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個發生了很多事的年份。6月上旬,經典影片,好萊塢黃金時代的代表作《亂世佳人》被HBO Max暫時下架,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廣泛爭論。不少人也迅速地加入「反對下架」和「支持整改」的隊伍中。
默默觀察了幾天的留學君(安娜分號)決定把前因後果仔細梳理一下,看看各方對此都有些什麼評論,爭取較為完整地將這場爭議呈現給大家。
為什麼要下架《亂世佳人》?
《亂世佳人》是根據瑪格麗特·米切爾小說《飄》改編的愛情電影。影片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斯嘉麗與白瑞德之間一段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1940年,該片在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獲得了在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在內的十個獎項。如果算上通貨膨脹,它是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電影。
《亂世佳人》海報
這部在美國電影協會評選出的20世紀最偉大100部電影中位列第四的電影史傳奇,目前被華納旗下的HBO Max暫時下架,重新上架的日期還不可知。
在社交網絡上最先對這部電影發難的編劇兼導演John Ridley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一直在撰寫和導演有關種族衝突的電影和電視作品,2014年,他因編寫《為奴十二年》獲得了第86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John Ridley
George Floyd事件後,他在《洛杉磯時報》寫了一篇簡短的專欄文章,暗示HBO Max播出電影經典電影《亂世佳人》時沒有在影片前作出說明,會誤導觀眾誤解南方邦聯並減少對奴隸制的恐懼。隨後,HBO Max將這部電影暫時下架,並表示將會在播放前進行說明。
《亂世佳人》 被下架的消息放出後,在社交網絡上引起了巨大的爭議,電影的DVD和原著小說《飄》很快雙雙衝上亞馬遜銷售榜首,相當一部分人對此表示不能理解,還出現了不少言辭激烈的反對之聲,甚至有直接人身攻擊John Ridley本人的言論。
Dealine對John Ridley訪談下面的評論
在片中飾演斯嘉麗奶媽瑪格麗特的海蒂·麥克丹尼爾獲得了第12屆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獎,她是是第一位黑人演員奧斯卡獎得主,準確地說,她是第一位「非白人」的奧斯卡獎得主。她此後的一生中扮演了很多位黑人保姆,但她很注重幫助自己的種族提升形象,她曾經說過:「我寧願扮演一位女僕,也不願成為一位女僕」。
這部影片最大的爭議之處正圍繞著讓她得到獎項的角色展開。美國內戰後,南方奴隸獲得了自由,但瑪格麗特「拒絕自由的生活,繼續服務前主人」,她與斯嘉麗的感情深厚,仍然陪伴在她的身邊。而影片女主角是南方莊園主出身,從她的視角展開的描述,自然更多地是南方莊園主們與奴隸的「良好互動」,以及北方軍隊進攻時造成的破壞。如果僅僅從主人公的立場看去,她的生活的確被內戰所影響,她與奶媽的感情也很真摯,並不虛偽。
但以今天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描述當然是不全面的。
「《亂世佳人》是時代的產物,但不幸的是它描繪了部分美國社會存在的種族偏見」「在對其歷史背景進行討論並對其中的一些特定描述加以譴責之後,這部影片未來會重回平臺。」HBO Max聲明也補充,「想要創造一個更加公正、平等和包容的未來,首先要承認並去了解我們的歷史」。
相當諷刺的是,由於種族隔離制度,1940的海蒂甚至被拒絕進入大廳與她的競爭者和同事坐在一起,經過抗議後才被安排到後排的一張單獨的小桌上。電影中與女主人和樂融融的瑪格麗特,現實中卻被毫不猶豫地排除在白人群體之外,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在當時這件事就已經照出了電影中主人和奴隸的關係的虛幻美景。
《亂世佳人》劇照
吉姆·克勞法 (Jim Crow laws)
泛指1876年至1965年間美國南部各州以及邊境各州對有色人種(主要針對非洲裔美國人,但同時也包含其他族群)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的法律。這些法律上的種族隔離強制公共設施必須依照種族的不同而隔離使用,且在隔離但平等的原則下,種族隔離被解釋為不違反憲法保障的同等保護權,因此得以持續存在。
1954年,由第14任美國首席大法官厄爾·沃倫(Earl Warren)領導的美國最高法院通過判決,九位大法官一致同意終止了公立學校中的種族隔離。 美國國會隨後在1964年通過《1964年民權法案》及《1965年投票權法案》,禁止法律上有任何形式的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吉姆·克勞法在法律層面上正式走入歷史。
《綠皮書》劇照,因種族隔離制度鋼琴家唐不能進入餐廳,男主角正在抗議
華納傳媒總裁Bob Greenblatt表示,他們應該在片頭加上一些引導性評論,讓觀眾能正確在歷史環境下看待該片。據稱,華納邀請了黑人學者Jacqueline Stewart在片頭進行介紹,她表示將抓住這個機會讓觀眾思考經典影片能教給我們什麼。Stewart在CNN的社論中寫道:「這部電影將奴隸制浪漫化,使其成為一種仁慈制度。」她指出,這部內戰史詩影片沒有表現奴隸制對身體的虐待、繁重的勞動或家庭的分離。
不過,她認為這部影片不應該受到現在這樣的審查。「正是因為種族不平等和對黑人生命的漠視這種持續而痛苦的模式,《亂世佳人》才應該繼續流傳,繼續供觀眾觀看、分析和討論。」Stewart表示,她的介紹將把這部電影放在多重歷史背景下展開,「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思考經典電影能教給我們什麼東西的機會。」
由來已久的爭議——片面描繪的原罪
早在2003年,HBO Max東家華納就在過去的老動畫片片頭加上了說明,表示種族歧視在過去確實存在,不應該否認而是應當勇敢地承認它們。
【你將要看到的動畫內容,是它們那個時代的產物。它們描繪了當時美國社會中非常常見的種族偏見現象。這些描繪無論在當年還是現在都是錯誤的。動畫片中的內容反映的不是華納兄弟對於當今社會的看法,它們按照原樣被播出,因為如果不如此,就相當於說這些偏見從未真實存在過。」】
這是華納高層的態度,也代表了HBO Max「下架整改」的方式,也就是說,影片內容肯定不會有所變動。目前引起的爭議點在於,到底有沒有必要審查這樣一部80年前上映的電影?或者說,為什麼非得是《亂世佳人》?John Ridley怎麼就非要對80年前那個截然不同的時代不依不饒?這也是很多包括中國觀眾在內的群體所不能理解的。
《紐約時報》書評編輯Jennifer Schuessler的一段話或許有一定道理:
The 1939 classic — still the highest-grossing film of all time, adjusted for inflation— has enduringly shaped popular understanding of the Civil War and Reconstruction perhaps more than any other cultural artifact.
1939年的經典電影——經通脹因素調整後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已經持久地塑造了民眾對內戰和重建的理解,或許比任何其他文物都更具有說服力。
在美國,這部電影已經成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影響力之廣泛遠超同時期乃至後來反應內戰的作品,實際上,可能也正因此它才躲過了被刪減的命運,沒有像Disney+的新動畫或派拉蒙的《警察》一樣直接被刪改或停播。
在2017年時,就曾出現過關於「該如何處理《亂世佳人》這樣電影」的討論,當時南加州大學的媒體電影研究學教授託德·博伊德接受《洛杉磯時報》訪談時表示,「觀賞這類電影時,先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事。不然的話,人們在不理解真相的情況時,會直接拿這部電影來歌功頌德。」
這大概是《亂世佳人》又一次被拋到風暴中心的核心原因。實際上,早在80多年前,原著小說和電影便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作為《亂世佳人》的原著,《飄》同樣是一部極其成功的小說。這部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小說於1936年6月30日問世,打破了當時的所有出版紀錄。前六個月它的發行量便高達1000萬冊,日銷售量最高達到5萬冊。1937年,這本小說獲得普立茲獎和美國出版商協會獎。
1939年電影上映後,米切爾被全國蜂擁而至的各類生產商要求授權,包括筆、帽子等各類周邊,梅西百貨專門開闢出了幾層樓做「The Old South Comes North」的展售,《飄》是美國流行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蹟,或許到現在也很難被超越。
但無論是原著小說還是電影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對奴隸生活的片面描述。在作者的世界裡,那個失落的、逝去的南方充滿舊時代的光輝,代表著美好的少年回憶和傳承自騎士時代的民眾精神,是戰爭毀掉了它們。
John Ridley的文章截圖
原著作者成長於美國南方的喬治亞州,來自一個與女主人公類似的南方沒落莊園主家庭,她出生於1900年,距南北戰爭結束才不過35年,從小便耳濡目染「過去的故事」,在書中對於沒落的南方貴族充滿同情,字裡行間能讀出對蓄奴制度下及舊時生活方式的留戀。在當時的很多人心中,美國內戰同樣是一部「羅曼蒂克消亡史」,舊時代的生活被歷史前進的車輪碾碎,而作為新舊交替之際的一代,面對的又是戰爭後滿目瘡痍、從頭再來的現實,眷戀過往是種常見的心態。
而這正是這部影響力巨大的電影被下架的原因。
原著中,女主角斯嘉麗曾表示 「那些北佬女人從前聽說南方地主家都養著兇猛的獵犬,以備追逐逃走的黑奴之用,便都信以為真……他們又問到那種給農奴臉上燙字的烙鐵,以及那種虐打農奴用的九個齒兒的鐵蒺藜,其實南方地主並沒有這些東西,都不過是北方人宣傳的資料罷了。」
三K黨這個奉行白人至上主義的組織,是小說中所有的「真正的南方人」參加的組織,斯嘉麗的第二個丈夫為了給自己的受了黑人襲擊的妻子報仇,「光榮殉難」。(這一段在電影中改為斯嘉麗被白人襲擊)
這種視角顯然容易讓觀眾產生誤解和混淆。
斯嘉麗是好人嗎?當然是,她是個充滿勇氣的好姑娘;
她和她周圍的人曾虐待過奴隸嗎?沒有,真實情況中很多小莊園主也不會虐待奴隸,因為奴隸是他們的財產和生產力;
北方軍隊給南方造成破壞了嗎?是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論是軍隊紀律還是戰爭時期法律的實施肯定不會盡善盡美,況且來自北方也並不意味著全是好人;
黑奴被解放後生活質量並沒有得到大幅提升甚至可能還下降了(比如失去了好心的主人),這也是真實發生的情況。
至於女主人公感受到的戰爭殘酷和顛沛流離,被黑人襲擊等情況,當然也完全可能發生在真實生活中。也就是說,從斯嘉麗和很多普通南方人的視角看去,她敘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南方小莊園主受到的傷害也是真實的。
但這種描述方式,加上《飄》和《亂世佳人》的巨大影響力,深刻地影響了40年代人們對南北戰爭的認知。實際上,由於存在奴隸制這一制度性的壓迫,談論黑人的「幸福生活」無異於空中樓閣。對他們來說,無論莊園主如何和藹,如何友愛,奴隸的幸福仍然維繫在莊園主個人的品行和性格上,儘管可能遇到好心的主人,奴隸的安全與人格卻沒有任何保障,再友善的的主人,奴隸制也賦予了他們對奴隸隨意處置而不必受到懲罰的權力。
《被解救的姜戈》中,既有奮起反抗奴隸主的男主人公,
也有對主人死心塌地的黑人管家
即便提到得到自由的黑人不得不前往工廠工作,條件可能更為惡劣的情況,如今的黑人回頭去看時,當然絕不會羨慕黑人奴隸與白人僱主的「幸福生活」,而只會感謝奴隸制被廢除,種族隔離法案被拋棄。
與「引發了一場大戰的小婦人」斯託夫人的著作《湯姆叔叔的小屋》相比,《飄》顯然沒有全面地描繪出當時奴隸生活的情景。當然,這與作者的個人經歷和局限性有關,80年後的我們,不必過度苛求。但在電影、電視這類傳播速度越來越快的載體上,這種片面會造成更為深遠的影響。
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的歷史學家Karen L.Cox說,「人們只是囫圇接受了它」,在他的Dreaming of Dixie: How the South Was Created in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一書中,他寫道「北方人對米切爾種植園懷舊之情的接納,其描述的快樂、聽話的奴隸,不只是無害的消費主義生活方式。」
Cox說:"20世紀30年代,民權活動剛剛開始,但如果每個人都在看這部電影或讀這本書,他們很容易覺得事情就是那樣的。這使得北方白人更容易看到抵達芝加哥等地的非裔美國人移民,然後說,『為什麼你不能像這些(書中的)黑人那樣行事?』」
當時的黑人媒體反應好壞摻半,《匹茲堡信使報》譴責影片裡的黑人被描繪成"幸福的家傭和不會思考、無助的傻瓜"。但眾多黑人群體的抗議被淹沒在了白人的一片讚美聲中。
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這部影片也是白人心目中好萊塢黃金時代的象徵,甚至美國的身份本身。1974年,作為200周年節目的一部分,NBC斥資500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2600萬美元)拍下了該片的放映權,放映的兩晚中,47%的美國家庭觀看了這部影片。
韋爾斯利學院的歷史學家Jackson說,來上她課的學生通常從來沒看過這部電影,但《亂世佳人》最終成為他們反饋最多的影片之一。
「學生會說,我愛『《亂世佳人》』和『我恨《亂世佳人》』,」她說,「他們喜歡美學,就像喜歡(蛋糕)頂上的糖果。但當我讓他們挖掘更深層的含義時,他們說,'這太可怕了。』」
我們應該譴責《亂世佳人》嗎?
反對下架的人群中有這麼一個鮮明的觀點:為什麼要讓《亂世佳人》背鍋?它只是一部電影,一本小說,為什麼讓它承擔如此沉重的負擔?或者說,僅僅做這些表面的工作,是不是在掩蓋真正的對黑人的歧視和壓迫?
整改後添加的說明或許連亡羊補牢都算不上,但也至少說明了某種正視歷史和反思的態度,畢竟影片的內容並不會改變,而是作為某個時代的偏見樣本保留下來。
顯然,僅僅把幾部影片「重新整改」後再上架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儘可能獲取全面的信息後再形成對某件事情的具體看法。在這個自媒體事業無比興旺,發聲渠道前所未有豐富的年代更是如此。正如我們不能僅憑一本或幾本書就斷定一段歷史,也不能僅看了幾行新聞就馬上認為自己得知了事情的全貌。
在這個年代,人們實在太容易被各種媒體所影響,如何抵抗流行文化中潛移默化的暗示成了個大學問。社會中那心照不宣的、甚至是潛意識中的認知,才是歧視的根源所在。
不過,讓一部80年前的電影承擔這些過於強人所難,畢竟在原著作者看來,她「並不歧視黑人」,只是將自己和家族的親身經歷寫成小說,小說再變成電影,即便是「片面的真實」也仍然具有真實的成分,個人的文藝作品難以承擔教育大眾的責任,就算它極其成功也不例外。
那麼,能承擔這份責任的或許只有社會和教育。在一個人們能全面認識南北戰爭的社會裡,應該不會有人擔心《亂世佳人》會從80年前穿越而來影響當代人的價值觀。如果人們總是從流行文化中獲取歷史知識,那麼流行文化一定會反過來重塑人們的歷史觀。如果不從根源上讓人們儘可能去全面探究世界,最終大家還是會選擇用最簡單的方式,輕易地接受那些片面的觀點——至少,《亂世佳人》的藝術性毋庸置疑。
在今天,了解美國南北戰爭歷史的我們至少可以知道,我們不該再緬懷"騎士和棉花田的土地",那段南方軍隊落敗的歷史,也並不是「騎士精神在美麗世界鞠了最後一躬"。
最後,讓我們用幾句電影中的經典臺詞作為結束語,或許從這些句子中,我們能讀出主人公「真實」的心境和電影所反映的「部分現實」:
我認為紙上談兵沒什麼作用。
I think it's hard winning a war with words.
現在我發現自己
活在一個比死還要痛苦的世界,
一個無我容身之處的世界。
Now I find myself in a world which for me is worse than death. A world in which there is no place for me.
家,我要回家.
我要想辦法讓他回來.
不管怎樣,
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
Home. I'll go home. And I'll think of some way to get him back. 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親愛的讀者們,你們怎麼看這件事?請在文章下方留言,有機會獲得留學君送出的最新雜誌一份哦~
來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刪
記者:安娜
監製:李璨
責任編輯: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