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考生和家長,大家對於高考志願填報,通過各種渠道的講座、自媒體、書籍都了解了很多,也可以參考省招辦的歷年招生數據,也可以通過第三方的報考大數據平臺。其實,這些要解決的目標只有一個,考生(分數)跟院校(專業)的匹配問題,關鍵的一步就是如何能夠儘可能地做到「信息對稱」!大家認可嗎?
第一個,報考的邏輯要清晰!一張志願表,無論是學校或者專業的排序,亦或是梯度的設置,都有一個主幹邏輯。簡單講,就是我們想要什麼?「平行志願,分數優選,遵循志願,一次投檔」。那麼,這張志願表上,可能有十幾個、幾十個甚至像遼寧新高考有112個「專業+院校」志願。當這張表確認後,最終能否錄到哪所學校和專業,跟我們的志願順序和梯度關係較大,具體如何取捨,需要有一個主幹邏輯,比如側重地域,側重專業,側重學校層次等等,或者未來要準備考公務員,或者想出國,亦或是想繼續讀研深造兼顧保研率等等。
第二個,報考需要數據支撐!報考不是聽幾場講座,碎片化的閱讀相關文章就行的。做功課是必須的,所以我們會發現有的家長,為了給孩子報考,都是有厚厚的研究筆記的!還是要給這樣的家長點個讚!我們說保研率高低,要有數據,要看高校是否有研究生院;我們選專業要看優勢學科是否是一流學科或者重點學科,看學科評估排名;選大學看各類大學排名榜單;選城市你要查一下GDP、看看人口流入流出,城市區域優勢和經濟圈情況,當然一定要看看房價。
第三個,報考哪有好上加好!多多少少的小遺憾,在我們的高考報考中太普遍。投檔線一出來,就拍大腿!哎呀,早知道我提前批報這個警校來著,這專業四百多就進去了,平時都要五百多,那叫「撿漏」可遇而不可及!比如山東2020年實行的是專業+院校的志願填報方式,按理說能夠極大地滿足考生的專業選擇,但是分數不濟,還是PK不過,最終可能進到了財經類高校,沒有學到主幹專業。那怎麼辦?你應該這樣想,好在學校層次不錯,雖然經濟學專業,但是相關專業也還好,繼續考研唄!
最後,當你的志願表邏輯清晰時,無論什麼錄取結果自己滿意!當我們有數據做報考支撐時,自己的心態比較坦然!當高考投檔錄取結果出爐後,自己的志願就是最好的!因為,我們有且只有一次投檔機會,這就是「緣分」啊!
現在我們無需糾結,立足現有條件,爭取最好!祝福2021屆高考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