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邦到帝國,是血與火的洗禮,生與死的較量,一個帝國不可能橫空出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不是就是被徵服,這是羅馬人生存的法則。
峽灣錯如犬牙,島鏈燦若星辰的地中海,深深嵌入到歐亞非大陸之中,形成一個巨大的內海。地中海以及周邊區域棲息著不同的民族,羅馬人就是其中之一。在人類歷史上的舞臺上,羅馬人長久的成為西方世界的焦點,他們所創建的國家,持續存在的兩千多年,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尤其是在對外擴張上創造的神話更是讓人矚目。其強盛時期的領土東起幼發拉底河,西接大西洋,南至撒哈拉大沙漠,北達不列顛,地垮亞歐非三大洲。仿佛羅馬人的每一個細胞中都蘊含了擴張因子,就連他們的道路系統也蘊含著強烈的擴張願望。
羅馬人建設的巨大道路網,是古羅馬保持得最久的紀念建築之一,以羅馬為中心,將帝國的每一處都連接在一起,為羅馬的擴張作出了巨大貢獻。
公元前3世紀時,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皇帝,秦始皇在東方,為了抵抗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修建了萬裡長城。而此時甚至更早的羅馬人,卻在西方開始鋪設四通八達的道路。長城是帶有防禦性質的軍事壁壘,主要的作用是把不同民族的人隔離開來;而道路卻恰恰相反,修建道路是加強人們之間聯繫的重要手段。
當時的羅馬並不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也會經常面臨外族的入侵。在面臨外族入侵時,他們的選擇與中國人相反,沒有修建防禦工事,而是選擇的修路。因為具有狼性基因的羅馬人認為,修建防禦工事就等於被動的接受挨打,這是他們所不能忍受的,所以他們選擇修路。發達的道路系統可以讓他們迅速了解國內外的情況,即使是有敵人入侵,也能做到知己知彼,四通八達的道路,可以讓羅馬的軍隊開往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為他們的對外戰爭提供便捷。
羅馬人天生就有著狼性基因。在他們的建城傳說中,先祖羅慕路斯是靠吃母狼奶水長大的戰神後代,也正是因為如此,羅馬人天生勇敢、野蠻、好鬥,所以他們才不肯屈服於外族的入侵,而是選擇主動出擊。在羅馬早期,並沒有一條像樣的大道,道路的修建也多是沿著山谷河流等,規劃混亂,並且對於行軍打仗十分不便,也正是意識到這一問題後,他們開始有規劃的修建道路。
羅馬人正式修建的第一條道路始於公元前312年,當時的羅馬已經結束王政時代進入了羅馬共和國時期,國力也逐漸增強。多年來的對外戰爭中,他們發現了國家道路系統不完善的問題,這對於國家信息的收集以及將士行軍打仗都是極為不便的。羅馬人正式修建的第一條道路叫阿庇烏斯路,阿庇烏斯是當時的監察官,正是在他的主持下開展的道路修建,所以便以他的名字命名。
修建阿庇烏斯路的目的,在於適應國家版圖的擴張和勢力的延伸的需要。阿庇烏斯路連通了羅馬與義大利的卡普亞,並且在帶動其沿線地區與羅馬的聯繫,不僅在軍事上為羅馬人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對於羅馬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有促進作用,不久之後,羅馬人又修建了從羅馬到弗拉米斯的羅馬式道路,使得位於亞德裡亞海濱的北方重鎮阿里米昂與羅馬的聯繫更加方便快捷。一南一北,先後修建的兩條大道在羅馬城交匯、連接,組成了橫貫羅馬的中央大道。
經過一個世紀多的建設,到公元前2世紀時,羅馬的道路建設已經初具規模,陸續建成了多條羅馬式道路。包括連接羅馬與西北熱那亞的奧萊麗亞大道;橫貫亞平寧半島的瓦萊裡亞大道;從羅馬東南方延伸,與阿庇烏斯路交接與卡普亞的拉丁大道。這些道路,將羅馬與義大利、不列顛、西班牙、西亞以及北非的部分區域連接成一個整體,支撐著羅馬人的軍事行動,並且為羅馬在其廣大區建立穩固的統治做出了巨大貢獻。除了這4條主要的道路幹線外,羅馬人還以它們為基點,修建眾多的支線道路。將羅馬變成整個道路系統的中心網點,勢力延伸到國家的各個角落。
在帝國時期,羅馬參考道路系統的修建,將徵服地區劃分為12個行省,一共建設了320條聯絡道路,整個帝國的主幹道增加到29條,總長度將近8萬千米。如此發達的道路系統,讓人驚嘆的同時也留下了一句「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諺語。不過從羅馬道路情況來看,也確實如此。
羅馬的道路規劃,最初就是以軍事為主的,所以工程技術標準和便於通行的程度都很高。
修建第一條大道時,阿庇烏斯主要是為了滿足薩莫奈戰爭的軍事部署和物資需要,為此,必須要考慮道路的寬度以及它的堅實牢靠。現在看來,阿庇烏斯路的工程品質是無話可說的。無論是雨雪風暴還是翻山過橋,它都是暢通無阻的。因為古代行軍,以坐騎為主,軍需物資的運輸以馬車為主,所以道路不僅要耐磨,在寬度上也必須保持整齊劃一,可以容納數隊兵馬的往來通行,同時為了行軍方便,大道的修建基本是保持平直的。
另外,為了適應行軍的需要,羅馬人在修建道路時都會在路面上鋪四層沙石。第一層是基礎,以沙石裡含有泥灰,並用人力將其夯實,作為路基;第二層用帶粘性的灰土,再加上石塊一起鋪築,石塊大小均勻,用以充實路面,同時調補低洼地帶,保證路面基本處於同一水平上;第三層採用了混泥土技術,混泥土是羅馬人在建造房屋時發明的,用於道路鋪設,將其與下一層粘牢,保證路面的基地牢固,有時也會採用碎石、粗沙與泥灰攪拌後,平鋪於路面上,再用滾壓機壓平;第四層,採用平整的石塊鋪設,因為是行軍是直接接觸的路面,所以要求也會更為嚴格。石塊鋪設必須整齊劃一,接縫處要求嚴絲合縫,石塊的長度基本保持在1到1.5米之間。羅馬人還考慮到了排水的問題,路面的中間會比兩邊略高,這樣下雨時,水流會順勢流向兩邊,路面上不容易積水,同時也能保證路面不被積水衝毀,路邊還修有排水溝。
羅馬式道路寬約11到12米,路的中間部分是步兵通道,兩側供騎兵通行,這種修築模式從阿庇烏斯路時就已經擬定,此後的道路都以此為標準。修築羅馬大道的工序十分複雜,首先就是進行地形勘察,選擇適合的地段,在開闊平坦的地帶,修建道路會更容易,基本上保持直線;在地勢起伏地區,儘量將道路修築在地勢較高的地方,必要的情況下,也會開鑿隧道,穿過山間;在沼澤地帶,利用提到將路面抬高。
另外,修路作為一項重大的工程,需要國家各方面的協調。一般情況下都是執政官或是財務官先將方案擬定,然後提交元老院投票表決,有國家財政撥款,軍隊進行修築,擬定方案的人要負責工程的質量檢查。道路修建完成後,還設有部門進行維護。
發達的交通方便了羅馬人收集國內外的情報,有利於軍隊部署以及軍需物資的運輸,為取得戰爭的勝利提供更多的可能。同時,羅馬的對外擴張使得羅馬的版圖不斷擴大,對於被徵服地區的管理問題也逐漸成為國家政治中的一個難題,道路系統的發達,使得被一同被納入羅馬帝國的不同民族之間交流交流往來更加的順暢方便,逐漸打破民族文化不同的障礙,有利於鞏固帝國的統一和穩定。
結語
現在有一句話叫「要想富,先修路」,這是我們的國家領導人所總結出來的富國強兵措施之一,而羅馬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意識到完善的道路系統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中國在小農經濟為根基所建立的封建國家,骨子裡也蘊含了小農經濟所攜帶的「溫和」與「穩定」。羅馬早期雖然也有小農經濟,但是,在中國,小農經濟的發展是依靠技術進步,依靠精耕細作,而羅馬人維持小農經濟的手段則是對外戰爭。所以,他們在面對外來入侵時,不是修建防禦工事,而是修建道路,為他們擊退敵人、進行對外擴張做準備。
另外,除了羅馬人在道路系統中蘊含的擴張意圖外,我們也不得不佩服他們的道路工程技術和道路規劃。遍布帝國的道路交通網,以精湛的技術為支撐,在中世紀時依然讓全歐洲受益。羅馬修建的道路,在鐵路時代之前,為歐洲交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考資料
《羅馬史》
《凱撒大帝密碼 偉大的古羅馬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