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獐、狗獾、黃麂、豪豬……一大波上海鄉土動物在此亮相

2020-12-22 澎湃新聞

獐在草地上奔跑,水獺在水池中遊弋,豪豬在「丘陵」中穿梭……

4月22日,經過長達一年半的建設,上海動物園的鄉土動物區開門迎客。該展區也是國內第一家以「鄉土動物」冠名的展區,3萬多平方米的面積內,有鳥類、食草和食肉動物共20多種。

豪豬。 本文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欒曉娜 攝

澎湃新聞(www.thapaper.cn)記者從上海動物園獲悉,鄉土動物區於2017年8月在原小獸園和豹房地塊進行改擴建,總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

該展區以上海溼地生境、丘陵密林生境營造為主,展示在這兩種生境中棲息的動物物種,既有國家重點保護物種(水獺、獐、豹貓、華南虎、東方白鸛等),也有本區域的代表性物種(豬獾、狗獾、貉、綠頭鴨等)。

據園方介紹,整個展區以上海溼地生活環境、丘陵密林自然形態為特色,儘量讓動物生活在模擬自然的展區裡。

其中,鳥區由湖面、淺灘、溪流、小島等溼地景觀組成,其中湖面中心小島上還布置了巖石、枯木、樹樁、棲架等設施;在獐和黃麂的展區內,斜坡、草坪、灌木叢,足夠大的空間滿足了小動物們躲藏、奔跑的需要;貉、狗獾、豬獾等小獸展區則營造了以灌木、水池它們喜歡的生活環境,並輔以各種樹洞和土穴。

飼養員和獐在一起。

在展區裡,飼養員們還根據每一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利用各種材料,豐富動物的生活情趣,滿足動物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讓生活在展區內的動物真正有「家」的感覺。

比如,在鳥區的溼地環境裡,種植了很多水生植物,並放養了部分小魚、螺和蝌蚪。島上還搭建了一個「昆蟲旅館」,裡邊放置了稻草、枯樹枝、枯樹皮等材料,以便吸引不同的昆蟲。這些昆蟲和部分水生植物同時也成為鶴類的食物。

展區裡還安放著各種造型的大小樹杈,有真有假,看似雜亂,其實別具匠心,它們都是供動物消遣娛樂的神器。對於鳥類,樹枝則被搭建在樹杈之間,形成了棲架平臺,譬如在紅葉李上用樹枝為黑頭白䴉搭建了這樣一個平臺,好讓它們展示在野外樹枝上停留的行為。

丹頂鶴

上海動物園方面表示,2019年4月22日是第50個世界地球日,因此,上海動物園選擇在這一天,以鄉土動物區正式向公眾開放的方式,向公眾宣傳保護野生動物與它們的棲息地的重要性,為保護鄉土物種助力。

當天,「關愛鄉土動物——上海動物園2019年生物多樣性」系列活動也正式拉開帷幕,並將持續至6月10日,包括「保護本土物種建設生態中國」系列活動、「虎嘯山林」上海動物園虎保護展覽、超萌動物探索營等多項活動。

附鄉土動物區展示的動物介紹:

【丹頂鶴】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每年9-10月,丹頂鶴都要向南方遷徙過冬,上海是其南下越冬路線的一個重要的遷徙點,直到第二年的3-4月它們才飛回北方生兒育女,進入繁殖期。由於豐富的食物來源和適宜的氣候,有一些作為候鳥的丹頂鶴則選擇在長江流域永久駐留,成為留鳥。

上海浦東的航頭地區曾是丹頂鶴棲息地,有史書紀錄唐代大墨客李白和劉禹錫都曾來過當地,並寫下不朽的鶴詩。丹頂鶴因其頭頂上有一抹丹紅而得名。身上大部分羽毛都呈白色,儼然一派仙風道骨,常被賦以長壽的象徵。

【東方白鸛】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上海動物園於1982年實現該物種的國際上首次繁殖。體態優美的東方白鸛是一種大型的涉禽,體上的羽毛主要為純白色。長而粗壯的喙有著強大的捕食技能,其分布繁殖地主要集中在俄羅斯遠東和中國的東北,越冬地集中在中國長江流域。

東方白鸛的種群在上海地區主要分布於南匯東灘、橫沙東灘、崇明東部和北部。近十年來單點單次最高數量10隻(2017年11月,橫沙東灘),近年來種群數量不穩定。

【貉】

正宗的上海土著動物,成語一丘之貉的原型,這種小型犬科動物,是一種古老的犬科動物。貉多棲息於河谷、草原和靠近河流、溪流、湖泊的草原地帶和叢林中;晝伏夜出,屬雜食動物。

在上海動物園就生活著野生貉,運氣好的遊客還能在道路旁及灌木叢中「瞄」到它們。近年來,有好幾則關於在上海住宅小區內發現貉的新聞,野生貉在上海地區的遇見率呈上升趨勢,這也從側面驗證了上海的生態環境正在逐漸改善。

【狗獾】

上海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上海現存體型最大的獸類。因其習慣於夜間出沒,因此在野外想一睹「獾」容,也絕非易事。

狗獾曾廣布於上海郊區,特別是松江、金山、奉賢和嘉定各區。但隨著城市的發展,上海野生狗獾的數量日益稀少。然而,上海市有關部門十分重視狗獾的保護,從2003年開始,市野保管理部門聯同華東師範大學開展了狗獾的生態恢復項目,用了10年的時間建立起了一個可供狗獾生存和繁衍的棲息地,狗獾的野外種群得到了發展。

【獐】

上海地區重引入物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獐又名河麂,東亞地區特有動物之一,喜歡棲息於江河、湖泊兩岸的溼地,單獨於晨昏活動。

早在新石器時代,上海就有獐的分布,在19世紀末其數量還相當多,曾一度充溢於青浦、奉賢等地的市場。但由於長期的自然環境變化,特別是人類活動的影響,20世紀初獐在上海地區絕跡。2006年開始上海進行獐的重引入,開創了國內大型哺乳動物重引入城市綠地的先例。2007年上海從浙江舟山獐養殖場引進種獐至浦東新區華夏公園飼養,通過10餘年的飼養繁殖,擴大形成了100餘只的圈養種群,成為上海市獐重引入項目的重點種源繁殖基地,並嘗試野化和野放。目前在上海明珠湖公園、上海濱江森林公園、華夏公園,都有獐的圈養種群。

【華南虎】

中國特有的虎亞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野生華南虎曾經遍布全國,但近20年來野外未見蹤跡。根據上海各縣誌和鄉鎮志中的記載,最早記錄今上海地區有老虎活動的蹤跡是從元代開始,共有20餘次老虎在上海活動的記錄。但隨著上海城市的發展,在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後,上海地區再也沒有老虎的蹤跡了。

上海動物園作為華南虎種群保護與復壯的發起單位,圍繞華南虎種群保護的相關項目已經開展,包括華南虎正常生理學指標的研究、華南虎常見傳染病的檢測以及華南虎犬瘟熱抗體的測定等。後續將以華南虎的研究為主線,針對華南虎的保護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繁殖生物學以及行為學等為內容展開研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140個小區出現貉?還有螢火蟲狗獾刺蝟…野生動物進城生活得好嗎?
    近年來,人們發現上海城市地區陸續出現螢火蟲、狗獾、貉、刺蝟等野生動物,這被認為是城市生態恢復的表徵,卻也暴露出人類與自然相處時的無所適從。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看似一對矛盾,歸根結底是人與自然的博弈、共生,能不能找到一條合理的出路?上海正在探索。
  • 93種野生動物,十萬株花木……上海這片生態寶地,想去嗎?
    上海只是一座鋼筋水泥的森林?當然不是啦!上海的土著動物種類可不少呢!本文圖片來自微信公號「上海大調研」上海的野生動物都「藏」在哪兒?(可不是上海野生動物園哦……)怎樣讓它們在自然棲息地自在生活?瀏島位於嘉定區華亭鎮雙塘村,東臨長江口,北與太倉瀏河鎮相望,島上保留著上海最北的一處「野生動物棲息地」。
  • 杭州拍到「一丘之貉」中的貉
    今年發現的小動物可真不少小靈貓、中華斑羚、野生狗獾……紅外相機又拍到了一個古老而神秘的物種這是良渚東明山紅外相機拍到的畫面深夜11點左右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突然出現在畫面中一雙幽暗地眼睛正對著鏡頭經過辨認它就是成語「一丘之貉」中的貉
  • 「動物奇妙夜」今起招募 近40場夜遊夜宿將比往年更有趣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金旻矣)暑假臨近,上海動物園的「動物奇妙夜」今起發出「招募令」。記者從園方獲悉,今年計劃組織近40場「動物園奇妙夜」活動,孩子可以在夜間進入動物園進行夜遊、夜宿,學習有趣的動物知識。而遊戲、裝備和路線也比往年有所升級,今年夜遊將更有趣味性。
  • 我國有種「萌」獸,長相酷似小浣熊,但卻是一種犬科動物
    常看日本動畫或者對這方面比較了解的朋友,對「狸貓」這一形象一定不陌生,但是你知道嗎?其實日本動漫中的狸貓與我們直觀印象中的狸貓是不一樣的,確切地說是日本動漫中的狸貓其實不是狸貓,而是一種被稱為貉的犬科動物,外形長得跟小浣熊似的,因此也有「浣熊狗」之稱。
  • 上海原住民「獐」返鄉13年:它只為愛情而戰,見你卻有點慫
    19世紀80年代,上海市郊青浦、奉賢還有不少獐,郊區農民一度把獐和野雞一起送進城賣。不過到了上個世紀初,上海已找不到獐。 百年之後,這個絕跡的動物為何能有機會重返故鄉? 「最早提議把獐引回上海的,是我的導師張恩迪。」
  • 見聞 在上海絕跡百年的獐又「回來了」!
    在上海松江浦南,一片佔地105畝的近自然生態養獐林中,新出生的一批小獐已在林中歡快奔跑。每年5-7月,是獐一年中的集中繁育期,但繁育期正逢梅雨期,強降雨可能會對新生獐的生存帶來一定影響。獐屬鹿科,名為河麂,也稱水鹿,原為本土繁育的哺乳動物,也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在青浦、奉賢等地數量還相當多。但隨著環境變遷,於100年前在上海地區絕跡。
  • 上海一小區野生貉泛濫:是什麼讓膽小的它們攻擊人類?
    人工投餵野生動物會使它們形成依賴性,放棄自行覓食,停止正常的擴散遷移,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類似的事情不僅發生在上海一小區的野生貉身上,也曾發生在城市裡的流浪貓、峨眉山的獼猴和其他一些地區的金絲猴身上。此次野生貉種群爆發發生在公寓區,綠化很好,多有種植柿子樹、棗樹、楊梅樹、枇杷樹等景觀樹,灌木面積也很大,還有假山和景觀水系。小區裡的野生動物種類不少,能見到野貓、刺蝟、青蛙,夏天還有螢火蟲。小區保安主管張西華告訴我,貉是上海本土的野生動物,在很多小區都有分布,一兩隻、一兩窩都很正常。早在2015年夏天,他就在西邊的別墅區看到過兩隻成年貉帶著五隻幼貉在大門附近做窩。
  • 「神奇公司」助力上海動物園復遊!新一代動物天團誕生!
    、IUCN易危(VU)獐上海的本土動物·獐也榮登寶座!「上海土著」是獐最具盛名的標籤,這位從新石器時代就在上海定居的鹿科動物,在20世紀初起遭遇野外絕跡近百年,又經歷了2016年開啟的重引入項目,現如今在上海6個地點建立起了半人工條件下的獐飼養繁殖種群和野外放養種群,種群數量達300多隻,成績喜人。
  • 無錫動物園舉辦動物狂歡節 巨型太極熊貓亮相(組圖)
    無錫動物園舉辦動物狂歡節 巨型太極熊貓亮相(組圖) 2017年03月24日 13:34:02  來源:揚子晚報
  • 講座|在上海,你能發現哪些野生動物
    主講嘉賓何鑫 本文現場圖片由新華傳媒提供大都市上海,也是這些動物的家很多人以為,野生動物的世界只存在於非洲、南極、無人居住的曠野,其實,在我們身邊的鬧市,也有眾多野生動物隱藏在被人忽略的角落。何鑫告訴現場觀眾,雖然上海有很多高樓大廈,但在綠地區域,也棲息著很多野生動物。
  • 「上海野生動物保護專家座談會」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4日訊 11月26日,「上海野生動物保護專家座談會」在華東師範大學地理館301會議室舉行,會議由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主辦,議題為面向專家和學者徵求《愛上海·愛「滬」野生動物》編制意見。
  • 湖北一男子非法獵食野生狗獾被刑拘
    中新網十堰9月11日電 (王培)近日,湖北省十堰市公安局東嶽分局民警在巡查工作中發現,張灣區方灘鄉一村民徐某在自家玉米地裡獵捕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狗獾,並將其拔毛煮食。王天鵬 攝9月1日,徐某在玉米地除草時發現,自己種植的玉米很多都被折斷,地上扔著幾個被啃的玉米芯,他猜想這是野生動物所為。看到辛苦種植的玉米被糟蹋了,徐某便想著讓「賊」長長記性。當天夜晚,徐某將獵夾布置在玉米地裡。9月3日一早,徐某發現一隻深灰色的毛茸茸的動物被夾住了,已不能動彈。該動物外形像狗又像豬,體重約20斤。徐某判斷其為狗獾,用蛇皮袋子將其扛回家中。
  • 12隻獐被野放至上海老港濱海生態廊道,其中4隻佩戴跟蹤器
    獐本文圖片均來自「綠色上海」微信公眾號上海的「土著居民」——獐又在浦東覓得新家了!近期,上海在老港濱海生態廊道試野放12隻健康的成年獐,研究人員事先採集了每隻獐的生物學信息,並為其中4隻佩戴跟蹤器,以便隨時掌握獐的行動軌跡。
  • 湖北一男子非法獵食野生狗獾被刑拘
    中新網十堰9月11日電 (王培)近日,湖北省十堰市公安局東嶽分局民警在巡查工作中發現,張灣區方灘鄉一村民徐某在自家玉米地裡獵捕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狗獾,並將其拔毛煮食。王天鵬 攝  9月1日,徐某在玉米地除草時發現,自己種植的玉米很多都被折斷,地上扔著幾個被啃的玉米芯,他猜想這是野生動物所為。看到辛苦種植的玉米被糟蹋了,徐某便想著讓「賊」長長記性。  當天夜晚,徐某將獵夾布置在玉米地裡。
  • 上海動物園的「土著」小獐子辦滿月酒啦!來看看
    圖說:滿月的小獐寶寶跟著大獐 記者 周馨 攝(下同)上海動物園鄉土動物園,又添一群新生小獐。從5月開始,至今共有13頭獐寶寶陸續誕生,為園內增添了生氣,今天更有小獐滿月。由此,上海動物園2020年生物多樣性活動正式啟動。
  • 狗獾同學丰容近況匯報,有情懷的野生動物鏟屎官勞動節每天都過
    現在的狗獾同學,太胖了!但是陳老溼還是有話要說! 北京獸類志裡面狗獾的鑑定特徵第一句就是「狗獾體型肥胖,四肢粗健」。 狗獾同學換上了冬天的毛,所以你們感覺他一夜之間胖起來。 狗獾同學在冬天是有階段性的冬眠沉睡的,沒有脂肪儲備那也是不能行的。
  • 圖跡 | 偶蹄目動物小介紹
    偶蹄目動物是現代進步的繁盛的有蹄類,90%的現存有蹄動物都是偶蹄動物。其中又以牛科最為繁盛。除了陸地上的種類,四足已經高度特化的海洋動物鯨豚類也是屬於這一演化支。牛科(學名:Bovidae)又稱洞角科,在生物分類學上屬於哺乳綱的偶蹄目。「洞角」一名是由於本科動物的角中空。
  • 豆狸粒狸、「熊貓眼」黑耳鳶寶寶,上海動物園新生一批動物寶寶,超萌
    最近,上海動物園裡又出生了一批寶寶,包括《動森》裡豆狸粒狸的原型——貉以及長著「熊貓眼」的黑耳鳶寶寶,讓我們去了解一下它們的出生、成長故事吧~豆狸、粒狸,呆萌可愛在被《動森》的網紅村民和NPC刷屏的時候,你有沒有被經營著商店的豆狸和粒狸的可愛模樣所虜獲呢
  • 法國動畫片《狐狸夫人和狗獾先生》再度登陸央視少兒頻道
    動物界的「家有兒女」《狐狸夫人和狗獾先生》是專為2-8歲兒童打造的系列動畫,共52集,每集12分鐘。劇情基於自然界中狐狸和狗獾分享同個洞穴的現象,講述了狐狸狗獾「重組」家庭發生的溫馨有趣的故事。狐狸夫人瑪格麗特帶著獨生女露露,狗獾先生愛德蒙帶著他的三個孩子,組建成了一個全新的六人大家庭。