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超英
一
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是一部風靡全世界的名著,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被拍過電影和電視劇。在中國,這部名著也有各種不同的版本和譯本。電影名字曾被起過引人注目的題目:《亂世佳人》。
然而,這樣一部暢銷名著,自己曾多次讀過,都沒有能堅持讀完。有一次,曾經將上部讀完,卻再也沒有耐心讀下部了。所以,這次重讀這部名著,是下了決心的:無論讀得有多艱難,一定要讀完。這個譯本是譯林出版社出的,翻譯家是李美華。抱著這樣的心態,打開了這部分為上、下兩冊的、厚厚的世界名著。開卷一讀,卻發現很容易就進入了書中描寫的世界,那種難讀的狀態沒有了。讀名著,看來也要恰逢其時。
二
這部小說有兩條主線,一條是戰爭亂世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另一條是小說主人公郝思嘉(又譯作「斯嘉麗」)的愛情婚姻。
「寧為太平犬,不做亂離人」,戰爭帶給老百姓的永遠是痛苦。南北戰爭爆發後,一切都陷入混亂之中。林肯領導的北方軍隊雖然推動了歷史的進程,代表了歷史上的進步力量,但在戰爭中的所作所為卻讓人不忍直視: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同時,不僅犧牲了交戰雙方士兵的性命,更給南方的百姓帶來了巨大的苦難,使他們陷入了戰爭、饑荒、疾病的深淵,成千上萬的人妻離子散、流離失所,不計其數的人血流成河,失去生命。戰爭,無論正義還是非正義,都永遠令人詛咒。
小說主人公郝思嘉,出身於一個鐘鳴鼎食的富裕家庭,是典型的「白富美」,過著錦衣玉食的優裕生活,平靜、富足、嬌貴,叛逆、火爆、驕傲、虛榮,熱愛自由。南北戰爭前夕,出於愛戀衛希禮不成的報復心態,她匆匆嫁給了貴族公子查理,過著沒有愛情的婚姻生活,生下了一個兒子。戰爭爆發後,一切都被打亂了,郝思嘉的生活一下子從天堂跌入地獄。戰前和戰後的巨大生活反差,讓郝思嘉如同一葉飄萍,在亂世中顛沛流離。母親亡故,父親失常,家園被毀,饑寒交迫。亂世中,她挑起了重建家庭和故鄉的重擔,為求一點微薄的口糧,不得不下地耕種,親自摘棉花,像男人一樣辦廠,在亂世中苦苦掙扎。
在戰後重建家園的過程中,郝思嘉又經歷了兩次婚姻:先是嫁給弗蘭克,後是嫁給白瑞德。嫁給弗蘭克,純粹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為了讓家鄉塔拉能夠起死回生;嫁給白瑞德,則有多重的考慮,既有經濟上的因素,也有感情上的因素,但愛情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只是這種愛情是遲到的愛情,直到小說的結尾,郝思嘉才真正領悟和意識到。
三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作為小說中主人公的郝思嘉,其性格具有多面性。一方面自私、冷酷、貪婪、固執,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除了土地、錢財和自己的容貌,她什麼也不看重,殺了偷盜的士兵,購買鋸木廠,剝削囚犯勞動,為貸款不惜色誘和欺騙白瑞德;另一方面,她卻是一個積極進取、面對困難不屈不撓、極具責任心的巾幗英雄:戰火紛飛中,自身難保之際,仍然將待產的媚蘭解救出來;戰後,她獨自挑起了重建家鄉塔拉的重任,為十餘口家人艱苦勞作;為了不讓塔拉被吞併,屈尊下嫁給商人弗蘭克;為辦鋸木廠,不惜一切代價進行商業競爭;發達之後,仍然捨不得丟棄辛勤勞動的生活方式。她對生活具有堅強的信念:只要自己付出努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她把「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相信所有的痛苦和挫折都會過去,明天又會是另一個全新的開始。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要做生活的強者」是郝思嘉的精神信念,也是這部小說反映的一個重大主題。這一點,也給讀者們以巨大的精神鼓舞。
四
郝思嘉的婚姻歷程,反映出了人性、人心的複雜。少女時期,她所深愛的愛情偶像衛希禮,其實質並非她想像中的理想形象——這點直到她反覆經歷了婚姻的挫折之後才領悟出來;同樣,她與白瑞德的婚姻,似愛非愛,似情非情,也是在反覆經歷折磨之後,才知曉自己的真情所系。
郝思嘉的婚姻告訴人們:人的感覺有多複雜,人性就有多複雜,愛情與婚姻就有多複雜;人性的複雜與社會的複雜交錯糾纏在一起,就使愛情與婚姻如同一團亂麻一樣,「剪不斷,理還亂」,至死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