有很多困惑。相比年輕教師,我已經屬於「老教師」行列,然而轉頭看看自己的恩師們還奮戰在一線,實實在在「不敢言老」。
去年培訓新教師時,做了一個PPT,最初的名字為《怎樣做一名優秀的老師》,思來想去,頭天晚上把「優秀」改成了「合格」,因為這個報告是由我來做的,覺得自己實在擔不起「優秀」兩個字,用合格似乎就好得多。
這些日子,很多人問我回去會幹什麼,我說我聽從學校的安排,讓我到哪個級部我就去哪個級部,不挑食。問的人多了,我雖然用相同的答案答覆,腦海中卻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下一個十年,我將如何規劃?
這其實是一個大問題,三言兩語說不完。自己簡單地規劃了幾條,大方向是努力致力於教育教學科研,爭取有新突破。細分目標則有比如新高考形勢下,探索對尖子生的個性化培養;比如探索研究新形勢下高中教師的專業成長路徑……暑假是一個很好的總結思考的時機,我會好好整理,爭取開學前形成自己的東西。
前天寫了一點關於班主任成長的東西,每次寫這種文章的時候,我多少都有些糾結,覺得有好為人師之嫌,然而每次還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覥顏寫出來,一來算是對自己過往的總結,二來則是多了一點希冀——或許會對青年教師的成長有一點幫助也未可知,所以每每不揣冒昧寫出來。
今天想寫一點關於高中教師專業成長路徑的東西,也是出於上述這種心理作祟,所以我姑妄言之,各位姑妄觀之。
以往,在作報告的時候,我認為一名教師向優秀教師進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用心」兩個字,而現在,我想修正一下這種提法,那就是,「用心」固然是重要的,然而更重要的卻是另外兩個字——「覺醒」。
教師的成長最重要的是內心的覺醒——這是於漪老師的名言,更是這十五年來,我最深的也是最寶貴的體會。
簡言之,一名教師只有內心真正的覺醒——職業的覺醒,才會「用心」去做教育,換句話說,只有「覺醒」了,才有「用心」的可能。
這種內心的自我覺醒,是至關重要的。青年教師,一部分人是從入職開始就一直醒著的——這種佔的比例並不高,需要極高的悟性;一部分人則需要在外力的作用下才能被喚醒——這種往往是以某種代價為成本;一部分人是在一段教育生涯後由原來的沉睡狀態轉變為自我覺醒——實現了自我職業覺醒的大部分人是這類;當然,也有一部分,整個教育生涯都在沉睡狀態中——比例不低,終身不覺。
如何實現教師內心的覺醒,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也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話題,這會成為我未來十年乃至終身探索的一個話題。我知道這很難——因為喚醒一個裝睡的人,是很困難的。
所以,寫這篇關於教師專業成長路徑的東西,是有一個大前提存在的,那就是,在教師初步實現了職業覺醒後,即有了專業成長的主觀欲望後,這篇文章才會有意義。
王國維說做學問要達到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個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個境界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其實,教師的成長也需要經過這三個境界。
簡單說,教師成長路徑需要三個詞:理想信念、實踐反思、學習提高。
關於理想信念,這個毋庸多言,在教師實現了職業覺醒後,將教育事業當做自己終身奮鬥事業,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此時,也就必然認識到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教師要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我們要用我們的心靈熱愛孩子。有了這樣的理想信念,教師才會成長。
在堅定了理想信念的前提下,最重要的則是實踐反思和學習提高。
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或問題,教師要與時俱進,更新自己教育教學理念,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不斷改進完善。
新教師入職會有一個成熟的過程:如何把課講好、讓學生喜歡、讓每個學生都能聽懂,是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新教師要向老教師學習,學習怎麼備課、怎麼講好一堂課、怎麼進行課堂管理。
不僅年輕教師遇到困難,老教師也會面臨許多困難。首先,教師自身年齡越來越增長,但是遇到的學生越來越年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代溝不斷增大。這點在我自己身上,就已經隱隱感覺到了一些。
其次,當前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學生的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們在網際網路環境下成長,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響到學生,一句話可以鼓勵學生一輩子奮鬥,一句話也可能傷害學生的感情。
這就要求老教師要轉變觀念,順應時代的要求;新教師要敢於嘗試,勇於創新。錘鍊自己的意志,不忘初心,有熱愛教師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
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項是教學反思。可以這樣說,勤於善於教學反思是每一位優秀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
我一直鼓勵青年教師書寫反思筆記,我認為,一名教師寫十年教案未必能成名師,但堅持寫3年教學反思便極有可能成為名師。新教育實驗的領軍人物朱永新教授也公開承諾,一個教師堅持寫十年教學反思,如果不能成為一位名師的話,教師可以向他索賠巨額保金。
關於教學反思,我想多寫多一點。
我要申明一下,有的人可能對「反思」這個詞懷有天生的成見,認為只有做錯了以後,才應該「反思」,我又沒做錯,幹嘛要反思?其實這是這是一種誤解。
教師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轉化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的突破口,也是改變課堂教學的突破口。那麼,我們到底反思什麼?
寫反思反思什麼,是反思課堂教學中哪句過渡句不好嗎、對學生的評價不具體嗎、教學環節不流暢嗎,這些當然可以反思,然而,我認為更重要的事,教師的教學反思應該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教育理念。
所以,我們首先要反思自己是不是解放了學生,眼中是不是有學生,心中是不是有學生。學習是學生的,教師只是一個引領者。教育的本質是提升、發展人的生命價值。教師在教學中一切為了學生、充分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反思的同時更應該有理論指導,拒絕理論就是拒絕進步。理論學習掌握的程度,決定反思的高度。
其次,反思教學中的失與得。對課堂教學中的「失」進行反省,對「得」進行歸納。比如:哪些內容處理不當;哪個環節安排不合理;哪一重點突出不明顯;哪一問題設計不科學;哪一合作落實不到位;哪一語言評價不得體等。引人入勝的新課導入、別有風味的氛圍營造,新穎別致的難點突破,別具一格的智能開發,出神入化的學法指導,畫龍點睛的誘導評價,留有懸念的課尾總結。面對學生異想天開的「發問」,巧妙處理還能啟發教育學生。
第三,反思課堂效果。每一節課後,教師應認真反思教學預案的實施情況。通過本節課教學,教學的目標是否達成,教學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學的組織是否科學,活動的安排是否合理,學生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是否有所培養。
第四,反思自己的特色。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特點、自己本身的教學風格。比如教育理念、學生主體地位的突出、教材特點的把握,知識的聯繫,教學方法上教學的層次性、實踐活動的安排等。
反思後做什麼?
反思的目的是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質量、實現高效課堂。
反思後是改進,將反思的成果再次應用於教學實踐,而不是把教學反思束之高閣為了反思而反思。
反思後再反思,這裡的反思可能包括兩部分一是對課堂教學的再次的反思,二是對教學反思的反思,反思教學反思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以提高反思的質量。
除了反思之外,教師專業成長的另一條重要途徑則是——學習,向老教師學習、向書本學習。
老教師有著資深的經歷和完備的知識體系、過硬的專業素質,有一句話說得好: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因此,虛心向老教師請教可以減少走很多彎路,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對於聽課中遇到的問題可與老教師請教交流。其次,在備課的過程中除了自己多查資料、多看書、多做題外還應該多與老教師探討教法、教學設計,多向老教師請教。
更重要的是,青年教師應該學習老教師的敬業精神,這點我深有感觸,萊西一中的老教師們給青年教師做了最好的表率,因為他們言傳身教的影響,讓絕大部分青年教師在入職以後走上了一條正路、一條捷徑。
除了向老教師學習外,青年教師還應該向書本學習。讀書有兩類,一類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專業水平。教師要學新的學科知識,了解學科的發展;也要學習教育理論,了解先進教育理念和先進教育經驗。教師應該學習中國教育史、中外教育史,以史為鑑,從教育史裡得到啟發和借鑑。這是為了提高專業能力的讀書。
另一類讀書是為了提高自己的修養,這類讀書更重要。現在的教師基本學科知識雖然已經具備,也要不斷的學習。更重要是提高文化素養,增長見識。提高文化素養才能更加領悟教育的真諦,從而提高教書育人的本領。眼界開闊、有見識,才能有創新。
總之,我認為,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就是要不斷學習,努力鑽研,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總結經驗教訓,逐步認識學生成長的規律、認知的規律,逐漸掌握教育規律,才能不斷提升教書育人的專業水平。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每一位教師做好終身學習終身反思的準備。我相信,一名青年教師,有了成為好老師的欲望,再加上不斷地學習和反思,一定會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